《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84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docx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书评1

“以德为行”励自律“以学为上”促成才

——评荐《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新书

□陈赞晓

春暖花开报喜讯,艰辛耕耘硕果来。

邝邦洪组织带领十多名教授、博士编写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于今年3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该书是团队合作的产物,集体劳动的结果。

我是做学报编辑工作的,工作的特点是读书工作化,工作读书化,有幸先读了此书。

由于本职工作责任和义务,试对该书作点不成熟的评荐,以抛砖引玉,请教读者。

主编邝邦洪教授,一直坚守在高教阵地,他算是高校一名老教师、老教授、老领导。

从华南师范大学到肇庆学院再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他当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肇庆学院院长、我院党委书记。

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30多载,他教研并举教政一肩挑。

他总结和积累几十年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智慧,继承我国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元素,并将它们高度结合,厚积薄发,敢为人先提出高校师生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一诲人之言,共勉名句。

他无愧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励志短句育人名言,是基于他长期历练凝结的真谛,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结晶,是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据我所知,邝邦洪早在广东肇庆学院工作时,就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写进了肇庆学院的校歌里。

可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决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杜撰出来的,而是这位几乎把全部才智和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经过勤奋耕耘,长期思索,深思熟虑,才于2007年在我院正式倡导并付诸实践。

如今,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又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为主题并冠以书名,编写出版洋洋近40万言的大作。

我为之高兴和祝贺。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毫无疑问,《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的出版发行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它主题突出,主线清新,对象集中,切入实际,分析深刻,言之有理,论之有物,述之有序,文句流畅,可读性强,读后有感,知行有启。

在理论上,该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体化、大众化,尤其是德学育人的思想具体化,普及化,有质量也有容量。

在实践上,该书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内容,引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共同接受德学理论教育,教育者学会做人干事,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成才。

于是,“以德为行”励自律,“以学为上”促成才,成为该书的核心价值。

首先,“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为高校的育德和育智提供了一本鲜活教材。

关于高校师生的育德和育智问题,我们党,教育领导机构和学校领导部门历来都是十分重视和抓紧的,但是苦于没有一套育德育智同行、德学并举的教材,教师难讲,学生厌学。

据我所知,当下的育德教材不是没有而且版本多种,但许多是只讲育德知识,不讲育智知识的单纯育德教材,造成德学分割,德学分离,表面上是突出了育德,实质上是剥离了育智,架空了育德。

当然,育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许多基础课、专业课和自我造化。

但将育智与育德捆在一起,一揽子运行,从总体上阐述育智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必要的、可行的,科学的、正确的。

但至今为止,这类教材或书籍则是罕见甚至空白,因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与此不同的是,《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的精髓和优势在于把育德育智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既讲德又讲学,德学并合,德学同教,打造两佳,争取双赢。

这就弥补了以往育德教材内容的狭隘,消除了只讲德不讲学“一腿长一腿短”的缺陷,协调了德学失衡的育人“短板”。

德学相彰为育人根本。

这样一本体现科学育人观的新鲜教材尚无多见,可能是广东首创,先行一步,为全国第一版本。

其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是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它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的长期战略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它的重要任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是在新形势下按照新要求编写的,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要精神,书中阐述了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学习方法。

书的主体部分第二、三、四章都面对世情,立足国情、党情,切入校情、师情、学情,描述和分析对师生员工进行养德修学的重要意义、内容要求和基本途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精神融合进去。

这就比单列阐述科学理论内容的做法好得多,让读者易读易懂。

最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为建设大学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学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一定视角看,大学文化软实力比大学的硬实力更有价值,对教书育人起着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我校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领导身先士卒,身体力行,颇有成效。

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广大师生职工共同创造的产物,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是大学文化产品和大学文化载体之一。

从该书内容审视,它介绍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些情况时,实际也结合到我校的校情、师情、学情和教育实情。

例如对各层次、各群体人员德学现状的解析,以历史与现状结合,点与面结合,立体辩证,也把我校包含在内,对我校也是完全适用的。

该书实际上为我校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添砖加瓦,积极泼墨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具有以下的特点,也是该书的优点。

(一)主线清新——该书的社会价值

书的主线是书的思路,主线决定思路。

一本书的主线是否清新关系到书的社会意义。

面临不断创新的年代,书有新主线和新立论,就会得到社会的肯定、认同。

一般而言,编书者都很注意构建书的清新主线,主线清楚、清晰不难,但要做到主线新颖就不容易了。

该书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题的统帅下,主线既清且新。

主线新颖集中表现在先讲“知”后讲“行”,知行统一。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主义的“知行观”贯穿于全书的一条红线。

依笔者愚见,不少思政类或励志类的教材或书籍,普遍的缺失是重“知”轻“行”,即只讲“知”不讲“行”,或者是讲“知”下笔千言,讲“行”一笔带过。

然而该书则不同,先讲“应知”后讲“应会”,启示人先领会“知识”,还应“知道”怎么行动,付诸实践,遵循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人类行为规律,有所作为。

书中第二、三、四章将这一重要主线一以贯之,形成了养德方面“知”与“行”的统一,修学方面“知”与“行”统一的两条分主线。

此外,该书还体现了教育对象创新。

从大框架看:

总体概述——以师生为主体对象——以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为重要对象。

以往的思政书籍是不把高校师资、高校党政管理人员当作德学并教对象的,因为他们是教育者不是受教育者,这是一个教育缺失。

该书敢于这样做是教育对象的突破,并主张教育者先受教育,德学教育要先教师后学生,师生都要建树这块“成长的基石”。

在主线的引领下,该书对各层次、各群体的德学论述的路线是意义——内容——要求——途径,既回答了为什么做,又回答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由此理清了“知”与“行”或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这本书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这真是难能可贵。

(二)结构合理——该书的功能价值

根据系统论结构性原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

好像厨师做菜,虽都是那些真材实料的主料和佐料,但配比不一样,其味道就不相同,这是名牌厨师的高明所在。

同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的结构是恰如其分的。

它的理论结构为重点突出,兼顾一般。

它的对象结构是师生为主,员工为辅。

它的德学结构是以德为先,以学为重。

这样的结构安排折射出主编的综合水平和统驭能力。

内行人说:

“书的结构合理,就是成书的一半”“七分提纲,三分撰写”,这对编著一本书籍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三)立论有据——该书的理论价值

有理据的立论才能立之不败,征服读者。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本身就是一个大立论,提出伊始,有人说十分抽象不好理解。

现在该书不仅对总立论给足了理据,而且书中由大立论引申和衍生的众多论点都有引经据典,论据充足,持之有故,经得起推敲,说理力强。

笔者曾在一年多前,写过《对“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再认识》一文发表于院报,主张解读“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要突出“德”“学”两个重点,抓住“为行”“为学”两个关键词。

而今该书对“两个重点”和“两个关键词”足够重视,份量颇大,着力论证,解释透彻,做到有理有据,穿透力强。

特别指出的是,该书以“规范”“准则”“途径”的提法进一步诠释了“为行”与“为上”关键词,多角度全面展开,充分发挥,使“为行”与“为上”具象化、操作化,使我们终于明确了什么是“为行”,往哪里“行”;什么是“为上”,向哪里“上”;也使读者进一步领会“为行”和“为上”涵盖的宽度和厚度,跨度和力度。

由于立论有据,让该书的主题和主线更加深化和凸现。

(四)扩展丰厚——该书的参考价值

丰为横向考量,厚为纵向考察,意为书内容广度和深度。

书的参考价值既取决于书的质量,也取决于书的容量。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将一句话八个字扩展到将近40万字,由浓缩聚焦版向扩张系统版转变。

以一句话写出一本书真无愧为大手笔。

书中古今中外的知识均灵活使用,知识量和信息量皆大,分析得横到边,纵到底,读后很有启发,参考价值不小。

这本书不但能给你智力元素,同时,也能让你“一叶知秋”,晓得我校社科部的十多位教授、博士才华横溢,知识面广,智力过人,功底不凡。

(五)吸引力强——该书的市场价值

书的吸引力,是书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读者选书阅读,常关注书对他有否吸引力。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的吸引力是可以肯定的。

该书注重读者的需求。

有需求就有市场,能满足需求就有市场价值。

如果读者是高校师生,要争取品学双优、德才兼备,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前高等师生员工在德学方面的情况,请读一读该书中有关“以德为上”的现状分析,及其“以学为上”的现状分析,必定给你丛林观点和翔实材料。

书中关于这些分析是立体思维、辩证的“二分法”、正面负面同剖,积极消极兼析,沿着现象——问题——原因——对策——导向的脉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详细具体,恰到好处。

如果你希冀在品德上自律,学业上成才,那你请翻开该书中三个层次、三个群体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途径专论,它会给你指明行动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编写方法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一书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在我看来,该书在编写中基本做到了八个结合:

(1)编写与思考相结合。

即一边编写一边思考问题,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囫囵吞枣,而是通过学习、消化、吸收。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理论形态的,但编写者都能在大章和小节上把立论观点和管用材料互融,与实际结合起来,米水配备,血肉相宜,读起来不会干涩枯燥。

(3)编书和应用相结合。

编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摆设好看。

该书的编写特别突出实操应用部分,每个专题都着力编写了践行“以德为行”的具体途径和“以学为上”的具体途径。

(4)系统和重点相结合。

该书围绕主题,把握主线,开创性地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但又不忽视对养德和修学这两元的论析和阐述,展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做法,而没有天高海阔、一头雾水的感觉。

(5)融合和创新相结合。

该书的编写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博采众长,优化组合,并且提出了新见解、新观点,作新表述。

(6)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相结合。

该书编写人员中,除主编是文学专业外,其余都是专攻思政专业的人才,研究“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他们的专长和特长。

但他们既敢于又善于超越专业,选择吸纳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人才学等相关知识,把相关知识、见识、常识溶为一体,用得活写得好。

(7)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关于德学的教育思想和养德修学的精神我国早已有之,我国老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瑰宝,我国新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奇葩。

编写人员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把现代文明融合进去,介绍和解析了现代文明的新理念、新知识。

如终身学习的理念,书中提及较多,讲得最好。

(8)中国知识和外国知识相结合。

知识没有国界,我们养德修学虽有中国特色但不等于中国特有,外国也普遍存在,二者好比“山珍”和“海味”的关系,我们不必只吃“山珍”,不吃“海味”。

该书编写者对这个关系处理得很好,基本没有一边倒和不讲过头话现象,而是将本土知识和外来知识同时运用,中西结合,彼此和谐。

方法好比过河离不开的船和桥,借其能达到过河的目的,读书编写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书的质量和容量。

总之,《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新书、好书。

瑜不掩瑕,瑕不掩瑜。

这么厚重的一部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笔者认为,该书在理论知识上融合有余,创新不足。

对为什么加强学习的论述较充分,但对学什么,怎么学的论述分量不够;书中相同、相通的交叉内容,为避免重复有待妥善处理;书中个别观点有偏颇之嫌。

再之,该书目录只排至二级过于简单,最好排至第三级次,更利于阅读和参考。

其实该书除章、节外,作为“目”题的论点概括非常简明、精炼、准确、到位,很能引人入胜,启示读者,若列出来多好啊!

此为班门弄斧,一家之言。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评荐拙作:

这边木已成舟,那边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为学报副主编,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