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20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培优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B.沸腾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量不变

C.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

2.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

“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D.“雾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假设我们手里现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27℃,则所测液体的实际温度应该是(  )

A.24℃B.25℃C.26℃D.27℃

4.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B.第二种方法比第种方法省燃料费时间

C.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5.一支刻度线位置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9℃,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如果当时室温是20℃,则用此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为(  )

A.20℃B.26℃C.23℃D.19℃

6.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该物质在10min时一定是固液混合态

7.甲乙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分别是2℃和-3C,如果将两支温度计放入25℃的水中,示数恰好均为25℃,则当把甲乙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时甲温度计示数为71℃时,乙温度计的示数及相比于甲温度计的测量误差情况分别是()

A.75℃,误差大B.75℃,误差小C.81℃,误差小D.81℃,误差大

二、填空题

8.用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需要经历的物态变化是__;大自然的水循环经历的物态变化有__.

9.有一种测量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______,这是因为湿布中的水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时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_______填“多”或“少”)。

10.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现在市场上的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替代氟利昂进行工作的.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时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流到冷凝器里就会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这样就可以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

11.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冰盖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

1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____的高度调节。

实验过程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当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____,升至水面破裂,我们认为水开始沸腾。

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出该过程中的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__℃,沸腾时,持续加热水温不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

三、实验题

13.小孙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不断加热,开始时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不断升高,于是他得出结论:

水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请仅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求写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

实验结论:

_________。

14.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熔点/℃

-39

-117

80.5

沸点/℃

357

78

218

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____作测温物质,南极的气温可以低至-80℃左右,在这里测量气温要选择______作测温物质。

四、综合题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2)对我们无锡地区的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___%的混合液;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___%的混合液;

(3)长时间使用后,因为________(选填“水”或“防冻液”或“混合液”)的蒸发会导致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将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16.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_____

(2)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_____

(3)用此温度计_____(能/不能)测29℃及其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说明温度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5)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

五、简答题

17.如图是在严寒的冬季,小亮戴的近视眼镜发生了上霜的现象。

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眼镜上霜是因为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2)进入室内后,眼镜的中间和四周哪部分先熔化?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假设这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那么这情况下,杯内水的温度不均匀,杯底的水温度较高,杯上方的水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气泡从水底上升到水面时,遇上温度较低的水,气泡会放热液化,那么气泡会变小,而图中的气泡从下到上是变大的,不是变小的,假设不成立,所以此图不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故A错误;

B.沸腾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多液体水汽化成水蒸气,烧杯中的水量减少,故B错误;

C.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杯内的水温度是可达到100℃,假设实验中所选温度计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那么这酒精温度计最高温度只能是60℃,不能达到100℃,实验不能进行,假设不成立,所以实验中所选温度计不能是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而石棉网有余温,并且这个余温高于杯内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这表明沸腾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B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造成云雾缭绕的感觉,A、B错误,D正确;

C.水中的气泡不是水蒸气,是干冰吸收热量,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C错误;

故选D。

3.B

【详解】

由题意可知,不准的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用此温度计测得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故ACD错误,B正确。

4.D

【详解】

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故使用急火、慢火所用时间一样,但甲种方法浪费了燃料,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支刻度线位置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9℃,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则4℃和99℃刻度线之间有95格;则每一格表示

;如果当时室温是20℃,则用此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像;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A项不合题意;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项不合题意;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像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约为-2℃;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冰水混合物中的水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选项C符合题意;

D.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状态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甲:

1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是

乙:

1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是

因为

所以乙的误差大。

当甲温度计示数为71℃时,实际温度是

误差为

75℃-71℃=4℃

此时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误差为

81℃-75℃=6℃

故选D。

8.升华、凝华、熔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详解】

(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所以进行人工降雨,需要经历的物态变化有:

升华、凝华、熔化;

(2)地面上的水汽化,冰雪升华后形成水蒸气到达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和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又熔化成水,和小水滴一起下落到地面形成雨,北方冬季河流中的水会凝固,春季温度时熔化.

所以整个过程中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个过程.

【点睛】

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总共有六种变化过程,大自然的水循环会涉及所有的六种变化.

9.低蒸发吸热多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在水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一定时,水的蒸发与空气湿度有关:

空气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详解】

[1][2][3]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

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泡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

[4]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说明湿泡温度计湿泡上的水分蒸发的越慢,原因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也就是湿度大。

10.汽化吸热放热

【解析】

试题分析:

电冰箱的原理是冰箱内汽化吸热,冰箱外液化放热.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时就会汽化吸热,流到冷凝器里就会液化放热.这样就可以不断的把热从冰箱内搬到冰箱外,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

考点:

物态变化;电冰箱的原理

11.降低熔化

【解析】由题可知,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为: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越靠近火山口温度越高可知这些矿物的凝固点是依次降低的,而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故这些矿物的熔点也是依次降低的;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碰到河面上的冰盖,冰会吸热熔化为水。

点睛: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考察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2.酒精灯外焰变大99水剧烈汽化变成水蒸气,吸收大量的热

【详解】

[1]给烧杯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酒精灯处焰的高度调节。

[2]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不断汽化,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3]根据图乙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9℃。

[4]水沸腾时,持续加热水温不变的主要原因水剧烈汽化变成水蒸气,吸收大量的热。

13.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温度示数保持不变水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详解】

[1][2]要证明水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是错误的,需要用酒精灯给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然后观察此时温度的示数,其现象是,温度示数不再升高。

虽然水还在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3]由以上现象可知:

水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14.沸点为78℃物质熔点是-117℃物质

【详解】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沸点为78℃作测温物质,因为用它去测温度,这种物质会沸腾;

[2]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熔点是80.5℃物质,在南极时是处于固态,不能作测温物质,同理熔点是-39℃物质,在南极时也可能是处于固态,不能作测温物质,只有熔点是-117℃物质,在南极时,是处于液态,能作测温物质。

15.先降低再升高3040水升高

【解析】

(1)通过图表分析可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降低,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升高,所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对无锡地区的汽车来说,最低温度不是太低,宜选防冻液含量为30%的混合液,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3)长时间使用后,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

(1).先降低再升高

(2).30(3).40(4).水(5).升高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沸点、凝固点的了解和掌握,会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16.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玻璃泡不能降低测温范围小,测得温度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详解】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柱逐渐变短,易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气体热胀冷缩.

(2)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约会下降5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

4.2cm,小于5cm,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即说明空气的膨胀程度变小,即说明此时温度降低.

(5)根据数据可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17.

(1)凝华;

(2)中间部分,因为近视镜中间薄,质量小,吸热升温快

【详解】

解:

(1)严寒的冬季,眼镜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形成的。

(2)室内温度较高,镜片上的霜吸热升温,会熔化,而近视镜片的中间薄,质量小,吸收相同热量会升温更快,所以中间部分先熔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