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21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docx

砖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xx省xx县xx寨XX砖厂

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XX地质大队

年月

 

xx省xx县xx寨XX砖厂

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证书等级:

乙级

证书编号:

黔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xx号

发证单位:

xx省国土资源厅

编写:

xxx

审核:

xxx

总工程师:

xxx

大队长:

xxx

 

报告提交单位:

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xx地质大队

报告提交时间:

xx年xx月

(四)工程地质条件7

二、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12

一、保护方案21

五、组织管理及保证措施26

附图

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xx省xx县xx寨xx坡砖厂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现状图

1:

5000

2

2

xx省xx县xx寨xx坡砖厂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1:

2000

3

3

xx省xx县xx寨xx坡砖厂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分区图

1:

2000

4

4

xx省xx县xx寨xx坡砖厂砖瓦用页岩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图

1:

2000

附件

1、委托书

2、资质证书(复印件)

前言

一、方案编制依据

(一)相关法规、文件、标准、规程及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3、《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

4、《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7-03)。

5、《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国土资发[2004]208号)。

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7、《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xx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5)》。

10、委托书。

(二)地质资料及有关矿山基础资料

1、1:

20万《三江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地质普查报告》(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xx地质大队,xx.xx)。

3、《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案》(xx地质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xx.xx)。

4、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方案编制目的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盲目的开采既浪费了矿产资源又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有效保护矿山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编制本方案。

三、方案适用年限

根据《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案》(xx地质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xx.02),该矿山服务年限为13年,矿山闭坑后需进一步监测与治理,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期限预计为15年。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候

矿区位于都柳江支流左岸,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多年平均气温l8.4℃,全年无霜期240—250天,年降雨量1250—1500mm,年平均日照1225小时,雨季时间为5-8月,平均相对湿度80%。

(二)地形地貌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区域海拔标高430m一310m,相对高差120m,属底山溶蚀丘陵、洼地地貌。

(三)地表水

区内属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地表水系不发育,呈树枝状展布,河谷为“V”字形。

区内地表水流向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补给,具有雨源型特点。

河床中大部份有洪积、坡积物堆积掩盖,局部基岩裸露,为幼年期河流。

矿区为一斜坡地形,地表水不发育,仅矿区外东侧约100m发育一冲沟,流向南,流量小于100l/s,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大。

二、矿区地质条件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Q)。

1、第四系(Q):

为灰黄色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及碎块、腐质土等组成,厚0-5.0m。

2、梁山组(P2l):

岩性主要为黄绿色粘土质页岩及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灰色、灰黄色铝质粘土岩及煤线一层,局部含黄铁矿结核透镜体。

厚度>30m。

(二)构造

区内大地构造位处华南褶褶带东南缘区域性肇兴向斜北西翼。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域构造复杂,以北东、北东东向褶皱构造和与之相配套的断裂构造为主。

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8°。

(三)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矿区及附近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3大类、3个亚类。

(1)纯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以灰岩为主,出露于矿区外东西两侧高处,岩溶构造较发育,高度集中于岩溶管道中,含水不均一,动态变化大,区外泉流量2~20l/s,富水性中等至强。

(2)层状基岩裂隙水

梁山组(P2l)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含水微弱,区外泉流量小于0.1l/s,富水性弱,可视为区内相对隔水层。

(2)松散岩类上层滞水:

分布于洼地及斜坡地带,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砾石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含孔隙水,属松散岩类上层滞水亚类。

区外泉流量小于1L/s,富水性弱。

2)地下水的补、迳、排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矿区矿体出露于斜坡地带上,大气降水垂向渗入和西侧斜坡后缘(坡顶)邻区地下水侧向迳流排泄是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松散岩类孔隙水区,由于第四系残坡积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利于降雨垂向渗入补给和斜坡后缘邻区地下水的侧向排泄补给。

区外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区,由于岩石裂隙、岩溶较发育-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垂向直接渗入。

(2)地下水迳流、排泄特征

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沿梁山组(P2l)隔水层垂直于地表冲沟流向呈散流状排泄于地表低处。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地下水主要沿岩溶裂隙或岩溶管道顺隔水层总体由西向东迳流排泄于地表。

2、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1)地表水

矿区矿体出露高于东侧冲沟,地表水对采矿基本无影响。

(2)第四系孔隙水

斜坡面上的第四系地层,含水性弱,加之厚度小,蓄水量有限,对矿体开采影响小。

(3)上覆岩溶裂隙含水层

矿区西侧坡顶为栖霞组灰岩,富水性中等至强,该类地下水顺隔水层由西向东(由上至下)排泄,矿区所处的斜坡地带中部是其排泄的必经通道之一,对矿床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充水方式及水文地质类型

矿体产出位置相对较高,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水量有限。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地下水对矿床的开采影响小。

综上,矿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四)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及地层岩组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可将矿区内地层划分为硬质岩类、软质岩类和松散岩类3种类型:

(1)松散岩类:

零星分布于地形较平缓的斜坡及沟谷地带。

主要为残坡积、崩塌堆积、冲洪积成因形成。

由砂土,亚粘土,砂、砾及采矿弃渣等组成,厚度0-2m。

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

(2)硬质岩类:

为矿区外栖霞组灰岩。

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学性质较好。

(3)软质岩类:

为梁山组页岩,岩石易风化,结构较松软,力学性质较差,易(特别是有水参与下)引发不良地质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范。

2、矿体及矿体顶板岩石的稳定性

矿区矿体为粘土质页岩,质软、抗风化能力弱,稳固性差。

若按资质单位的设计方案开采,引发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可能性小。

综上所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三、矿山企业概况

(一)交通位置及矿界范围

矿区位于xx省xx县县城北东平距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xx省xx县xx村。

xx至xx县级公路通过矿区南约500m,交通较方便(图1)。

矿区拐点直角坐标及面积见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1

拐点编号

拐点坐标

X

Y

1

2870022

36608704

2

2870029

36608840

3

2869962

36608833

4

2869932

36608728

面积

0.0096km2

开采标高

370—330m

xx页岩矿

图1交通位置图

(二)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环境

矿区内无居民点,矿区外南约1km有寨榕、朗寨等村寨,约500户千余人,居民以侗族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小麦等。

经济作物以椪柑、油菜为主。

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三)矿产资源及储量、矿床类型与地质特征

椐《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地质普查报告》(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xx地质大队,xx.xx):

1、矿区矿体为二叠系中统梁山组中的粘土质页岩,适合作为砖瓦原料。

矿区330m标高以上均为可采矿层,倾向南东东,倾角8°。

2、矿区范围370-330标高以内333类别总资源量14.85万m3、可采资源量8.03万m3。

(四)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及生产规模

根据《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案》(xx地质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8.02):

1、矿山设计生产能力0.45万m3/年。

2、矿山服务年限为13年。

四、矿山开发方案概述

根据《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案》(xx地质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xx.xx):

1、采矿工艺:

(1)露天缓帮式开拓。

(2)破矿方法:

人工。

(3)装矿方式:

装载机或人工。

(4)运输方式:

采场内采用人工手推车运输。

(5)采场最终边坡角为50°。

(6)边坡支挡:

一般不支护,雨季或特殊情况下须采取适当的支挡措施。

(7)台阶工作平台水平运输采用人工搬运和手推车运输。

(8)在采场坡面设置简易矿石溜道集中溜矿。

2、开采工艺流程:

剥离→破碎→制砖→烧砖→运输销售。

3、采场最终边坡要素

(1)最低开采标高330m。

(2)最高开采标高370m。

(3)开采最大垂直高度40m。

(4)永久性边坡角控制在50°范围。

第二章矿山环境影响评价

一、评估级别确定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精度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及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等综合确定。

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

1、评估区内无重要建筑设施、居民点,重要程度属一般区。

2、矿区面积小,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单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废土、废小无有害组分。

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矿山年设计生产能力0.45万m3,生产建设规模属小型。

按表A.1“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评估级别确定为三级。

二、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一)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前已述及,矿山所处位置为一斜坡地带,大气降水垂向渗入和西侧斜坡后缘(坡顶)邻区地下水侧向迳流排泄是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斜坡基岩面(即隔水层面)是区内和邻区地下水的迳流排泄通道之一,根据《xx省xx县xx寨XX砖厂砖瓦用页岩矿开采方案》,矿山采空后为一凹陷坑,容易形成积水区。

所以,矿山的开采直接破坏了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均衡特征,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

矿层局部含黄铁矿结核透镜体,开采后裸露于地表或形成弃渣,在水的作用下,如果处理不当,易对区内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析

矿区及工业广场处在斜坡地带上,该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斜坡,地形坡度15-30°,残坡积土层厚0-2m,结构松散,首先具备了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条件;其次,矿山设计开采台阶坡面角65°,分台阶高度5m,最终开采边坡角50°,最大垂直高度40m,开采矿层属软质岩类,上覆土体属松散岩类,如果矿层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又具备有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的条件;第三,该区斜坡基岩面(即隔水层面)是区内和邻区地下水的迳流排泄通道之一,如果局部土层厚度大,极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或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

(三)对土地资源及植被的影响分析

矿区和工业广场位置原为旱地或果园(附图1),矿山的开采和工业广场的建设本身就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和植被,矿山开采还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及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加剧区内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矿层局部含黄铁矿结核透镜体,开采后裸露于地表或形成弃渣,在水的作用下,如果处理不当,易对区内土质或植被造成污染。

三、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一)对水资源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前述矿山的开采,破坏了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均衡特征,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可能性大。

矿层局部含黄铁矿结核透镜体,开采后裸露于地表或形成弃渣,在水的作用下,如果处理不当,有对区内地表冲沟、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二)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矿区及工业广场处在斜坡地带上,受地形地貌条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引发滑坡、崩塌及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大,但该区无居民居住区,危害程度较轻。

(三)对土地资源及植被的影响预测评估

矿区和工业广场位置原为旱地或果园(附图1),属灌溉水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加剧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同时对区内土质或植被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四、矿山环境影响分区评估

(一)分区原则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并结合新建矿山工程特点,对评估区进行分区。

并遵循以下原则:

1、“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

2、“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原则。

(二)矿山环境影响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评估区实际情况,将评估区划分为1个环境影响较严重区(B区)和1个环境影响一般区(C区)。

环境影响较严重区(B区):

该区包括评估区内的露天采场和工业广场区域。

矿山开采破坏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均衡特征,并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的可能性大;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加剧区内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同时对区内水质、土质或植被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引发滑坡、崩塌及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大。

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附录E表E.1“矿山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该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对矿山环境影响程度的分级为较严重。

环境影响一般区(C区):

该区包括评估区内除较严重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对区内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及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该矿山的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

(一)矿山环境保护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矿业开发应贯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

3、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

4、矿产资源的开发应推行循环经济的“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

(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原则

1、以相关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为基础,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并重的原则,严格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2、立足矿山实际、实事求是、可操作性的原则。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4、开采和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尽可能同步的原则。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

1、矿山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在矿山生产期间,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扰动和破坏,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

2、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目标

在矿山采空(闭坑)或确定停采后,2年以内,被破坏土地的绿化、露天采矿边坡的治理、矿山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质的恢复基本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

(一)矿山环境保护任务

1、以矿山环境影响评估为基础,设计保护措施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2、学习和引进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矿山环境保护水平。

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到矿山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4、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

5、要对废弃物(排)放、堆存造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制订预防性环境保护措施。

6、明确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7、制定矿山环境问题监测方案,实施对矿山环境问题的动态监测。

(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任务

1、整治被破坏或废弃的土地,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或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2、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实施绿化,达到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3、处置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保征影响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

第四章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体布局

一、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

(一)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分区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矿山开发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分区评估,争对评估区内进行环境保护规划分区。

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划分为1个重点保护区(Ⅰ区)、1个次重点保护区(Ⅱ区)和1个一般保护区(Ⅲ区)。

重点保护区(Ⅰ区):

该区包括评估区内的露天采场和工业广场区域,为环境影响较严重区(B区)。

该区因采矿人类活动频繁,在矿山采空(闭坑)后,必须对区内被破坏土地进行绿化、对露天采矿边坡进行治理、对矿山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及对区内的水质进行恢复。

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该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

次重点保护区(Ⅱ区):

该区为评估区内东部除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基本农田分布区域。

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对区内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样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把该区划分为次重点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Ⅲ区):

该区为评估区内西部除重点保护区以外的林地、旱地或果圆分布区域。

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对区内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样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因此,把该区划分为一般保护区。

(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分区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矿山开发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矿山环境影响分区评估以及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分区结果,主要争对重点保护区(Ⅰ区)内进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分区,分为近期综合治理区、中期综合治理区和远期综合治理区(附图4)。

前述矿山服务年限为13年,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期限预计15年。

确定近期期限为7年,中期期限为6年,近期期限为2年。

1、近期综合治理区

该区包括露天采矿场和工业广场后缘斜坡地带、近期开采形成的梯形斜坡以及工业广场周围空地。

露天采矿场和工业广场后缘斜坡为顺向斜坡,土层厚0-2m,结构松散,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为保证矿山生产的安全,必须在近期进行治理。

2、中期综合治理区:

该区为中期开采形成的梯形斜坡。

3、远期综合治理区:

该区为工业广场建设用地和堆堆砖场、排土场以及最终开采平台。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布署

该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完成。

在时间布署上,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应尽可能同步进行;在空间布局上,把露天采场和工业广场作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重点。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方法

(一)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矿山环境的保护,要依法开采建矿,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矿山环境监测,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理工程工作量。

(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法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以工程法为主,非工程法为为辅。

1、对被破坏或废弃的土地,特别是露天采坑,进行回填复垠、整治,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或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2、露天采矿的边坡最终台阶面上实施绿化植树,必要时台阶边坡采取适当的支挡措施。

  3、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统一堆放并修建挡土墙。

  4、修建沉淀池,污、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农田和冲沟,保征影响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

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一、保护方案

(一)保护目标

在矿山生产的同时,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改善和提高矿山及附近的生产生存环境质量。

(二)保护措施

首先,要强化企业主、员工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

其次,矿山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部门设计的开采方案开采和建设,并选择合理的开采工艺和方法。

争对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矿山企业必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地减少或避免矿山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

二、治理工程方案

(一)重点治理对象

根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及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确定矿山环境需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有:

1、露天采矿场和工业广场后缘斜坡

露天采矿场和工业广场后缘斜坡地带,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斜坡,地形坡度15-30°,残坡积土层厚0-2m,结构松散,是区内和邻区地下水的迳流排泄通道之一,占地平面面积约34904m2。

2、露天采矿场的边坡

露天采矿形成的最终梯级边坡,分台阶高度5m,台阶坡面角65°,共形成7个分台阶,台面宽约1.8m,占地平面面积约4208m2。

3、固体废弃物

开采矿体中遇到的有害夹层-黄铁矿结核,以及闭矿后工业广场撤离的固体废弃物,堆放于矿区东侧的排土场中,占地平面面积约1192m2。

4、被破坏或废弃的土地

主要包括:

(1)最终开采平台(330m标高),占地平面面积约5252m2;

(2)除排土场以外的工业广场用地,闭矿后必须撤离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占地平面面积约4392m2。

5、水资源和水环境

主要争对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排土场)和矿体中有害夹层-黄铁矿结核透镜体露头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农田污染的治理。

(二)治理工程措施

根据上述矿山环境需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采取以下治理工程对相应的对象进行治理。

1、露天采矿场和工业广场后缘斜坡排水工程

该项治理工程属近期规划,在斜坡上修筑一定量的导排水渠。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矿山正式生产前必须完成。

2、露天采矿场梯级边坡治理工程

露天采矿场形成的梯级边坡,治理工程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分台阶坡面的适当加固或放坡;

(2)分台面的填土整平和绿化还林。

该项治理工程在开采完成一个平台后即可对上一台阶进行治理,属近期和中期规划。

3、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

该项治理工程属远期规划,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形成的各类松散物质构成的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

(1)降低坡高、坡角(坡角要小于30度),闭矿后半年内完成;

(2)边坡加固、衬砌护坡,闭矿后半年内完成;

(3)在有效部位建设阻挡工程,即矿山正式生产前完成的挡土墙;

(4)设计相应的排水、防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