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29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docx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

技术与机械创造抒情形式

  抒情表意系统始终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门类。

庞大的抒情话语部族之中,呼号、诅咒、祈祷无不表述了强烈的激情;相形之下,抒情诗的独特意义在于拥有一批规范的美学形式。

这不仅可以追溯到诗言志、或者诗缘情的悠久传统,而且还包含了一批持续地承传沿袭的抒情诗格律。

这些美学形式有效地集结和凝聚了种种情绪冲动,使之成为一个有力的声音。

诗人为什么字雕句琢,呕心沥血?

抒情诗的美学形式赋予字句奇异的魔力。

  如果人们开始考察抒情诗美学形式的缘起,那么,人们不得不追溯至抒情类别的历史。

初期的抒情类别显明,诗、歌、舞是同源的。

《今文尚书·尧典》之中有一段著名的证明: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之中解释说:

这里有两件事:

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

朱自清认为,这与初民生活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以乐歌相语,该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那时结恩情,做恋爱用乐歌,这种情形现在还常常看见;那时有所讽颂,有所祈求,总之有所表示,也多用乐歌。

人们生活在乐歌中。

乐歌就是乐语,日常的语言是太平凡了,不够郑重,不够强调的。

明白了这种乐语,才能明白献诗和赋诗。

这时代人们还都能歌,乐歌还是生活里重要节目。

  考察中国古代戏曲的时候,王国维从中另一个方面谈论到诗、歌、舞与古代敬神祭祀的关系:

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这很大程度地解释了抒情类别的共同起源。

一个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朱光潜甚至认为,诗和歌的同源是世界诗史的公例。

按照他的区分,诗的进化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有音无义时期。

这是诗的最原始时期。

诗歌与音乐跳舞同源,公同的生命在节奏。

歌声除应和乐舞节奏之外,不必含有任何意义。

原始民歌大半如此,现代儿童和野蛮民族的歌谣也可以作证。

  二、音重于义时期。

在历史上诗的音都先于义,音乐的成分是原始的,语言的成分是后加的。

诗本有调而无词,后来才附词于调;附调的词本来没有意义,到后来才逐渐有意义。

词的功用原来仅在应和节奏,后来文化渐进,诗歌作者逐渐见出音乐的节奏和人事物态的关联,于是以事物情态比附音乐,使歌词不惟有节奏音调而且有意义。

较进化的民俗歌谣大半属于此类。

……

  三、音义分化时期。

这就是民间诗演化为艺术诗的时期。

诗歌的作者由全民众变为自成一种特殊阶级的文人。

文人做诗在最初都以民间诗为蓝本,沿用流行的谱调,改造流行的歌词,力求词藻的完美。

文人诗起初大半仍可歌唱,但是重点既渐由歌调转到歌词,到后来就不免专讲究歌词而不复注意歌调,于是依调填词时期便转入有词无调时期。

到这个时期,诗就不可歌唱了。

  四、音义合一时期。

词与调既分立,诗就不复有文字以外的音乐。

但是诗本出于音乐,无论变到什么程度,总不能与音乐完全绝缘。

文人诗虽不可歌,却仍须可诵。

歌与诵所不同的就在歌依音乐的节奏音调,不必依语言的节奏音调;诵则偏重语言的节奏音调,使语言的节奏音调之中仍含有若干形式化的音乐的节奏音调。

音乐的节奏音调可离歌词而独立;语言的节奏音调则必于歌词的文字本身上见出。

文人诗既然离开乐调,而却仍有节奏音调的需要,所以不得不在歌词的文字本身上做音乐的工夫。

诗的声律研究虽不必从此时起,却从此时才盛行。

……

  当然,诗的历史上音义之争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古典诗词之中词的兴盛可以视为音乐的一次复活。

词是诗之后一种后起的抒情诗形式,因而称之为诗馀;词源于配乐的歌词,起初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填词。

词的形成再度证明了音乐对于诗的顽强支配。

不少事例表明,音乐并未很快消失在诗的文字推敲之中;相反,音乐扮演了人们享受诗的中介--或者说,音乐的中介使诗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化娱乐: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焕齐名。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

……昌龄等私相约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

开箧泪沾臆,……适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

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

二绝句。

之焕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

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

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之焕即揶揄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

因谐大笑。

  --《集异记》

  叶梦得云:

柳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於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避暑录话》

  尽管音乐与诗如此亲密,但是,最后的分裂仍然不可避免。

这是为什么?

专职诗人的出现或者乐谱的失传均是一些著名的解释。

然而,无论是话语还是音乐,两种形式的成熟同时还意味了音和义的冲突逐步加剧。

对于诗人说来,乐谱的音律可能成为一种束缚拘禁了语义的自由表达。

苏珊·朗格曾经揭示了音乐对于话语的压抑和吞噬:

当歌唱中一同出现了词与曲的时候,曲吞并了词,它不仅吞掉词和字面意义上的句子,而且吞掉了文学的字词结构,即诗歌。

虽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了不起的诗,但是,歌曲绝非诗与音乐的折衷物,歌曲就是音乐。

苏珊·朗格看来,一首完美的诗时常抵制音乐的收编,诗的背后存在一种不可放弃的文学形式;反之,一些二流的诗更易于皈依音乐,成为音乐的组成部分。

这个意义上,诗--真正的诗--最终还是选择了语言。

  当然,诗并没有遗忘音乐产生的附加值。

语言许可的范围之内,诗竭力保存音乐的遗迹。

这即是诗的格律。

韵母、平仄、节奏、句式,这些元素均是诗的格律产生起伏和复沓的组织手段。

诗的格律制造的声音美学表明,音乐仍然潜伏于语言之中;或者说这是以语言为素材的音乐。

  2

  20世纪新诗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议论纷纷的话题。

迄今为止,新诗的成就与缺陷一言难尽;我仅仅想从一个事实开始--新诗毁弃了古典诗词的格律。

无论是对于抒情诗的形式演变史还是围绕诗的艺术社会学,这个事实的后果都是意味深长的。

  显然,新诗的诞生是世纪之初白话文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们可以说,新诗与白话文运动的主旨是一致的。

让诗重返民众,让诗回归引车卖浆之徒中间,这是倡导新诗的一个首要目的。

摧毁佶屈聱牙的句子,恢复清新质朴的文风,这同样是新诗的旗帜。

胡适在《谈新诗》之中说:

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

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

从二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到四十年代的工农兵方向,拒绝和打击精神贵族始终是新诗念兹在兹的主题。

然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20世纪之末的新诗还是收缩到一个极为狭小的区域之内。

尽管诗人时常为自己制造某种君临天下的骄傲--诗依然被形容为文学的皇冠;但是,这一切越来越像一个自我安慰式的夸张。

一方面,人们对于诗日益冷漠,读诗的人日益稀少;另一方面,许多诗正在变为一种怪异的语言织体,或者一种无解的谜语。

必须说明,上述的形容并没有隐含贬斥新诗的意味--新诗的现状包含了众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同时,新诗的现状仍然潜藏了强烈的反抗主题;我想指出的仅仅是这一点:

新诗与大众相互离异的原因是否与格律的丧失有关?

  五十年代之后,对于新诗的非议不绝于耳。

相对于传统的古典诗词,新诗似乎缺乏诗味;相对于市井或者田间的大众,新诗又过于深奥--新诗的魅力甚至远远不如地方戏曲。

毛泽东曾经以诗人和革命领袖的双重身分提出一个救助的方案:

在民歌与古典诗词的基础之上发展新诗。

毛泽东没有对这个方案进行详细的解释,但是,人们可以发现,民歌与古典诗词的共同之处即是--可诵可咏。

很大程度上,音乐是聚集大众的有力形式。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一个有趣的事例:

毛主席语录歌。

不论这个事件的动机如何,谱曲之后的毛泽东语录口口相传--这些抽象的论述因为乐曲而嵌入人们的记忆。

五六十年代,一批适于朗诵的政治抒情诗试图建立某种新型的音律;但是,这批诗的宏大政治主题以及登高而呼的广场效果均已破产。

这种大型形式以及汹涌的激情多半被目为一种浮夸的姿态而遭到抛弃。

  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新诗--起初被命名为朦胧诗--并没有对音律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

这一批诗的焦点集中于象征性意象与语义的探索。

意象的迭加、共置及其张力以及语言的多义、矛盾、暧昧无不得到诗人的精心考虑。

许多时候,诗人试图发现种种隐秘的语言可能以及因此而显现的精神可能。

然而,这种诗是看的,而不是听的;这种诗的文本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意义。

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一批校园诗人提出了口语与日常两个范畴抗拒朦胧诗的艰涩。

这与其说是返回大众,不如说折向了一种玩世不恭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拥有另一批哲学传统。

这种口语与日常和大众对于诗的期待相距遥远。

总之,20世纪后期的新诗仅仅活跃于精英圈子之中。

无论是朦胧诗还是口语派,这些美学分歧均是精英圈子的内部话题。

  我愿意重复一个结论:

这里的精英圈子不是一个天生的贬义词;或者说,臧否世纪之末的中国新诗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所企图引申出的一个事实是:

世纪之末的中国新诗已经无力承担大众的抒情形式。

对于文学说来,这种抒情形式空缺。

  3

  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期,盒式磁带、日本的三洋牌录音机和邓丽君的歌曲共同侵入了中国社会。

磁带和录音机产生的话题是海外的电器水准和走私问题,邓丽君的歌曲引出的概念是气声和靡靡之音。

没有多少人预见到,一种新型的抒情形式正在电子技术的协助之下悄悄地完成。

文化生产掀开了新的一页。

音乐工业--这是两个相距遥远的概念奇异地联合--暗示了这种文化生产的可观效率。

无论如何评价这种现象,特别是--无论诗人如何表示不屑,人们都该承认,流行歌曲已经全面占据了抒情诗空出的位置。

诗依然门可罗雀,流行歌曲却如火如荼。

诗人依然一只笔、一张纸,冥思苦吟,他们的心血之作印刷之后在纸张的世界小范围地传颂;相形之下,流行歌手拥有现代的生产方式。

他们在设备精良的录音棚里一句一句地录音;经过机械复制、外表包装和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磁带和激光唱片进入大大小小的商店,吸引住无数歌迷。

后者显然表明了电子技术、机械和市场联手之后的不凡能量,同时也证明了音乐的抒情意义。

现今,一些著名的歌手已经篡夺了诗人的声望而成为社会的偶象。

谁还会为北岛、舒婷或者另一些诗人发狂呢?

人们千方百计地得到的是张学友、罗大佑或者那英、田震的签名。

的确,现今人们的引经据典不再摘引唐诗宋词,流行歌词的引用率大幅度上升。

潇洒走一回、一张旧船票、心太软、爱拼才会赢、把根留住--诸如此类的歌词朗朗上口。

这是一个文化转折的标志。

  当然,从抒情诗到流行歌,文化的转折背后潜藏了一个生活方式的转折。

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说来,录音机、磁带、激光唱片已是日常之物。

一副耳机,一个别在腰上的小型录音机,这是他们形象的组成部分。

拥有某些歌手的磁带是与名牌T恤衫、跑车、耐克鞋相辅相成的生活用品。

这时,享受流行歌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时髦。

这是一代人的文化标记。

这一代人不会继续将内心寄寓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或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句子之中,他们宁可唱《驿动的心》或者《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抒发心中的愁绪与豪情。

无论是失恋、乡愁、怀念还是祈愿、友谊、感叹,流行歌曲已经将词与曲融为一体;词的浅显与曲的单纯恰如其分地喻示了他们的心情。

无疑,这里的曲包含了歌手的嗓声。

磁性的,明亮的,沙哑的,绵软的,不同的嗓音形成的声音形象--其中相当程度地包含性的魅力,例如,人们完全可以听出男性的诱惑或者女性的柔媚--远比诗人制造的文字形象更富于感性。

由于机械、歌手的感性效果和磁带发行商的有效操作,这种新型的抒情形式终于将诗抛到了边缘。

我曾经在《隐蔽的成规》之中如此描述二者的交替:

多数流行歌曲歌词平庸,主题浮浅,但是,它们势不可挡地掠走了大部分诗的潜在读者,无可置疑地占有休闲和娱乐行业的绝大多数股份。

这与其说是流行歌曲的语言胜利,不如说是流行歌曲传播媒介的胜利。

诗拘囿于诗人写作、出版物与读者的传统循环,这是诗的圈子。

相对地说,流行歌曲具有远为强大的发行网络。

经过音乐合成,流行歌曲进入了电子媒介系统。

目前,文字出版物的传播功能、动用的资金以及回收的利润无法与电子媒介系统相提并论。

考虑到巨大的投资与相应的回报率,电子媒介系统的运作更大程度地植根于市场体系。

从主创人员的经济报酬、歌手的包装到作品的广告宣传、演唱形式,流行歌曲的声势和复盖率是诗所不可比拟的。

无论是批量生产、产品宣传、传播手段还是赢利数额,流行歌曲与诗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

如果说前者拥有了工业社会的机械生产能力并且成为市场的宠儿,那么,后者更像是即将过时的手工业产品,精致而又乏人问津。

的确,流行歌曲因为市场体系的中介而有机地纳入以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发展模式;相对地说,诗恰恰在这里脱钩了。

  相对于诗的文字形象,歌的激动人心在于--这是一种直面相向的艺术。

通常,歌手与听众共处于同一时空现场;他们的嗓声和旋律即刻主宰着听众的情绪。

这是一种取消了中介物的交流与共振,歌手与听众之间的波动幅度在互动之中愈演愈烈。

从环绕篝火的咏唱到广场上的音乐集会,统一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了歌唱的艺术社会学。

即使是华丽的现代大剧院,这种形式依然不变。

然而,录音机、磁带、激光唱片的出现肢解了广场上的音乐集会。

歌手周围的听众已经解散,可是,高保真的机械仍然维持了听众与歌手直面相向的现场感。

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听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寓所里,汽车里,或者在步行的时候;他还可以戴上耳机,没有任何干扰地独享某一个歌手。

人们必须承认,电子技术重新设计了艺术。

机械制造了现场感与个人化的奇妙平衡之后,流行歌曲得到了最大面积的传播。

这时,多数人已经没有必要聚精汇神地注视攀援在语言巅峰的诗人了,明丽流畅的歌声构成了标准化的抒情模式。

  然而,如同一些人已经察觉的那样,电子技术制造的抒情恰恰在现场感与个人化表象的背后阉割了此刻与个性。

磁带里播放的是录音棚之中合成的、并且由机械大量复制的歌声;这里没有即兴的灵感,没有此时此地的血肉与神经。

歌声的节奏、高低以及情绪的饱满程度不会因为听众置身的真正现场而产生任何改变。

即使录音带里的歌咙如痴如醉,这仅仅是机械对于人的应付。

如果人们抱怨纸张上的诗没有此刻的滚烫和悲恸,那么,机械规定的抒情情境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相对于诗所流传的精英圈子,流行歌终于拥有了抒情大众。

然而,这个大众已经不能形象地想象为广场之上的汹涌人流;这个大众仍然匿名地分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仅仅是由于市场和机械的组织而成为大众。

换言之,这个大众不是一个抽象的主体,也不是一批直面相向地汇聚起来的芸芸众生,这个大众的形成象征了型号相近的电子机械产品与跨地区市场产生的社会组织能力--这个大众是电子技术、机械与市场共同开发出来的。

这时,大众无宁说是消费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显然,这个大众的分布范围极大地超出了歌手的真实嗓声所能复盖的区域。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个大众可能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电子技术、机械与市场的社会动员能量。

  这个意义上,流行歌曲不仅是一种抒情,同时还是一种消费--一种电子技术和机械组织的消费。

然而,如果人们将这种消费想象为纯粹的自由交易,那就错了。

无论是电子技术和机械的先进与否还是市场开拓的成功与否,无论是民族、国家的边界还是种族、性别、经济利益、文化圈所制造的意识形态,这些因素都将共同加入流行歌曲的消费,制造种种权力、主宰、压抑或者边缘、反抗、哗变。

为什么是麦当娜、杰克逊或者毛宁、张惠妹而不是别的歌手?

决定这一切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美学。

从文化资本的权势、技术优势与文化控制的关系到后殖民时代的文化入侵,这些故事或隐或显地藏身于音乐美学背后,甚至成为主导因素。

的确,抒情意味的是一种自然流露;但是,种种权力的介入正在重塑人们的自然流露方式;最为成功的介入恰恰是隐去了外在形式而将权力意志改造为自然流露。

  许多人毫无戒意地接受了电子技术、机械和市场制造的抒情形式,并且认定这是一种个性。

然而,这种伪个性正在催生一大批标准化的抒情模式。

因此,一位音乐评论家多少有些夸张地描述了流行音乐正在制作的同质文化:

  流行是什么?

流行是一股世界性的整合力量。

刮过之处即宣告占领、宣告同化。

同样地,流行音乐是一种世界艺术。

我们不要为某位艺术家是美国人或中国人所迷,在这个领域里,国家和民族概念已经悄悄地被置换了。

节奏布鲁斯不是什么美国音乐,中国摇滚也不是什么中国音乐,不管你乐不乐意承认,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都是同一个一体化的音乐。

  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世界艺术,还有另外一层涵义:

关于流行音乐的听众,恰当地说不是中国人或美国人,一针见血的说法应该是世界人。

它所暗示的,是一批世界子民的出现:

新人类,新新人类,X一代、N一代、酷一代,网虫、歌迷、新潮消费者……不管生活在中国或美国,这些新人群具有相近的生活内容:

听一样的歌,看一样的电影,玩一样的时尚,上网、泡吧、蹦迪、追星,吃麦当劳或肯德基;或者还有一些人,更有着彼此相似的工作内容,比如都在外资企业、星级酒店、外贸单位、跨国集团工作,其知识、文化、环境、管理,有着同样的国际化背景。

而在说到城市时尚时,即使不一样的国家消费不一样的文化产品,这不一样里也有着一样的最新世界潮流的骨血。

  或许,现在人们可以集中地考察一下,某种电子机械设备如何在新型的抒情形式之下将个性表现、欲望、商业、时尚消费、娱乐奇特地绞在一起,以至于风靡一时--这里,我指的是的卡拉OK。

  4

  现今看来,人们具有充分的理由将卡拉OK形容为一种了不起的机器。

卡拉OK源于日本,不久之后即侵入到台湾、香港、南韩和中国大陆等地。

麦克风,音箱,伴奏机,电视机--一个如此简单的机械设备竟然风行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和地区,这的确令人惊奇。

卡拉OK是一种典型的户内运动;歌厅,包厢是通常的演唱场所,另一些时候,卡拉OK还会成为家庭内部的自娱自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机器的首要意义是发现了人们的歌唱欲望。

如果没有卡拉OK的怂恿,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竟然如此地企盼一展歌喉。

唱是一种巨大的快感。

这种形式与抒怀言志之间的关系埋没已久。

引吭高歌的古老激情隐藏于内心深部,一如坚冰之下的潜流。

自从歌唱由一种原始的抒情方式转变为职业演技之后,歌唱渐渐地被视为舞台上的正式表演。

除了少数民族或者一些偏远地区,文化习俗的训练已经使多数人不习惯于当庭纵声高唱。

他们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率性而歌不啻于一种失态。

另一方面,相对于众多职业歌手的宛转歌喉,他们的嗓音显得干涩、粗野、未经训化,令人自惭形秽。

现在,卡拉OK终于突破了这种文化僵局;歌唱重新回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之间。

流行歌曲倾倒了大众之后,卡拉OK进而将抒情形式从听转向了唱,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表现自我--这个源于某些激进诗人的口号因为卡拉OK而意外地突然实现了。

  卡拉OK如何有效地掩盖生疏的歌唱技巧可能产生的窘迫?

机械的伴奏可以为所有的嗓门保驾护航。

经过卡拉OK的伴奏机处理,歌曲的节奏简化了。

如果说清唱是一种图穷匕首见的考验,那么,卡拉OK有助于人们顺利地跟随节拍,即使出现某些走调也不至于倾斜过度。

麦克风轻易地放大了未经训练的嗓音,改装过的嗓音浑厚、悠扬、富于穿透力。

如果人们遗忘了歌词,电视屏幕会及时地予以提示。

如果某些人因为突如其来的怀旧之情而企图唱一曲过时已久的老歌,电子点歌系统决不会让人失望。

总之,卡拉OK自动地清除了一切障碍而将歌唱变为一种机器对于歌手的伺候。

机器将歌唱从职业歌手那里夺回,五音不全的人也拥有了上台表演的勇气和机会。

至少在某一方面,理论家有理由把这种状况形容为文化民主。

机器协助人们意外地发现自己的音乐天赋,这是一种令人快慰的经验。

卡拉OK如此彻底地调动了人们演唱的积极性,以至于许多人常常固执地把麦克风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愿意转让给他人。

当然,这时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这是电子技术和机械性能规定的抒情,技术和机械才是歌唱之中的真正主角。

  一个虚幻的强大主体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由于电子机械设备的衬托,人们明确地感了自己的优美和宏亮。

这甚至不必经过某种想象性的转换,机械直接地改善和扩充了人们的身体器官。

人们将机械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能力之后,艺术终于变得容易了。

这无疑隐含了某种成功之感。

卡拉OK的演唱形式再度从外部巩固了这种成功之感。

多数人没有机会手执麦克风登台接受他人的仰视,卡拉OK同时赋予了歌唱者的中心位置。

这时,人们渐渐明白这一套机械设备为什么深得宠爱了。

  卡拉OK一方面完成了主体幻象,另一方面却紧密地织入消费之网。

换一句话说,消费恰是完成主体幻象的具体步骤。

通常,配备了卡拉OK歌舞厅是酒店的依附部分。

这是宴会之后的娱乐场所,或者是寂寞旅人的消遣之地。

当然,也有不少顾客直奔卡拉OK歌舞厅。

卡拉OK往往设于包厢之内,包厢之内同时还备有茶水、饮料、果盘以及各种小点心。

这种世俗的气氛当然只适合流行歌曲--这里的音乐早就与身著晚礼服的指挥家以及辉煌的大型交响乐分道扬镳了。

卡拉OK的包厢是封闭型的,时常形成某种私密的气息;因此,某些卡拉OK包厢同时是色情活动的空间。

许多人来到卡拉OK包厢仅仅是为了放松情绪,另一些人相约到卡拉OK包厢来谈生意--这时的卡拉OK包厢如同传统的茶馆。

还有一些卡拉OK设在歌舞厅的大堂,大堂的演唱具有更多的表演气氛。

这时,众多顾客的演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某种竞争的意味。

歌舞厅大堂里的演唱有时与另一些顾客的跳舞相伴;但这种舞蹈仅仅是依据流行歌曲的节拍而与歌曲的内在情绪无关。

总之,卡拉OK更像是一种轻音乐形式之下的快乐聚会;这种联欢背后的抒情意味已经十分程式化了。

卡拉OK周围的消费活动正在将抒情艺术改造为一种无伤大雅的娱乐。

因为某一首风格忧伤的歌曲而悲哀,或者由于某一段情意绵绵的对唱而心猿意马,这都是愚蠢的表现--这里的抒情已经空洞化了。

  那些徘徊在语言巅峰的诗人发掘到了什么?

一个美妙的词汇闪电般地从意识之中掠过,诗人疾速地捕获这个词汇;于是,一个遥远的可能突然实现,新的天空打开了。

这是诗人陶醉的极乐之境,以至于他们甚至不想回头看一看他们是否还有追随者。

相形之下,流行歌曲多半是一种现有心情的收集;一种没有新意的感喟与幽然倾诉。

但是,后者是在机械设备的强力伴奏之下唱出来的,计算机程序编就的节奏规约了人们的内心起伏。

无形之间,人们的抒情如同受制于统一的口令。

就在诗人们殚精竭虑地摆脱雷同、向往独异的时候,卡拉OK已经在电子技术与机械的协助之下建立了风格相仿的抒情帝国。

  5

  MTV--MusicTelevision的缩写--是一种新兴而迷人的艺术类别。

MTV显现于电视屏幕,时常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

电视的喇叭之中播放着歌声和乐曲,歌词打在电视屏幕的下沿,屏幕的中央是种种影像片断的跳跃性地闪现--这即是MTV的经典形式。

这似乎是在一个新的技术条件之下重新回到了诗、歌、舞同源的的环境,然而,这已经不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不自禁了。

导演恰恰是借助新的技术条件精心地构思了言、歌、舞三者的崭新关系。

MTV的诗、歌、舞三者共同形成的是一种似真似幻的梦境,一种镜花水月式的飘渺与奇观异景的结合。

因此,MTV的抒情形式既源远流长,同时又寓含了电子时代的风格。

这个意义上,MTV迅速地成为时代的宠儿。

正如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发现的那样,MTV承担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功能:

它不仅销售广告产品而且也销售生活方式和消费倾向;它不仅销售唱片而且也销售录像;它销售形象和经过包装的趣味;它也销售观众。

  一些资深的古典音乐信徒时常不失时机地表示了对于MTV的不屑。

他们心目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