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7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docx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资料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2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写作与蒙太奇手法的渊源…………………………………………………2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写作中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3

(一)黄宗英:

作为电影艺术家在写作中对蒙太奇的熟练运用……………………………4

(二)理由:

用“摄像机”写作的报告文学家………………………………………………5

(三)李延国:

报告文学中的平行式、交叉式蒙太奇的宏观观照………………………5

(四)柯岩:

诗意的蒙太奇语言在报告文学中的创作实践………………………………6

三、蒙太奇手法在报告文学应用中的美学功能…………………………………………………7

(一)情景性……………………………………………………………………………………7

(二)画面感……………………………………………………………………………………8

(三)典型化……………………………………………………………………………………8

结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试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

摘要:

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博采各种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的优长,特别是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受到许多作家的重视。

以夏衍的《包身工》为发轫,黄钢、黄宗英、理由、柯岩、李延国等作家将之不断推进,蒙太奇被成熟而广泛的运用到了报告文学的写作中来。

作为艺术手法和艺术思维,蒙太奇虽然首先是属于电影,但它的美学功能对加强报告文学文学性、丰富艺术因素、营造艺术氛围起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

报告文学;新时期;蒙太奇;美学功能

AbrieftalkingabouttheMontageusinginreportagefromtheNewAge

Abstract:

AssuperiorityofavarietyofliterarystylesandartisticstyleofreportageintheNewEra,especiallythemontageinthefilmarts,theimportanceattachedbymanywriters.Itisbeginningfrom,HuangGang,HuangZongying,LiYou,KeYan,LIYan-guoandotherwriterswillcontinuetopromotethe"bondedlabor"byXiaYan,montageofmatureandwidelyappliedtothewritingofthereportliterature.Asanartistictechniqueandartisticthinking,montagewasThefirstusingincinematic,butitistheEstheticscharacterofreportageliterature,richartisticelementstocreatetheartisticatmosphereplayasignificantrole.

Keywords:

reportage;NewAge;Montage;Estheticscharacter

前言

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更加要求作家必须追踪时代,密切关注和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中。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为扣着时代脉搏,长片崛起以及写作技法多样化等。

随着电影艺术的迅猛发展,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更加紧密。

文学为电影源源不断的提供养料,而电影反过来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手法。

在写作技法的变化上,报告文学无疑是深受电影影响的。

特别是夏衍、黄宗英、黄钢、柯岩等参加过影视戏剧等工作的报告文学家作品,其电影化的写作手法推动了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文学的现代化要求。

将电影艺术的特征,特别是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引入报告文学,可以增加作品的生动可感性、精简作品结构、优化作品的主题特色等等,对报告文学以后的创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研究,虽说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对于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性和电影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研究不够,而单独讨论报告文学写作技法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关系的更不多见。

本文打算以新时期为界,以写作技法从新时期以来的多样化为切入点,简单描绘蒙太奇手法应用在报告文学中的大致轮廓,追踪蒙太奇被逐步运用成熟的历史,大量展示新时期报告文学代表作家对于蒙太奇手法在报告文学写作中的熟练应用,单独讨论各类蒙太奇在文中对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气氛渲染、结构精化等作用。

最后以蒙太奇的美学功能作结,深化蒙太奇作为写作技法的一种,大大加强了新时期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论调。

一、新时期报告文学写作与蒙太奇手法的渊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先生的《关于“报告文学”》一文在报告文学学术界影响深远。

他在文中提出了好的报告文学“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1]等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报告文学向文学靠拢,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新时期报告文学一改这一单一的借鉴小说技巧的写法,为博采各种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的优长,诸如诗歌、杂文、散文等写作技法以及电影蒙太奇、长镜头、意识流、特写镜头等表现手法。

并且,新时期报告文学为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内容,兼取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长处,吸取多种表现手法的优点,极大的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表现空间。

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家,在注重题材与主题挖掘的同时,还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与艺术的创新,表现出绚丽多彩的风格。

文学艺术的表现对报告文学来说是不能缺少的,如何能够使读者易于接受和走进报告内容,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介入与读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交流,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是作家艺术表现力的一大考验。

这种表现力更多的反映在对真实素材的审视及合理运用;在叙述过程中语言的使用能力;在整个创作中作家智慧感情的适当介入和流露等方面。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写作,涌现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真实的前提下,报告文学家完全有权利对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性的提炼加工,进行必要的调动安排,使其在整体结构上富有起伏和相应的艺术性。

艺术的叙述报告方式,就不能是机械的报道,它必须讲究结构,讲究具体生动而又富有起伏变化的表述方法。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或许说更多的不表现在创造上,而反映在组织表现的方式方法上,“材料就是这么多,看作者如何组织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了米就看作家是不是巧妇和手艺如何了。

”[2]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报告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在世界女子花剑比赛中夺得银牌及她的奋斗历程,弘扬一种奋进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但作品却从栾菊杰比赛时突然受伤被送往医院写起,然后才娓娓的将事情前因后果一一道来。

悬念、情节、环境描写等小说特质,使人读来生动完整而起伏多变。

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将胶东农村的宁海、西关、蓬莱等不同地区的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物和事件并列联缀成一个有机整体,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农民观念现代化的深刻思考。

文中大量使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如“那一瞬间”中14个画面的组合,“夫妻关系”中的5个画面组合,并在每个章节的开头用“褪色的画”与正文内容对比,拓展了作品的时空感。

黄宗英的作品,初看下来似乎随意自然,不着痕迹。

实际上,她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更自如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往往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事件之中,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去观察感受对象,然后又似不经意的表达出一种态度和结论。

她作品的结构就是以情感为线,以释疑为诱导的内在结构方式。

她的《小木屋》、《大雁情》等优秀作品,皆是如此。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指构成、装配的意思,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画面合成与画面剪辑是蒙太奇主要的两个方面,在电影中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并且是不同地点的不同拍摄方法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以此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

当镜头组接的方式不同或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可以产生各个镜头独立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组对列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3]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其实,在“蒙太奇”作为电影领域的专业词汇大放异彩出现之前,它所包含的构成原理,从古至今,早已普遍的运用到了各种艺术形式中。

而在中国文学面前,更是一种业已成型的美学品格。

譬如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就十分绝妙的将“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九个其实并无实质连续性的意象并列起来,简洁而生动的勾勒出一幅令人怅然且倍感凄凉的秋日景象。

而回到历史不长的报告文学的来,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创造性的采用了电影的种种表现手法,独到的发挥了蒙太奇语言的功能,向读者展示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地狱的悲惨画面。

从开头的镜头配合设置悬念再到一系列各式蒙太奇手法对包身工悲惨生活图景的展示,开启了电影化表现手法在报告文学写作中的先河。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身工》是电影化了的报告文学。

在这之后发表了《开麦拉前的汪精卫》的黄钢将电影化更加大量的应用在了报告文学的写作中。

“开麦拉”即摄影机,是英语camera的译音。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汪精卫置于摄影机前来展示。

而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将摄影机中的素材经过各式蒙太奇的处理,让观众清晰直观的和人物事件面对面。

黄钢推进了蒙太奇电影手法作为多样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在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成熟应用。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写作中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新时期以来的大批优秀报告文学家,例如黄宗英、李延国、理由、柯岩、李玲修、陈祖芬等人,都善于用摄影机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和在作品中表现生活,创作了大量以蒙太奇手法为特征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都将描写对象作镜头化处理,并通过联想(合理想象)写出活动的画面以塑造形象,所写事件节奏紧凑有序,情节处理收放自如,大大丰富了报告文学的写作技法,增强了文学性。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黄宗英、李延国、理由、柯岩四位作家的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蒙太奇手法展开讨论。

 

(一)黄宗英:

作为电影艺术家在写作中对蒙太奇的熟练运用

在报告文学领域,表演艺术家黄宗英是拥有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的作家。

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原因,黄宗英惯用电影艺术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以抒写颇具电影化特色的作品见长。

她在其报告文学中大量运用了蒙太奇手法,且运用得极其娴熟、精当,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在《美丽的眼睛》中杨光明醒来后的一系列描写,完全是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

“一个清朗的早晨,杨光明的眼睛睁开了。

她看到了雪白的天花板、洁净的床架、被单……(看到了手)

啊?

手!

手?

她的眼睛惊愕地呆住。

这能算是手吗?

(接着,杨光明看到了自己烧伤的面容)

她闭上了眼睛……大粒大粒的泪珠儿滚向濡湿了的枕头,紧闭的双目,像无底的泪泉……她哽咽了。

……

一张纸条递在杨光明的眼前。

她终于睁开了眼睛。

——‘永远忠实于你。

含泪的眸子渐渐明亮了。

这时,作者把镜头闪回到以前:

“小时候那个快乐的队日,光明和小周一起带上红领巾;

作为团支部书记的小周,带全班同学去祭扫烈士墓;

小周参军的时刻,他们几度分手,几度山誓海盟:

“如果你负伤在前方,永远忠实于你”——这话现在让小周说出来了。

镜头又回到现在:

“在白衣战士的帮助下,光明回过头来,望着窗外。

明亮的眼睛碰上另一对明亮的眼睛。

凝眸,凝眸,晨风不语,霞光也柔,轻扶着白壁白床白枕头。

文中女主人公杨光明眼睛的特写多次、反复的出现,此组“镜头”由对眼睛的重笔渲染和联想性的“闪回”,构成了女主人命运的图画。

这种手法在蒙太奇理论中属于“闪回法”,也是物件复现式蒙太奇。

是同一件东西(眼睛)在上一个镜头的末尾和下一个镜头的开始持续复现,以此连接镜头。

黄宗英的另一个作品《大雁情》,是循着她发现秦官属之后就立即着手调查这一足迹渐次展开,从中又可略约窥见到作者以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的轨迹。

作品一开始就摄取了秦官属站在长城城蝶边凝神眺望北去的大雁的镜头,让我们看见了她的面影。

紧接着这个远景之后,便是疑团迭起,迷雾重重。

一系列的连续式蒙太奇将主人公秦官属为什么想起植物园、为什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又为什么婉拒采访等疑问横亘在读者面前。

之后作者透过四个耐人寻味的“她”字小标题的段落,将秦官属这位屡遭非议的科学工作者坚定不移、执着追求的大雁情怀和盘托出。

这种对标题和段落的精心处理,正是像电影镜头中的“推、拉、摇、移”,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表现人物,层层深入的开掘出了人物精神的世界。

文中还有一处典型的积累式蒙太奇:

“她驰马、骑驴、跨骆驼,踏过内蒙古茫茫草原,攀过新疆高高的阿尔泰山。

她在鄂尔齐斯河里洗过脚,在布尔津河畔搭过帐篷……”一系列景物内容相近、意象内容相关的镜头画面连接起来,对秦官属在大学和实习时的经历进行集中描写,真切的再现了她在专业上的丰富经验、生活上的能力过人,与之前的谨慎沉默、古怪刻板、不受欢迎的视觉形象形成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理由:

用“摄像机”写作的报告文学家

理由是一位追求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作家。

他善于借鉴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方法,从而形成其报告文学的特殊笔法。

他认为,“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的河流里汲取滋养,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

[4]他也善于吸取他种艺术门类如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把它融汇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他报告文学的电影化特征。

电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用片中人的眼睛去看画面上出现的人和物的表现方法,让观众设身处于片中人的身份,真切感受到其实时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式蒙太奇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剧中人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主观镜头、反应镜头、心理闪回、梦境、幻觉等是其最常见的形式。

它与摄像机“眼睛”的不同在于:

摄像机是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而片中人是主观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叙述。

理由的作品《痴情》对初次出场的画家的介绍,就是通过姑娘的眼睛完成的。

在另一个作品《纯情》中,则多次使用到这种“借眼”手法:

“对方瞪着一双审视的眼睛,目光从他的脸移向他的手,又从他的手转回他的脸上。

”这是对方在“观察”廖翼华。

廖翼华在酒店整理房间时擦桌子、换床单、清扫地毯等行为,是由客人的眼睛看到的。

“他悄悄向女孩子看去,对方充满了敌意的瞪着他”,这是人物间“互看”。

“他们登上山顶,回头眺望,山脚下是狭长的、蔚蓝色的港湾……”这是他们“眺望”风景。

这里的风光倾注了人物的感情,已不是纯客观的风物景致了。

对这种蒙太奇方法的借鉴,给报告文学带来了新的叙述角度。

作品不再是作者的叙述,而且也可以变为作品中人物的叙述。

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置身于典型环境,其叙述往往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同样是作品《痴情》中,平行式蒙太奇的运用还形成了该文的特殊结构。

所谓平行式蒙太奇“即电影中将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的镜头、场面或段落剪接在一起,并列式的加以展现,从而扩充情节内容的范围和容量,而且可以使得有关的线索和方面连成一气,补充对照。

”[5]《痴情》的总体结构是倒叙,倒叙在报告文学中早已有之,但厉害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是倒叙之中再套倒叙,而且叙述起来毫不紊乱。

文章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是袁运生和张兰英的恋爱经过,另一条是运生的个人经历。

两条线索两种时态,如果可以把第一条线索叫做一般过去时的话,第二条线索就是过去完成时。

文章不是先讲一条线,讲完之后再开始另外一条,而是把两条线各切成几段,然后把它们分别交叉起来,一段过去时,一段过去完成时,从而形成了二、四、六、八、十为过去时,三、五、七、九为过去完成时的结构形式。

试想,如果不用蒙太奇来组接,运生和兰英的爱情就不会那么精彩,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不会那么鲜明突出,还有运生的生活经历与爱情的关系就不一定那么紧密,甚至在叙述上会显得散漫冗长。

蒙太奇不仅使作品的叙述顺畅自然,而且还略去了许多交代,使作品显得干净利落。

(三)李延国:

报告文学中的平行式、交叉式蒙太奇的宏观观照

李延国是新时期以来有着自己一套独特、鲜明的创作个性并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他的创作以写改革为主,尤以艺术上的不懈追求与浓郁的哲理诗情,宏观展示改革成绩和讴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见长。

作品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到《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再到《走出神农架》,显示出了他在创作技法上的不断创新与日臻成熟。

他的早期作品《在这片国土上》写的是有二十万创业者直接参加、许多省市人民配合支援而胜利完成的引滦入津工程。

而这工程在作者的“镜头”下,合成成了一部宏伟磅礴、撼人心魄的历史纪录片。

作家在工程上所经过的五百里国土上跋涉、寻觅、思索,捕捉着镜头中一抹抹最鲜亮耀眼的色彩。

总书记、市长、将军、县长、工程兵、士兵……每个人都是片中不可少的主角。

从整体上表现这个大工程,用《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中那种以一人一厂的单线描写无法适应。

表现对象的复杂性与宏大性使作家不得不考虑如何组织全篇。

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俯视全局、包罗万象的全景式写法。

就像在广袤的空中横架一个摄影机跟随着作家的脚步从中南海到指挥部到将军帽山再到引滦工地……这不仅突破了作家原有的创作格局,而且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中的生活图像在现实中是在多处同时展开的,中间部分就似蒙太奇的交叉式结构,将两个以上的情节线索交替展现。

第三、四、六章的许多章节,因其共时性、无因果性是可以前后易位的。

读者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巨大工程的许多侧面。

眼观全局的高角度,复杂生活现象的多层次,在作品中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作品中还大量的使用了隐喻式蒙太奇,给人的感受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如作者刚到天津下了火车时看到“就连孩子们手里拿的冰棍也是又宽又厚,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大的冰棍。

这样一个现代化而富于艺术感的城市,却制作出如此粗笨的冰棍,我仿佛看到那冰棍上写着一个大字:

渴!

”,“啊,那排成长队的水桶,那沉淀的豆浆和牛奶,那死气沉沉的厂房,那冒烟的大地,那一双双焦渴的目光!

”两幅画面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天津城缺水的现状和人们对于水的炽热渴望。

《在这片国土上》虽然在艺术整体上是采用全景式的观照,但在开掘人物、主题的内涵方面仍然是通过特写镜头进行对人、对事的深入评判。

李延国的另外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走出神农架》让他在创作技法与风格创新上又达到一个高峰,是他报告文学写作的新的制高点。

《走出神农架》在艺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在结构上的标新立异。

结构不是浅表层次上的材料顺序安排,而是一种内部机制的最佳外化。

这篇作品划分成一百个小节,每节多则一二千字,少则十几个字,都有一个小标题,如同一百张卡片的组合,被人们命为“卡片式”结构。

作品中这样的一张卡片,就如同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卡片与卡片之间有着一定的主从、呼应、映照等关系,卡片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替切换,形成画面的组接、场面的转换,以此来造成报告事件的发展。

可以说这样的卡片连上就是一部完整电影,而整篇报告文学的写作结构就是连续式、平行式、交叉式蒙太奇的交替应用。

采用这样的卡片式,将能在文体上对篇幅加以限制,删去一切旁骛,不仅可以大大扩充信息量,还能使文本具有一种简洁疏朗之美。

(四)柯岩:

诗意的蒙太奇语言在报告文学中的创作实践

柯岩是从散发着浓郁诗情的诗坛踏入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阵地的,因此她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特别注意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两浑”的和谐美好的境界。

在选材上她自己的说法是要注意“取镜头的角度”,[6]在创作方法上她积极调动叙述、描写、抒情、铺陈、烘托等一系列艺术手段,特别是意境组合的方法(即蒙太奇式的手法)使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精心描绘的环境图景、热烈抒发的感情心绪都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蕴含着思想哲理的艺术境界。

在她的代表作品《船长》中,多次运用了回环往复的诗的语言,如:

“蓝色的梦”一节,“他哭了,不是因为……”即连续了出现了三次,最后才点出船长贝汉廷是为蓝色的梦而哭,意在突出十年动乱时期他的内心痛苦和对祖国航海事业的恋恋不舍与执着追求。

他们在海上救助一艘即将沉没的船时,也反复三次出现了“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

”。

这种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画面内容的重复出现,就是电影中复现式蒙太奇的手法。

通过这种对某一画面内容重复出现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并引导读者去寻思着重复中间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也对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诗一般的意境也大有益处。

像有的文艺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柯岩的报告文学“本质也是诗”[7],而诗的本质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就像电影中空镜头的切淡化叠,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在报告文学写作中隽永、含蓄、自然的美学追求。

作者在《奇异的书简》中娓娓倾诉了自己对书信的特殊感情,她用奇特的想象,把书信构成了奇异的画面——两千多封信,如果都摊开,“从天上撒下,将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地上行走,将成为一条潺潺的河流,十年不断的潺潺的河流呵!

”在《东方的明珠》中,作者描写了她第一次到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馆参观的奇妙历程,进入大厅的一瞬,她“恍如置身在一个彩色缤纷的童话世界,又好像进入无限神奇的童年的梦。

我目不暇接,想欢呼,想雀跃,想伸手去抚摸、去捕捉”。

她的报告文学时刻追求构思的完美,意境的深远,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努力达到一种既可捉摸、又可感觉的;既不同于生活原型、感情原型、又可感可信,神形兼备;用极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8]

三、蒙太奇手法在报告文学应用中的美学功能

作为艺术手法和艺术思维,人们都知道蒙太奇首先是属于电影的,其实它比较自觉、成熟的表现最早却是在诗歌艺术中间。

法国先锋派电影艺术家让·梯德斯科说,电影语言一般说来就是诗的语言。

目前,这些都已经成为很多电影理论家和艺术家的共识,这也就是被称为“诗电影”的电影作品总是长于蒙太奇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而当蒙太奇语言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出现后,丰富了报告文学的艺术因素,情景性、画面感与典型化联结起来营造了真挚、隽永的艺术氛围。

(一)情景性

情景性,即情景交融的诗化特征,是诗歌艺术中的一种极境,也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乃至戏剧艺术的一种极境。

在人类的生活现实里,情景交融不是人们一般所能看到的真实景象,它只出现并存在于人对特定时空环境的特殊感受之中,也就是说,情景交融就其本质来说属于人类情感的真实,属于文艺艺术的真实。

不是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国破”、“城春”之际,诗人杜甫也许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景感受;不是在满目秋景的“长亭送别”之时,崔莺莺大概也难以唱出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最早把人类情怀感受中的情景交融艺术的再现给人来的,应该首推就是诗歌了。

对于电影蒙太奇艺术来说,表现情景交融的一般载体是画面构图。

电影画面的构图既是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的记录,又是艺术家创造美学意象的重要手段。

当蒙太奇手法应用到报告文学中后,电影画面所具有的这两个功能,决定着报告文学中的画面构图往往是有情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