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09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

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

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

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

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

做学问有一句话,叫:

“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

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

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

”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

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

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

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佛家认为大千世界的本质是空无,把自己空掉叫去我执,把佛法空掉叫做去法执。

万物森然,但当你抓住它的真正原理以后,就会知道真正的本体其实不立一尘,什么都没有。

所以我们六根感知到物的有,还要用反道之心体知物的无。

任何一个东西有和无两样都具备,才能够利用两德。

所以,前面老子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当我们说有的时候无跟着就出来了,当我们说无的时候有跟着就出来了。

这一章的基本道理前面都已经谈过了,现在简单介绍到这里,请看下一章。

 

《老子》第十二章

54:

07)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五音会让人听不到东西,五味会让人味觉发生错乱,骑马驰骋外出畋猎会让人心狂乱,难得之货会防碍人们的行为,所以圣人只要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并不追求过多的装饰,他们把外在的装饰都去掉,只剩下本真。

这段话表述了一个因果关系,前面五句是因,也是论述的前提;

后面两句是果,也是论述的结果。

王弼注说: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口是尝滋味的,如果口尝不出滋味的话,其用处就没有了,这就是“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五色是红、黄、蓝、白、黑,中华民国刚成立时的旗帜就是用红、黄、蓝、白、黑来代表汉、满、蒙、回、藏,也就是五方;

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这是古时候用的五个音调;

五味就是甜、酸、苦、辣、咸。

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口是用来品尝东西的,心是用来了解事物的,行动是为了能维持生存,可为什么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会让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心和行为都发生错乱、失去作用呢?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

耳朵能听声音,眼睛能看颜色,嘴巴能尝味道,心能想事情,这些都是自然赋予人的品性。

如果不顺着本性,过分沉溺于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那么反而伤害了自然,就会变得盲聋爽狂了。

比如说红、黄、蓝、白、黑这几种颜色单独看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等诸位到布店去看,看多了就会觉得眼花缭乱。

电视看得太多也会有问题,台湾小学生几乎每人一副眼镜,并且很容易患耳鸣症,为什么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中国最讲究的菜肴就是满汉全席,一共三十六道菜,可是吃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没啥新鲜味道了,为什么?

因为已经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

不要说三十六道菜,就是十几道菜,吃到一半大家都吃不下去了。

这就是五味令人口爽。

诸位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喝果汁、啤酒、汽水等饮料之后,如果喝喝白开水,就会觉得原来白开水是这么甘甜可口。

白开水虽然没有味道,但这才是最真的味道。

西晋时候有个叫何曾的人,他非常奢侈,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到最后每天供膳费用达到二万钱,他还觉得无处下箸,因为他的味觉对各种味道已经不敏感了。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走,他们逃难来到一处乡下,这时没有东西吃,乡下人就给他们炒个菠菜。

慈禧太后吃完一直称赞,问他这是什么菜。

乡下人不好意思说是菠菜,便说这叫红嘴绿鹦哥。

诸位看菠菜的根子是红色的,像鹦鹉的红嘴;

叶子是绿色的,像鹦鹉的羽毛。

北海五龙厅有一个东西叫仿膳,这也是西太后流落时候吃过的东西。

她没有东西吃,别人给她吃窝头,她一啃觉得这窝头太好吃了。

后来慈禧太后回到宫里,想要吃红嘴绿鹦哥,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想要吃窝头,别人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后来御厨用栗子粉掺面做出来,就是现在的仿膳,大家也叫它小窝窝头。

所以,越是简单的味道就越真,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幸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在历史早期是为了生存,后来农作业和畜牧业发展之后,畋猎就变成一种消闲享乐活动。

古代皇帝有专门用来打猎的园林,时常跟贵族们一起会骑着马,带着鹰和狗去打猎。

老子在这里用驰骋畋猎来表示各种享乐活动,并不仅指这一件事而言。

那么,如果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就会令人心发狂。

诸位看我们现在有些人每天都去酒吧、舞厅,出入声色场所,最后他连自己的本性都迷失了,这就是“令人心发狂”。

人们常说的“玩物丧志”,就是说当你沉溺于各种享乐之中,就会丧失自己原来的志向,丧失体验幸福的能力。

第二个不能体验幸福的原因就是追求难得之货。

前面老子已经说过: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里王弼又说: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我们把难得的东西看得非常贵重,不管它有没有实际用途,都希望能把它弄到手。

当用正当途径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这样正路就都闭塞了。

我们的皮夹子不敢随便放,放在保险柜里上了锁,还要安警铃,否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就是“令人行防”。

前面讲的都是“因”,下面讲“果”。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的作为是为着肚子而不是为着眼睛。

“为腹者以物养己”,人只有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必须让老百姓有饭吃。

“为目者以物役己”,眼睛所见的五色会扰乱人的心神,沉溺声色之中会让人心不安定,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并不提倡享乐活动。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时空,它们的需求是很有限的,庄子中说: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广厦千间,睡为一榻”,建了千万间房子是给别人看的,我们晚上只能在一张床上睡觉。

欲望是永远没法穷尽的,人世间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苦,要摆脱求不得苦,就必须知足常乐。

人为什么不知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虚荣。

我们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

社会上的人用对物质的占有程度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人们为了显得自己有能力、有地位,往往就迷失了最本真的目的。

这些个漂亮的东西、享乐的东西,都是给人家看的,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诸位千万不要为物质所役使,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只要让肚子吃饱,把身体养好,这样就可以了。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

中国古代那么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但真正放弃仕途、归隐田园的人只有陶渊明。

陶渊明对物质和心的关系有过很深的思考。

《归去来兮辞》说: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意思是既然自己愿意把心变成物的奴隶,又何必惆怅悲伤呢。

心和物的关系很微妙,当你正确认识物的作用时,就不会沉溺于其中而不可自拔,心就能成为物的主人;

否则就会相反。

陶渊明曾为了生活当过低级官吏,后来他说: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他认为自己过去出仕是错的,已经无可挽救,但以后的岁月还可以弥补。

因此他离职归隐,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

陶渊明被无数士人所推崇,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放得下尘俗的功名利禄。

诸位都知道一个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同学,有一次他们一起锄地,看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不见,依然挥锄掘土;

华歆把金子拣起来丢到墙外去了。

又有一次他们一起读书,门外有一队高官的人马走过,管宁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

后来管宁把席子割开,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真正乐道的人是可以心念如一的,否则就是对世界有分别心,这样对利禄就难以舍弃了。

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首先修行需要饮食,太饿了就不能打坐。

把肚子吃饱之后,男人看守丹田,女人看中宫两乳之间,眼耳口鼻舌这些感官都跟外界隔离了,就容易把心守定。

最后当气充满的时候,假如眼睛散乱,昏沉半开,也绝不会东瞧西望。

《老子》第十三章

56:

04)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上一章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务实,把虚荣去掉,这样心就不会向外奔驰,才能活得轻松、年轻。

这一章讲如何看待荣辱问题。

“宠辱若惊”。

人总是希望得到荣誉,避免侮辱,所以在得宠的时候欣喜若狂,在受侮辱的时候气闷不已,心情随着外在的荣辱而不断变化,这就是“宠辱若惊”。

如果能对荣誉毫不动心,对侮辱处之泰然,那就是“宠辱不惊”了。

我们受了别人的表扬,会很客气地说“受宠若惊”,但是没有人说受了侮辱也若惊的,所以又有人认为“辱”字是传抄的时候抄错了。

这关系到怎么理解“惊”字。

“惊”即惊动的意思,有一句古诗“月出惊山鸟”,月亮突然从山边升上来,带来了光亮,惊动了巢里的小鸟。

所以“惊”字在这里是表示感情的变化,宠也会惊,辱也会惊。

为什么惊呢?

因为那是在我们希望之外的。

“宠”字的另一个解释是宠爱的意思。

一般指的是上头的人施与荣誉给在下的人,包含了一种施与和获得的关系。

所以只有宠下,而没有宠上,比如宠妾、宠物、宠幸。

荣誉的施与者掌握着施与的主动性,是不会宠辱若惊的;

而宠臣、宠妾、宠物则随着主人的态度而不断变化,为追求荣誉、避免侮辱而丧失了主体性,所以这些没有一个是高明的。

宠和辱都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别人给了你荣誉,你要懂得谦虚;

别人给你侮辱,如果是咎由自取,那么正好借此反省、忏悔,如果是别人因嫉生恨,那就更加不必计较了。

能够做到这样,就得不会惊,失也不会惊了。

古代读书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宠辱不惊。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写了一首表示自己禅修境界的诗,其中有两句“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他觉得写得很好,于是寄给隔江的金山寺和尚佛印。

佛印提笔批了两个字:

“放屁!

”然后叫人把信送回去。

苏东坡一看,生气得不行了,立刻坐船到对岸找佛印理论。

没想到佛印早在江边等候了,还大笑着说: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

”这就是讥讽那些口头修禅、内心却执著于荣辱的人。

如果苏东坡真的是“八风吹不动”的话,那么看了佛印的批语之后自然也不会生气了。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

宠辱等,荣患同也。

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宠一定跟着辱,荣一定跟着灾患。

如果把宠和辱看轻了,那么就能化解大患。

诸位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上老翁丢了马,心里很难过,有人告诉他说:

“焉知非福。

”果然过几天那匹失去的马带了另外一匹好马来了。

老翁很高兴,这时人家说:

“焉知非祸。

”没过多久老翁的儿子骑马摔下来,把腿摔断了。

老翁又很悲伤,这时人家又安慰他说:

”后来国家打仗要征兵,老翁的儿子因为断腿不必服兵役,被征去的士兵十之八九死在战场上,老翁的儿子却得以保存。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祸福无门,“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荣辱得失给看轻了。

“贵大患若身”,这一句很多注家把“贵”字去掉了,而简化为“大患若身”,宠辱都是大患,就跟我们身体一样。

“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

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大患就是大灾难。

人的大灾难来源于追求荣誉、避免侮辱的行为。

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的差别都有相对性,第二章讲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知为善,斯不善矣。

”那么,荣和辱也是这样。

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属于施与荣誉还是给予侮辱,这里头存在着一种比较,各种文化环境对荣辱的判断尺度并不一样。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贵大患”就是前面所讲的宠辱若惊。

事物发展的趋势都是物极必反,荣誉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必将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我们都希望荣誉加身,但一旦到了某个程度之后,荣誉反而会变成受侮辱的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历代高官大族曾享尽荣华富贵,但当他们遭到猜忌的时候,往往会有覆灭的危险。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身体,身体各部分机能正常了,才能继续生存;

但最大的麻烦也是身体,人必须通过劳作获得物品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我们最亲近的是亲人,带来最多烦恼的也是亲人。

朋友之间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亲人则根本没法割舍,就跟我们的身体一样。

所以“有身”也是有私的意思,人追求荣誉是为了一己之私。

为了一己之私就会无事生事。

《庄子"

人间世》中说: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

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不计较事情的成不成,不在乎荣誉与侮辱,顺自然而行,这样才能够避免大患。

成功会给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但并不是永久的幸福。

川端康成和海明威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但结果两个人都自杀。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带给他们快乐,不能弥补对现实的失望。

我们整天衣食住行都为什么?

都为自己的身体。

我们穿衣服不但要舒服,还得要美好,不但要美好,还得要穿名牌。

终日忧虑都是身的安危荣辱,安危还可以说是实在的,荣辱却是非常虚幻。

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忘掉,就连睡梦中往往也是以自己为中心。

老子说: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假如我不把自己的身体看得那么重要,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这不是说要供养身体所需,于是身体就成了我们的累赘,可以随便去糟蹋它,而是说要把荣辱安危忘掉,去除忧患的根本。

“无身”也就是佛家的“去我执”。

当你把“我执”去掉以后,大慈大悲的心就生发出来了,我尽本分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念念在兹,这样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这就是佛家的去我执。

“我执”去掉以后,还要去贪嗔痴。

当贪、嗔、吃都减少了,那么面对一切事情就能够释然。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王弼注说:

“由有其身也,归之自然也。

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

”在一般人看来,地位高受人尊敬就是“贵”,打心底喜欢一个东西就是“爱”,但老子从自然的角度对贵和爱做了新的解释,“贵”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取代;

“爱”就是没有什么能够损害。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你的存在,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对你有所损害,这时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了。

我们谁也不愿意有个营私舞弊的领袖,都希望有个能够爱国爱民、给人民谋福利的领袖。

可是诸位看立法院中有多少人晕倒,有多少人拼命打踢抢闹,他们能让人觉得尊贵吗?

人们愿意把天下付托给这些人吗?

没有。

他们是靠着各种手段而占有了那个位置。

“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你不以宠辱患损易其身,这样的话天下就可以付托给他了。

明代著名诗僧栯堂禅师说: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

”前一句典出《法华经》,药王菩萨焚烧两臂供佛,最后求得了佛道。

后一句是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战国时候势力很强大的秦国,到处掠夺小国的财物。

亲王听说赵王有块极完美的玉璧,就说要拿城池跟他交换。

赵王知道秦王的城池只是一个空头支票,所以不答应也不好,答应也不好。

后来蔺相如拿着璧去见秦王,秦王见了很高兴,可是绝口不谈交割城池的事。

蔺相如便对秦王说:

“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还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璧站在柱子边,大声说:

“今天大王如果拿了璧而不把城池交给赵国,那么我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里。

”秦王急了,连忙说:

“先生请别冲动,有事慢慢商量。

”退朝后蔺相如连夜就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这就叫完璧归赵。

这两个故事是说,世人常常为了追求某件东西而奋不顾身,无论是追求佛道还是追求物质,其实违反自然之道去追求某种目的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只有不把成败得失、一己之私放在心上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给他,才可以做万民的领袖。

《老子》第十四章

57:

53)

视之不见,名曰微;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王弼注: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

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欲言无邪?

而物由以成;

欲言有邪?

而不见其形。

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

有有其事,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

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

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我们今天讲第十四章。

第十三章都是讲所谓虚浮的光荣,多少人为这种虚浮的光荣舍身丧命的争取名、利,利还有得可说,十三章主要是说宠辱这件事情。

所以第四章它把主要是说上一章我们不要为物质、情和这些虚荣累住自己。

不要为宠辱所困惑,这些东西非常容易束缚我们,而且纠缠不清。

只要你一进到这里面去,名、利、情、权这四个东西,所以我们常说真是名将利所权劳情关,一个一个都是累赘。

我们为什么对于这四样东西这样的注意,这样的贪求,就是因为我们无身。

主要认为我这个身是真正最宝贵的,最需要好好加以保护的。

不知道这一个身字里外头的东西固然都是虚浮的,即使身子里的东西。

无论是我们的精神或者是我们生理的这些东西,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这时候也都是物理化学种种的变化,然后他告诉我们,心跟物是一元的。

我们学佛,修行打坐头一个就是证到心物一元。

心理的跟生理的都处于一元。

第十四章就来讲形而上的,形而上的东西跟形而下的,形而上的精神心里,形而下的生理和物质的组成。

所以它一开始就来谈我们最注重就是我们的五官,我们五官眼睛、耳朵,但是它先提出来本体,形而上的本体。

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我们看底下的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枉,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之皆混为而一也”。

这是王弼给它的注解。

他说这一个东西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抓抓不到,所以这一些无状又无象,无声又无响。

所以才能够无所不通,只要有形状,有音响,太远你听不见,太近你看不到,这都是阻碍。

当你听听不见,看看不到,抓抓不到,这三样东西你不知道它是什么。

于是你知道它是(迷六合),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于是他说这样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枉,我们声音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眼睛看到某一程度看不到了,但是这样的话,你就完全可以能够无所不通,无所不枉的时候。

因为它无所不通,无所不枉,你不能够拿眼睛看到,不能够拿耳朵听到,甚至不能够拿你的肉体当然手来代表,抓不到它。

这一个东西你完全不能知道,因为我们知道的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要不然我们耳朵听到的,或者我们手接触的,现在这三样都没办法,所以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于是你拿耳朵眼睛、身体全都没法了解它。

你也不可能给它一个名字,因为凡是有名字的东西是我们六根之内,六和之内能够看到听到的这个都没有,所以“故不可至诘”,就是没法说。

我们描写这是红的,那是绿的,这是白的,那是黑的,或者这个声音非常之尖,这个声音非常之低沉,全都没有。

这些都是都没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那么这个东西怎么谈论它。

所以连谈论都不能谈论,唯一的办法把这些东西还而为一。

所以我们知道视之不见,名曰夷。

色相都有实物,实实在在的东西。

因为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天上的云它也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现在你看不见它,夷是平的意思,完全平的。

你看这些东西平的,没有一点阻碍,一点阻碍都没有,这样的话我们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说“实象无象”。

所以真正所谓佛家的大成的说法谈到真正实象,实象是什么东西,实象无象。

但是它无不像,它无不像的时候,于是我们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来看到它。

当它没有象的话,于是这些东西我们称它为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声音都没有,最大的声音都没有。

希不是说没有声音,只是不是我们人的耳朵所能够听得到的。

从前很难解释,现在很容易。

诸位有养狗的,有一种狗哨,叫你的狗拼命的叫旁人都听见了,但是我们人听不见,这个哨狗耳朵听得见。

我们知道开刀用超音波也听不到,所以古时候就已经提出来大音希生,最大的音是没有声音的。

了解这个以后,我们管这个叫做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它小,小到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抓到它,按住它,指出它。

好比说现在我们从原子、质子、核子、电子、中子最后到了(英文),这些东西连显微镜都看不到,更不用说抓到它。

像唐朝有一个人他活了多少岁不知道叫陈抟的。

他在五代的时候,他在华山修道,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

他闭谷,就是断食不吃东西,完全服气,拿气来养身体,这完全是道家的修行。

他可以完全不睡,但是他一睡可以睡一百天。

到唐以后然后跟着就是五代,这个五代每次换一个朝代,他就皱着眉头说天下真乱啊。

一直到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于是他就笑了,他说天下暂时可以太平了。

所以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就知道这个很了不起的,这个很了不起的人他说天下从此定已。

赵匡胤变成宋太祖,宋朝来了以后。

所以宋太宗就封他为就说这个人太奇怪了,这个人太超越了,于是就引用第十四章的给他上了个封号,就叫“希夷先生”。

假如人家提到“希夷先生”指的就是这个,可以一睡睡一百天,也可以一百天不睡觉的陈抟先生。

这时候许多的注解注到这就把搏之不得,名曰微,说搏应该写成抟不是的错了。

因为真正陈抟他被称为“希夷先生”是宋太宗给他的,他自己号称夫摇子。

他是引庄子的,说“抟扶摇而上者,久万里”。

所以假设说注解的人认为他是希夷先生,就认为搏之不得搏字应该改成抟字,这就没有把陈抟的传记好好的看。

所以这一个希夷微三样东西描写道的本体,此三者不可至诘,因为它无色、无声、无形,不是言语所能够形容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

这样你没法描写它,描写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所以这样不可至诘,没法讨论,你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