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19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黄发垂髫(tiá

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明确: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多媒体显示: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津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 

要:

通“邀”,邀请。

(5)同义词

具、悉、咸、皆:

云、道:

乃、遂:

于是

缘、扶:

沿着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祖国风景名胜)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展示课件]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

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

(三)时空连线。

[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

]

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

(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1.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

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

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

2.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有最高统治者吗?

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

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

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击课件显示:

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

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1)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2)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

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3)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结: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1)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3)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

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生l:

我认为不可能存在。

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

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

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

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

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

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

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

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

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

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

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不必去追求陶渊明笔下那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了许多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的人间仙境,不信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

祖国风景名胜图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古人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

《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九)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

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

美、乐、奇

桃源情结:

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三、总结提升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

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

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古今异义词;

其二,一词多义;

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

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教学中我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

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

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效果就会更好。

10小石潭记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记”的特点,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两课时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

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

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与游者相乐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佩环。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

(3)似与游者相乐。

()(4)天涯若比邻。

()

(一)与柳宗元同游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

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1)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

(2)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4)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小石潭——幽深冷寂:

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

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

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1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