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2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30200)

一、培养目标

本一级学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深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基础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后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中高级理论研究或实际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政治学理论

2.中外政治制度

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4.中共党史

5.国际政治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所修学分不少于35学分。

四、课程设置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一级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9学分)

1.第一外国语(5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至少修9学分)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3学分)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题研究(3学分)

3.政党政治比较研究(3学分)

4.中共党史专题研究(6学分)

专业主干必修课(至少修8学分)

1.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3学分)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3学分)

3.国际政治专题研究(2学分)

4.中共党史史料学(2学分)

5.当代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12学分)

1.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2学分)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研究(2学分)

3.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2学分)

4.社科论文写作(2学分)

5.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研究(2学分)

6.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研究(2学分)

7.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2学分)

9.中国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2学分)

10.社会主义改革史研究(2学分)

五、专业课程介绍

包括课程名称、总课时、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和参考书目(附后)。

六、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1个月的工作量。

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学分。

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七、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期间可以外出进行田野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业务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

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

八、学位论文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35学分才准许撰写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从第3学期开始进行选题、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和做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得到导师的同意,并经院组织的开题报告会议通过。

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对于不合适者,要重新开题,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以后的前两个月内完成。

在撰写过程中,实行汇报与阶段性学术报告制。

每隔3—5个月,硕士生要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由导师、指导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在申请答辩前3—5个月,要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求体现该学科领域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新的进展。

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并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的创新,资料翔实,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硕士生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当至少在国家正规CN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篇,或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每位导师至少要为研究生开设1门本专业课程,一般为专业必修课。

每位导师必须在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为研究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及时检查研究生对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

参与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

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的答辩。

培养方法: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十、考核

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以安排为考试或考查。

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计分制评定成绩。

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的五、六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即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具体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十一、其他

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

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修课(学位课程)

11_000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9_07020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54

3

3

至少修9学分

09_07020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题

54

3

3

09_070206

政党政治比较研究

54

3

3

09_070201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上、下)

108

6

3

3

09_070504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

54

3

3

至少修8学分

09_07051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

54

3

3

09_070506

国际政治专题

54

2

2

09_070204

中共党史史料学

54

2

2

12_070061

当代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54

2

2

15_070010

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54

2

2

至少修12学分

09_070209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研究

54

2

2

09_070509

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

54

2

2

09_070210

社科论文写作

54

2

2

09_070207

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研究与实践

54

2

2

15_070015

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研究

54

2

2

09_070211

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54

2

2

12_07006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54

2

2

09_070505

中国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54

2

2

09_070205

社会主义改革史研究

54

2

2

教学

实践

09_079001

2

*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

070202课程名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讲授、讨论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专题研究性的教学开展。

教学内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词义理解;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由来、内涵本质;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理论来源;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历史主体;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路径、演进历程;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特征、基本经验;第六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七讲:

党的早期领导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八讲:

毛泽东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九讲: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讲:

江泽民、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一讲:

党的重要领导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十二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第十三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1、1977年

2.《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5.《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6.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7.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杨奎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肖浩辉等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梅荣政主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石仲泉主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3.郭建宁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张静等编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林绪武等编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

16.刘先春编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课程编号:

070203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题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主干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使该学科专业硕士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学术前沿问题,通晓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明晰参与政治活动的法则和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增进其政治鉴别力和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第二章社会与政治;第三章阶级与国家;第四章政治的组织形式;第五章政党制度;第六章监督制度;第七章政治管理;第八章政治参与;第九章政治教育。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李爱华:

《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列宁全集》

4.《斯大林全集》

5.《毛泽东选集》

6.《邓小平文选》

7.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8.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

9.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王浦:

《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王沪宁:

《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课程编号:

070206课程名称:

政党政治比较研究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从宏观上把握各类型政党在干预政治、夺取政权、建设国家方面的共同规律与机制,分析各类型政党政治的特点,以总结中外政党的建设经验,探索执政规律。

教学内容:

一、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二、政党制度比较;三、政党执政模式比较;四、政党文化比较研究;五、政党政治个案比较研究:

中国与新加坡;六、政党政治个案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梁琴、钟德涛: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

2.周民锋: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胡盛仪:

《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

4.林勋健:

《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5.潘一禾:

《观念与体制:

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

6.王邦佐:

《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

7.周淑真: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8.王长江:

《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

070201课程名称: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上下)

总课时:

108学分:

6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Ⅰ、Ⅱ

教学要求:

通过《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的学习研究,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建设的规律,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总结社会各阶级及政党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和经验教训,全面把握和正确判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与规律,熟悉学术界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程度。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五四运动、党的创立、工人运动高潮、共产国际与党的关系建立);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农民运动高潮、陈独秀与中国革命);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苏维埃共和国、遵义会议与长征、三次“左”倾错误、西安事变);四、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两个战场、陕甘宁边区、中共七大与民主党派的兴起);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谈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建国后政治运动研究;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研究;三、新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四、新中国外交外事研究;五、新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研究;六、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教材与参考书目:

1.李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李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

6.王维礼:

《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

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

9.何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郭大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2.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全2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13.郭德宏等:

《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红旗出版社,1997年

14.林蕴晖等:

《1949~1989年的中国》(全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郑惠等:

《五十年国事纪要》(全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郭德宏等:

《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17.杨盛群等:

《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马敏等:

《当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江山:

《共和国档案》,团结出版社,1996年

课程编号:

070504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系统了解中国近现代纷纭复杂的各种政治思想的源起、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戊戌维新政治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思想。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经世致用思潮、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的政治思想)

二、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的政治思想)

三、洋务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洋务运动与洋务思潮、洋务思潮的论战与歧异)

四、戊戌维新思潮(戊戌维新思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的政治思想)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潮(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等的政治思想)

六、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的政治思想)

八、国民党的政治思想(蒋介石等的政治思想)

九、中间派别的政治思想(胡适、梁漱溟等的政治思想)

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张闻天等的政治思想)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张岂之等主编: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

3.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田海林: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5.俞祖华、王国洪: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刘健清、李振亚: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彭明、程肃欠:

《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9.彭明: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6年

课程编号:

070510课程名称: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理导向领域中的系统表现,由社会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组成,并以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主观政治范畴;是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硬政治因素之外的软政治因素;对社会政治发挥着指导政治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制约政治发展等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渊源变迁;三、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四、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五、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情感;六、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信仰;七、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八、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

教材与参考书目:

1.(美)阿尔蒙德、维巴著,张明澍译:

公民文化:

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

商务印书馆,2014年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李国强等译:

重访公民文化,东方出版社,2014年

3.(美)布林特著,卢春龙,袁倩译:

政治文化的谱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4.陈义平: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

5.陈华文:

文化学概论新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

6.杨光斌:

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7.徐宗华:

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年

8.李春明: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丛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课程编号:

070506课程名称:

国际政治专题

总课时:

54学分:

2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通过《国际政治专题研究》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厘清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主要流派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彼此之间的争论,全面掌握国家利益论、均势论、集体安全论等国际政治的基础理论及其立论假设与追求目标,认识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学会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政治的现实问题,形成较高理论层次上的概括和分析维度,使研究更准确地预见国际政治的未来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

一、第一次论战: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第二次论战:

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三、第三次论战: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四、冷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建。

第二部分(国际政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

一、国家利益论;二、均势论;三、霸权稳定论;四、集体安全论;五、软权力论;六、文明冲突论。

第三部分(国际政治中的个案探讨)一、中美关系;二、中俄关系;三、中马关系

教材与参考书目:

1.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李少军: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章前明:

《当代国际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6.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基欧汉·罗伯特:

《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

9.威廉·奥尔森: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0.约瑟夫·奈:

《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

070204课程名称:

中共党史史料学

总课时:

54学分:

2

开课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中共党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经历了“萌生”、“初建”、“成型”、“挫折”、“复兴”和走向“繁荣”的阶段,至今已成为中共党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立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中共党史史料学》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熟悉有关中共党史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中共党史史料的各种类型和利用价值,掌握围绕研究专题来搜集、考证和分析各类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同时还将介绍和研讨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包括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和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的研究方法。

以此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撰写专题论文做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和各种相关的工作。

教学内容:

一、中共党史史料学的学科属性与源流;二、中共党史史料与中共党史学;三、中共党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