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8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1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docx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汇总

 

二0一三年三季度粮油市场

行情分析及后期趋势预测

 

二0一三年十月

目   录

二0一三年三季度食用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1

二0一三年三季度小麦市场行情分析报告…………………8

二0一三年三季度稻米市场行情分析报告…………………13

 

二0一三年三季度食用油市场行情分析报告

一、油脂油料市场基本情况回顾

进入2013年后,由于食用植物油供给充裕,市场库存不断增加,而油脂需求疲软,油脂价格整体出现了连续下滑,跌幅较大,最高跌幅高达23.08%。

总体来看,行情走势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份-5月上旬,受经济增速放缓、禽流感疫情、食用油库存高于预期、需求不旺等利空因素影响,食用油市场下跌。

第二阶段,5月中旬-6月中旬,由于美国大豆现货市场剩余量有限,供应趋紧,带动国内市场弱势反弹。

第三阶段,6月下旬-8月上旬,受美联储退出QE、国内商业银行资金紧张以及南美大豆到港的影响,国内油脂油料市场遭遇了一波恐慌性下跌。

第四阶段,8月中旬-9月上旬,受市场炒作美国大豆产区干旱天气、我国大中专院校开学以及双节消费旺季备货需求增加的影响,油脂市场弱势反弹。

第五阶段,9月中旬至今,由于双节消费旺季已过,需求下降以及全球秋季油料大量上市,国内市场价格重回弱势。

【国内现货市场】

截止10月15日,国内食用油现货价格较二季度末下跌,其中四级菜籽油出厂价下跌5.61-12.62%,跌幅最大;四级豆油出厂价下跌0.71-2.78%,跌幅居中;棕榈油港口交货价下跌0.35-2.61%,跌幅最小。

与去年同期相比,豆油价格下跌19.89-24.61%,跌幅最大;菜籽油价格下跌15.14-21.72%,跌幅居中;棕榈油价格下跌14.93-16.42%,跌幅最小。

国内现货价格变化情况对比表      (元/吨)

品种价格类型

10月15日价格

比二季度末(%)

比年初(%)

比去年同期(%)

四级菜籽油出厂价

8300-9350

下跌5.61-12.62

下跌11.48-19.91

下跌15.14-21.72

四级豆油出厂价

6800-7350

下跌0.71-2.78

下跌18.08-23.08

下跌19.89-24.61

24度棕榈油港口交货价

5550-5700

下跌0.35-2.61

下跌9.84-12.71

下跌14.93-16.42

油菜籽收购情况: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湖北、四川等12个油菜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61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吨,其中临储菜籽收购量约450万吨,折油160万吨。

夏收菜籽临储收购全部结束。

【国内期货市场】截至10月15日,国内三大食用油期货价格较二季度末下跌2.85-8.71%,比去年同期下跌20.24-25.44%,其中,菜籽油跌幅最大。

国内食用油期货价格变化情况对比表   (元/吨)

品种价格类型

10月15日价格

比二季度末(%)

比年初(%)

比去年同期(%)

菜籽油1401合约

7398

下跌8.71

下跌24.91

下跌25.44

豆油1401合约

7086

下跌2.85

下跌19.31

下跌21.58

棕榈油1401合约

5674

下跌2.91

下跌22.57

下跌20.24

【国际市场】截至10月15日,国际豆油期货价格较二季度末下跌13.47%,棕榈油略有上涨,涨幅0.81%;比去年同期分别下跌18.70%和4.33%。

国际期货价格变化情况对比表      (元/吨)

品种价格类型

10月15日价格

比二季度末(%)

比年初(%)

比去年同期(%)

CBOT豆油主力合约(美分/镑)

40.66

下跌13.47

下跌18.52

下跌18.70

BMD棕榈油主力合约(令吉/吨)

2363

上涨0.81

下跌4.53

下跌4.33

二、后期我国食用油行情走势分析预测

预计四季度食用油市场总体将呈现先弱后强走势。

全球秋季油料将在四季度集中收获上市,国际及国内食用油供给充裕,而需求整体委靡,需求增长乏力,特别是国内双节消费旺季已过,10、11月份是国内油脂消费的季节性淡季,市场主体对食用油的采购谨慎,对未来行情普通不乐观,因此,食用油市场整体上已不具备趋势性的上涨行情,预计价格将重回低迷,但受国家收储政策以及成本的支撑,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下跌。

进入12月份后,随着元旦、春节备货旺季逐渐来临,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上涨行情,价格将趋于走强。

(一)供求平衡分析

1、全球植物油供应宽松使得后期国际市场依然处于偏空格局中

自2010年以来,全球植物油供求形势一直保持宽松化趋势,宽松程度不断增加。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求报告数据,自2009/10至2013/14年度植物油期末库存连续5年保持增长,2013/14年度尤其明显。

由于东南亚棕榈油与南美大豆产量持续增长,加之葵花籽、油菜籽小幅增长,2013/14全球植物油总产量16729.3万吨,比上年增加4.30%,消费量16314.6万吨,比上年增加3.66%,期末库存2120万吨,比上年增加10%,库存消费比达到13%,较上年度增长6.17%,为近5年以来最高,远远高于8%-9%的正常水平。

其中,菜籽油和棕榈油期末库存量均比上年增加17%,豆油期末库存量比上年减少5%。

《油世界》最新预计,2013/14年度全球七种油料产量将增长4.8%,达到4.784亿吨。

其中,油菜籽产量将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480万吨,比早先预测上调了130万吨。

全球油脂供过于求,这将在中长期内抑制全球油脂市场走强。

2013/14年度世界主要油料、油脂品种供需情况

品种

总产量(万吨)

消费量(万吨)

期末库存

库存消费比(%)

2013/14

同比(%)

2013/14

同比(%)

2013/14

同比(%)

2013/14

同比(%)

油菜籽

6648.9

5.73

6525.2

0.09

362.6

25.99

5.56

25.88

大 豆

28166.2

5.30

26888.4

4.25

7154

16.23

26.61

11.49

菜籽油

3117.5

3.15

2406.6

2.35

323.2

17.0

13.43

14.20

豆 油

5693.2

3.09

4429.4

4.10

360

-5.0

8.13

-8.90

棕榈油

10836.4

4.84

5616.2

4.50

920.7

17.0

16.39

11.98

2、我国植物油供给充足,需求难以大幅提高

我国油料产量总体下降,国产油料生产的植物油产量下降,但由于进口量提高,总供给量增加。

因2012年国产大豆减产较多,比上年减少了9.91%,其他油料品种产量增幅较小,油料产量总体下降。

预计2013年由国产油料生产的植物油产量下降,但由于进口量增加,植物油总供给量达到3355.8万吨(国产和进口油料压榨的总产量加植物油进口量),同比增加9.63%,其中,菜籽油741.2万吨,同比增加23.37%。

我国油料、油脂进口增加,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增加。

一是我国油菜籽进口来源国增加。

继澳大利亚油菜籽进口放开之后,俄罗斯菜籽成为进口的重要补充,北方地区菜籽油的供给能力得到改善。

预计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份我国油菜籽进口预计达到创纪录的359万吨,比2012/13年度提高54%,四季度到港量将达到历史巅峰状态。

二是2013/1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在6600万吨,同比增加10%。

三是预计2013年国内全年油脂进口量为984.3万吨,较2012年增加17.97%。

主要是棕榈油和菜籽油两个品种的进口量增加明显,由于国内外菜籽油价差明显,2013年进口量达到153.3万吨,同比增加了127.45%。

我国对进口油料和植物油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加,国际植物油市场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加大,全球油脂供过于求、市场偏弱的状况将带动国内市场走弱。

2013/14年度我国主要油料、油脂品种供需情况

品种

总产量(万吨)

消费量(万吨)

结余量(万吨)

2013/14

同比(%)

2013/14

同比(%)

2013/14

同比(%)

油菜籽

1440

2.86

1775

3.50

5

-79.17

大 豆

1250

-4.21

7800

6.12

30

143

菜籽油

614

4.40

580

5.45

153.5

-19.46

豆 油

1232

6.60

1310

5.22

25

31.50

棕榈油

0

640

6.67

-100

-120

我国植物油消费增速放缓。

一是国家严控“三公”消费,餐饮行业对油脂的消费放缓。

商务部数据显示,除发生“非典”的2003年外,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创下了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

餐饮行业的疲态进一步降低了食用油消费量。

二是需求增速放缓。

预计2013年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将继续增长,但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居民食用油消费逐步接近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后期需求增速将放缓。

预计2013年国内植物油消费量3185万吨,同比增加5.12%,低于9.63%的供给增速,其中菜籽油消费量580万吨,增加5.45%,远低于23.37%的供给增幅。

分品种看,豆油消费量131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41.13%;菜籽油580万吨,占18.21%;棕榈油640万吨,占20.09%;其他食用植物油655万吨,占20.57%。

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旺季行情清淡,消费需求没有大的改善,呈现“旺季不旺”的局面,这也显示出油脂消费增长空间有限。

目前双节的消费旺季已过,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转旺。

当前我国植物油库存高企。

据统计,目前港口豆油库存100万吨,基本持平于月均消费量;港口棕榈油库存95万吨,远远高于月均50多万吨消费量。

国储陈菜籽油库存在350-400万吨,今年新收储菜籽油约160-180万吨,国储总量将达510万—580万吨,同时今年菜籽油进口大幅增长,加上社会库存,菜籽油库存总量在800万吨左右(据国家粮食局调查数据)。

总体看,目前我国植物油库存已高于正常水平,庞大的库存压力使得食用油价格难以上涨。

(二)油料主产区的天气炒作因素消失,后期秋季油料将集中收获上市,油脂油料供给进入充裕期

从国际上看,目前,国际油料主产区天气炒作因素消失。

进入9月份后美国大豆、欧盟和加拿大菜籽等北半球秋季油料作物集中上市,马来西亚、印尼棕榈油的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9月-10月将达到产量高峰。

全球油料进入季节性供给充裕期,食用油供应量压力加大,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难以上涨,国内食用油价格也不会上涨。

9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平均到港成本约964.54美元/吨,较上月下降51.84美元/吨。

从国内看,秋收油料也将开始上市销售,油厂开工率会不断提高,将进一步加大食用油供应量,加大国内价格的下行压力。

(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一是政策性抛售将抑制市场价格上涨。

一是自8月份以来,国家临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周50万吨的抛售量。

二是目前580多万吨的国家临储菜籽油数量十分庞大,已经超过国内菜籽油一整年的消费量,潜在的供应量较大,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到了必须轮出的时间节点。

据市场消息,后期国家可能进行国储菜籽油抛储,一旦抛售,将增加市场菜籽油供给压力,对市场的冲击将会较大。

二是政策严禁进口菜籽油进入国储将加大市场的供给压力。

今年国家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严禁将进口菜籽油掺入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

由于国内连续多年实行菜籽国储收购,造成进口菜籽油比国产菜籽油价格低800多元/吨,甚至更多。

由于搀兑交储的利润丰厚,在收储政策正式出台前很多企业已经签订了大量的远期进口合同,这些进口菜籽油在政策的限制下,无法进入国储,被迫流向现货市场,使得菜籽油市场供给增大。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多以进口菜籽油为主,国产菜籽油主要做小包装。

(四)进口成本不断下降,菜粕现货走强两方面的因素拉低了菜籽油成本。

一是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下降明显,11月船期进口油菜籽完税成本在4300元/吨,与国产菜籽价差为860元/吨,比9月初扩大了240元/吨。

二是二季度以来,国内进口菜籽油成本便处于持续下滑的通道,目前加拿大10月船期毛菜油进口成本在8150元/吨附近,较月初回落300元/吨左右。

预计随着后期欧盟、加拿大菜籽上市量的加大,进口成本将进一步下滑,对国内市场形成拖累。

(五)菜籽压榨利润较高,油厂压榨量提高,菜籽油有效供给增加。

由于当前菜粕供给量短缺,价格走强,使得菜籽的压榨效益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国产菜籽的压榨利润,以湖北为例,菜籽价格5200元/吨、菜粕价格3350元/吨、加工费用200元/吨,只要新季菜油维持在9900元/吨(虽远高于陈菜油、但明显低于入储成本),整体压榨利润便能达到174元/吨,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

而目前沿海地区进口油菜籽价格仅在4400元/吨左右,菜粕合同报价2700~2800元/吨,折合菜油成本为7700~7800元/吨,其压榨利润则能达到248元/吨。

较高的压榨利润使得油厂压榨积极性较高,不但增加了菜粕货源,同时也必然大大增加菜籽油的有效供应,使得菜籽油价格难以上涨。

(六)菜籽油与其他油品的比价仍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将抑制菜籽油的消费需求。

目前,四级菜籽油比四级豆油现货价格高出1800元/吨左右,比24度棕榈油的现货价高出3300元/吨,均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将会减少菜籽油的需求量。

同时,预计后期豆油和棕榈油价格还将继续走低,也会进一步拖累菜籽油价格走弱。

(七)菜籽油期货价格远低近高表明市场对未来菜籽油市场的预期不乐观。

菜籽油期货的1045、1047远期合约价格低于1041近期合约,同时比现货价格低1540元/吨左右,大大低于现货价格,这表明市场各主体普通预期菜籽油市场后期难以走强。

(八)菜籽粕需求转淡,供应趋增,预计价格将趋于走弱

一是随着气温下降,水产养殖饲料对菜粕需求将大幅萎缩,从历年走势看,每年10月份开始菜粕价格都会逐步走弱。

二是我国最主要的油菜籽进口国--加拿大油菜籽已经陆续收获上市,我国后期油菜籽进口趋于增加,据悉,第四季度将有近150万吨油菜籽到港,菜粕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缓解。

二0一三年三季度小麦市场行情分析报告

一、行情回顾

(一)国内现货市场

1、总体回顾

今年夏收以来的小麦行情,经历了上市初始的低迷——快速上涨——平稳调整——再度上扬四个阶段。

由于今年国家在南方四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较早,新麦上市后不久大多数价格就超过了国家托市价格,托市企业收购停止,麦市开始平稳调整延续到8月下旬。

9月份,受需求回暖及节日效应的拉动,制粉企业小麦采购量加大,小麦价格再度由稳转强。

1-10月上旬全国小麦价格走势图    单位:

元/吨

1-10月份上旬全国面粉价格走势图    单位:

元/吨

新麦上市以来全国小麦价格走势图   单位:

元/吨

国内现货价格变化情况对比表      (元/吨)

单位:

元/吨

10月9日

比6月14日

幅度

比年初

幅度

小麦五大主产区出库均价

2582

上涨242

10.34%

上涨50

1.97%

部分小麦主销区进厂/到港价

2654

上涨95

3.71%

上涨63

2.43%

大部分主产区面粉出厂均价

3160

上涨170

5.69%

上涨123

4.05%

2、国储小麦拍卖情况

三季度,国家共举行了12次托市小麦竞价销售,投放总量为5790.38万吨,实际成交量513.67万吨,总成交率为8.87%,六省成交均价为2304.27元/吨。

三季度托市小麦拍卖情况表 (万吨,元/吨)

日期

7月份

8月份

9月份

投放量

2494.35

1986.74

1309.29

实际成交量

235.4

106.8

171.47

六省成交均价

2350.5

2260

2302.3

(二)国内期货市场

三季度,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截止10月11日,主力合约1401报收于2850元/吨,比7月1日上涨100元/吨,涨幅3.64%;比年初上涨286元/吨,涨幅11.15%。

1-10月上旬郑麦期货1401合约价格走势图   (元/吨)

(三)国际期货市场

三季度,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市场振荡上涨。

截止10月11日,CBOT12月合约报收692.25美分/蒲式耳,比7月1日上涨46.5美分/蒲式耳,涨幅7.2%;比年初下跌63.25美分/蒲式耳,跌幅为8.37%。

1-10月份CBOT小麦12月合约价格走势图  (美分/蒲式耳)

(四)夏收期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6月份:

新小麦陆续上市,由于今年国家在南方四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较早,加之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大量上市的小麦并未压制住市场价格,小麦价格快速走高,市场收购热情也空前高涨。

河南南阳6月初新小麦收购价格在1.08-1.1元/斤,到6月底收购价格达到1.18元/斤,上涨了0.07—0.10元/斤。

  7月份:

主产区小麦价格涨势趋缓,不同地区因供需差异小幅波动。

由于新小麦收购价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前期启动的四个托市省份陆续暂停托市收购。

尽管国家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放宽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执行标准,但对市场的影响有限,至7月底,河北中部、南部、山东北部、中部、河南北部粮库收购价在1.24-1.26元/斤,江苏北部、中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中部收购价多在1.2-1.24元/斤,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收购价在1.18-1.22元/斤。

  8月份:

小麦主产区价格维持平稳态势,伴随着产区各级收储企业轮换补库工作的基本完成,市场的承接主体基本为制粉企业收购。

新麦市场表现整体购销平淡、量减价稳。

至8月底,河北中部、南部、山东北部、中部、河南北部粮库收购价在1.25-1.27元/斤,江苏北部、中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中部收购价多在1.21-1.24元/斤,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收购价在1.2-1.22元/斤。

  9月份:

受市场需求回暖及“双节”消费的影响,制粉企业开工率提高,小麦需求数量增加,新麦收购价格经过前期的调整以后,再度由稳转强。

截止9月下旬,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格大部分在1.23~1.31元/斤,优麦收购价格在1.31~1.34元/斤,安徽等地质量偏差的小麦收购价在1.14~1.18元/斤,普通麦收购价在1.23-1.24元/斤,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格普遍上涨了1-3分/斤。

(五)今年夏收期间国内小麦市场特点

  第一、市场惜售心态始终较强。

今年夏粮集中收购的4个月期间,售粮者的惜售心态自始至终并没有大的改变。

即使7月中旬以后,在国家托市收购陆续停止、市场收购进度放缓、价格上涨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其惜售的心态也并没有减弱。

由于对后市小麦行情看好,不论是农户、还是贸易商大多持有存粮待沽的心态。

  第二、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

今年小麦夏粮收购,无论是贸易商、制粉企业收购,还是储备企业轮换补库都较为积极。

尤其制粉企业大多汲取了上年的教训,普遍希望及早掌握粮源建立库存。

部分市场主体甚至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粮源的竞争,谁控制了粮源,谁就有有竞争的资本,导致收购热情高涨。

  第三、小麦收购市场化程度较高。

今年新麦上市以来,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

虽然国家在主产区部分地区启动托市较早,但收购状况并不理想。

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虽然并存,但市场化收购基本占据着主导位置。

  从夏粮整体收购状况来看,截至9月5日,河南、江苏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022.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69.8万吨。

今年主产区启动托市的四省托市收购在800万吨左右,其中包括部分芽麦。

  从农户售粮结构来看,河南省有58.8%的农民把粮食出售给了社会粮商,24.4%的出售给了粮食加工企业或其他地方,出售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只有16.8%。

  第四、优普小麦价差进一步拉大。

受天气及病虫害的影响,今年小麦质量普遍下降。

市场反映今年小麦容重普遍下降一等,二等以上数量偏少,三等及以下小麦数量占据主流,尤其面粉加工企业实际可用的小麦商品量并不高。

  受种植面积下降和不良天气的影响,今年国内优质小麦产量大幅减少。

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国内优麦产量较去年减产2~3成,各企业的收购数量较去年减少3成左右。

截止9月下旬,郑州地区贸易商二等收购价2490元/吨,2013年延津产郑麦366收购价2700元/吨,差价为210元/吨;山东济宁地区新麦二等粮库收购价2580元/吨,2013年产济南17平均出库价格2720元/吨,差价为140元/吨。

二、后期走势分析

就后期的市场来看,小麦不乏利好因素支撑,预计小麦价格仍会稳中走强,但出现大涨的几率不是很大。

  支撑市场因素:

一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预计2013/14年度国内小麦库存消费比为45.01%,远高于全球24.47%的平均水平,我国小麦在长期时间内,供给充足,供需情况良好。

国内整体供需情况      (单位:

万吨)

二是政策对市场底部具有长期支撑。

我国小麦市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征,价格不断走高主要还是源自于市场对国家政策的预期。

10月12日国家已公布2014年小麦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

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无疑会再次提升市场的底部空间,使得市场看涨预期增强,这将会促使农户和粮食收储企业不急于销售库存的小麦,以期待后期价格进一步走高。

  三是市场需求基本进入季节性旺季。

按照惯例,四季度小麦需求将逐渐转旺,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小麦现货价格上涨的因素。

面粉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由于面粉价格的上涨相对于小麦具有滞后性,大部分制粉企业认为后市面粉价格会有一定的补涨空间。

面粉价格的稳步趋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小麦价格上行。

四是成本释放推动小麦价格上行。

从生产成本来看,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各生产要素的全面上涨。

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该省今年小麦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户2013年种植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0.5元,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物质费用为246.2元,比上年增长9.0%;生产服务支出148.3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工成本186.0元,比上年增长3.4%。

面对扶摇直上的生产成本,农民需要用价格的上升来弥补成本的增加。

  从流通成本来看,新麦上市之际,由于收购主体多向农户直接收购,价格较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农户手中余粮有限,作为需求主体的面粉厂采购会转向贸易商和粮库,流通环节增加,价格中包含了仓储保管费用、利息等储存成本,时间越长,储存成本就越高,这也将会推动小麦价格稳定上扬。

五是政策性库存粮源较往年减少。

虽然今年南方四省小麦实施了托市收购,但收购状况并不理想。

据了解,2012年产托市小麦余量目前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800万吨以上在河南,剩余部分主要存储在安徽和湖北两省。

而今年收购的800万吨左右托市小麦,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河南、湖北两省收购量较小)。

在今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往年的积累库存对市场调控短期内虽然仍然较为得力,但长期看比较困难。

尤其是库存粮源的分布不平衡,对区域性市场的调节能力下降,这将会留给市场价格上涨的机会。

六是市场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