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492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docx

中西方生态文明观

传承与超越

仇保兴

【摘要】从古文化自然观、古建筑美学、城镇选址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园林文化等五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扬弃西方现代主义的不良影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重建“人类——城市——自然”的共生关系,重建“人类——城市——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西方文化;差异;重建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thedifferencesoforiginalecologicalcivilizationbetweeneastern

andwesternculturefromaspectsofancientculturalandnaturalconcept,ancientarchitecturalaesthetics,ancienttownsiteselection,ancienturbanspacestructure,landscapeculture.Basedontheanalysis,thepaperconcludesthatChina’seco-cityplanninganddevelopmentmustabandonnegativeinfluenceofwesternmodernization,absorborigin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ceptfrom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rebuildsymbioticrelationshipamonghuman,cityandnature,andsymbioticrelationshipamonghuman,cityandhistoryandculture.

KEYWORDS:

ecologicalcivilization;easternandwesternculture;differences;rebuild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生态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规划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划设计理念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了引导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生态城建设热潮健康发展,使我国的生态城更符合生态环保和群众宜居的需要,就要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尤其要汲取我国原始生态文明的精华,同时采用创新技术使其再生复兴,只有这样城市规划建设才能更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和当地民众的需要,创建成富有中国特色和竞争力的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

1中西方古文化中的“自然”观之差异

任何一种早期文明对自然的解释都有泛神论(Polytheism)特征,而且这类解释的方式总是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直接相关。

在古希腊,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视为神圣的,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甚至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活动也视为自然神性存在的一部分,并通过神来表达。

例如,自然界的雷电是宙斯、海洋是波塞东、太阳是阿波罗、火是赫菲斯托斯、人类的智慧是雅典娜、爱是阿佛洛狄忒、战争是阿瑞斯等等。

然而,公

元前4世纪之后,希腊哲学家们不再关注自然现实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更注重通过思维寻找世界的本体,走向形而上的哲学。

柏拉图把形而上的“理式”当做世界的本体或现实世界背后的本原性模型。

他们认为:

在现象世界中,“人是万物之灵、天之骄子,因为人有理性灵

魂,……万物都是为人类而创造的,植物和动物

都是为人类供给食品的,有的动物则是为供堕落

的灵魂寓居之用。

”①这样一来,西方哲学的核

心是人类中心论就逐步形成了。

公元前杰出的科

学家阿基米德曾发出“神”一般的呼号:

“给我

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在罗马人统治西方的时代,神被认为像人一样只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世界的创造和支配者。

人们不必敬畏神灵,但尽可以以他们为榜样,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充分享受自然。

古罗马时期与我国的两汉时期相对应,中华古文化的科技和文化在两汉时期都曾达到鼎盛。

古罗马帝国也是西方文明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期,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凯撒在征战中自豪地向周边的世界宣布: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凯撒试图对各种各样的外力进行抵抗,对各种外来的文明进行藐视和征服。

在罗马人看来,自然环境只是为

了建立罗马人的王国而施展实用技术的场所和对传承与超越

——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观的差异及对现代生态城的启示

仇保兴

INHERITANCEANDSURPASS:

THEDIFFERENCESOFORIGIN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BETWEENEASTERNANDWESTERNCULTUREANDINSPIRATIONTO

MODERNECO-CITY

QIUBaoxing

【作者简介】

仇保兴,男,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

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经

济学/工学博士,中国社会

科学院、同济大学博士生

导师。

【收稿日期】2011-04-14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1)05-0009-11

【中图分类号】G04;X32013

【文献标识码】A

Feature

本刊特稿

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

2011年第35卷第5期VOL.35NO.5MAY.2011

10

象。

扩张中的罗马人自负地认为自己的都城位于

宇宙中央,并从自然对人的智力、体力等影响力

方面得到最好的协调。

同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

在其名著《建筑十书》中对凯撒大帝献媚道:

“神意把罗马市民的国土布置在极好并经过调和

的地区,以便能够获得统治大地的权力。

”成功

征服异族的不可一世的心理,在文化人的著作中

暴露无疑。

又如罗马时代文人郎吉努斯在他的著

作《论崇高》中写道:

“作为庸俗卑鄙的生物并

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规定的计划;它生了我

们,把我们放在某种竞赛场中,可我们既做它丰

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赛

者。

……当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领域,看到它处

处富于精妙、堂皇、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就会体

会到人生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了。

”②在这种观念

的支配下,罗马时代公共建筑的尺度往往是空前

巨大的,即所谓神的尺度。

从宗教式的感情与信

念出发,罗马人肯定国家和人的力量。

罗马皇帝

被尊于神,公民也因作为征服者的特殊民族身

份而自豪。

建筑也常被设计成展示国家力量的地

标,像大型巴西利卡斗兽场和浴场那样的建筑都

拥有超人的尺度,充分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雄

心壮志和强大的建造能力(图1)。

中世纪(13世纪-15世纪)西方哲学认为,

本体的存在——上帝是人升华衍变而成,并成为

全能的造物者,这一时期的宗教势力非常强大。

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观发生了剧烈的

变化,一系列科学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更新了人们

的观念。

正是由于哥白尼解剖了太阳系,达·芬

奇解剖了人类,牛顿解剖了宇宙,但丁解剖了

“神圣”的教宗,经院哲学的神话空间秩序破灭

了,人格化的全能主神转变为近代的人,理性主

义的狂涛开始涌动,由此产生的科学性思考、实

证主义的手段、分析的手法,使工业社会和资产

阶段得以迅速崛起。

用大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现代

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改变自然、挑战自然

的野心从而空前增大。

由此可见,在古代西方文明中,人化自然,

把自然纳入到人类思维理性的抽象和人为艺术加

工的范畴之中,逐渐成为贯穿城市设计、建设过

程之中的哲学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演变成

如同于君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从而诞生出工业

文明和现代科技。

一旦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人类能

够挑战自然的武器,现代工业的扩张能力与“技

术决定论”就会相互强化,最终使“人类至上

论”坚不可破。

与过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文明相比,中国

的农耕文明非常悠久。

中国作为精细的农耕文明

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充

满着崇敬、顺从的态度。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观,认为人类活动准则应“顺道应人”、“成已

成物”,人类有“参赞化育”的生态使命。

“中

庸”讲“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

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道家

认为天、地、人之间应该可以和谐相处,人的活

动方式要遵循自然生态,不能超越生态系统阀值

底线。

冯有兰推崇道家“无为”,他认为“无

为”的真正含义在于:

“人不应该有违天道的运

行法则、破坏自然物本来的天性,扰乱自然界正

常的秩序;从而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境界”。

总而言之,人类的活动必须

有一个限度,不能超过自然的底线,只有这样人

类的活动及其构筑物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精细

化的农耕文明在中国从水稻种植开始算起,至少

有一万年多年的历史③,至今生产方式也没有大

的变化,一直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因为

传统农耕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

式,一切来自土地又能回到土地中去,没有什么

浪费或成为毒害环境的垃圾(图2)。

人与天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并列为三才,这

个观念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改变。

而文艺复兴之后

的西方文化则包含着挑战自然的内涵,这一思潮

在工业文明萌发以后越演越烈,最终成为压倒性

的主流思想。

道学家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

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由此可见,古

代中国式审美观跟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审美观

是把有缺陷自然彻底进行人工改造,认为那样才

是美。

中国的审美观是将“师法自然”作为美的

客观标准,并把人类社会当作自然机体的部分,

自然生机使人类追求“乐”,自然秩序使人类服

从“礼”(图3)。

自然秩序是人类顺从的理,

图2 IFLA苏州大会标识中隐含的“天

人合一”观

Fig.2Conceptof“unityofhumanand

heaven”inthelogoofIFLAheld

inSuzhou

图1 罗马斗兽场遗址

Fig.1RelicsofColosseuminRome

11

传承与超越

仇保兴这

序,所以中国是一个礼教、礼制的国家,形成了

数千年不变的宗法等级和礼制关系社会。

正因如

此,中国古代文明也避免了西方文明那种征服自

然、无限度使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弊端。

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农耕文

明比西方的历史更悠久。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一种

狩猎文明加农耕文明,中国则是以农耕文明为主

导。

中国各民族的聚居部落往往都在同一个地方

生存发展延续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也创造了

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

比如

古老的纳西族奉行不杀生、不砍树善待自然万物

的习俗。

中西方古代文明关于神的特点也不一样。

腊的神有某些人类属性,但仍属自然事物或现象

背后神性重合或强大意志。

西方古代文明既然认

为宙斯创造了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和自然就

受到“神”的支配。

在中国古代文明当中,炎黄

二帝、女娲、大禹等都是修复自然,而非创造自

然,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他们都是人类的

血亲或祖先,而非创造者,跟现代人没有什么本

质差别。

与西方古代文明不同,在中国的原始文

明中没有一个主宰自然的全能的神。

西方宗教从

自然神学到希伯来-基督教,体现了创世者与主

世者的融合,引发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统治和各宗

教分支派别之间的争斗。

中国的文明从未形成全

民宗教,而是独尊儒学,辅之以佛教、道教,造

成社会超稳定态,未发生工业革命,直到改革开

放之后才产生了工业文明的高潮。

西方古代文化中,实体自然两分导致挑战

自然观念形成的同时,也催生了现代科技的进

步,后者更使人类自大起来。

西方文艺复兴后所

诞生的工业文明距今仅300多年,却使地球上的

能源和资源几乎都消耗殆尽。

300年的工业文明

使人类演绎了几万年的农耕文明所建立起的人与

自然和谐关系骤然变化,导致了过度消费、生态

衰败、气候变化等一系列致命的弊端。

我们只有

深刻地了解中西文明的演变历程,正确汲取古代

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创造,拒绝西方工

业文明中渺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理念、福特式大

生产体系“华盛顿共识”等等所谓的“主流”意

识。

以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观念来促进循环经济、

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创新

与推广,才能使中国生态城市蓬勃健康发展。

2中西古建筑的美学之差异

“那些能够在世上繁殖后代,并且能有效

地生育和抚育它的后代的生物,往往是因为它们

的行为已经适应了环境”④。

所有延续的文明都

是“适应的文明”。

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建筑美

学具有普适性。

英国地理学家杰·埃普利顿把石

器时代古人类躲避寒冷、雨雪和曝晒等自然力侵

害的原始居所叫做避难所(refuge)⑤。

正因为如

此,全球各地的古人类住所都具有自然的属性和

质朴的美感。

但进入农耕文明之后,东西方的建

筑开始分道扬镳。

古希腊的建筑成就对于西方世界有着决定性

的影响。

由于希腊所处的地域不是那种巨大的、

单调的广袤平原,而是多样性丰富的山岳与山谷

平原的交替。

希腊人将那些有着显著特征的地景

描绘成特定神祗的显灵之处。

如自然景色占主导

的地点被献给古老的冥神墨忒耳和赫拉,而在那

些人类智慧与力量能与冥神互补和对抗的地方,

则献给阿波罗。

有些场所,生命的体验能形成和

谐整体的,献给宙斯。

而人类高度聚居形成社区

的地方,也就是城邦,献给雅典娜。

这样一来,

古希腊神庙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外形概念清晰的

富于雕塑般的形体及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毕达哥

拉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美

是数的和谐”。

积极地从人体构成等方面来寻找

数字或比例的韵律之美,构成了西方建筑学一以

贯之的美学基础(图4)。

在建筑用材方面希腊于

公元前1000多年就进入了石时代。

意大利有两本建筑学名著相隔了千年,分别

是维特鲁威(公元前14年)的《建筑十书》和阿

尔伯蒂(公元1485年)的《论建筑》。

这两本书

都详尽分析了阳光、空气、雨水、气候、土壤、

图3 清初大造园家李渔设计的北京弓弦胡同半亩园

Fig.3ManmuyuanGardeninBeijingdesignedbyfamouslandscapedesignerLiYuinearlyQingDynasty

Feature

本刊特稿

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

2011年第35卷第5期VOL.35NO.5MAY.2011

12

周围建造起一个仿造的宇宙。

他的举动就是神的

意愿,并由建筑物如记功柱、凯旋门、圣宫、万

神庙等表现出来。

⑨这些建筑都很夸张,用超越

自己身形、表达超越自然的神性建筑来歌颂神与

皇帝,在形体上追求压倒自然的巨大并且高耸的

结构。

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教堂就逐渐成为欧

洲城市的中心建筑了。

教堂给予了整个欧洲一个

共同的文化基础。

教堂高大的体量和华丽的装饰

使得基督教的教义和历史变得可见,并在一个艰

难而又充满恐惧的世界里给予人们一种新的安全

感。

在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室外是一个连续的围合

的外壳,而罗马教堂则像一个堡垒。

相反在哥特

式教堂中,礼堂上和象征上的非物质化相互影响

(图5)。

有人说,哥特式教堂是用“石头外的东

西”建造的。

从内涵上看,它成为一个天堂图景

的具体化,通过它的开放式结构,将这一图像传

播到周边,而透明性为基督教对于光的象征提供

了一种新的阐释。

进入建筑参观者眼光会随着高

大的柱子一直延伸到高高的穹顶,想象在那儿能

接受上帝的神圣之光,教堂中的彩色玻璃将自然

光线转化为一种神秘的媒介,似乎证实了上帝的

存在。

因此,对上帝产生敬畏感。

这就是西方宗

教建筑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工业革命之后,崇尚机械和功能的意识日

益昌盛,人们的审美情趣又转向简洁、单纯、

精确、纯粹、功能明确、抽象和明晰的特点。

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学”和包豪斯式建筑的

“住宅就是居住机器”形成了欧洲工业化时代的

主流建筑学说。

在他们看来,与工业文明相匹配

的城市和建筑必须像帕提农神庙一样规范,也必

须像地中海强烈太阳照射下的光与影一样的清

晰。

由这种“矫枉过正”思维武装的规划师和建

筑师们设计的“卡通式”或“变形金刚型”的后

现代派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中浪费和张扬的宣传

牌,也使城市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

中国古代文明强调自然环境对建筑“有之

为利,无之为用”。

孔子讲究有序,墨子讲究平

等。

墨子认为建筑建造方式应节俭适用,“室高

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

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这

是一种节约型的古代建筑理念。

而《管氏地理指蒙》提出,“故而不曰人

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

耳。

”《黄帝宅经》提出,“宅以形势为身体,

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

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

这种中国的礼制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纪念

性交往,用材上就地取用土木,形体上不一定宏

大,但空间结构表达对大自然的尊敬,为“赞育

化”而设立,表现了人与自然融合共生(图6)。

图4 人体构成美学

Fig.4Aestheticsofhumanfigure

植物等对建筑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但都没有将这

些因素当作一种自然存在,更没有因而去探求有

利于人类居住的综合性自然环境模式。

他们几乎

是一致强调建筑平面、立面设计、空间安排、建

材选用等满足人类需要,将内部空间作为建筑

功能设计的主要对象。

阿尔伯蒂还为“美”制

定了3条标准:

(1)数字(numberus);

(2)比例

(finitio);(3)分布(collocatio)⑥。

而这3方面的

综合就是和谐(concinnitas)。

他认为:

“美是存

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

字、比例与分布彼此协调一致一样,或者说这是

自然所呼唤的一种规则。

”⑦阿尔伯蒂在这里所

使用的“自然”与维特鲁威时代人们将人的形体

解释为宇宙的镜像是一致的。

维特鲁威本人为人

体确定了一些基本的比例规则,这些规则是按照

面部或鼻子的长度为依据的模数,且这些人体数

量比例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建设之中。

他认为

“神庙的各个部分必须与整体之间有完全和谐的

比例,整体是各个部分之总和。

……建筑物的各

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确的关系,就如一个天

衣无缝般完美的人体一样。

”⑧但当建筑技术和

材料进一步发展后,西方公共建筑的设计主导方

向转向进一步表达人类的能力、展示神权或皇权

的夸大造型和繁复装饰美,追求“纪念碑”式的

敬畏感。

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皇帝甚至接管了

神的职能。

神圣的权威被赋予他自己,并在他的

图5 西方神庙和教堂

Fig.5Templeandchurchinwest

13

传承与超越

仇保兴

从功能上看,西方礼制建筑歌颂神,引人向天

主;而中国礼制建筑主要为了祭天地、拜祖宗。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有“明堂”,如北京

的天坛、地坛,用于祭祀和礼乐。

这在中国的原

始文明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自然是崇

敬的,另一方面与自然是和谐的(图7)。

我国杰

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因此而推论:

“中国(建

筑)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乃限于木质

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

原物长存之观念。

”他又因而推论这种“轻取自

然”的建筑方式也导致了“世界所谓的文明中

间,惟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西方古建筑的用材以石材为主,着眼恒久,

体量追求高大,装饰尽量华美,代表“张扬之

美”和“繁复之美”,哥特式、巴洛克、洛克克

等建筑风格突出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而中式建筑

用材着眼适用,以木材为主,向自然索取适量,

体量适中,装饰实用,体现了中庸之美,中和之

美。

一个有趣的史实是中国古代不但玉石文化发

达(例如兴隆洼出土的8000年前的玉块),而

且石建筑也曾兴盛过。

我国战国时期的官修史

书《竹书纪年》中记载:

“桀(筑)琼宫,饰

瑶台,立玉门。

”“帝辛受居殷。

作琼室,立玉

门。

”在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

址已被发现,出土有石材、石材半成品及石加工

工具。

但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圣主明君的赞美,

一般首先着眼于宫室的简朴。

《论语·泰伯》:

“卑宫室而力乎沟洫。

禹吾无意然矣。

”历史文

献对夏商时期沉迷于奢华石建筑的夏桀和商纣,

皆为千夫所指的亡国之君。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生命力的、

生动的建筑和城市景观是日常生活的平凡场景。

而当前的生活质量及对自然界的冲击程度都在相

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审美情趣。

这正是因为我

们是带着知识、信仰和态度对城市和建筑之美进

行取舍和体验的。

美学的评价并不是一种纯个人

体验,而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由此可

见,中国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正确方略必须建立在

对中国古代“节约式”的建筑美的传承和对西方

“张扬式”的建筑美的批判基础之上。

作为规划

师和建筑师更要尽快从传统的建筑和历史街区中

领悟那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均衡之美,并通过自

己的奉献去创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环境美

和建筑美,进而影响民众内在的价值判断。

随着

时间的流逝,我们创造的生态城市之美或许会成

为赋予我国每一座城市绿色文化价值的宝库。

3中西城镇选址模式之差异

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诸岛及其沿岸大陆曾

经有过相当繁华的经济与文化。

那时的城市如特

洛伊城、克诺索斯城等都与航海贸易直接相关,

前者座落在达达尼尔海峡到波罗的海的商路上,

后者处于欧、亚、非三洲古文明交流的航线交点

的岛上。

至今仍在发展的雅典城就起源于公元前

12世纪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的港湾。

公元前3

至1世纪,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

不仅港口城市发展迅速也出现了选址在新扩张地

区边缘的营寨城,先供军队驻扎,后就转变为永

久性的居民点。

除此之外,有些城市是古代农村

社会的中心,它们周边有着贵族所有的封地,大

型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大量的奴隶与牲畜,城市则

是奴隶主居住娱乐的营盘。

西方古代城市的建筑物选址主要在山岗之

上,城堡建在分封领地中易守难攻的高地上,一

方面能便于以箭矢或火炮居高临下震慑暴民或有

效抵御来犯者的进攻。

另一方面又能使贵族们的

居所超越于“贱民”之上,以展示其“高贵”的

属性。

几个城市通常由几个邻近城市共同体联合

为较为大型的政治实体——城邦。

由此可见,西

方的城市具有政治、宗教、防卫及维持社会秩序

的多种功能;因此城市之内有卫城、神庙及市集

几个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

物”的原意是说,希腊人的生活必在城邦之中,

而外邦人和“蛮夷”则没有城市为其安身立命之

所。

城市的成员,其实并不都是地位平等的自由

民;各地区“强人”领袖及其家族是城市中的

图6 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

Fig.6Harmoniouscoexistenceofbuildingandnature

图7 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古灵台(左)北京天坛(中、右)

Fig.7LingtaiPavil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