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67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docx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西方文明之源”为题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概况。

标题点出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课文两个子目,分别点出了古代希腊历史的重点是雅典的繁荣,古代罗马历史的重点是兴亡的发展线索。

本课教学重点: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奴隶劳动普遍使用,中小奴隶主数量增多。

中小奴隶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扩大政治权力。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顺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他改革政治,扩大了奴隶主民主,从而使雅典的奴隶主统治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在这种高度发达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统治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也达到高度繁荣,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达到极盛,正如马克思所说: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

但必须指出的是,伯利克里毕竟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民主权利只是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才享有。

本课教学难点:

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主要亚非文明古国,指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由此导入新课。

也可以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

2.开始讲授新课时,建议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

3.对爱琴文明教材用小字作了简单介绍,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过多展开,只要指出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即可。

4.讲述希腊城邦的出现,教师应讲清二点:

(1)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式是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是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国家,这与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不同。

(2)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国家中的典型代表。

可结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国的特点:

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适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邻近海洋多天然良港,海上贸易发达,这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由此还可适当联系亚非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5.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是教学重点,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典型史料,精心设计教法,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小字、插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积极思维,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1)提问: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投影出示: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繁荣

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引导学生探讨: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

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3)让学生思考: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教师归纳: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6.对斯巴达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绍,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段小字基础上,结合“动脑筋”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一目,建议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出示投影: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教师讲解时,还应注意:

(1)布匿战争经过可由学生阅读、介绍;

(2)指导学生对照“意大利半岛”和“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看出罗马领土变化情况;(3)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可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时间进行比较,指出中国进入封建时代比西方早近千年。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文字、地图、插图等)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通过相关问题的导引,挖掘理论内涵,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对事物全面辩证地认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假设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

为什么?

答案提示: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只要论之有据,言之有理。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罗马共和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战争?

请你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

提示: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自行安排。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窒 侯建飞)

参考资料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指公元前第3千纪末和前第2千纪分布于克里特岛及其周围地区以及希腊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最早一个历史阶段,它也是西欧文明的发源地。

公元前约12世纪,从北方来的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多利亚人侵入南希腊,毁灭了迈锡尼文明,氏族制度重新盛行。

希腊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倒退。

此后,希腊早期历史进入了它的第二个阶段:

荷马时代:

铁器时代开始。

约公元前11到前9世纪。

希腊原始公社制度逐渐瓦解,奴隶已经出现,正处在阶级社会的前夜。

第三个阶段称为早期希腊,时间跨度大约是公元前8到前6世纪,这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

希腊古典时代是第四个阶段,时间约公元前5到前4世纪,是奴隶制城邦的兴盛和衰亡时期。

第五个阶段是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时期,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控制希腊到前2世纪中期。

此后希腊就被罗马征服和统治。

爱琴文明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欧洲其他任何古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

爱琴海有480个以上的海岛,其中克里特岛最大。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的南部,是地中海的交通要冲,它东西长约26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有55千米,最窄处也有12千米,岛屿总面积达8252平方千米。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此外,它还非常靠近埃及和两河流域,可能是希腊最早接触文明的地区。

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是当地的原住民。

在古文献中他们被称为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勒结人,与西亚和埃及人联系较多,属所谓“地中海民族”。

克里特文明的兴起并不突然,早在公元前6000年这里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2500年这里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石瓶、印章、匕首金外饰都很精美,在克里特东部还出现了大型L形建筑,印章是为确认物品私有而雕刻的,说明当时克里特社会已出现了贫富的分化,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但克里特文明的真正兴起,是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间。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产生奴隶制城邦。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克里特文明的标志就是王宫的出现,已经发掘出王宫的城市有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札克罗等,各地王宫建筑的布局和风格都很一致,其中以位于北部的克诺索斯最为宏大。

王宫建筑是王权强大的象征,大量宫殿的出现说明当时在该岛已出现了众多的奴隶制小王国,并以克诺索斯为中心逐渐实现了统一。

据研究,克诺索斯当时人口达8万,被称为“米诺斯王宫”的迷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各类房间在1500间以上,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

它不仅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还有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税机关,因而也是经济中心。

它表明,克里特的米诺斯王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以王宫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被称为“王宫制度”,可视作欧洲城邦的起源。

本课中选用的插图《克里特岛的宫殿遗址》中展示的就是当年“迷宫”中宫殿的一部分。

不过,关于克里特岛的文明,除了荷马史诗有些记载外,很少有历史记载,而19世纪晚期以前,人们对荷马史诗的可信性还不高。

此外,古希腊神话传说曾提到,克里特的贤王米诺斯本是天神宙斯与人间美女欧罗巴之子,他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爱琴海诸岛,但其妻却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于是专建一迷宫供其居住,并让雅典年年贡七对童男童女供食用,迫使雅典王子提秀斯偷入迷宫将此怪杀死。

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荷马史诗的记载深信不疑,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选点和初探等先期工作,从1900年开始,他领人在克里特岛的北部一个叫克诺索斯的山冈上正式开始发掘工作。

发掘证明:

岛上手工业很发达,有青铜、金银和宝石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尤以金项链、手镯等最为精致;彩色陶瓶薄如蛋壳。

已发掘的米诺斯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二公顷,大多是两三层的建筑。

墙壁下部是用石头砌成,上部则是未经焙烧的砖坯。

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

王宫布局不求对称,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

整个建筑群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庭院非常开阔,四周宫室环抱。

各建筑之间有长廊阶梯互相联接,宫内铺设了许多不同口径的供水和排水管道。

庭院的西部是政事用房,最重要的厅堂在楼上,有宽阔的楼梯通向那里;政事用房的西边,是主要的仓库,一排一排的房子里放满了大小不等的陶罐、陶缸等器皿。

这些陶器里分别装有油、酒、谷物、羊毛等各种各样的克里特岛的特产。

而在另外的一些库房里,存放着一些体积小但比较贵重的物品。

王后的居室最漂亮,里面排列着下细上粗的圆柱,地面铺有平整石板,四壁绘有海涛飞鱼、森林彩禽、摇曳着舞姿的少女和国王贵族行乐图。

画中的人物面目衣着详细而真实,美丽的少女头戴花冠,身着飘逸的长裙轻歌曼舞;剽悍的斗牛士脚踏画靴、身穿紧身腰衣,在公牛背上自如地翻腾。

描写自然景物尤其是海中动植物的壁画,形象生动而逼真。

飞鱼在碧波上掠水,彩禽在茂林中追逐,画面处处洋溢着人间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北宫门外是一座剧场。

但是,最重要的发现还是文字的发现,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线形文字A”的线形文字,这种线形文字使用简便,为了和迈锡尼的线形文字相区别,考古学上称之为线形文字A。

这种线形文字有137个不同的符号,其中的三分之一是从原来的象形文字中继承下来,或者对象形文字略加改变。

人们至今尚未释读成功线形文字A。

以王宫为标志的克里特文化,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50)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前1100)。

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此时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着克里特,而且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

米诺斯的殖民地和商站遍及整个爱琴海,其势力达于罗德斯岛、米利都、迈锡尼、雅典、底比斯及利巴拉群岛。

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一幅壁画表现的是克里特使节奉献文物的场面,上有“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和平抵达”的题词。

据猜测,“克夫提乌”即克里特,可见克里特与埃及交往之深。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征服了许多土地”。

鼎盛时期的克诺索斯总人口在10万以上,可能是当时地中海区域最大的城市。

克诺索斯和爱琴地区的不少地名如科林斯、哈利卡纳苏斯等一样,都以nth、ss为词尾,这种词尾均不为后来的希腊所有,可见克里特文明是本地人所创造。

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王宫突遭毁灭,原因不详。

有的学者认为是海啸或迈锡尼人入侵所致。

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属印欧语族,其老家原在多瑙河、顿河一带,是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腊的。

这些移民,包括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伊奥尼亚人,自称是神明希伦的后代,因而获得了“希腊人”的称号。

迈锡尼见于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传说当时希腊联军的统帅便是迈锡尼王阿林门农,因此迈锡尼当时可能已是一个强大的城邦。

因是传说,学术界历来未敢相信。

但这种状况,终于在开始被打破。

这一年,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小亚细亚东岸的希萨立克进行了发掘,并认定此地就是历史上特洛伊的所在地。

1876年,他又对迈锡尼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了史诗中有关“迈锡尼富于黄金”的传说。

南希腊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以迈锡尼为代表,遗址包括城市、王宫和古墓。

在贵族墓中保存有大量金面具、金杯、银盆、青铜宝剑等物,上面雕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神态逼真。

迈锡尼的城墙用巨石垒成,城门上有两只雄伟的石雕狮子,称为“狮子门”,它的遗址至今仍在。

公元前2200年左右,原是住在多消河、顿河一带的游牧民族移居希腊半岛,他们带来了克里特人没有的东西:

两匹马拉的轻型战车。

这些新来的印欧语族人分为两部分:

其中较早的一批讲原始爱奥尼亚方言,定居于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希腊一带;较后的一批人主要讲亚该亚方言和伊奥尼亚方言,前者主要分布于伯罗奔尼撒,后者则定居于北部希腊。

迈锡尼人即亚该亚人显然比克里特人落后,当米诺斯文明已进入它的繁盛时期之时,迈锡尼人才在克里特的直接影响下,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米诺斯王宫是开放型的,四周不设城墙望楼,而迈锡尼王宫却是带有围墙的城堡,它居高临下监视着脚下的平原,显然是为支撑王位而修建的。

迈锡尼的国王称“瓦纳卡”,权力遍及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负责制定宗教日程、监督宗教仪式等等。

处于第一位的人物称“拉瓦凯塔”,他是“武装的人”的首领,即军队的实际指挥官。

迈锡尼文明以公元前1500年为界标,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此以前被称为“竖井墓王朝”;在此之后,则被称为“圆墓王朝”。

竖井墓把墓室置于地下数米处,陪葬品最初主要为青铜武器,以后多为金面具、金额带、金角杯、金指环、金印章等,有时一个墓葬内的金银葬品就多达870件。

到目前为止,这类墓葬在城堡内外只发现两处,许多墓形成一个圆圈:

称为墓圈A、墓圈B。

从竖井墓中发现的大量克里特产品以及来自埃及、小亚等地产品来看,当时迈锡尼王公、贵族显然处于克里特文明的强大影响之下。

但1500年以后,迈锡尼的墓葬制式突然由竖井式改为圆顶,且风格变得非常豪华:

墓顶高13.2米,墓门高10.5米,门内过道所用石盖重达120吨,其规模大大超过克里特类似工程,显示了迈锡尼王权的强大与自信。

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终于入主克诺索斯王宫,并迎来了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期。

这时的迈锡尼城堡几经扩建达于极盛,其城墙以巨石环山而建,高达8米,墙厚5米,城堡大门有双狮拱卫。

王宫建在城堡内的最高处,中央大厅被置于对称布局的首位,内设神灶、宝座。

这与米诺斯王宫大不相同。

迈锡尼等城邦也使用线形文字,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B。

从已掌握的资料得知,迈锡尼人入主克诺索斯王宫后,曾借用米诺斯的线文符号记载迈锡尼语言,线形文字B正是在线形文字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有大量泥版文书出土。

但从文字字形本身的发展看,线形文字B的符号和米诺斯的线形文字A是一脉相传的,都有表示音节的符号90个,只是线形文字B常用的符号已缩减到59个且拼音倾向更为明显。

虽然线形文字A尚未释读成功,但是1952年英国学者文特里斯释读成功了线形文字B,从而揭开了爱琴文明之谜。

已经释读成功。

线文B所记录的材料大多是王宫库藏和各地贡物,因此大多是经济文书,对了解迈锡尼社会经济极为宝贵。

这些经济文书涉及畜牧业、农业,以谷物为单位的地租,拨给各业的原料和产品定单,闲置和被占用的劳动力、国王、贵族和个人拥有的奴隶,王宫向个人和集体征收的捐税,已交纳和有待收取的财物,以及军队的编制、指挥和活动,估计祭神时供品的定额,等等。

虽然都是经济文书,好在不仅在迈锡尼有发现,在派罗斯及其他许多地方亦有泥版文书出土,因而大大丰富了关于迈锡尼文明的知识。

从这些泥版文书提供的资料看,农村公社的传统依然存在,这表现在“克托那”即份地制的存在上。

尽管这种份地已划分为“私有份地”即“基提迈那克托那”和“村社共有”即“科克迈那克托那”两种形式,但土地私有制已在迈锡尼社会中确立。

如派罗斯一块泥版提到某处土地占有情况:

国王占30单位,将军占10单位,农村贵族三人共占30单位,而普通农民则不足1单位。

据估计,当时2.4单位约合一公顷,可见农民土地被剥夺之重。

奴隶制也已经形成,有人从派罗斯泥版文书列举的4000人中识别出奴隶1000人左右,即奴隶占总人口的1/4;奴隶分为国王或宫廷和私人奴隶,如有一个奴隶主拥有各类奴隶达56名。

迈锡尼文明后期,迈锡尼等许多城邦组成联军远征特洛伊,虽然取胜,但十年战争损耗了本身实力。

公元前约12世纪,迈锡尼诸城邦被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征服,文明衰落。

斯巴达

斯巴达是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古代希腊著名城邦。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入侵的多利亚人建立了斯巴达城,最初的斯巴达是由四个村庄组成的,直到公元前4世纪也没有城墙。

这些多利亚人就是斯巴达人,他们逐渐征服了周围一些地区,建立了斯巴达城邦国家。

在斯巴达,斯巴达人是统治斯巴达的奴隶主阶级,他们是城邦中的全权公民,最多的时候也只有9000户左右,斯巴达的男性公民是斯巴达国家统治者。

斯巴达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部分变为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区,称为“皮里阿西人”。

全体斯巴达成年男子都是全权公民,战时,他们都是英勇善战的战士,本课插图《斯巴达战士铜像》是一尊古代希腊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斯巴达战士的形象。

公元前5世纪,他们大约有9000户,每户从国家领得一份土地和耕种土地的希洛人。

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得转让买卖,以防斯巴达人财产分化。

希洛人是斯巴达人集体所有的奴隶,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约有20万人。

他们住在斯巴达人庄外,固定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庭,带着自己的农具和种子给斯巴达人耕种,每年向主人缴纳大量谷物和乳酪。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战时还要担负运输、修筑工事等劳役。

斯巴达人对希洛人严加防范。

为了巩固统治,每年监察官上任,就屠杀一次希洛人,以铲除可疑分子和在体力、能力方面较强的人,防止他们造反。

为了镇压人数众多的奴隶,斯巴达人规定了严格的公民军事训练制度。

斯巴达婴儿出生后,就由父亲送交长老们去审查;如果体格端正强健,就带回家里去养育,否则,就被扔进一个山脚下的陷坑。

男孩七岁以前在家里生活,除使其健康成长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大胆,不怕黑暗,不怕独处,不计较食物的精神。

七岁被送进国家开办的军事学校,编入连队接受训练。

他们集中住宿,学习体操,学习使用武器,练习赤足行走,有时参加屠杀希洛人的行动;还要自己做饭,甚至要做点苦工,从而培养服从指挥、勇敢善战的气质。

果决敢战的儿童担任连队首领,其余儿童要服从他。

至于读书写字,并不是主要的课业,只以适合需要为限。

妇女虽然不入军事学校,但在婚前也要练习竞走、赛跑、格斗、投掷铁饼和标枪等训练。

奴隶制民主政治

在古代希腊的许多城邦国家中,奴隶制民主政治广泛存在。

在这种制度下,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利,他们享受国家的津贴,有权选举和被选举国家管理人员直至最高长官,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他们也有义务为国家走上战场。

但是,享有公民权的只有占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外来移民或奴隶以及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他们不能享受公民的种种权利。

当然,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下,真正掌权的仍然是那些上层分子。

伯利克里

前495—前429,出身贵族,拥有大量地产,并同工商业有密切利益关系,成为工商业奴隶主的代表人物。

当时,雅典的领导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

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15年,成为雅典的最高统治者。

执政期间,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和平民的权利;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加强海军,扩建三层桨座舰达400艘;奖励学术,提倡文艺,一时雅典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同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十天召开一次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

为了使贫穷公民出任官职,他规定“公职津贴”制度,并给一般公民“观剧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

他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推进到高度发展阶段,但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他采用陆地退守、海上进攻的策略,把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的居民移至雅典城内避难,以致城里人口过度集中,发生瘟疫,居民大量死亡,公元前429年,伯利克里也死于瘟疫。

本课中选用的插图《伯利克里》是一座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伯利克里头上戴的是头盔,头盔上有两只望孔,作战时,头盔拉下,既可以保护头部,又不妨碍视线。

伯罗奔尼撒战争

斯巴达和雅典都想称霸希腊,希波战争以后,矛盾日益加剧。

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

斯巴达多次进军雅典。

雅典把农村居民都集中到城里。

城中流行瘟疫,伯利克里病死。

雅典海军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鼓动大批希洛人逃往他们所占领的地方。

后来雅典又在爱琴海北岸战败。

公元前421年,双方议和,战事暂告段落。

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岛东部的斯巴达盟邦叙拉古,最后大败,雅典盟邦逐渐离散。

两年以后,斯巴达再次侵入雅典。

雅典约两万名奴隶投向斯巴达一边。

斯巴达又要求波斯资助,从而加强了海军,公元前404年最后打败雅典。

雅典同盟解散。

雅典战败以后,希腊几个城邦又先后起来争霸,希腊在长期内战中衰落下去。

古代雅典

典雅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城邦。

在迈锡尼文明时代,雅典就有人居住,这里原来是古代伊奥尼亚人的故乡,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侵入这里。

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形成了以雅典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王权衰落,氏族贵族开始执掌政权。

公元前7世纪时,雅典的执政官有9名,分别执掌国家最高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事务。

当权的贵族非常富有,欺压、剥削贫穷的平民,平民非常不满,经过多年的斗争,公元前594年,贵族和平民双方选出的仲裁人梭伦推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此后,又经过了多次改革,氏族贵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波斯侵略希腊,雅典和希腊其他城邦一道英勇抗击波斯侵略,经过几十年的坚决斗争,打败了波斯侵略军。

雅典也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首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