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9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1.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掲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期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2.对于天人关系,儒家思想有很多论述,其中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愿意讨论死亡和鬼神这种命题,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问题;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将天的道德性,与儒家的仁义相结合;故对三者理解正确是儒家遵循“天命观”,排除C、A项正确。

B.项旨在神化君权与材料董仲舒相符,但与孔子、荀子矛盾,排除B。

荀子的天命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排除D。

所以选A

3.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故答案为C项。

由材料信息可知,不仅政府鼓励早婚,民间习俗亦鼓励早婚,故A项错误;民间婚俗“女大三,抱金砖”,与政府政策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与民间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到传统伦理观念,故D项错误。

4.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商朝是内外服制,周是分封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承秦制”所以郡政阶段是指秦汉时期;东汉开始有州,唐为道州现三级,宋为路州县三级,故唐宋时期为州政阶段;元朝开创省制,明朝废除行省制,清朝恢复行省制,故省政阶段事明清时期;故可知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各个朝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5.“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

”此次战役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阎锡山”可知是山西抗战,“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115师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可知是平型关战役,故B项正确;太原会战是发生在抗战防御阶段,排除A;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排除C;淞沪会战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排除D。

所以选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阎锡山与周恩来、彭德怀”“115师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太原会战。

6.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

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合办

19

1619.6

85

2947.6

商办

53

469.7

465

9081.2

合计

72

2069.3

550

12028.8

A.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B.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主导力量D.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答案】C

7.梁启超先生曾说:

“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实现宪政体制B.维护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D.渐进式变革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信息说明梁启超重在实行宪政体制,故A项正确;B是材料中没有体现;C是共和派主张;D的变革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

【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8.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

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

其直接原因是

A.粮食供应紧张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左”倾错误的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尤其是因为农业领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实际产量严重减少,难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所以中共中央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恢复经济,这一举动是为了缓解粮食紧张状况,排除C、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疏散人口准备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B;材料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排除D。

所以选A

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

“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

A.法律至上B.人人平等C.主权在民D.自由也当自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罗马法中蕴涵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A正确;B项人人平等说法错误,罗马法保护的对象有条件限制,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主权在民、自由也当自律,排除CD。

所以选A

10.有学者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上,权力中心经历了从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

从总体上来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

据所学可知从王权到民权的转移始于颁布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故选C。

AB选项的15、16世纪当时还没有出现民权思想,D选项的18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王权到民权的转变,所以不符合题意。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

这种现象说明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19%”的信息可知A项中“垄断”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可知此时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选C。

12.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成功,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反对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年11月,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也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多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大大的朋友圈。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局部受阻,但全局发展

B.经济全球化想要长远发展需要平衡各国的利益

C.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D.民族主义的崛起是全球化受阻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脱欧;德国和法国,美国等国家反对TTIP;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可知当今世界既存在反对全球化、也存在推动全球化的现象。

A项经济全球化局部受阻符合材料脱欧和反对TTIP现象,但全局发展符合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

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想要长远发展需要平衡各国的利益,B项不符合材料,但符合设问要求。

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可知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C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

D.项民族主义的崛起是全球化受阻的主要原因符合材料脱欧和反对TTIP现象,D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

13.在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货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

皮诶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入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白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

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的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

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量大的外流现象。

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

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

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基于材料三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有何意义?

【答案】

(1)美洲(或者美洲、日本,或者海外)。

背景:

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

(2)原因:

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

措施:

币值改革,白银国有。

行动: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

意义: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战后经济的恢复。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美洲。

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自足自给自然经济,白银也是中国明朝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

所以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

(2)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主要包括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洋务运动等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也会导致大量的白银外流。

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币制改革,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

而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增发货币,放弃金本位,故意让美元贬值。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所以,基于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

至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有何意义,一是对美国的意义,二是对世界经济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解答。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各国采取的行动

14.19世纪中期以来,近代化(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

请回答:

从“中外关联”的角度提取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

一等

①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分析;③分析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1:

19世纪6、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初步形成统一市场,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西方国家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国家危局,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示例2:

19世纪6、7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通过革命和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得以确立和发展;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掀起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二等

①提取信息准确;②引用史实,进行简单的分析;③分析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①提取信息不准确;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③分析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选作题(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题号右侧的方框涂黑。

):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

司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

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

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

袁世凯在天津府试办新式审判厅,后来各省城、商埠都设立各级新式审判机构。

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

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法律的通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中国古代司法存在礼法不分、司法特权、口供定案、刑讯逼供、行政干预司法等诸多弊端;西方列强借此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西方思想观念与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近代转型加强,需要与国际通行法律制度接轨。

(2)影响:

推动了中国司法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融人国际社会;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选拔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判决趋向公正;确立辩护与律师制度,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可知中国古代礼法不分;根据“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可知某些阶层和人物享有司法特权;根据“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可知存在重视口供、刑讯逼供的现象;根据“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可知存在干涉司法的现象。

根据“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可知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根据“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受到西方思想和司法理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快。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

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司法审判的近代化,推动中国司法和社会改革,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提高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同时在审判人员方面要求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的公正性。

辩护和律师制度则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整体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中国古代、近代司法制度的相关材料,从中国司法制度发展的角度,设置了两个问题(涉及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影响等内容的考查),跨度较大,问题适中。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注意,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和政治文明影响下而发生变革,它是近代化的体现之一。

1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斗争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

“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

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2)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你同意哪一说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2)同意第一种说法。

理由:

中国把美韩军队打退到三八线以南,扭转朝鲜战局的目的已经达到;美国并没有达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的目的,这是中朝军队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标志。

同意第二种说法。

理由:

战后双方的分界线与战前一样,都是三八线;战后南北双方的政权依旧存在;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意第三种说法。

理由:

中朝一方损失远大于美韩一方;增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一信息“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朝鲜战争。

因此,关于“原因”,把握住“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本问属于观点评论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肯定三种观点之一即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战争;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英国BBC和路透社评选的对人类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100位人

物中,牛顿毫无意外地名列前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材料二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在一定时期内,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极富创造性的转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牛顿从来都没有把物质世界完全的与上帝分开,他也从来没有把玄妙、神秘的色彩从他对自然的认识中完全肃清,他毕生都在找寻并信仰上帝的秩序和理性。

牛顿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这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崇拜,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力学成就并指出牛顿科学成就在思想领域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