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501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docx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都是自学成才的?

毛主席最佩服的古代军事家中,朱元璋排名第二。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这个因一念之差投身军队的文盲后来居然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的身份载入了中国战争史。

朱元璋的军事传奇,产生于脚下这片独特的土地。

中华民族似乎不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

西方世界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数学家辈出,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没有取得过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绩。

直到晚清,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不相信地球是圆的。

中国的自然科学成就只是工匠们在千百年的劳作中偶然发现的积累,社会科学更是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语录式的片断式的灵感火花。

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

也许是因为在这片人口拥挤的土地上生存异常艰难吧,中国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

“老子”、“论语”、“菜根谭”、“增广贤文”,“厚黑学”,林林总总,无非是讲如何与人相处。

所以,中国人的谋略文化特别发达,中国人防范人和算计人的能力特别发达。

马克思说:

中国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于其他亚洲人”。

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国人这样总结出这样多,这样深刻的弯弯绕的生存智慧:

“逢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为人且学乌龟法,当缩头时便缩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吃小亏占大便宜”、“内要伶俐,外要痴呆,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中国人崇尚谋略,鄙薄科学。

那些智谋大师历来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

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而张仲景、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却不为普通人所知。

到现在为止,谋略文化仍然在中国生机勃勃,随便找家书店一看,许多生存谋略类书籍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

中国人谋略化的思维方式与军事思维非常接近。

中国人不善坦诚合作,也不善公平竞争,而独善于勾心斗角,善于破坏规则。

而战场正是上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不择手段。

战场上必须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对方,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方的弱点,战场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阴谋、欺骗对手,创造性地去示假隐真、欲擒姑纵、调虎离山、借刀杀人、引蛇出洞、金蝉脱壳、围魏救赵、略渡陈仓……

战场是中国人表现才智的最佳舞台。

正如同西方人说中国人都是天生的商人一样,其实也可以说中国人都是天生的军事家。

所以,中国古代关于实用技术的书籍很少,独兵书最多。

现存的中国兵书达二、三千部,有名者如《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唐李问对》、《将苑》、《登坛必究》、《虎钤经》、《兵经》……例来为问兵者所必习。

所以,中国古代缺少其他门类的专家大家,独大军事家层出不穷。

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不需要什么“军校”来培养人才。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多是自学成材。

比如刘邦、韩信、卫青、曹操、岳飞,直至曾国藩、毛泽东。

所以,中国出现朱元璋这样天才的军事家,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图]

南海网时间:

2010-11-1223:

47来源:

新华军事【字号作者: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

牧野之战战场图

  

参战方

周、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VS商朝

统帅

周武王、吕尚(姜子牙)VS子辛(纣王)

兵力对比

4.5万人VS17万人

结果

商朝战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战争结果

  《逸周书·世俘》记载: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2、柏举之战

军事家孙武

  

参战方

吴VS楚

统帅

阖闾、孙武VS沈尹戌

兵力对比

3万VS20万

结果

吴国声威大振,为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基础;被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战争过程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

  公元前506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

  同年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

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

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

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今河南省潢川县,一说安徽省凤台县),登陆前进。

以蔡、唐军为先导,3500名精锐步卒为前锋,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楚不料吴军作此迂回奔袭,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仓促率军赶至汉水西岸布防,阻止吴军渡汉水攻楚都城。

柏举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

  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县东北的一条长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

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

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

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

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黄冈地区大崎山)至大别(今湖北省大别山)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

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

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

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

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

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

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

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

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

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

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

  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与由息(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

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

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

  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

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家属亲信逃走。

楚军得知楚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军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

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战争结果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

曰武子也”。

  3、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

破釜沉舟

  

参战方

楚地义军VS秦军

统帅

项羽、范增VS章邯、王离

兵力对比

6万VS40万

结果

楚军歼灭秦军主力,秦军余部投降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

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战争过程

  前207年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钜鹿,初战告捷。

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

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

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战争结果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而项羽以六万破数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4、官渡之战

曹操袁绍

  

统帅

曹擦VS袁绍

兵力对比

3、4万VS11万

结果

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

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北方契机。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战争过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官渡之战示意图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

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

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

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死于乱军,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

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

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

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荀彧给予曹操方面决心,使得曹操得以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曹操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

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

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许攸

  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1)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把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

「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大破袁军。

  3)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

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

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

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

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

战机就在这时出现。

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5、赤壁之战

游戏截图:

曹操兵败赤壁

  

参战方

孙刘联军VS曹操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对比

5万VS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战争过程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细节,这里只拣“火烧赤壁”一节——

  十二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

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电影《赤壁》海报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并让黄盖向曹操写信诈降,以接近曹操战船。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

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

“降焉!

”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

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

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

  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

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战争结果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

  6、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参战方

东晋VS前秦

统帅

谢玄、谢琰、桓伊VS苻坚、苻融

兵力对比

8万VS80万

结果

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随之解体,东晋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战争过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苻坚骄狂地宣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

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

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