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0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导读:

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

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腑,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

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

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

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

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阴厥阴,皆以里证为提纲。

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厥阴为阴中之阳也。

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厥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同是不能食,而太阴则满、厥阴则饥,同是一吐,而太阴吐食、厥阴吐蛔,此又主脾、主肝之别也。

太阴病则气下陷,故腹时痛而自利,厥阴病则气上逆,故心疼热而消渴,此湿土、风木之殊也。

太阴主开,本自利而下之,则开折,胸下结硬者,开折反阖也。

厥阴主阖,气上逆而下之,则阖折,利不止者,阖折反开也。

按两阴交尽,名曰厥阴,阴尽而阳生,故又名阴之绝阳,则厥阴为病,宜无病热矣。

以厥阴脉络于少阳,厥阴热症,皆相火化令耳。

厥阴经脉,上膈贯肝,气旺故上撞心。

气有余即是火,故消渴而心中疼热。

火能消物故饥。

肝脉挟胃,肝气旺,故胃口闭塞而不欲食也。

虫为风化,厥阴病则生蛔,蛔闻食臭,则上入于膈而从口出也。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气无止息而利不止矣。

乌梅丸主之,可以除蛔,亦可以止利。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厥阴,肝之经也。

厥阴之经,以风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则风动火郁,血液伤耗,而合邪刑金,肺津枯燥,于是消渴生焉。

肝心子母之脏,气本相通,病则木气不舒,郁勃冲击,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也。

木郁克土,脾陷则胃逆,故饥而不欲食也。

庚桑子:

木郁则为蠢,蛔者,木气所化,木盛土虚,胃中寒冷,不能安蛔,食不下消,胃气愈逆,是以吐蛔。

下伤脾气,土陷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故下利不止。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足厥阴肝脏,居胃之右,而覆冒其半体,若醉人侧弁者然,而其脉络则下注两胁,更下则抵于少腹与足少阴水脏相出入。

肝叶中为胆所寄,胆汁由胆管渗于十二指肠,适当胃之下游。

胆汁转输胃底,故胃中亦有胆汁,与胰脺液、肝液馋涎合并,为消融水谷之助,惟胃中热则胆火炽,故有消渴一证。

阳明病所以渴而饮水者,由于胃中热甚,兼之胆汗苦燥故尔。

《金匮》论消渴,首列厥阴为病,次节兼论趺阳之浮数,正以胃中含有胆汁,生血之原不足,而苦燥之胆汁用事,然后见消渴之证也。

更即《金匮》男子消渴节以证之,金匮云:

「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盖手少阳三焦通行水道,中含胆火,下走肾与膀胱,出而为溺,昼随行阳之卫气外出皮毛而为汗,夜则随行阴之卫气下走注于宗筋。

天之将明,宗筋特强者,中有胆火故也。

晨起而小便,则胆火泄矣。

少年失慎,缘是精液日削,胆火之趋于下游者,反成捷径。

胆火主泄,小便乃日见其多,而上膈津液遂以不得停蓄而日损,于是引水以自救,故小便愈多,口中愈渴,胃中消化力亦愈大。

予尝见病「房劳」之人,贪味饱食,至死不改,则以胆汁之在胃中者,最能消食故也。

此厥阴之病消渴,由于肝叶中泌出之胆汁合胃中亢热,使然也(胃中本热,不能容水,胆汁少而他种液多,乃病痰饮)。

俗工强分上消、中消、下消,抑末也。

肝为藏血之脏,而其变为善怒,少年体壮之人,夜多眠睡而不轻怒者,血分充足得以涵养胆汁而柔其刚燥之性也。

老年夜少眠睡而易怒者,血分不足,不能涵濡胆汁而刚暴之性易发也。

人心有所怫郁,一时含怒未发,心中猝然刺痛,俗谓之气撞心,亦曰冲心气。

血虚风燥,胃底胆火炽逆,由胃络上冲于心,故心中热疼。

此与七情郁怒伤肝之病,似异而实同,此厥阴之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亦由胆胃上逆,而发之特暴,不似消渴之由于积渐也。

若夫水盛血寒,胃中凝积湿痰而胆火不炀,乃生蚘虫。

湿痰充实于胃,食入则上泛,故饥不能食。

胃中胆汁无消谷之力,因而纳减,蚘以久饥难忍,上出于膈,故闻食臭而出于口。

此厥阴证之病「饥不能食,食即吐蚘」,实由胃中寒湿,胆火不能消谷,腐秽积而虫生也。

语云:

「流水不腐,动气存焉耳。

」污池积秽,鳅鳟生焉,有积秽为之窟宅也。

故乌梅丸一方,干姜、细辛以去痰而和胃,乌梅以止吐,川椒以杀虫,黄连、黄柏以降逆而去湿,当归以补血,人参以益气,附子、桂枝以散寒而温里,故服后蚘虫从大便挟湿痰而俱去。

方中杀虫之药,仅有川椒一味,余多除痰去湿温中散寒之药,可以识立方之旨矣(须知湿痰之生,由于胆汁不能消水,而胃中先寒。

胃中既寒,蚘虫乃得滋生,湿痰即蚘虫之巢穴)。

以上三证,大要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盛衰,致成燥热寒湿诸变,惟下之利遂不止,则承上「饥不能食」言之。

盖此证水盛血寒,饥不能食,原系胃中湿痰阻塞,若有宿食,便不当饥,倘疑为宿食而误下之,利必不止。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分热度低弱,不能化水为气,泄出肌表,加以胃底胆汁为湿痰所遏,不能不消水,而肠胃中淋巴管,因亦被湿痰淤塞,失其排泄水液之权,故一经误下,水势乃直趋小肠大肠而不可止也。

本条自「消渴」下,为胆火太甚之证。

「饥不欲食」下,为胆火不足之证。

鄙人恐学者惑于俗工寒热错杂之谬论,故特分晰言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是厥阴病的提纲证,是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热证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因为厥阴属于风木之脏,有相火,有少阳之气,这时候阳气要浮,阴火要郁极乃发,一下子就上来了。

气上撞心,这个撞是形容词,不是咱们过去之中的气上冲胸,气上冲咽喉,撞就是很厉害的上来了。

因为寒至极了,肝的风木之气和少阳相火郁极乃发。

热则伤津液,就会口渴。

口渴求救于外,就会饮水自救。

口渴能喝,喝了以后还渴,叫做消渴,但小便没有问题,说明没有蓄水,不是五苓散证。

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包都属于厥阴,心中疼热,反映阳气来复,郁极乃发。

这是厥阴的热证。

它的病理,就是肝的木火之气、相火之气由下向上发作。

脾胃虚寒,没有腐熟水谷的能力,所以饥而不欲食。

勉强吃就会食则吐。

这个人要是肚子里有蛔虫,连那个虫子都能吐出来,就是食则吐蛔。

这是厥阴的寒证。

中焦脾胃虚寒之证。

不了解它是个寒热错杂证,在治疗上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如果只看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热证,用苦寒泻下之药治热,脾胃更寒了,就会下之利不止。

反过来,如果只看到饥而不欲食,食则吐的中焦寒证,单纯的给他用热药,消渴和心中疼热就更严重。

因此,既要用寒药,又要用热药,寒热兼治之法,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条,争论很大。

有人认为这是热证,根本就没有寒证,比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下之利不止,是由于肝旺脾虚引起的。

但大多数人都维护寒热错杂证的观点。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厥阴病也像少阴病似的,津液不足,血液也虚。

津液虚,所以它就是渴,引水以自救嘛,甚至消渴,消渴咱们都讲过了。

气上撞心,它由于上边虚,下边寒乘这上边这个虚呀,气往上撞,是自己的一个感觉症状了。

人的阳气布于胸中,下边这个寒气往上,上边的热不得下布,所以心中既一方面感觉气上冲撞心之疼,也感觉热,这个热不是发热的热。

饥而不欲食,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不属于胃了,胃没有毛病,但是寒从下往上冲,虽饥而不能食。

古人多食生冷,饮食不洁,卫生不好,所以容易生蛔虫,由于寒气上冲,蛔虫受到波及,便随之上越而致吐蛔,不过并非厥阴病都会吐蛔虫,反过来说吐蛔虫的也并不都是厥阴病。

虚寒证是不可以下的,如果因为上面有心中疼热的虚热的情况,认为有实热而误下,使之陷入里,就会下利不止。

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都是概括地说。

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少阳证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局部,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往上攻,所以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那还说得过去,但太概括了。

有些内热的病,像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这是因为热结于里,是阳明病的外证,所以少阳证的提纲也不够好,因此要研究柴胡证,仅凭这题纲还不行。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半表半里的部位,就是在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是一切脏腑所在之地,有心、肺、肝、脾、胃、肠、肾等等,如果病邪在这个部位充斥,会易引很多脏器出现问题,所以这个部位的病复杂多变。

像小柴胡汤主证,虽然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可是底下还有这些或然的见证,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或者那个,所以没有固定症候,很难概括,不像表证、里证单纯。

所以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

对于这个提纲,厥阴病可能会发生这些情况,但不是说凡是厥阴病都有这个情形,因此虽然六经辨证有六个类型,但我们只能掌握四个基本类型,剩下少阳病与厥阴病,不能具体,这个怎么办呢?

咱们下面再解释,这个辨证表里易知,像表证,邪气交争在表,只有阴阳之分,太阳与少阴。

太阳是发热畏寒,少阴是无热畏寒,其它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不过脉微细但欲寐,说明这是虚的。

里证也容易,也分阴阳两类。

那么这个表里知道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这个人身上的病位的反应,不是反映在表,就是反映在里,或者反映在半表半里。

在半表半里属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性的,是少阳病;反过来说,阴性的、虚的、寒的,是厥阴病。

这本书呀六经的顺序,虽然与内经上的顺序是一样的,但是这里有辨证的一种意味。

它先讲太阳,后讲阳明,事实上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六七日、七八日,传阳明。

那为什么太阳讲完了,不接着讲少阳,再讲阳明呀?

这里就是这种表里阴阳辨证的意味,因为表里易知,除去表里,都属于为少阳。

要是讲阴证的话,表为阳,里为阴,它先讲里,这是阴证的讲法,先讲太阴,再讲少阴,除去里和表证的阴证,就是厥阴,所以在辨证上没有多少妨碍。

那么咱们研究这个书呢,对少阳病的提纲、厥阴病的提纲要活看,这个不是一定的,你看少阳病也是的,凡是有内热,无论在肠道之里,或者在胃肠之外,大概有口苦咽干,那不一定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有口苦咽干,这个比较广泛。

那么这个厥阴病的提纲比较窄,这个就是厥阴病有这种情况的,上边虚的厉害,下边寒的厉害,寒乘虚往上来呀,感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是自觉证。

这个蛔虫,现在也研究了,大概古人没有蛔虫的很少,过去卫生差。

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要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所以有些注家的批注是牵强附会的。

子恒试注本条是厥阴病的提纲证,厥阴是阴极盛而初阳生之时,是阴极生阳、寒极生热的转化阶段,症状特点是寒热错杂。

热证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等方面,邪热耗津,则口渴饮水难解,肝阴不足,肝气上逆,故胸中有气上冲感;肝气犯胃,胃阴亏虚,故心中(即胃中)疼痛不适且伴有烧灼感、饥不欲食。

对应脏腑,是肝胃阴虚的表现。

寒证表现为“不欲食”、“吐蛔”、“下之利不止”等方面,中焦脾寒,食欲不振故不欲食;蛔虫喜温恶寒,若肠中寒而胃中热,必然上逆至胃,胃中有蛔则呕吐可出;脾阳不足可见下利,若误攻下,脾阳更伤,必然下利不止。

对应脏腑,是脾阳虚的表现。

既然证属寒热错杂,治疗亦需要寒温并用,所以厥阴病的治疗方剂多属于寒温并用方。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版权说明: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第306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第307条: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第308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第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310条: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第311条: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第312条: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第313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第314条: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第31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第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第319条: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320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2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自我测验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复制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