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515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一)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写。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与“教以书字”中的“书”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3、最能表现欧阳修勤奋学习的句子是哪句?

 4、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家长的善于施教,这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看出。

(二)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

“盍救诸?

 渔者曰:

“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贾人急号曰   ②予尔百金

2、翻译句子。

   ①我济阴之巨室也。

  ②立而观之,遂没。

3、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老奸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

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4、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什么?

5、请以故事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个简评,要求运用成语或名言警句。

(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为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 

②遂饮其酒 

③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有很多成语出自古诗文,上文所包含的成语是画蛇添足。

你能写出下面篇目中相关的成语吗?

(1)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

4、读完这则故事,请自选角度写几句简评。

(四)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

往往馇粥不允,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遂大通六经之旨

②日昃始食

2、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之同郡都”中“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 

B、永州之野产异蛇 

C、甚矣,汝之不惠 

D、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

4、读完文章,你认为范仲淹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5、联系生活实际,对出下联。

 上联:

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皆服其量。

  1、注音。

  诘( )  遽( )  佯(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③不闻而过之

  3、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通过一件事写出了吕蒙正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翻译句子。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②不问之,何损?

5、林则徐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修养。

请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

(六)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织屦  

②子必穷矣  

③屦为履之也

2、翻译句子。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3、你认为寓言中的鲁人夫妇是否应该移居越国?

理由是什么?

4、发挥你的想像,续写一段鲁人夫妇移居越国后的谋生故事。

(不超过200个字)

(七)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

夫是余之罪也!

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唯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李陵之祸

②演《周易

③述往事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喟然而叹曰/退而深唯曰

B、是余之罪也/于是论次其文

C、作《春秋》/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D、不得通其道也/欲遂其志之思也

3、翻译句子。

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作者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

他们有何共性?

5、这些历史人物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什么?

6、请你根据选文提炼一个观点。

(八)甘戎使于齐

        

  甘戎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戎曰:

“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  ,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戎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河水间耳

②曾不如小狸

③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

2、翻译句子。

①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②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甘戎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4、给本文加一个更确切的标题。

5、细读选文,并写出你的感悟。

(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十)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

①并日而食:

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

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

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

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__,“陛下”指___。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乙文: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

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十一)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

(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1)蹊:

践踏。

(2)策:

通“册”。

(3)长明灯:

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

心神安适。

(5)韩性:

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

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7)被:

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十二)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①漫浪:

随随便便。

②急.:

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

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

(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_(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十三)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

(1)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

(2)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①秉烛:

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十四)

  动筒

(1)尝于国学

(2)中看博士论难(3)云:

“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

“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

几人未着冠?

”博士曰:

“经传无文。

”动筒曰:

“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动筒曰“《论语》云:

‘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

”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

①动筒:

人名。

②国学:

京师官学的通称。

③论难:

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

成年。

⑤岂合:

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层训练

[同步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徐子曰:

“仲尼亟称于水曰:

‘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

“源泉混混①,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释:

①混混:

滚滚。

②浍:

田间大的沟渠。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亟称

其涸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是之取尔

故声闻过情

3、下列句子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君子耻之

  A、渔人甚异之      B、不耻下问

C、父利其然       D、妇抚儿乳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孟子说: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一句阐述的道理与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相同的两句诗是: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孟子曰: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本文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回答问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

“何好?

”曰:

“好长剑。

”子曰:

“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

”子路曰:

“学岂有益哉?

”子曰: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

”子曰:

“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

“敬受命。

”——《孔子家语》

注释:

①檠:

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

扎,束。

③镞:

箭头。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填空。

 孔子,名  ,字   ,我国杰出的   家、    家。

2、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孔子问曰:

“何好?

”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5、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    说理,强调了       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想到《为学》中的名句                       与此观点一致。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7、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段《祖莹偷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莹夜读老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解释加点的字。

 耽书

拜太学学士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禁之不能止     父母寝睡之后

B、为家人所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由是声誉甚盛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以衣被蔽塞窗户

3、祖莹“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的目的是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5、我过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请再例举一例。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同学们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请你谈谈自己对祖莹勤奋读书的看法。

                                   

四、阅读《赵奢说平原君》,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赵奢②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之。

赵奢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

①田部吏:

征收田赋的小官。

②赵奢:

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

③用事者:

管事的人。

④加兵:

兴兵侵犯。

⑤国赋:

国家的税收。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1、“赵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他从反面论述的原因是什么?

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

请列举一条。

                                       

[中考模拟演练]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侧重从行动描写、心态描写来塑造思妇形象,即词人自我形象。

B、泛舟、登楼这两件事,真实地表现了词人思夫之情。

C、词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烘托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夫妻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

D、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闲愁”是很难消除的,令人感动。

2、李清照写“愁”的名句非常多,可谓字字珠玑。

你觉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何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

“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