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4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docx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文件

机电〔2012〕政2号

关于印发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党支部

各部门: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已经由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主题词:

学科建设规划通知

附件:

机电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根据《中原工学院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原工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和《机电学院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结合机电学院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夯实基础的发展理念,学科发展基础持续强化。

“十一五”期间,获批建设机械工程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赵惠英教授聘任上岗,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初步形成了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产品造型设计等学科方向及其科研团队。

2.硕士点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机电学院积极开展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获得了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点,产品造型设计作为支撑方向参加了艺术设计一级硕士点的申报,艺术设计一级硕士点获得授权;研究生生源数量得到改善,年招生规模已稳定在10人左右;1篇硕士论文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对“1+1+1”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生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3.学科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校研究生处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以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等特色方向为牵引,以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点为依托,河南高校精密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高校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先后被省教育厅批准建设,上述学科平台的建设对机电学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人才培养(含教师和研究生培养)起到了较大的支撑作用。

4.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学科建设和院校合作、院企合作,我院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承担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和较大的横向项目1项(温州医学院项目),圆柱体直径与形位误差综合测量仪和高精度立式硬靠模活塞车床先后在北京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提高了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及发展环境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机电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还必须看到,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科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不足,高水平学科团队还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师资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但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职称层次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较低等方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高水平的学科团队还没有真正形成。

(2)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定位还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与省内企业和行业企业合作交流相对较少。

(3)学科平台建设滞后。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以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等学科方向为支撑,申报的“河南高校精密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高校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在中心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少,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研究生培养能力尚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需要,二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三是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尚需完善,四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小,生源质量不高。

2.发展环境分析

(1)从全国的角度看我院机械工程学科的地位

机械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属于传统的优势学科,尽管近年来该学科的地位受到快速发展的新型学科的挑战,在高校中的优势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高校中的优势地位仍不可动摇,尤其是在以工科为背景发展起来的“985”和“211”高校更是如此,一部分“985”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或其中的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置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另一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一般为省级重点学科。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中机械工程学科位于全国的前列,主要特点是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投入大,实验设备先进,博士生招生量大,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承担高层次研究项目多,服务社会能力强,社会声誉好。

总体上讲,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从各方面讲都与“985”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具有巨大的差距,与“211”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也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上述差距缩小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有时可能还会拉大差距。

(2)从省内的角度看我院机械工程学科的地位

河南省内设置机械工程学科的高校较多,主要对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等设置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较早的几所院校的相关情况进行一下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述各高校机械工程学科,下面将以上述高校的机电(械)学院的整体情况(不完全统计)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表1省内高校机电(械)学院的基本情况

学校、学院名称

学科点

博士、硕士点

师资

主要研究领域

专业设置

学生规模

郑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为省一级重点学科

1)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

2)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点

教职工

约150人

专任教师约100人

博导

6人

教授

约20人

副高职称约40人

博士

约60人

1)先进制造技术

2)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系统

3)现代机械装备技术

4)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

5)现代信号处理及远程诊断技术

6)智能CAD/CAE/CAM技术

7)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

8)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9)微机电系统(MEMS)及其控制技术

10)机器人及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11)数字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12)现代旋转机械核心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13)机械强度与结构优化设计

14)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样机技术

15)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16)数字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17)复合材料结构分析

18)车辆轻量化

19)新能源汽车

20)车辆零部件及其高值化利用

21)车辆系统动力学

2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

1)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2)工业设计

本科生

约1600人

研究生

约230人

河南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重点资助)、仪器科学与技术均是河南省重点学科

2)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设有省特聘教授岗位

3)中国齿轮培训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高校轴承工程技术中心、洛阳轴承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固高科技运动控制实验室

4)河南省高校齿轮制造及装备重点实验室

5)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重点学科

机电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三个一级硕士点

2)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点

3)机械设计及理论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车辆工程学院

1)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农业机械化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5个硕士点

2)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工程2个专业学位点

3)与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河南科技大学为博士点建设单位,上述两个学院均为博士点建设学院

1)机电工程学院有硕导60人左右,其他不详

2)车辆工程学院

专任教师:

92人

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43人

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12人,河南省创新人才2人,校级学科和学术带头人15人

博士18人

博导2人

1)齿轮设计理论

2)轴承设计与性能分析

3)数字化制造技

4)现代设计与逆向工程技术

6)机电液控制技术

车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不详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机设、机制、轴承、液压四个专业方向,一本招生)工程

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

4)工业工程

5)车辆工程

6)交通运输7)热能与动力工程

8)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9)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详

河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

2)1个流体机械及工程省二级重点学科;3)拥有1个精密制造技术与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4)1个先进制造技术河南省创新型科研团队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点

2)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

3)测试测量技术及仪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2个二级硕士点

4)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点

教职工116人,其中专职教师98人,教授24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5人,国家和省部级专家4人,国家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示范教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

1)精密加工、精密检测、硬脆材料复合材料加工、故障诊断、高压水射流、机械传动与仿真、流体机械工程、矿山机电等领域

2)矿山机电、热能动力、先进制造技术、智能装备与微纳米技术学科群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矿山机电等3个专业方向)

2)热能与动力工程

3)测控技术与仪器

4)车辆工程

本科生

2800余人

硕士、博士研究生

100余人

河南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

2)河南省机械设计及理论特聘教授岗位。

1)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3)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点

教职工86人

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博士14人,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河南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硕导16人

1)粮油食品机械、精密制造、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散粮储运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型粮食干燥装置开发与研究”获得国家粮食储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散粮汽车卸车装置的研究开发”获得国家粮食储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面粉加工装备及技术”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车辆工程

5)包装工程

上述为本科专业

6)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科专业

本专科生

2400余人

研究生

50人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

2)制冷与低温工程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

3)2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

4)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

5)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数字化制造与轻工装备)

1)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

2)制冷及低温工程二级硕士点

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博士22人

1)轻工机械设计制造的计算机仿真

2)轻工机械机电系统智能控制、3)CAD/CAPP/CAM集成制造技术

4)MRPⅡ/ERP/MES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

5)制冷热动力学、制冷空调机械设备

6)现代制冷、热泵及空调技术

7)智能机器人技术

8)机电设备的微电子化与智能化技术

9)机电测控技术及系统

10)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11)机械多体系统动力学

12)材料摩擦磨损及表面技术

13)机构学及机械传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测控技术与仪器

3)热能与动力工程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5)汽车工艺与维修(专科三年)

本科生

约1400人

研究生

约40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机械学院

1)机械设计及理论省二级重点学科

2)机械工程为博士点建设学科

1)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机械工程和农业机械化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等高职人员22人,博士18人

全国模范教师1名,河南省优秀专家1名,河南省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硕导17名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

2)工程车辆现代设计技术

3)机电测控技术及系统

4)清洁能源车用发动机系统设计与优化

5)车辆检测与控制技术

6)机械CAD及仿真技术

7)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8)车辆动力学及可靠性工程

9)数字化设计、仿真与制造技术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与仪器

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河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1)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部重点学科

2)农业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

3)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重点学科

4)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5)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院士专家工作站

6)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7)河南省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农产品物流技术与工程(备案)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7)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

教职工10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以上占7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

1)可再生能源技术、农业装备及自动化、交通运输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

2)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

3)农业生物环境与高效农业

4)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

5)农业电气化工程

6)农业水土工程

7)农产品物流工程

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热能与动力工程

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4)交通运输

5)

6)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物流方向)

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8)电子信息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为一本专业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2000余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硕士点建设学院

教授4人、副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博士15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培养对象2人,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专家1人

1)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

2)航空制造中新型材料的加工

3)制造装备自动化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4)自动化

本科生

约2000人

中原工学院

机电学院

1)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3)河南高校精密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河南高校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1)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

2)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点

教职工73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高级实验师3名,博士12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

1)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2)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

3)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与自动测量

4)机械振动控制与利用

5)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6)机器人与电火花加工技术

7)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8)机械CAD/CAM/CAE

9)纺织机械

10)生产过程优化与模拟仿真

11)车辆动力学

12)产品造型设计

1)机械设计制及其自动化

2)机械电子工程

3)车辆工程

4)工业工程

5)工业设计

6)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国际合作专科)

本科生

约1500人

研究生

28人

专科生

约240人

由表1可以看出,郑州大学(“211”高校,博士授权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点建设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博士授权单位)三个学校的机械工程学科属于我省机械学科的第一阵列,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强、学科方向稳定、承担高层次项目多、办学历史长、研究生培养层次高且规模大、学科平台高。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科以涉农学科为主,学科层次高,学科特色鲜明,但其与机械工程学科稍有偏离,没有可比性。

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原工学院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则属于第二阵列,相比较而言,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优势更为明显,三所学校均为省部共建院校,且分别在粮食、烟草(轻工)、水利等行业优势明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博士点建设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分别在国家粮食局和国家烟草局的支持下申报博士点,上述三所院校的机械工程学科均为优势学科,在学校发展的整体带动下,在“十二五”期间将会获得大的发展。

尽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尚不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但该学院已是硕士点建设单位,机械工程学科是该院硕士建设点之一,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正在全力开展保密认证工作,可以预见在该校被批准为保密认证单位后,通过其为航空工业院校的背景和在航空工业的良好的人脉关系,机械工程学科将会获得跨越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我院机械工程学科在师资、平台、行业等方面均不存在优势,尽管“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性改变。

(3)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机电学院学科建设与省内外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十一五”期间打下的基础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将给机电学院学科建设带来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学科为核心,机、电、管、艺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群,硕士点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河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需求;二是纺织机械学科(专业)方向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三是师资队伍结构得到初步优化,具有一定的承担高层次项目和社会服务能力;四是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和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两个方向特色明显,且两个方向能够相互支撑;五是学科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六是学校重视学科建设。

同时也面临巨大地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省内外资源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二是由于学院内老教师人数较多,师资队伍的年龄层次不合理,形成年龄层次合理的学科梯队比较困难;三是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和重职称、轻能力的观念还没发生改变;四是学校的知名度尚需大幅度提高;五是学科定位与行业和区域发展存在矛盾;六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稳定的学科方向较少,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比较弱。

以上分析表明,机电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建设任务将非常繁重,必须科学规划,认真实施。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机电学院的实际,坚持务实发展,加快积累,追求卓越,加强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学位点的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能力和质量,增强学科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完成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形成稳定的纺织行业特色方向1个,1个学科特色方向处于省内一流水平。

(2)学科平台建设在服务学科特色方向方面处于省内一流水平。

(3)建设1支省内一流的学科特色方向团队,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4)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150人左右(含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1~2个。

(二)主要任务

(1)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纺织行业发展,积极调整学科方向,融入“大纺织”学科建设,以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和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等特色方向为支撑,加强与信阳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纺机专件关键制造技术”的实力较强的稳定的学科方向,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方向进入河南省一流学科方向。

(2)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河南高校精密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高校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末,“中心”和“实验室”处于省内一流水平,具有较强的学科保障能力,学科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

(3)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成“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积极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8名,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力争引进1~2名国外知名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院士、省级特聘教授等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纺机专件关键制造技术”方向带头人1~2名。

(4)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点的培育工作,在现有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设置与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培育车辆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

(5)积极开拓研究生生源,年招生规模全日制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型)20人左右,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60人左右/年;与企业合作建设4~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联合培养基地等企业聘任硕士生导师30人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积极开展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到“十二五”末,机械工程学科1~2名教授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博士生导师(副导师)资格。

(6)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继续实施“1+1+1”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以“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CDR)”确定的学科评估指标,建立机械工程学科在省内外同类学科排序的观测点和测度方法,形成较系统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逐渐确立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在省内的比较优势。

(7)“十二五”期间,机械工程学科将瞄准纺织、汽车、装备制造业等国家支柱产业,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与信阳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微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三、保障措施

(一)以学校项目工程推动学科建设

实现“十二五”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必须有项目载体,因此,将根据机电学院的实际和学校项目推动工程的统一安排,围绕“大纺织”的学科建设理念,服从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以“纺机专件关键制造技术研究”方向作为机械工程学科学校项目推动工程的项目进行申报,并加强与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信阳二纺机有限公司等相关纺机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培育“纺机专件关键制造技术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二)以管理制度创新保障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机电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开展制度创新工作,借鉴校内外学科建设的有关经验和管理制度,完善机电学院的职称推荐、职工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等管理规定,对为机电学院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学科(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职称推荐、评优评先、研究生招生、国内外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