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阀检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567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安全阀检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阀检修.docx

《安全阀检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阀检修.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阀检修.docx

安全阀检修

安全阀检修

安全阀检修(外加负载式蝶形弹簧安全阀、自驱式弹簧安全阀)检修

安全阀简介

安全阀是锅炉的安全保护装置,用来防止锅炉蒸汽压力超过允许值,当压力超过允许值时,安全阀能自动开启,排除过剩介质。

当压力下降到某值时,又能自动关闭。

目前本厂在装的安全阀有外加负载式碟形弹簧安全阀和弹簧安全阀2种

1外加负载式碟形弹簧安全阀

碟形弹簧安全阀由一组碟形弹簧组成,其压力直接作用在阀瓣上,使阀门保持密封,通过调节螺栓来调整弹簧的作用力以达到开启的压力。

当锅炉的压力超过规定数值时,蒸汽作用于阀瓣上的力大于碟形弹簧的作用力,使阀瓣被推离阀座,安全阀起座。

随之排气、降压直至汽包或联箱内蒸汽压力小于弹簧的作用力,安全阀回座关闭

1.1外加负载式碟形弹簧安全阀工作原理图

1.2外加负载式碟形弹簧安全阀控制说明

#1、2炉再热器安全门采用了碟形弹簧安全阀并带有辅助汽源系统,其汽源压力为0.6—0.7Mpa,运行中有两位四通电磁阀控制进汽方式,正常运行时安全阀汽缸上部进汽,下缸排气,当压力达到启座压力时电接点压力表导通使两位四通电磁阀动作,进汽方式改变成下缸进汽上缸排汽,从而使汽缸活塞向上推动,安全阀动作,排汽泄压后压力降至回座压力时,电接点压力表导通再次使两位四通电磁阀动作,进汽方式改变成上缸进汽,下缸排气从而使汽缸活塞向下推动,加之弹簧的作用力安全阀回座。

运行中操作人员可通过控制盘操作开关开启和关闭安全阀。

1.3外加负载式碟形弹簧安全阀规范

序号

名称

数量

公称通径

工作压力

工作温度

起跳高度

1

再热进口安全阀

8台

Dg70/80mm

P3326.5kg/cm2

t≤330℃

h=28mm

2

再热出口安全阀

8台

Dg110/150mm

P5526kg/cm2

t≤550℃

h=28mm

1.4#1炉、#2炉再热器安全阀部件规范表:

如图1.1所示

图1.1蝶形弹簧安全阀结构

序号

部件名称及规格

数量

材料

备注

1

阀壳

1

15Cr1Mo1V

热处理

2

阀盖

1

ZG25B

热处理

3

喷嘴

1

12CrMoV

热处理

4

阀杆

1

38CrMoAL

氮化处理

5

阀瓣

1

309s

水冷处理

6

O形密封圈Φ80×Φ6

1

氯丁二烯橡胶

7

阀套

1

1Cr18Ni9Ti

堆钴基合金

8

衬套

1

3Cr13

热处理

9

O形密封圈Φ50×Φ4.5

1

氯丁二烯橡胶

10

垫片Φ245/Φ220×1.5

2

石棉橡胶

11

衬套

1

3Cr13

氮化处理

12

活塞套

1

3Cr13

13

活塞

1

38CrMoAL

氮化处理

14

O形密封圈Φ220×Φ6

1

氯丁二烯橡胶

15

弹簧座

1

38CrMoAL

氮化处理

16

螺钉M16

8

#35

标准件

17

垫块

1

1Cr18Ni9Ti

18

调整螺钉

1

#35

19

调节螺钉

1

3Cr13

20

弹簧罩

1

#20

21

夹圈

1

#25

22

挡板

1

38CrMoAL

氮化处理

23

挡板

1

#35

24

承座

1

38CrMoAL

氮化处理

25

螺母

1

铝铁青铜9—4

26

螺钉

2

#35

27

活塞室

1

#20

28

螺钉M10×40

4

#35

29

圆螺母

1

#45

30

垫片

1

石棉橡胶板

31

圆螺母

1

3Cr13

32

蝶形弹簧

32

60Si2Mn

33

螺栓M27×85

6

25Cr2MoV

34

垫片

1

硅橡胶

氮化处理

35

螺母M27

6

25Cr2MoV

热处理

36

螺母M16

8

#35

37

螺栓M16×45

8

#35

38

推力轴承8116

1

39

短管L=105/Φ22×4

1

#20

40

垫片Φ255×1.5

1

41

垫板

1

3Cr13

42

弹簧座

1

38CrMoAL

热处理

1.5检修项目、工艺方法及质量标准

序号

检修项目

工艺方法及注意事项

质量标准

 

解体前的准备工作

检查确认集汽箱压力已降至“0”并已无汽水,2、切断压缩空气气源并拆下接头。

备好起吊工具,并捆好钢丝和链条葫芦,准备起吊。

专用夹具拉起主弹簧

做好相对记号,防止装错、装反。

拆下排汽管法兰螺丝和支架。

用手锯锯断疏水管,封闭好管口。

拆下安全阀下端阀盖顶紧螺丝,转动45°吊出安全阀。

将拆下的螺栓用煤油清洗、校松、配对,并抽二根螺栓送金属试验室做试验。

用铁皮盖好或用布包好集箱法兰并加封,以免杂物落入集汽箱内。

(其中4、5、6、7、8用于再热器安全阀整只拆下)

螺栓应无裂纹、变形、损伤等缺陷,硬度值在规定范围内,内部应无损伤。

 

 

安全阀主体解体

 

旋去弹簧罩紧固螺母,取下弹簧罩,取出挡板及弹簧。

旋出弹簧座,拿出垫片、活塞,拉出活塞

用内六角扳手旋出活塞室和阀盖紧固螺栓,取下活塞室。

拆下弹簧保护罩。

旋松夹圈的固定螺钉旋出夹圈。

将圆螺母旋松,然后用专用棒旋松主弹簧调节螺钉(使弹簧不受力即可)。

旋松所有的阀盖紧定螺钉,同时转动阀盖450,使之脱扣,取出阀盖。

将阀芯从阀杆上旋出来。

取出阀杆。

将弹簧调节螺钉从阀盖本体上旋出来,取出轴承挡板、垫片、盘形弹簧、弹簧座及承座。

 

 

活塞室组件的检修

清理检查弹簧是否变形。

清理活塞、检查活塞内密封圈老化情况。

清理检查活塞套,并打磨光洁。

旋松弹簧罩调节螺钉之固定螺钉,旋出弹簧罩调节螺钉;清理检查丝扣及密封圈老化情况。

检查清理弹簧座

弹簧应完整无损、平直。

若密封圈变形、老化、则应调新。

气缸内壁应光洁。

丝扣应完整无损、无滑牙;若密封圈已变形,老化,则调新。

弹簧座丝扣应完整、无滑牙。

 

主弹簧组件的检修

检查清理主弹簧调节螺钉、圆螺母及夹圈。

检查清理轴承。

检查清理挡板、垫板、弹簧座、承座及垫块,并用砂布打磨光洁。

清理盘形弹簧;检查盘形弹簧变形情况,并作硬度试验。

测量承座、弹簧座、阀杆的间隙。

所有丝扣应完整无损,无滑牙。

弹子无变形,弹夹应平整光洁、无磨损。

应无腐蚀、损坏。

盘形弹簧应无变形,硬度达到HRC40~45。

阀杆与弹簧座间隙:

0.10~0.22mm。

 

阀杆、阀盖的检修

清理阀杆;检查阀杆有否变形、锈蚀丝扣是否完好,并打磨光洁。

清理检查阀盖、阀盖衬套,研磨光洁后测量与阀杆的间隙。

清理检查阀盖与调节螺钉连接丝扣。

测量阀盖与衬套配合间隙。

阀杆应平直、光洁、无锈蚀,丝扣完好无滑牙,阀杆弯曲度<0.05mm

衬套内孔应无变形、无丝痕,与阀杆间隙:

0.20~0.55mm.

丝扣应完整无损、无滑牙

上部间隙:

0.30mm

下部间隙

0.14mm~0.25mm。

 

检修阀芯、阀套及衬套

用铜棒将衬套从阀座上敲出来。

将阀芯与阀套连接的圆螺母旋出来,并取出阀芯。

检查阀芯的丝扣、密封面损坏情况,并有砂布将外壁打磨光洁。

用专用平板对阀芯密封面进行研磨。

检查清理阀套,并用砂布将内外壁打磨光洁,测量与阀芯的间隙。

检查阀芯垫块,并测量其接触面。

检查清理衬套,并用砂布打磨光洁,测量与阀套间隙。

丝扣应完整无损、无滑牙、缺牙;外壁光洁度应达▽7,并无严重拉毛。

密封面应少麻点、沟槽、裂纹;密封面应平整光洁,光洁度应达▽9

阀套应无变形,光洁度应达▽6,并无严重拉毛。

阀芯与阀套间隙:

0.1mm。

接触面应光洁,球面R35与阀杆顶点接触面应<2/3。

衬套应无变形,光洁度应达▽6,阀座内孔与阀套间隙0.48~0.56mm。

 

检查、清理阀座

检查清理阀座,并用专用平板对密封面和齿形垫接合面进行研磨。

用砂布将与衬套接触部位研磨光洁,并测量不圆度。

疏通疏水管,并将阀座内部清理干净

密封面应研磨光洁,无裂纹,麻点、沟槽等;光洁度应达▽9。

与衬套接触处应光洁、无沟槽,内孔不圆度<0.10mm。

疏水管内及阀座内应清理干净,无杂物。

清理所有紧固件

用煤油清洗全部紧固件,并校松、配对。

抽二只螺栓送金属试验室进行探伤及做硬度试验。

螺丝、螺母丝扣应无滑牙,配合间隙在要求范围内;无裂痕等缺陷。

 

清理所有垫圈和齿形垫的接合面

清理齿形垫和石棉垫的接合面,并作必要的研磨;必要时应更换。

备好新的石棉垫圈及齿形垫。

接合面应平整、光洁,无丝痕等缺陷。

石棉垫与齿形垫内外径应符合要求。

 

阀芯与阀座密封面的镶配

将清理好的阀芯放入阀套内,并拼紧圆螺母。

将衬套装入阀座内。

将少量的#400研磨砂均匀地放在阀芯密封面上(分三、四点放),然后将阀芯放在阀座内进行研磨;研磨时用力不宜过大,时间亦不宜过长。

阀芯在阀套内活动应灵活,并在丝扣上涂上二硫化钼。

配合间隙:

上部间隙为0.14~0.25mm;下部间隙0.55mm。

阀芯与阀座接触宽度应>2/3。

 

十一

组装

将阀杆穿入阀盖内,当阀杆穿过衬套后,将轴承座、弹簧座、盘形弹簧、挡板垫板、轴承、螺母及调节螺钉套入阀杆并旋至碰到轴承即可。

装时应注意顺序,不能颠倒。

旋上夹圈。

将镶好的阀芯(连阀套)旋上阀杆上。

将阀座固定在水平台上(这点用在再热器安全门组装)。

将组装好的阀盖吊入阀座内,应注意不要将阀芯碰坏,同时转动15o扣上。

旋紧阀盖、阀座的顶紧螺钉;旋紧时要对角旋,并保持四周间隙均匀。

将活塞室将装在阀盖上,并旋紧与阀盖紧固的内六角螺丝。

将垫片放入活塞室内,然后将活塞室套放入活塞室。

将石棉橡胶板放在阀杆上。

将橡皮密封圈套入活塞槽内,然后套在阀杆上,并用铜棒将活塞均匀地敲入活塞室外内。

放上垫圈,旋紧弹簧座。

放上弹簧及挡板,装上弹簧罩并旋紧与活塞室连接的紧固件。

将密封圈放在调节螺钉的槽内,并旋入弹簧罩;测量好间隙后旋紧固定螺丝。

用专用铁棒旋紧盘形弹簧调节螺钉,直到达到起座压力为止,然后拼紧圆螺母。

将夹圈旋至离调节螺钉1~1.5mm处。

将排汽管法兰与安全阀排汽法兰的紧固件装上并紧固之。

装上安全阀支架;应注意不能与安全阀固定,以利膨胀。

接上压缩空气管。

丝扣上必须涂铅粉油

“0”形密封应完好、无变形。

调节螺钉与弹簧垫圈的间隙4mm。

紧固件上必须涂以铅粉油。

紧固时要对角紧,使间隙均匀

 

十二

安全阀安装在集汽联箱上

注:

此项部分条款适用于非焊接结构的的再热器安全阀

清理排气管内的铁锈杂质

用专用平板对法兰平面进行研磨

将齿形垫放在法兰平面上,随后将组装好的安全阀吊上去,装紧螺栓及螺母并旋紧之

将排气管法兰与安全阀排气法兰的紧固件装上并紧固之

装上安全阀支架,应注意不能与安全阀固定,以利膨胀

接上疏水管和压缩空气管

铁锈杂质应清理干净,平面应光洁,无丝痕、裂纹及凹坑

齿形垫齿尖≯0.2mm

紧固件上必须涂以铅粉油,紧固时要对角紧,使间隙均匀。

 

十三

活塞缸密封性试验

会同热工车间人员一起将压缩空气投上,并使电磁阀动作,以检查上下缸泄漏情况。

投入后,上缸压力应为压缩空气的工作压力,下缸压力应为“0”。

电磁阀动作后,上缸压力应为“0”,下缸压力应为压缩空气的工作压力。

各部位均应无泄漏。

2自驱式弹簧安全阀

我厂#1、#2炉过热器安全阀,#3、#4、#5炉安全阀均为DRESSER1700-S系列安全阀,#1、2炉汽包安全阀为CROSBBY-HE型自驱式安全阀,其两种安全阀工作基本原理相似,但该类安全阀无压缩空气系统,在阀门内部结构中有若干辅助部件,对阀门的启闭特性起到了改善作用,故在对其进行拆卸和组装时有较多测量、调整的步骤。

2.1设备规范:

如下表:

型号

在装位置

整定压力

数量(只/台)

制造厂

备注

1759WB

汽包

15.96/16.44

2

DRESSER

公司

#3、4、5炉

1739WB

过热器出口集箱

14.40

1

#1、2、3、4、5炉

1755WB

再热器进口

2.95

2

#3、4、5炉

1765WD

再热器出口

2.88

2

#3、4、5炉

CROSBBY-HE

汽包安全阀

15.96/16.44

2

#1、2炉

2.2操纵杆结构及原理:

2.2.1结构如图:

1.2

1阀座

1a进口颈部

2阀瓣压环

3导承

4上调整环

5弹簧组件

5顶部垫圈

5底部垫圈

5弹簧

6阀座套筒

7阀瓣

8下调整环

9阀瓣环

10开度止动块

11重叠套环

×12盖板组件

12盖板

12浮置垫圈

12垫圈止动片

13顶板组件

13顶板

13垫圈止动片

13浮置垫圈

14阀杆

15压紧螺钉

16轭架

××17轭杆

××18提升传动装置

19上调整环销

20下调整环销

21复位螺母

22压紧螺钉的锁定螺母

×包括带销螺钉

图1.

图1.2自驱式安全阀结构

2.2.2原理:

如图1.3

 

弹簧5(圆截面)组件的压力直接作用于阀瓣上,使阀门保持密封。

通过调节螺母来调整弹簧的作用力以达到开启的压力。

当锅炉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蒸汽作用于阀瓣上的力大于蝶形弹簧的作用力,使阀瓣被推离阀座,随之排汽、降压直至汽鼓或联箱内蒸汽压力小于弹簧的作用力,安全阀便回座并闭。

辅助结构工作原理:

如图,正确调整上调整环(G)和下调整环(O)的位置以达到100%的开度。

达到全开时,将开度止动块(M)顶住盖板(P)以消除不规则的摆动,因此增强了阀门的稳定性。

当阀门处于开启位排放时,蒸汽经阀瓣压环顶部的两个抽汽孔(J)抽入汽室(H)。

同样,阀杆重叠套环(K)上升至浮置垫圈(L)上方的固定位置。

浮置垫圈和阀杆之间的间隙随重叠套环上两个直径差而增大。

在达到全开时,汽室(H)中的蒸汽经过由浮置垫圈(L)和重叠套环(K)在阀杆上形成的第二个区域进入汽室(Q),然后经节流孔(N),通过排放管接口(R)排向大气。

当阀门关闭时,调节阀杆的重叠套环(K),使之向下移动坐入浮置垫圈(L),这样可发有效地减少从汽室的蒸汽排泄量。

汽室(H)中最后瞬时合成压力按节流比(N)控制的流速在弹簧负载方向产生一向下的推力。

压力和弹簧负载的合成推力可产生正向精确的关闭动作。

下调整环(O)控制着关闭时的缓冲

2.3检修项目、工艺方法及质量标准

序号

检修项目

工艺方法及注意事项

质量标准

 

解体前的准备工作

1、应确认汽包或联箱内无蒸汽压力。

2、清除现场和阀体积灰。

3、抽出手排拉杆阀帽的定位销,取下定位夹。

4、松开阀帽固定螺母,拆下阀帽和操纵杆组件。

5、记下弹簧旋紧螺母和并帽之间的丝扣齿数,及并帽旋紧基准线。

6、用专用夹具拉起主弹簧(此条用于克罗斯比安全阀)

阀帽固定螺母无锈死,定位销拆装灵活,丝扣齿数读数准确

 

 

安全阀主体解体

 

1、抽出顶部操纵杆销,卸下操纵杆。

松开阀盖的定位螺钉,搬走阀盖和放下操纵杆组件。

2、拆下卡住复位螺母的开口销,然后拆下复位螺母。

3、测量记录阀杆漏出压紧螺钉以上部分的长度。

4、均匀地拆下两个顶轭杆的螺母,防止轭架扭曲。

5、小心地把轭架从阀杆上提起,拆离阀门。

拆除支座组件和顶部弹簧垫圈。

6、如果底部弹簧垫圈与弹簧粘住,可振动使之松动而落下。

做出弹簧顶部标记,防止在重新装配时装反。

然后把弹簧从阀杆上提起,拆离阀门,并拆下底部弹簧垫。

7、从重叠套环和阀杆组件上拆下环的开口销,注意这时重叠套环的槽口与阀杆上开口销孔相对应。

仔细地数清通过阀杆开口销孔前面的环槽口数,开始逆时针转动环,直到环上的最低线(四条线中)与上浮置垫圈找平。

记录通过阀杆上开口销孔前的重叠套环槽口数,因为这个数据在重新安装阀门时需要。

8、标示出盖板的通气孔,确定与阀底的位置关系,以保证重新安装时准确的对中,然后拆下盖板的双头螺栓螺母,并从双头螺栓上提升盖板。

从阀体内吊出阀杆、阀瓣组件。

拆下阀瓣,应防止损伤阀瓣支承面。

9、一般不必从阀杆上拆除重叠套环、开度止动块、阀瓣环。

除非要更换阀杆。

10、用深度千分尺或量具测量从导承顶部至套筒座的距离,在上调整环的下表面放一比例尺或其它薄平的金属片,测量从导承顶部至上调整环表面的距离。

记录上述尺寸。

11、在导承和上调整环上划一条轴向的标示线,以标示拆卸前其相对位置关系。

12、测量下调整环上端面到阀座密封面的距离。

方法如下:

在阀座密封面上放上环形安全阀研磨工具或其它光洁度较高的平板,逆时针转动下调整环直至其上端面与研磨工具或平板下端面刚好接触。

转动的过程中以下调整环销为参照点,记录下调整环所转过的槽口数。

然后拆卸下调整环及其销子。

13、一般不必从阀座拆除轭杆,但是若必须拆除时,应遵循如下步骤:

14、标示出每根轭杆拆卸前的位置,并标示出轭杆的左、右。

15、拆卸轭杆螺母,向上拔起轭杆。

16、准备对阀门部件的清洗及尺寸和状态的检验。

拆卸阀杆、阀瓣时轻提,防止用力过猛造成阀杆弯曲变形及阀瓣结合面损伤。

正确记录下环调整齿数数据,重新正确装配阀门时需要它。

一旦阀门拆开后,可以检验相应零件的损坏状况和再使用的可行性。

 

安全阀密封面研磨

1、在研磨器上放上一张细砂纸,对阀座轻轻的研磨;

2、研磨一段时间取出研磨器,用干净,不起毛的碎棉布将阀座擦干净,观察阀座表面,如果安全门内漏造成阀座表面有汽痕、灰瘢就要用120目细砂布放在研磨器上对阀座均匀地研磨。

3、研磨器在研磨阀座时,取用四个点来研磨,每次转动90度(东-南),研磨一段时间后由(西-北)研磨后;由(北-东)研磨;最后由(南-西)研磨。

4、然后重复上述的研磨过程。

当一个过程结束后,取出研磨器,用一块干净的棉布将阀座结合面擦干净,观察阀座结合面的汽痕、灰瘢是否消除。

5、研磨器换上抛光砂纸重复上述的研磨动作,直至将阀座结合面达到要求光洁度。

然后在使用600目的研磨膏,按照上述的研磨过程进行细研,最后达到镜面光洁度。

6、阀瓣的研磨也是用专用研磨器来研磨,研磨的工序和阀座的研磨工序相同。

研磨后的阀瓣及阀座粗糙度达到0.1,阀瓣、阀座无麻点、裂纹、凹坑、压痕等缺陷,均匀接触达到80%以上,研磨时用力均匀

研磨安全门阀座、阀瓣时先将研磨器的研磨表面进行平面校正。

安全阀的回装

工作完毕后,将下调整环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放上下调整环销,用干净棉布将阀座的结合面擦干净。

按照解体记录,按反向步骤进行组装。

最后进行水压试验。

在水压试验后,要进行安全门的热态校验。

回装时必须严格按照原记录恢复,或按照阀盖上厂家标好的数据来恢复。

3部件的检验与处理(以德莱赛安全阀为例)

序号

名称

检验方法

检验标准

处理方法

1

阀瓣压环

外观检查

最靠近阀瓣的压环端面不得有蒸汽腐蚀。

两个小孔必须通畅,以保证蒸汽流入阀瓣上方汽室的通道通畅。

应保证环的外径不能变成椭圆形,并且表面应光滑。

若表面只有很小的磨损现象,可用一块(金刚)砂布打磨掉高出的部分

若表面有严重磨损,则应更换阀瓣压环

2

阀导承

测量

外观检查

测量阀导承内径的不圆度,其内表面应光滑。

导承外部的螺纹必须状态良好,以保证上环处于冷态及热态下的调整

若有严重磨损,则应更换导承

3

间隙

测量

阀瓣压环与导承之间的最大间隙应符合规定要求:

如下表:

3.1

4

阀瓣

外观检查

测量

检查阀瓣密封面无汽蚀、缺口或其它损伤;

阀瓣密封面的突台测量值不小于下表的最小值(最小值应符合表:

3.2规定)

对有缺陷的阀瓣可以进行严密,不可进行任何机加工;如果阀瓣密封面的突台测量值小于下表的最小值,则应更换阀瓣

阀瓣的更换方法及要求

装好阀杆上的阀瓣压环,让压环坐在阀瓣环的表面上。

然后装配压环和新阀瓣。

阀瓣在阀杆尖上应晃动自如。

如不能动作自如,拧松阀瓣环,直到阀瓣开始轻微的自如晃动,约0.001~0.002英寸(0.025~0.05mm)晃动。

若未达到阀瓣晃动会导致阀门泄漏。

阀瓣环必须从初始位再下落两个槽口,并用一不锈钢开口销锁住。

5

重叠套环

外观检查

检查环的外径有无缺口、毛刺、撕裂、点蚀和表面粗糙现象,然后检查环有无弯曲或损坏,以及螺纹有无磨损、裂纹和损坏

6

盖板

外观检查

浮置垫圈应动作自如,并且无弯曲和变形现象。

检查浮置垫圈的内径表面和垫圈的护圈有无裂纹、点蚀、腐蚀和磨损迹象。

应确保盖板上的排汽孔畅通无阻

7

阀座

外观检查

测量

阀座结合面粗糙度达到0.1,阀座无麻点、裂纹、凹坑、压痕等缺陷,均匀接触达到80%以上;

对轻微的阀座密封面磨损可采取研磨的方法消除。

对磨损严重的阀座可使用阀座修整机来修整。

使用阀座修整机修整阀座不必从设备上拆下阀门,将修整机安装在轭架里,可打磨阀座的顶面和内外径,以建立起正确的高度、角度和直径。

当阀座密封面到阀体上端面的高度差超过最大值时应更换阀座套

8

阀杆

测量

测量阀杆的弯曲度,其值应小于0.0885mm;阀杆支承面应有适当的宽度,可用印红丹的方法检验,约3.9~5.6mm

如阀杆弯曲度≥0.0885mm时应校正

4密封面及各接触面的研磨(以德莱赛安全阀为例)

序号

名称

研磨方法

1

密封面

使用专用的平板分别进行研磨,研磨好后将二者涂红丹检验其接触情况,若接触带不连续或接触面积未达整个密封面的三分之二,则应继续研磨,直至红丹接触检验合格

2

压紧螺钉

阀门的设计采用下端带球头半径的压紧螺钉,该半球面与顶部弹簧垫圈的半球面接触。

压紧螺钉的球形支承面必须研磨,以便能够沿球头半径完全接触上,并可达到适当的支承带。

研磨结束后,清理干净压紧螺钉和上弹簧垫圈

3

推力轴承面

对于采用推力球轴承的设计,定心垫圈必须均匀的与下推力轴承的球面配合,在两零件之间应做到全部表面接触。

因此,应一同研磨两个表面。

若不能研磨至合格,则应更换整个推力轴承

4

下弹簧垫圈

下弹簧垫圈的支承面被支承在阀杆的弧形突台上,该接触面需有合格的支承带。

支撑带应最小1/8英寸(3.2mm)至最大3/16英寸(4.8mm)。

研磨结束时,清理干净下弹簧垫圈和阀杆

5重新组装(以德莱赛安全阀为例)

5.1如果解体时拆除了轭杆,则把轭杆装在底座上,然后装轭杆螺母。

轭杆应按拆卸时的记录,装回原始位置上。

润滑全部螺纹,用轭杆螺母扭矩扳手和套筒扳手均匀、对称的拧紧轭杆螺母。

5.2重新安装下调整环。

润滑下调整环销得螺纹,并把下调整环销部分地插入阀体。

按拆卸中所测量记录的“下调整环上端面到阀座密封面的距离(按槽口数记)”定位下调整环。

注:

如果原始下环位置数据不适用,则应降低环,每600磅/英寸2(20.7巴)的整定压力下降一个槽口。

对于1200磅/英寸2(81.6巴)的阀门整定压力,环应下降低于阀座上端面两个槽口。

这是起始位,在现场试验过程中确定最终位置。

5.3下调整环的位置确定后,拧紧下环销以定位下环,但下环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