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581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docx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

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激发潜意识已然是当下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两个不良现象为例,即为情所控和网络成瘾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潜意识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面对这些现状,通过知识传授与心理引导并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巧用大众传媒,开展潜意识引导;培养个体正向的自我意识等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发展积极的潜意识,规避消极的潜意识。

  关键词潜意识为情所控网络成瘾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6400/ki.kjdks.2018.02.071

  ResearchonSubconscioustoCollegeStudentsofPsychologicalHealth

  InfluenceandCountermeasures

  ――onthebaseof"lovesick"and"internetaddiction"

  WANGZejun

  (SchoolofMarxism,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Whenthe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problemsareincreasinglyserious,wesolvesuchproblemswithstimulatingtheunconsciousassoonaswecan.Thisarticleanalyzethetwoobviousexamplesoflovesickandinternetadditiontoknowaboutthepositiveandthenegativeinfluencewhichproducedtothecollegestudentsbythesubconscious.Inthefaceofthis,weshouldattachtheequalimportancetotheknowledgeinstructionandpsychologicalguidance,andpayequalstressonthefamilyeducationandschooleducation.Wecanguidethesubconsciousthroughthemassmedia,andcultivatethepositivesenseofthemselves,fromtheseways,wecanguidethecollegestudentstopromotethepositivesubconsciousandavoidthenegativesubconscious.

  Keywordssubconscious;lovesick;internetaddiction;influence

  朝气蓬勃、个性飞扬、引领潮流可谓是形容当代大学生的标签与代名词,相应的,他们也存在着价值观念迷茫、道德修养缺失、调节能力失控等特点,这些消极因素使他们产生诸如沉溺于网络、为情所控、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逐渐在大学校园里蔓延,不断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书本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显得过于片面,我们更多地应该着眼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即积极潜意识的培养。

  谈及潜意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他的人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人格在人类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现象仅仅是冰山一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控制的意识层面,而其余部分则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但恰恰是这无意识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社会活动。

萨提亚在这个基础上?

M行了补充,他认为人类的无意识行为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只有当我们探究出无意识的真正缘由,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

  1“为情所控”和“网络成瘾”背后的“山体”

  1.1“为情所控”的幕后推手

  大学生为情所控而引发的抑郁、报复社会乃至自杀的人数逐年升高而造成的案例数不胜数。

从中国传媒大学一男生因前女友复合无望自杀,到甘肃农大男生连捅前女友7刀后跳河自杀等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外,当今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已经日益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主要是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带来的作用。

受到历史上国家政策的影响,独生子是多数大学生的家庭特点,优越的成长环境、父母过度的溺爱,容易让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偏差。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家庭观念的转变也令大部分家长不惜花任何代价也要将孩子送入大学,良好的家庭环境造就了90后大学生性格上面有着强烈的优越感,相对以往的学生更加自负,自尊心也更强。

[1]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有些学生可能过于自我,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容易产生障碍和隔阂,挫败感带来的失落与孤独在内心深处埋下了祸根。

此外,对于刚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恋爱是避讳莫深的,没有经历过感情生活的学生去追寻以往没有体验过的新鲜感,一旦出现问题,由于在处理感情方面初出茅庐,不太稳妥,很容易剑走偏锋,走向极端。

  从外部环境来说,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孤身面对同样优秀的群体面前,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如影随行。

一方面,看到周围同学朋友纷纷晒幸福之时,内心的孤独感和焦躁急速上升,容易做出失控的行为。

随着网恋的普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寻求不是为了谈恋爱而恋爱,而是追求某种程度的新鲜感和满足感,由于相互不了解,他们倾向于对感情持以轻浮、不认真的态度,这样容易导致感情破碎。

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电视剧、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大学生盲目陷入误区,误认为殉情是一种极端表达爱的方式。

这两方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的爱情观出现畸形。

  1.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根源

  从内因来看,多数情况下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在面对压力和挫折下而有意识做出的“逃避”行为,希望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自身的负面影响。

这种不采取有效行动、自我封闭的做法显然不能奏效。

虚拟世界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对立的概念。

网络具有独立性、去社会化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理想逃避”的空间与平台,他们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和满足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使大学生对其依赖逐渐加强,大学生思维与行为逐渐失去独立性而被网络所控制,隔断他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就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面情绪。

这种看似由网络引发的本能欲望过度释放而失去“自我意识”的心理病症,实则是大学生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而导致的。

  从外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机械化地教育理念对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以家庭教育为例,父母往往对子女的管教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久而久之缺乏了一定的独立性,导致孩子在面临困难时缺乏应对措施而出现逃避、拖延行为,而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子女压力过大而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逃避的习惯。

[2]而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的排名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压迫感,为了逃避现实从而增加了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

其次,目标设定的不合理容易使学生对完成目标的方法缺少清晰的了解而产生退避心理。

如果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评价,最终导致自我认知发生偏差。

  2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个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一直注重外在环境的塑造,却忽视了内部的原因,忽略了执行能力下的潜意识对个体的影响。

  潜意识指的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没有认知或者不能认知的那一部分内容。

[3]潜意识总是不知不觉地影响制约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潜意识接受到我们的想法,它就开始发挥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大量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期,由于长期被学校和家庭过分保护,对各种事物的辨识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吸收新事物的黄金时期,社会和校园的诸多现象都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他们特有的潜意识。

在这其中既有积极的潜意识,也有消极的潜意识。

  2.1消极潜意识的影响

  面对来自学业与就业的压力,促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及思想问题的高发期,如果长期处于复杂的环境和氛围中,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不到满足,最终对外界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经过高考的筛选,进入大学的同一批人在学习水平和能力上相差不大,如果这个群体中再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时,往往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很容易滋生出自卑心理,对自己不能进行准确和客观的评价。

当大学生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开始规划每个月的生活开支时,随之而来的是攀比风和享乐主义的肆意蔓延。

大学生不再统一要求着装,这时他们在不断彰显自我个性和表达自己方面推陈出新,随着社会对金钱及物质的关注度的提升,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慢慢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彼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甚至出现因为家庭背景不好而胁迫父母买名牌等不良现象。

  2.2积极潜意识的影响

  潜意识是一种在人脑中产生比较自然的意识状态,[4]多数情况下是个人意愿的真实表达,潜意识所爆发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意识中,不管是在考试或是比赛中,无意激发自身的潜意识,进行超常发挥,这对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及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我们遇到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潜意识的激发,告诉自己一定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内心深处的自我沟通、自我调节、自我改善。

爱因斯坦在他的成就中运用潜意识不足2%,[5]可见潜意识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的。

  3扬长避短,激发大学生潜意识的对策

  当然,积极的潜意识引导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激发大学生的潜意识,我们应该扬长避短,通过有效的潜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潜意识,并且能合理地规避消极的潜意识。

  3.1知识传授与心理引导并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准确的定位,加强对潜意识教育的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提升,要明确大学生在大学生阶段所经历的巨大心理发展变化与转折,同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个体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意识到潜意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带来更高的价值。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教授者只是单纯的传播书本上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越发显得重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迫在眉睫,当然这也对教育者发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应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者可以通过感染熏陶,来产生他们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除此之外,还需要创新教育方式,令学生在教师示范引导之中、同伴思想碰撞之中、研究气氛熏染之中,积极植入自信的意识观,在内心塑造出自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专业人士的形象,并不断勾画在为有意义的目标而全力奋斗并即将得到成功的图景。

[6]我们通常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感染、启迪、激发大学生的潜意识。

作为教育者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在新时代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以往刻板的老夫子形象。

告诫学生们处理好相应的人际关系,竞争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学会相互帮助和互相理解,懂得并学会宽容、谦让。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在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方面起著奠基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天然的社会细胞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60页)孩子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接触的社会关系也较为单一,感情的纽带越发松弛,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

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愈发重要,家风育人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过程,[7]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积极正向的教导,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对他们潜意识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3.2巧用大众传媒,开展潜意识引导

  利用大众传媒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传播绿色、健康、正面的能量,使得大学生在陶醉、愉悦、激动的情绪中受到熏陶,潜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同时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心理特点。

鼓励学生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来进行间接教育,譬如《走进科学》《今日说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网络传播内容应该先净化后传播,对广大青年群体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占领网络制高点,打造网络教育精品,更好地完善网络宣传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大局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法纪观念等,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使用网络,避免让他们“网络成瘾”。

  3.3培养个体正向的自我意识

  消极的自我意识引起了大学生的颓废与悲观。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我的态度和信念,深植于潜意识中。

[8]具有消极意识的人,总是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表现得特别敏感,并深陷于自身的劣势与不足;反之,具有积极意识的人,则更倾向于利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不断从活动和成长中汲取力量。

大学生应该建立面对压力时的防御机制。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努力通过自身机能进行调整或向其他专业人员积极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慧.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潜意识培养途径与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09(9).

  [2]江楠楠,郭培芳.国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

(1).

  [3]胡伟坚.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J].科教导刊,2016.3(6).

  [4]谢智娟.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9).

  [5]周英母,中旭.浅谈当代大学生潜意识的开发与效能[J].职业教育,2010(30).

  [6]洪满春.从潜意识教育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南方论坛,2007(8).

  [7]王慧.潜意识培养途径与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09(9).

  [8]贾远娥.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实质及其认知机制[J].江苏高教,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