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607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绪管理案例分享”培训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

(1).制定适度的期望值

(2).目标设定——目标分割

(3).做好今天,只和自己比

(4).劳逸结合

(5).积极的自我暗示

3.内部——行为疗法

4.建立支持系统

(1)预警机制:

班主任——科任教师——同伴——家长

(2)评估:

预约——咨询——评估——预约……心理教师需主动

(3)以点带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考前焦虑的发展性指导

四、点评

(一)优点:

1.充分运用行为、认知疗法,并且建立全面的支持系统;

2.能够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指导;

3.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考试焦虑的方案;

(二)、完善之处

1.制定目标,目标分割等方法很好,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自控能力的要求很高;

2.通过心理教师将此模式给班主任进行培训;

3.反馈过程中对考试焦虑的调节进行及时的强化;

(三)、建议

1.需要了解高一高二时的学习情况,获得任课教师的支持。

2.在目标分割时,关注知识点的目标达成,而非分数的提高,因为分数的可操控性不高。

专家点评:

个案典型,分析评估和辅导策略比较全面,可以推广;

在针对具体个案,适当选择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不必要多,对个案评估可更全面。

第二组:

焦虑情绪辅导个案

翟娟

一、案例分析:

高一,男,外向,住校,父母在外地,学习成绩优异。

家境好,父亲是建筑师,崇拜父亲,学习动机强,从小教育中父母要求一定要超过身边的人。

平时有午休习惯,认为可以提高效率,开学后午休无法进行,因此担心成绩下降,对午休有过多担忧导致无法进行午休。

1.家教中父母要求高

2.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3.个性追求完美,

4.被焦虑失眠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5.认为不能午休就无法认真学习

6.缺乏合理的方法

1.收集资料,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量表等进行诊断,确定辅导目标;

2.扭转午休决定学习效率的认知

3.打破完美主义倾向,改善求助者的睡眠状况,让学生了解可能听音乐但没有睡着也可以放松,让学生了解到不仅仅只有睡觉一种方式是休息。

4.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探讨一个人能否击败所有的对手。

四、评价

(一)有点

1.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对手是自己,而非别人;

2.流程比较到位,有针对性。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其他的放松方法。

(二)完善之处

1.在扭转认知的过程中,如果求助者无法找的准确,从而验证了他的认知,咨询师如何处理?

建议可以将此环节放在放松训练之后。

2.与父母的沟通,指导父母的错误认知,获得父母的支持,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3.让学生了解睡眠与认知的科学知识。

个案处理比较准确(包括评估,策略和技术),尤其排除了焦虑症。

学生往往会由于一个不满一点而扩大这个点对自己的影响,这是不合理认知,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辅导时对这一点不断进行辩论,对于高智商个体用理性情绪的辩论比较有效。

家庭对他的影响比较明显,可能家庭模式比较刻板,家长的介入效果会更好。

第三组:

青春期异性交往导致的情绪困扰

冯岳君

点评:

一、优点:

1.在建立新班的时候对学生的文明作出要求;

2.利用到了班主任效应、同伴效应等方法;

3.没有采取特殊方式对待学生,让孩子能慢慢地融入集体;

4.辅导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5.充分建立起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完善之处:

1.如何开导学生可以细化;

2.阶段性辅导后如何评估辅导效果的需要细化;

3.对于孩子问题的根源并没有清楚地呈现;

4.进入新班后同学的反应如何可以进一步呈现;

5.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时可以考虑心理专业教师介入;

6.在与姐姐发生争执的时候,如何处理争执需要进一步细化;

对孩子进行性格等多方面的评估,建立全面的支持系统,拥有后续跟踪与辅导,并且注重同伴关注。

该生割腕行为之前的观察与评估;

割腕原因是否知识被女生拒绝,需要更准确地把握。

支持系统中家庭系统是否有需要建构?

要与该生沟通。

第四组:

做情绪的主人

丁晓燕

一、案例重现:

内向,学习认真,考前发烧,考试时出汗,胃部痉挛,一片空白,成绩与投入不成正比。

二、原因分析:

1.从小成绩优秀,家人的骄傲,个人成就感强。

2.中考前发烧,坚持考试,但成绩相差很远,勉强进入重点高中;

3.高中课程难度和深度加大,力不从心,考前就开始担心生病,中考的时间闪回,考前就会发烧

(一)、运用访谈和量表

1.scl—90

2.sas

(二)、放松训练

(三)、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A考前发烧C考试焦虑

B1:

没办法做好考前复习

B2:

中考失利于是高考失利

B3:

高考失败使人生糟糕

(四)干预

1.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与方法指导;

2.营养搭配合理膳食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社会支持系统的情感支持(家庭、同伴)

5.科学作息,避免体力和心理的透支

(五)中期评估

学生自评,家长同伴老师的评价,SAS量表后侧,个案回访和中期评价

(六)个案跟踪

以为只能考上大专,但考上二本

四、点评:

1.学生中普遍的情况,有针对性,普遍适用性;

1.小楠从小优秀,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可能需要考虑孩子还存在另一种不合理的理念:

我从小优秀,高中也应该优秀,需要引导孩子来到新的环境后进行新的自我定位。

2.在给家长的指导中,需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可能家长也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理念,需要改变。

3.需要分析是大考焦虑还是所有的考试都焦虑?

4.如何解决B3的问题

辅导过程比较全面;

针对发烧导致成绩不佳正确地采用了ABC理论。

考试焦虑的产生原因需要全面评估,家庭系统、个人性格、身体因素?

哪个是主要原因?

介入时机,是否要到高三才介入?

考试焦虑的缓解因人而异,不适合做全班辅导。

考试焦虑的成因不同,辅导方式也不同。

第五组:

一例高中生学习数学抵触情绪的诊断辅导与心理调节技术干预

大连十一中张莹

摘要:

此调节认知结构,采用一消除校级情绪方式调整对数学学习的状态,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一、个案背景:

王某,数学优秀,初中时品学兼优,高中数学在A层,难度的增加导致数学课听不懂,易分心,频率增加,成绩下滑。

上课容易走神,看到数学书、想到有数学作业等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等反应。

但由于学习动机强,因此会强迫自己学习,并且报了补习班,但非常痛苦,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自己进行了学不好数学的评价。

在做其它作业时还会想起自己数学作业无法完成的情况。

母亲比较要强,对孩子的要求较高,王某性格内向,敏感胆小。

二、成因分析

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2.母亲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

3.个性因素

三、干预

1.认知调整

2.放松训练:

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3.采用情感组织者策略和理想形象的设计

4.辅助设计与实施:

深呼吸训练和对数学学习状态的记录

四、效果:

成绩提高

五、注意事项

来访者的动机

六、评价:

1.体现了单门学科方面的压力,非常有普遍性。

1.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对母亲如何辅导?

2.家庭是否是单亲家庭?

3.对于数学学习状态进行了记录,但心理教师是否有能力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价?

此时数学教师如何介入?

4.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学科学习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个案处理成功,各种技术运用到位;

个人问题把握比较准确;

个人暗示比较成功;

学科焦虑的案例,值得推广;

父亲何在?

主动求助(心理工作)和被动求助(德育工作);

第六组:

情绪辅导案例分享

阳李

一、案例介绍

高三,女,离异,有同父异母妹妹,亲子关系良好。

2012年正月,请假休息,经了解有厌世情绪,并有一定的自杀倾向,经医院鉴定是中度抑郁。

从小有胃病,久治不愈,一旦疾病发作就会出现上述情绪。

学习成绩中等,性格活泼,能与继母和信赖的师长谈心事。

反复问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情绪低落,不愿学习。

情绪出现文饰性,在大家面前表现阳光,发病时表露出沉重,悲观。

1.父母离异,不良情绪可能在这一重大实践中被压抑;

2.常年胃病,身体不适与情绪问题交织;

3.青春期,情绪的文饰特点

1.追溯个案问题的产生,发生,发展过程;

2.建立良好互相的辅导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3.进行专业机构的转介和学校的干预预警;

四、问题讨论

五、评价

(一)、优点

1.进行自我暴露,同感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让学生记录活着快乐与不快乐的体验,可以帮助老师了解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2.在青春期阶段学生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因此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是普遍的情况,可以通过开设主题班会课共同探讨。

3.需要和家长保持沟通,以防孩子出现自杀等问题。

4.可以运用行为疗法,促进学生做一些积极的行为;

5.中度抑郁需要转介,但校内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需要积极配合;

6.早发现早预防;

7.早期父母的离异以及父亲再婚等是否会是导致此问题的关键;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探索,需要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早闭和自我认同的迟缓)

心理教师、班主任、德育教师:

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当面对中度抑郁的学生,需要预防自杀,并且需要药物和辅导同步进行。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