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工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638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新闻编辑工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编辑工作.docx

《新闻编辑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编辑工作.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编辑工作.docx

新闻编辑工作

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述

【本章知识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了编辑与新闻编辑的关系、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任务、流程、体制以及现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新发展。

新闻编辑是指现代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媒介成品生产过程中的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制作等专业性工作的总称。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的总策划;是采编业务的总串联;是组织传播的总合成;是新闻报道的总把关;是新闻素材的总加工。

依据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其具体任务主要包括决策、组织、加工、把关、和发言。

新闻编辑工作由多道工序组成,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

为了明确各编辑工作的权责,一般编辑部内部都有分工合作的机制。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新闻编辑较传统的新闻编辑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新闻编辑观念的变化、编辑策划意识的强化、编辑业务的改进、编辑手段的更新、报纸版式的突破、副刊编辑的改革等是其突出的发展。

新闻编辑工作因传播媒介的不同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文字媒介相联系的报纸、杂志、通讯社的编辑工作;一类是与电子媒介相联系的广播、电视及网络的编辑工作。

每一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辑工作因其传播手段的不同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个性和要求,也有着许多共性。

文字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历史长、经验多,涉及内容更为庞杂,因此更具有普遍意义。

所以,本章所讲新闻编辑工作主要以文字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为主,同时兼及电子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

一、编辑与新闻编辑

(一)编辑溯源和编辑概念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

不过远古时“编”、“辑”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其具体含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作了解释:

“编,次简也”,“辑,车舆也”。

”“编”的原义是指用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其目的在于排列竹简,变无序为有序;“辑”的原义是指车舆、车厢,引申为聚敛,旨在变分散为集中,“辑”与“集”同。

“编”、“辑”合起来就是搜集整理的意思,它是一种对以文字、符号、图画等为载体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使之集中有序,和顺协调,用以传播或贮存的一种活动。

倘若按此对“编辑”的解释,那么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做“编辑”工作的人。

比如孔子,相传他就曾编选过《尚书》、删定过《诗经》,当然这种说法未必可信。

而正式出现的“编辑”工作,据史料记载大概是从汉代刘向父子开始的。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命整理宫廷藏书,刘向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编辑宫廷的藏书目录,最后成就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刘向父子的所做之事,可谓是真正的编辑工作。

“编辑”作为一个合成词的正式出现究竟缘于何时,目前尚未定论,但一般说来,最早始见于初唐史学家李延寿所著《南史·刘苞传》:

(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框框盈满。

”①这里“编辑”一词的含义是校补、正误和整理顺序的意思,这正好印证了《说文解字》的释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一词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

一方面,编纂工作逐渐超出了编辑的工作范畴,已从编著合一状态中独立,现代编辑的工作主要是选择题材、物色作者、审读和加工稿件;另一方面,现代“编辑”又突破了书籍的框定,超出了文字的范围,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有声读物等精神产品的出版、问世,都离不开编辑工作。

不仅如此,“编辑”一词在现代语汇环境中,其含义也可谓多种多样,至少可做如下理解:

其一,表示一种特定的人,即从事编辑工作的专业人员,“编辑=编辑者”。

其二,表示一项特定的工作,即在新闻或其它出版物的出版活动中,编辑者所从事的有关决策、组织、加工、设计等专业性工作,“编辑=编辑工作”。

其三,表示一种特定的劳动,即编辑者在从事编辑工作时所付诸的具体劳动,“编辑=编辑劳动”。

其四,表示一类特定的职称或职务,即从事编辑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

“编辑”含义的变化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编辑”概念的把握众说纷纭。

例如,有的从编辑的“劳动”特性来阐释,认为“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致力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把印刷和发行作为自己后续工作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有的从编辑的“工作”特性来说明,认为“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指导制定的编辑计划,以作品原稿为加工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整理编辑,使之成为出版物形态,这种具有学识性的、技术性的工作称为编辑”。

诸如此类,人们对“编辑”的界定显得复杂多样,缺乏统一性。

要对事物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理应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那么“编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浙江大学吴飞教授认为,要科学的界定“编辑”,起码应使该界定涵盖如下诸方面的内容:

第一,编辑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的一部分,编辑活动不能游离于大众传播活动之外。

第二,编辑是一种专业性、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主要包括决策、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多方面的工作。

第三,编辑需要使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进行操作,这些符号系统非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训练是不可能驾驭的。

第四,编辑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作者的精神文化产品从内容、形式诸方面达到最满意效果,使其缔构成整体的、有系统的、供社会交流传播之用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便利于受者。

第五,编辑是一种精神文化信息传播的中介。

这种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

编辑是社会精神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是大众传播的中介;是联系传播和受众的中介;是人类文化成果积累、吸收的中介。

第六,编辑具有劳动的隐匿性,属于一种非显形的劳动。

在很多情况下编辑是一种幕后活动,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将编辑的本质含义概括如下:

编辑是一种在专业的大众传播中,为满足受众需要,使用独特符号系统,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缔构成整体的系统出版物物化形态的劳动。

对“编辑”的含义做如此界定是比较合适的,至少可避免在现实中对“编辑”一词的多重词语定义,可很好地区分编辑与编辑者、编辑工作、编辑劳动等之间的内涵,比如,编辑者就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专业活动中,为满足受众需要,使用独特符号系统,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缔构成整体的有系统的出版物物化形态的专业人员。

依此类推。

(二)编辑学·新闻学·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是编辑学和新闻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要了解新闻编辑,不妨先了解一下编辑学和新闻学。

“编辑学”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就出现了。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原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书刊编辑课的教学大纲,译名为《书刊编辑学教学大纲》,导致了“编辑学”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

不过,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兴起则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

据查1990年以前出版的字典辞书,是不列“编辑学”条目的,如《当代新科学手册》中综合学科内有传播学,但没有编辑学。

首次列入“编辑学”条目的是1990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传播卷),1993年编辑学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委制定的高校专业目录,这一事件标志着编辑学堂堂正正地列入了学科之林,从此以后,编辑学的发展逐渐进入佳境。

然而,“要使出版学、编辑学成为能得到像传播学现在享有的那种程度的社会承认,没有五年、十年是不行的”②

那么,何谓编辑学?

对于编辑学的界定如同对编辑的界定一样,也是众说纷纭。

比如,有研究者从学科对象方面进行界定,认为“所谓编辑学,应该是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③对一门学科进行科学的界定时,一般总是以其研究对象为依据的,这种界定符合一般的科学思维模式。

不过,有研究者把编辑学研究对象编辑劳动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把研究目光从对象本身又延伸到了它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作用,从而把编辑学界定为“文化启蒙与文化设计的学问”,并进而解释说:

“将编辑学定义为文化启蒙与文化设计的学问,是建立于对于出版文化的新的理解的基点之上”。

④这里,把编辑劳动和文化启蒙与文化设计联系起来,充分肯定编辑劳动在文化生产、传播、贮存、积累中的作用,其思维取向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用学科研究对象的作用来替代研究对象本身,并以此概括学科的本质特征显然不太周全。

我们知道,编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编辑工作,从学科本质属性概括的角度来看,所谓编辑学就是研究编辑工作的性质、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新闻编辑无疑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其产生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而且新闻学和政治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内容的系统性尚未完善。

新闻学过去属于文学学科的下属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才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的,这就是新闻现象——新闻信息传播现象和新闻事业的社会传播现象,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不仅如此,新闻学的研究对象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诸如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必须满足受众的需要、新闻事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等等。

那么,什么是新闻学?

新闻学的含义其实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最初的含义是有关纪事和日报之学,即报学。

后来,新闻事业从报纸等印刷媒介扩展到电子媒介,新闻学的含义也就扩充为关于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的学问。

所以,总体来说,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以及工作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研究新闻事业和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等方面。

新闻学有着其自身的学科体系构成。

从广义新闻学来说,它由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边缘新闻学几部分组成,其中应用新闻学就包含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等。

由此可见,新闻编辑无疑属于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编辑学和新闻学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理解新闻编辑具有编辑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特性。

那么,新闻编辑具体指什么呢?

总体来说,新闻编辑是指现代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媒介成品生产过程中的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制作等专业性工作的总称。

作为现代新闻机构中的新闻编辑,倘若按媒体类别来划分,它可分为报纸编辑、新闻期刊编辑、广播新闻编辑、电视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几类。

(三)新闻编辑的学科体系

由于报纸编辑是以文字编辑为其基本内容的,是最先出现也是最基础的新闻编辑,所以传统的新闻编辑比较多地强调报纸编辑,甚至以报纸编辑代替新闻编辑。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闻编辑再也不能只局限于报纸编辑领域,而应该扩充为包括报纸编辑在内的广播新闻编辑、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期刊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

新闻编辑不仅要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而且要研究各种不同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中的特点和要求;不仅要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客体,也要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本书的新闻编辑研究体系大致分为四大部分:

1、绪论篇,主要讲述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任务以及新闻编辑工作新的发展情况,探讨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知识能力结构、基本素养和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等基本问题。

2、策划篇,主要讲述媒体总体策划、媒体产品中新闻单元的策划以及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属于宏观新闻编辑业务的范畴。

这一部分传统的新闻编辑研究涉猎的较少,然而在现代新闻编辑中策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编稿篇,主要是对新闻稿件的编辑加工,包括新闻稿件的选择、修改、标题制作等。

这一部分基本反映了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和许多共性之处。

4、编排篇,这里的编排主要是指新闻稿件的配置和播发。

在这一部分,先讲述一般新闻稿件的配置,然后依照不同属性的媒体编排特点,分别探讨报纸的版面编辑、图片和副刊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和录制,新闻期刊的编排,网络新闻的编排等各自独特的编辑规律。

二、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一)新闻编辑工作与采集工作的比较

要考察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不妨先从新闻产品生产、传播体系的宏观整体着眼,从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采集工作的比较中来把握其特点。

在新闻产品生产、传播过程中,与新闻编辑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无疑就是它的“原材料提供者”采集部门。

因为,无论是报社、通讯社、杂志社,还是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写和编辑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两大新闻业务部门,人们常常将之合称“采编”。

不过,新闻信息的采集只是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新闻编辑工作从前期新闻媒介的整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到新闻作品修改把关和新闻信息的整合展示,贯穿了整个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形态的演变,采编两大业务部门互相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如在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和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就多采用采、写、编、评、摄、播一体化模式,一气呵成。

尽管如此,采编工作还是互为依靠、联系而又有别的。

二者的具体关系表现如下:

首先,新闻采集和编辑互相依存,共存于一个新闻生产、传播系统,具有共同的宗旨和目标,那就是生产、传播优质的新闻产品,服务广大受众。

另外,采编工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性质不同。

记者采集工作是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社会现实;编辑是二线工作,或对记者采访提供指南,或对采集成果进行修改加工。

二是工作任务不同。

采集的任务是写稿或摄录音像素材,产品是单个体,主要体现个人的劳动;编辑的任务是出报、出节目,产品是综合体,主要体现集体的劳动。

三是工作方式不同。

采集可以由记者独立承担,一般自始至终由一人进行,而电视新闻采集则需由多人合作进行;编辑工作必须集体来作,由许多环节组成,从总编辑、频道总监、主编邓人对媒介的设计,部主任、策划人邓策划组织报道,到后期编辑设计出报纸版面,广电节目,网站页面,可谓环环相扣,全体协作。

新闻采集与编辑两大工作的不同差异,客观上导致二者矛盾的可能:

新闻编辑策划的水平如何直接,直接影响记者采集的成败和水平的发挥;编辑对新闻采集的取舍、修改和展示又直接关系记者劳动成果的能否体现和如何体现;编辑人员的人品修养和业务水准也影响着采编合作的成果。

上述可能导致的矛盾冲突,需编辑适当把握方可避免。

(二)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1、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媒体面对的已经不是媒体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而是受众自由选择媒体的“买方市场”。

媒体间的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又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效果上。

公众欢迎的是新闻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可读性强并且能够让他们参与到传播活动中的媒体。

而媒体的这些品质必须靠有创意的新闻产品设计和有意识、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营造。

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媒体的新闻产品和策划、组织新闻报道。

(1)新闻编辑是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媒体形象的设计师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创办或者改版,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担负着制定编辑方针的任务,编辑方针规定了媒体的受众对象、报道内容和风格特色,成为编辑部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并指引所有新闻业务活动。

新闻编辑还担负着设计新闻媒体产品的信息规模、结构和外在形象的任务。

 每一个新闻版组、每一块新闻版面、每一个新闻频道、每一个新闻栏目都是由编辑策划的,它们作为新闻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

媒体产品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水平,都直接受编辑水平的制约。

目前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媒体融合,对新闻编辑的决策与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一个融合的媒体集团中,每一个媒体的定位要求更加精准和个性化,而同时对于不同终端产品,还需要有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促进“产品链”的生成和传播效果及媒体收益的最大化。

(2)新闻编辑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报纸的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电台电视台的总编辑、新闻频道总监、新闻部主任、栏目制片人、编辑策划人等都担负着策划和组织新闻报道的任务,这项任务在任何新闻媒体都常规性地、日益频繁地进行着。

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于获知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而要求媒介围绕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背景资料,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带来的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向。

为此,新闻报道由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从单向性走向多向性,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运用得越来越多,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多,新闻编辑设计和组织报道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

 媒介融合之后,策划内容生产与管理内容分配的高层编辑人员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美国学者认为,“多媒体分配总编辑”(multipleassignmenteditor)就是在媒介融合之后担负着特殊任务的高层编辑人员。

在美国占据市场份额排名前100名的中型和大型媒体新闻编辑部中,“多媒体分配总编辑”往往由多人担任,他们根据责任或工作时间段来分工,如在大型媒体新闻编辑部中有分设“策划总编辑”(planningeditor)和“分配助理”(assignmentdeskassistant)的,也有分设“白班分配总编辑”、“夜班分配总编辑”和“周末分配总编辑”的。

而在小型媒体编辑部中,通常只设一个“分配总编辑”,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负责内容生产。

研究者认为,“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

”显然,高层编辑人员策划和组织传播的工作对象已经由单媒体变成多媒体,因此,策划与管理报道活动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3)新闻编辑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新闻编辑不仅策划报道,而且是每一个重大报道战役的指挥者,他们向记者部署采访任务,协调各部门、各工种以及记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了解记者的工作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提供采访线索、提供资料、推荐合作者等。

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编辑还要为其做好参谋。

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可与记者互补,加深对报道客体的认识,与记者一道找到更有价值的选题和更好的报道角度,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可以说,新闻竞争越激烈,媒介就越需要足智多谋、指挥有方的新闻编辑。

2、新闻传播活动的决策者和总把关人

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个的新闻作品,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频道、栏目等集合体。

如在报纸编辑部中,由于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精加工和总合成的位置上。

编辑部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记者、资料员、评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无一不与编辑工作发生联系,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编辑工作汇集成一体。

在已经运用计算机采编系统的报社,网络系统上的一个个编辑工作站实际就是一个个枢纽,来自各方面的稿件都集中在这些工作站的“备稿库”中。

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分类、选择、加工,不合格的产品被退还,准备采用并编好的稿件则放进“成品库”中。

总编室白班编辑根据当天版面的需要,从“成品库”中选取稿件再度进行加工和配置,经过这轮处理的稿件就进入了“上版库”,留待版面编辑将其设计成完整的版面。

设计好的版面再由技术人员照相制版,印刷成报纸。

采编系统中的三类稿库,既是编辑的作业场所,又是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劳动成果的集散地。

采编网络系统的运行,使编辑在网络上与各工种对话、合作,而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编辑部门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在报纸上集中体现出来,向广大读者奉献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所以说,编辑工作是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

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编辑工作是新闻传达至读者的最重要的一个关卡。

有人把编辑比作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如果说传球失误还可以寻找机会更正,或者被守门员拦住而不至造成败局的话,守门员的失误却无法修正,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

虽然记者、作者对新闻都有自觉“把关”的责任,但编辑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把关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

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技术性的差错。

新闻编辑无法阻止各种差错的出现,但必须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者

当记者、作者把新闻稿交到编辑部时,这些稿件已是对原始的新闻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后的成品,但是,这些成品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报纸的要求。

编辑选择和处理稿件,首先是对新闻素材重新认识的过程。

由于新闻采写与编辑工作的种种差异,编辑和记者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的,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真实、深切,但也可能因为身在其中难以保持客观冷静,而且视野会受到限制。

编辑所处的位置相对超脱,更多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对报纸的报道立场和原则把握得更加到位,对同类情况有更多的报道经验,因此有可能看到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

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还表现在编辑面对的新闻稿件众多,编辑可以通过对稿件进行对比、联想、拓展,从中提升出一个更深刻的报道主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重新策划和组织报道。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加工修改,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的技术性工作,而是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意图对新闻素材进行再挖掘和再表现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编辑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添加或杜撰,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一点来说,新闻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又是受制约的。

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选择、组合、提炼与创新。

编辑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就是对新闻素材重新选择和组合的过程。

二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和创新。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运用往往又关系到内容传播的效果。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主要通过选择稿件的写作方式、编排手法、版面或栏目的设计包装等来实现。

4、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与新闻话题的引领者

新技术与新媒体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

从整个社会的新闻信息流动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职业“新闻把关人”控制范围之外广泛传播,这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首先,新闻编辑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

由于新媒介不断出现,新闻信源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博客、播客等都是不容轻视的个人媒体,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在这场变革中,专业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把自己改造成公众交流的平台,就将失去受众失去市场。

因此,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了互动专栏,从中获取信息和线索,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

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的新华网的专题报道《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便是新闻编辑策划与主持报道的一项成果。

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召开前三天,新华网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

”为题,公开向网民征集问题,并将网民的帖子在新华网首页发布。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的提问,新华网立即推出“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引导帖文,获得了网民30万次点击跟进和约2000条的帖文回复。

整个报道还链接直播的视频音频、现场图片,形成了互动性专题。

2006年以来,所有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专题都开设了论坛与网民互动,新闻编辑作为“主持人”的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其次,新闻编辑需要更多地承担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的任务,而不只是简单地决定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

技术发展促使新闻传播方式正在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

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