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68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x

完整版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说明

盐城市新兴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目录

盐城市新兴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

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一、项目背景

随着盐徐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S234的全线贯通,使新兴与上海、苏南、盐城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互动性日益增强。

而随着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在区域空间上,重点创造条件促进工业企业向盐徐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沿线工业集中区集聚,使新兴的用地发展条件和城乡一体化的构成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盐城市新兴镇总体规划于2011年7月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的评审,对新兴的城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使总体规划阶段的设想能够在当前具体的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中得以贯彻,保障新兴工业集中区的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经济地利用,在《盐城市新兴镇总体规划》已经完成的情况下,镇政府决定对工业集中区进行全面的规划编制。

二、区位分析

新兴镇位于盐城市北郊,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只有9公里。

东邻青墩镇,西同庆丰镇接壤,南有南洋镇、张庄办事处和盐城市城区相连,北与建湖县上冈镇、射阳县长荡镇隔河相望。

新兴镇位于盐城市北郊,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只有9公里。

东邻青墩镇,西同永丰镇接壤,南有南洋镇、张庄办事处和盐城市城区相连,北与建湖县上冈镇、射阳县长荡镇隔河相望。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五、规划范围

四址东至204国道,南至234省道,西至富民路,北至永新公路--经一路--工业大道一线。

二、自然条件

新兴镇工业集中区位于东经:

120О02′至120О09′,北纬33О23′至33О30′之间。

南北最大距离14.3公里,东西最大距离9公里。

地面高程在1.7~3.7之间。

全年春、夏、秋以东风、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新兴镇工业集中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春季晴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最高温度34.9度,最低温度-5.8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天左右。

土壤以沙土和粘土为主。

镇域内地势平坦,河沟纵横、水陆交通较为发达。

三、工业集中区现状规模

新兴工业集中区位于新兴镇镇域的中心东接中心镇区,西临永丰社区,占地面积300公顷。

四、工业集中区建设用地现状布局

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30.24公顷。

工业集中区内现有居住用地几乎均为周边式沿街、沿河布置。

其中房屋质量参差不齐,老房屋多为建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的平房,新房屋大都为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兴建的二层楼房,少数五层,房屋质量较高,居住条件较好。

近年来,新兴镇建筑业发展较快,住宅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业集中区内。

新建的住宅,以低多层住宅为主,具有功能齐全、日照采光通风良好、建筑结构合理等许多优点,应给予保留。

目前工业集中区内住宅以独立式、联户式为主。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业集中区内,住宅建筑成片开发所占比例极低,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

搬迁工业集中区内现在有的住宅到拆迁安置区内,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2、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15.22公顷。

工业集中区内部的工业多为污染少的机械加工业。

3、公共设施用地

在工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目前没有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等公共设施用地,

4、对外交通用地

现状对外交通用地主要是永新公路、234省道、204国道。

5、道路广场用地

新兴工业集中区现状道路有富民路、永宁路等。

道路系统远未完善。

工业集中区东西向、南北向主干道路不通畅,且受水体的阻隔,工业集中区内部的通达性较差。

现状工业集中区停车设施不足,造成停车困难,机动车路边随意停靠,使得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带来较大的影响。

工业集中区河网密集,而部分桥梁年久失修,且宽度有限,无法通行大载重量的机动车辆,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现状公用工程设施配套不全,给水、污水处理、环卫等设施发展滞后。

7、绿化用地

现状新兴工业集中区内水网密布、河道水系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然而早期开发比较缺乏系统的规划,具有一定盲目性,对绿地系统的同步建设不重视,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匮乏。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绿化用地不成系统且绿化形态单一。

只有河滨树木与道路两侧行道树,以及农居房前屋后绿化。

总的来说,工业集中区绿化缺乏总体规划,且档次不高,没有充分利用河网进行绿化。

道路网络系统未能完善,交通通达度有待提高。

工业集中区各主次干道以水泥路面为主,但部分巷道较狭窄,路况较差,影响了工业集中区的风貌。

尚不合理的道路网络对工业园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5、《江苏省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06年);

6、《盐城市新兴镇总体规划(2011-2030)》;

7、《新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新兴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9、新兴己编制的各项规划和有关部门的规划设想;

10、新兴提供的已批用地红线图、道路红线图及详细规划;

11、国家、省、市颁布的其它相关法规、技术标准;

二、规划原则

1、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工业集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以高起点、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调整整个地区的空间布局与生产力布局,使之既能促进近期的发展,又可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与总规衔接工作,在体现总规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深化和局部调整。

立足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生态平衡。

3、注重规划的弹性和发展时序,使之既能促进近期的发展,又可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4.提倡“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目标。

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融合,创造高质量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5.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通过仔细梳理和规划强化,着重展现工业集中区的独特个性。

6、规划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工业集中区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日益增长,同时工业集中区建设内容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三、规划目标

在遵循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工业集中区的规划进行深化完善。

合理有序地规划工业集中区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使控制指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为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规划重点

1、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构想。

2、合理组织动静态交通,重点加强工业集中区与其周边地段的交通联系研究。

3、结合区位,研究其功能定位,明确体现工业集中区的职能。

4、完善用地功能布局

根据工业集中区的职能定位和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示意,对现有的用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并对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的等级和规模以及不同的居住形态进行仔细研究,合理分类和布局。

5、改善工业集中区整体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本规划重点加强环境的整治规划,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有特色的片区为目标。

为此,重点加强和强化绿化、水体系统布局、特色景观风貌设计等内容。

6、合理确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模与布局。

7、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

第四章规模与功能定位

一规划规模

用地规模:

总规划用地面积300公顷。

六、功能定位

规划对本片区的功能定位为:

新兴镇以发展环保产业主导的工业集中区。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规划结构

规划镇工业集中区用地总体布局方案为“二心、二轴、三片”的结构。

“二心”即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西北侧居住区。

该中心将集中工业集中区主要的商业金融、商务、行政办公等设施,设置绿化、广场,以林荫步道与工业集中区周围道路相连,是整个工业集中区的核心。

“二轴”即两条东西向发展轴,即纬一路发展轴和幸福路发展轴。

通过两条轴线以及其间的景观节点建设,突出新兴的工业集中区的风貌特征。

“三片”即两个工业片区和物流片区。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一、规划原则

1、合理选择居住用地,保证居住用地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区位条件。

2、合理组织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方便居民生活。

3、居住用地尽可能紧凑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统一规划建设,配齐生活服务设施。

4、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应按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配置。

5、工业集中区新建住宅应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风格风貌,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水系等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

6、新建住宅区绿地率应大于40%,集中绿地率应大于15%。

7、应按不低于1.5辆/每户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车位。

七、规划布局

1、本规划居住用地4.2公顷。

基本搬迁工业集中区内现有的居住建筑,在工业集中区的西北部安排居住用地。

居住区内规划安排以多层底密度为主的居住建筑,配全拆迁安置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小区要按照城镇住宅的标准来建设,集中建设住宅楼群,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应严格按照日照间距的标准,单体设计原则上应分户,并有卫生、厨房设备以及车库、晒衣、垃圾收集等设施,居住区内合理配置各类公建,同时在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中应结合河塘水面,建设临水绿地,改善居住环境。

注重拆迁安置区内的环境建设,工业集中区内规划居住人口0.15万人。

2、居住结构

划分为1个居住社区。

居住社区——范围为永新公路以北,工业大道以南、富民路东、永宁路以西,可容纳居住人口约0.15万人,永新公路与富民路交叉口东北规划公共设施用地。

表5-1:

社区规模规划一览表

居住社区

居住用地面积(公顷)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公顷)

人口数

户数

居住社区

4.2

0.8

1500

400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八、规划原则

1、与规划布局结构相协调,规划具有前瞻性与人性化的工业集中区公共配套设施。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非盈利性公共设施的发展,吸引多方投资主体,促进多元化经营。

3、形成级配合理,分布均衡的公共设施格局。

二、规划布局

工业集中区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在幸福路与经三路交叉口西南侧。

1.行政办公用地

工业集中区的管委会规划安排在经三路西侧,幸福路北侧。

为提高工业集中区的工作效率,可将其他分散的各类行政办公机构迁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的办公楼,以便集中办公。

2.商业金融业用地

在工业集中区的幸福路与经三路西南侧安排工业园区的商业中心。

以优美的环境、特色的商业服务为重点。

在工业集中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内安排服务业用地和市场用地。

第四节工业用地用地规划

本规划工业用地157公顷。

一、规划原则

工业是新兴镇发展的基础,新兴镇的第二产业将进行全面的功能提升,不发展有严重污染的工业,以绿色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减少工业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工业集中区中部,形成集约发展的工业集中区,用地应当控制规模总量、保证发展重点、减少工业点总数、加大用地集聚度、提高用地产出率。

规划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集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大力发展清洁生态型、产业关联强、实施效益大的产业,建立盐城市重要的环保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二、工业布局:

(1)、控制环境污染的原则。

结合镇区优势和环境特点,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产业。

严格控制有水体和气体污染的企业进入。

(2)、相对集中的原则。

充分考虑工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满足工业各门类之间的协调运转的要求,工业用地布局相对集中。

(3)、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规划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产技术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使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整合永丰片区东部的工业用地并适当的扩展其规模,对其进行产业升级。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形成集约发展的工业集中区,用地应当控制规模总量、保证发展重点、减少工业点总数、加大用地集聚度、提高用地产出率。

第五节仓储用地规划

本规划仓储用地31公顷。

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工业集中区的东部临204国道。

仓储用地规划原则

(1)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仓储应与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及城市道路有良好的交通配合,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

(2)根据使用性质相对集中布局:

生产资料供应性仓储宜接近工业集中区,且邻近交通干道。

中转储备性仓库区应布置在联运方便的外围地区。

(3)提高使用效率:

新建及改建仓储设施时,应集约利用土地,视其不同性质,适当提高建筑层数,采用竖向运输与储存设施,向立体发展,提高使用效率。

第六节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对外交通用地主要为234省道、204国道、永新公路。

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35公顷。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主要为道路和社会停车场/库用地,规划设置三级道路系统。

另在工业集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规划一处停车场,位于幸福路和经三路交叉口西南侧,为园区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提供服务。

第七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本规划消防市政设施用地0.7公顷,为整个工业集中区的消防需求服务。

第八节绿地规划

绿地系统由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组成。

规划的绿化用地充分利用新兴工业集中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具有田园水乡工业集中区特色的整体的绿化系统。

规划在主要河道沿岸及各个支流水系沿岸建设滨河绿地,以此为基础渗透到各区内。

在工业园区与其他用地之间由外部引入一定宽度的带状防护绿地,以防止污染、控制开发,改善城镇的生态条件。

通过这种内部渗透、外部引入的基本方式将绿化系统深入到工业集中区各个组成部分。

此外,为使公共活动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提升工业集中区的环境品质,在工业集中区中心等人流汇集处设置绿化广场,形成工业集中区的重要节点。

同时设置相应的工业企业、居住区绿化、沿街绿化和附属绿化来提高绿化水平,丰富工业集中区的景观。

由此形成面(工业集中区内小游园、工业集中区的街头公共绿化)、线(滨河绿廊、林荫大道以及道路绿化)、点(工业集中区、仓储区与生活区内部绿化及其间的防护绿带)相结合的绿化网络。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九、规划原则

工业集中区的道路网结构及道路选线主要建立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设情况做适当调整,不仅顺畅衔接周边道路,而且还从城市设计角度考虑新区的空间构图与空间序列的形成。

路网结构以方格网为主,并辅以环路,宽直畅通,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充分结合现状水系,在肌理上继承水网地区的空间特色,适当采取自由线形,以增加工业集中区景观的丰富性。

规划在进行路网定位时,尊重规划区域现状道路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现状和在建道路规划组织路网;并结合区外的主要道路的走向和规划区域交通的主导方向来确定线路走向,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该区道路网结合具体地形条件和用地布局加以调整。

所有道路控制点的规划坐标和标高均根据地形和现状条件综合确定。

一十、对外交通规划

204国道在工业集中区东侧穿过,道路宽度为40米;

234省道工业集中区南侧经过,道路宽度为40米;

永新公路在工业集中区北侧穿过,道路宽度为12米。

一十一、道路系统规划

1、工业集中区道路路网为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2、道路等级

道路等级主要分三级:

主干道红线宽度为40m

次干道红线宽度为18m

支路红线宽度为10~12m

规划干道间距400~600米。

3、干道网络布局

干道网络呈的“四横六纵”方格网布局形式。

“四横”由北往南分别为工业大道、永新公路、幸福路、纬一路,路幅分别为24米、12米、18米、18米。

“六纵”由西向东分别为经四路、经三路、经一路、经二路、永宁路河富民路,分别为18米、40米、40米、40米、18米、18米。

4、支路规划

支路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短距离交通。

支路应避免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穿越,但要方便公交车驶入,合理分布公交线路和站点,缩短乘客步行到公交站点的距离。

支路承担非机动车和进出街坊的机动车通行,允许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红线宽度为10~12米。

本规划对支路路网系统作了深化完善,适当提高了支路网密度,形成良好的微循环。

 

表6-1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

路名

区内起迄点

工业集中区内长度

(m)

红线宽度

(m)

断面形式

道路等级

永新公路

富民路-204国道

3500

12

D-D

干道

幸福路

富民路-204国道

3500

18

C-C

干道

纬一路

富民路-204国道

3500

18

C-C

干道

234省道

富民路-204国道

3500

40

A-A

干道

204国道

永新路-234省道

900

40

A-A

干道

经一路

永新路-234省道

900

40

A-A

干道

经二路

永新路-234省道

900

40

A-A

干道

经三路

永新路-234省道

1200

40

A-A

干道

5、道路横断面控制

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6-2规划道路横断面形式一览表

断面形式编码

红线宽度(m)

断面构成(m)

A-A

40

3-5-2-20-2-5-3

B-B

18

2-14-2

C-C

18

2-10-2

D-D

10

1.5-7-1.5

6、道路交叉口控制

(1)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控制

视距三角形,指满足司机驾驶至道路交叉口时能看清交会车辆,为避免发生碰撞所必须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平面上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考虑景观要求及施工方便,视距三角形直角边长取道路中心线上距道路中心线交叉点规定距离。

 

表6-3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控制规定表

红线宽(米)

视距三角形直角边长(米)

40

50

18

35

10~12

15~20

(2)道路交叉口机动车道转弯半径控制

道路交叉口机动车道转弯半径的控制主要落实在对交叉口转角处的路缘石圆曲线半径的控制,控制参数见下表。

表6-4道路交叉口机动车道缘石转弯半径规定表

红线宽(米)

40

18

10~12

40

40

30

20

18

30

25

15

10~12

20

15

10

7、道路平曲线设置规定

道路平曲线设计应控制平曲线最小半径。

平曲线最小半径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在圆弧曲线上安全行驶时的圆弧曲线最小半径,控制参数见下表。

表6-5

红线宽(米)

40

18

10~12

最小平曲线半径(米)

300

250

150

8、道路及场地标高确定原则

道路标高及场地标高的确定考虑以下因素:

(1)考虑现状地形,尽可能减少土方量;

(2)有利于排水;

(3)参照现有道路的标高;

(4)街坊内部地面设计标高一般高于道路标高。

9、道路竖向设计

(1)道路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防洪防涝、工程管网的布线等要求。

道路最大纵坡控制:

主干道1%;次干道1%;支路2%。

规划道路高程在现状场地基础上增加50cm左右,坐标点高程控制在1.8m-3.3m之间;场地高程比道路高程提高20cm左右,一般控制在2.1m-3.5m之间,场地高程设计使雨水能就近排向河体。

(2)道路竖向规划应结合城市用地控制高程、地形地物、地下管线、地质和水文条件等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土方量,并力求土方平衡;同时应考虑场地雨水的排放、城市街景的塑造等因素。

10、自行车道路系统和步行系统规划

重视非机动车交通的管理,利用干道的非机动车道和支路形成自行车交通的路网系统,实现“机非分流”,在空间上分离机非交通流,减少混合交通,建立一个综合、安全、方便的行人交通网络。

利用河边控制绿带、道路两旁控制绿带构建完整的步行系统。

规划鼓励步行及自行车交通,减少大气和噪音污染。

规划加强人车交通分离,强化步行系统设计,形成与开放空间系统相结合,联系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网络。

通过对河道和绿化系统的梳理,规划步行系统布局与组织充分滨水绿带及滨水开放空间,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加强各个组团之间及社区中心之间的联系。

行道系统要全面考虑盲人道与无障碍设计,地面铺装应采用多种材料与路面图案组合。

不同功能的步行道铺砌形式与色彩宣有所不同,以增强识别感和舒适感。

一十二、交通设施规划

1、机动车停车场

停车场规划原则

工业集中区顺应现代化生活汽车交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静态交通。

停车场的设置主要考虑几种情况:

表6-6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1)对外交通枢纽,如靠近工业集中区入口,为过境交通服务的机动车停放场;

(2)集中大量人流的大型商业生活设施附近的停车场,其特点是车辆多,时间高峰集中,以上两种情况的停车场均为工业集中区的公共停车场;

(3)设在行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内的内部停车场,并符合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中的要求。

布点应结合工业集中区用地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组织需要,力求均衡分布,并与工业集中区道路网有机结合。

(4)各停车场的定点可以考虑结合绿地安排。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停车场用地面积应按规划人口每人0.8~1.0m2计算,工业集中区机动车停车场每处用地规模在0.3~0.8ha为宜。

(5)新建商业服务业等,都应严格按要求配建停车场(库),并向社会公众开放,达到停车位资源共享。

(6)镇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开发地块内对公共停车场(库)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地价上予以鼓励。

(7)严格交通管理,减少路边停车,保障道路交通功能的全面发挥。

路边停车,按时段仅设置于有条件的支路上,并严格限定时间。

(8)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停车场(库)停车位的价格,在镇工业集中区内实施停车按时间递增收费管理制度,提高现有停车场(库)的周转效率,缓解对停车位需求的压力。

(9)停车泊位控制

各类建筑按《各类用地停车泊位规定表》要求配建停车位。

因建设需要,地块用地性质或建筑容量需进行调整时,停车位也需按新的使用性质和容量配置。

规划在与跨越路交叉口的西北角设置1处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为0.33公顷。

类别

小汽车

自行车

二类居住区

商品房住区1.5辆/户

2辆/户

表6-7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类别

计算单位

小汽车

自行车

旧区

新区

A、办公类建筑工程配件指标

A

办公

行政办公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1.0

1.5

3.0

其他办公

0.4

0.6

3.0

B、工业设施的建设工程配件指标

B

工业

厂房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

0.05*2

5.0

仓库

-

0.05

2.0

办公、职工宿舍、工业邻里中心

-

0.5

3.0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一十三、绿地规划目标

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工业集中区为目标,根据总体布局,利用水体、道路、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