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744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达标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故选D。

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农民的敌对情绪,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深化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后来是为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  )

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

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

【解析】选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9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号召所有人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3.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可看出,列宁决定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C。

A出现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B出现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排除B;

D发生在列宁逝世后的斯大林执政时期,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拓展延伸】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1)实行余粮收集制。

它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实行农业集体化。

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但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4.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  )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材料反映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实行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才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与题意相符。

列宁认识到俄国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下,还不可能依靠消灭商品、货币,依靠国家强制性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于是采取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不可能依靠消灭商品、货币,依靠国家强制性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看出,列宁已经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因而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

A与题干材料不符,C、D是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故排除。

5.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  )

①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④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不管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还是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都是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而且都是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所以①③正确;

但是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的是苏联,美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恢复农业生产,②不是两者的相似点;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对于美国而言,说新政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太绝对,故④说法有误。

综上所述,答案选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以上材料表明 (  )

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故选A。

“退一步”指的是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进两步”指的是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B、C、D说法错误。

6.“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说明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关,故选D。

A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B与材料中所述不符,C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而非根据上级决定来发展经济,故排除。

7.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

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  )

A.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B.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C.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

D.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发展工业,因此对农业集体化有强制性,不是农民积极入社,故A错误;

材料强调是农业集体化,未涉及苏联工业化问题,故B错误;

根据材料中“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说明农民入社带有强制性,故C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故D错误。

8.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两大阵营的对峙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根据表格数据可见20世纪30年代苏联外贸总额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

在苏联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选D。

苏联的经济发展是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而且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对外贸易形势还较好,故排除A;

B与题干时间不符,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下图反映出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A时期苏俄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

B时期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D时期斯大林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C时期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企业没有自主权,故选C。

【深化点拨】“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18分)

9.(节选)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

(万吨)

棉织物

(亿平方米)

谷物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89

367.26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

“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8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10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中“余粮交给工人国家”“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等信息分析回答。

(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和材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等信息分析回答;

第二问可从经济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

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

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政治家的演说或言论往往能反映他们的政治或经济主张。

材料一 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

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

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材料二 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

材料四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

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1)材料一中胡佛是怎样看待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的?

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何影响?

(2)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表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我们正在学习怎样……不犯这些错误”指的是当时苏俄实施的什么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一中“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可知胡佛时期政府的职能,第二问根据所学作答。

(2)题通过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可以得出美国面临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等严重问题,所以罗斯福从上述各方面着手解决危机;

第二问根据罗斯福克服危机的措施分析得出变化。

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1921-1924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是纠正内战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保存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

根据所学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第(4)题从材料四可以提取到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加强一党专政等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职责和作用:

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

影响:

未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恶化。

(2)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

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变化:

形成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3)政策:

新经济政策。

积极影响: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