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77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

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

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

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

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

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

飘摇。

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

只身去国,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

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

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

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

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

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

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迭夫孤寂一生的叙述。

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

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

D.文章题目中:

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出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

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

2.作者说"

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概括。

(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8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小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尘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

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而今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

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心,指着墨汁叫道:

“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

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

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

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

现在写“天书”的不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

如今,家长、学生、老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

重视的是分数、排名。

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

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

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

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

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

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

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

摩天大楼够“现代”了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

就拿书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

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

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原载《广州日报》

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与我国中小学不重视书法教育有关系。

B.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了一定保证。

C.电脑的普及,让书写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脱离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D.唐装、旗袍日益走俏,风光依旧是现代服装艺术与传统服装艺术的完美结合的结果。

E.书法失落为小众艺术,主要是受到传统的就是糟粕,逢传统必反的潮流的影响。

6.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

”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4分)

7.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

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

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9.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10.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11.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丏尊的教学改革

夏丏尊尤其重视教学的改革。

夏先生教国文,就对国文教学作了全面改革,使春晖中学的国文教学独树一帜。

从教材看,夏丏尊和他的同事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文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

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

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

一是教师自编的《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语法、作文法等。

对范文的选择教师特别重视,既要内容新,又要形式美,以利于学生从中吸收营养,在思想、道德、情操上得到熏陶,在语言文字、写作方法上得到借鉴。

这些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

对于初中要不要教文言文的问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主张兼教,一种主张绝对不教。

夏丏尊等主张兼教,他们认为“自小学以至大学的学生,文言文尽可以不写,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却希望其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

如果中学毕业生没有阅读中国普通书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

夏先生等还认为,当时文言文事实上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如果不授与学生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将不能看日报、官厅公告以及现代社会上种种文件。

但分量要控制,以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为宜,且教材要精选。

选修科按年段分设。

第一学年注重补习,第二学年注重个性,第三学年注重调剂。

选修教材的内容从实用文、修辞大意到文学史、近代文艺思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爱好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考试是夏丏尊在春晖早期国文教学中的又一举措。

在1923、1924年保留下来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份国文考查试卷,从考查内容看,语文基础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诸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几乎都已涉及到了,可见,当时的基础教育是比较全面的。

在作文教学方面,夏丏尊和春晖早期国文教师花了很多心血和很大气力。

他们经常研究学生的写作实际,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加以指导。

首先,夏丏尊十分重视作文的态度。

他认为,文章“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态度的注意,却比技巧更加要紧”。

第二,重文风,提倡“实、新、小”。

他要学生注意周围的“实生活”,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

为培养学生对实生活的观察能力,他们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新鲜的人和事,经常以一二百字写生活的一个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这样的文章篇幅小了,内容却充实了,感情也更真切了。

第三,夏先生等十分重视文章的批改,讲究当面指点。

校友王文川在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里提到:

“夏丏尊往往叫我们去他那里,当面批改作文,启发我们明白错误的地方,加以详细说明;

遇到好文章就张贴出来叫我们大家去看。

”夏丏尊、朱自清等先生几乎都用了相同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成绩升降表,“我们的每篇作文,都标出升降记号,让我们自己看到进步或退步”。

夏丏尊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尤其是博学的好处。

因此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夏丐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为学生们开出了一份书单。

书单设有两条标准:

一条是做普通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书,一条是做现代世界人不可不读的书。

一份书单共85部书,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有用中文写的也有用英文写的;

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

这份书单几乎包涵了中国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代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陈望道于l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当时必读书目之一。

书目中还列入《新旧约》等,夏先生认为这类书对后来的思想、文学影响不小,也应该了解。

(摘编自严禄标《“春晖”的一大功臣夏丏尊》)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春晖教师从《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中选取内容新、形式美的文章,编成了《选授讲义》一书。

B.夏丏尊先生认为初中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但教师要控制分量,最好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而且教材还要精选。

C.选修科三年各有侧重,分别注重补习、调剂和个性,内容广泛,有利于学生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D.夏丏尊先生提倡“实、新、小”的文风,要求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发现新鲜的人和事,多写生活的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E.本文通过详细记述夏丏尊先生进行教学改革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有思想、有眼光、有作为的教育家形象。

13.夏丏尊先生为什么主张“兼教”文言文?

(6分

14.夏丏尊先生对国文教学的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15.夏丏尊先生开出的书单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9分)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

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

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

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

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

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

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

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

”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

”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

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

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

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

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

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

”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

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

16.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3分)

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17.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18.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1.A、D

【小题2】①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②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③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

④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⑤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

(答出其中4条可得6分)

【小题3】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

他有沉沦、颓废、自卑的一面,又有率真的一面;

让人爱,也让人恨。

他的一生是一个人的旅程。

(3分)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

仿佛是一个人的旅程"

必须一个人走"

是对文章题目的呼应。

【小题4】①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②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③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文章要自己的风格。

【解析】

1.试题分析:

B、引用原作中的文字主要为了真实具有说服力,更好体现郁达夫的真实情感。

C、还引来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谩骂。

E、不值得读者研究阅读错。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点评:

本题A、D两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其他三项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只要仔细阅读全文,把各个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的生成是在文章的第六节结尾处,那么,我们推断答题的重点区域是整篇文章,这类传记文章的结构是很清楚的,要么以时间为顺序,要么以传主的哪几方面成就为逻辑顺序。

所以只要抓住文章每节的开头就基本上能理出层次。

尤其注意,文章第二三节每节都有两个时间点,所以应该有两个小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

整体难度一般,学生抓住时间主线进行梳理即可。

3.试题分析:

句段的作用是常考的题型,学生应该建立一个语段作用的知识结构。

对于传记类文章,最后的句段一般都有总结性、收缩性的作用,另外,结构上的呼应(内容呼应,文题呼应)也是重点。

考查学生辨析和理解句段作用的能力

难度一般,最后一节的作用学生一般都能答出几点。

【小题4】试题分析:

探究传主的某些独特人生对我们的启示,实际是探究作品的价值观的一个变式题。

学生应该从传记中找到关键信息,如,郁达夫的文章个性与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关系,郁达夫的文章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体现,郁达夫文章多感情真挚而炽烈等等。

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价值观的能力

难度较大,主要是学生很难从文本中找到比较明显的信息。

5.CE

6.①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可以焕发新的光芒,现代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②“现代”与“传统”不是对立的。

(4分,每点2分)

【小题3】①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

②不正确的潮流,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永恒对立。

(6分,每点3分)

5.试题分析:

C传播信息的功能在退化而非脱离。

E“脱不了干系”不等于主要原因。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比较难。

难在不但要理解文章,还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概括。

此类题要明确其设误类型,如限制语的范围,因果是否倒置,无中生有等。

6.

试题分析:

可结合阅读倒数第三段,传统的不一定没有精华,现代的也不一定都是精华。

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流中仍具有其不可阻挡的影响力。

本题考查对文中得要语句的理解。

本题不难。

此类题原文中没有原句,但有大意,可结合上下文进行总结分析。

【小题3】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

这两句都是对书法失落的原因的探究。

所以可以对此总结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