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89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5Word文档格式.docx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伶官传序》

⑴岂非人事哉古义:

是名词“人”与动词“事”组成的主谓词组。

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管理、调配等事宜。

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属官、属吏。

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指(按规定)处理。

⑴空中而多窍古义:

中间是空的。

天空上。

⑵自以为得其实古义:

那事情的真相。

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六国论》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兵器,军械)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兵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使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有的……,有的……”)

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或或未易量(也许,或许)

贱贼公行,莫之或止(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忧虑,担心)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忧虑,担心)

为操后患(祸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患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茜有眼患(病)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

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将率不能(主将)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吾得兄事之(应该)

得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

莫非,岂不是)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此言得之(对、合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

善于)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引申为揩拭)

善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

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江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安定)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独其为犹可识曰“花”(有,动词)

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是)

于人为可讥(是,动词)“

非常之观(平常,寻常,形容词)

常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常常)

常在于险远(常常,副词)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当其欣于所得,暂得于已,快然自足(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然而,连词)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轻易)

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凭借,介词,

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介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关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归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

微风鼓浪(振动)

鼓噌吰如钟鼓不绝(锣鼓)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有大石当中流(挡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当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对着)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

余固笑而不信也(连词,表并列)

而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转折,可是)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吾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假设 如果)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⑵有泉侧出(侧,从旁边)

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在夜里、向东)

⑷负而前驱(前,向前)

⑸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小船)

⑹事不目见耳闻(目、耳,亲眼、亲耳)

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2.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守道义)

⑵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

⑶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

⑷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⑸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⑹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名,命名)

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识其本名)

⑻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匣子装)

⑼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⑽微风鼓浪(鼓,振动)

⑾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

3.动词活用作名词

⑴盖失强援(援,援助)

⑵秦以攻取之外(攻,进攻的手段)

⑶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⑷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⑸桴止响腾(响,声音)

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流传的字)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⑵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⑶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令人迷乱)

⑷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情)

⑸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谋有勇的人物)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⑴不能独完(完,保全)

⑵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⑶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⑷乱者四应(乱,作乱)

6.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⑵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错)

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

使……兴、使……亡)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五)成语积累

【披荆斩棘】pīīngzhǎní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例句:

为了早日修好这条镇连结路,塘河镇的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切实把道路改建工程当作自己的事做,为塘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抱薪救火】bà

xīniù

huǒ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薪:

柴草。

但有业内专家却认为,光伏企业资金充裕、产能扩大后,又陷入新一轮争抢原料和市场的怪圈中。

这不仅无法化解行业危机,反而是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二、言句式

1.判断句

⑴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⑷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之阳名之也。

⑸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⑹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⑺此余之所得也。

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⑼此三者,吾遗恨也

⑽燕王,吾所立

⑾所在皆是也

⑿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⒀此世所以不传也。

2状语后置句

⑴赵尝五战于秦

⑵其势弱于秦

⑶盛以锦囊

⑷系燕王父子以组

⑸智勇多困于所溺

⑹得双石于潭上

3宾语前置句

并力西向

4定语后置句

⑴苟以天下之大

⑵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石之铿然有声者

.被动句

⑴泊牧以谗诛

⑵日削月割

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⑵然力足以至焉

⑷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⑸今以钟磬置水中

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⑺扣而聆之

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三、名句名篇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⑵褒禅,亦谓之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曰:

“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记》)

四、学常识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散家。

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皆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有《嘉祐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临川人,封荆国公,也称王荆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已学过其作品《伤仲永》,有《临川先生集》。

3.欧阳修(1007-1072),宇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忠公集》,并编有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五、作素材

1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

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

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

使用角度:

①团结合作。

2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①努力。

②最好的风景。

③更上一层楼。

3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的一个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①自信。

②盲从。

4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王安石在游褒禅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①成功的要素。

②志、力、物。

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

①反腐倡廉。

②自律。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

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命名的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

①调查研究。

②科学态度。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⑴暴秦之欲无厌()

⑵当与秦相较()

⑶长乐王回深父()

⑷南声函胡()

⑸至莫夜月明()

答案:

⑴厌,通“餍”,满足⑵当,通“倘”,如果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⑷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⑸莫,通“暮”,晚上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含义。

⑴其实百倍

⑵智力孤危

⑶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⑸岂非人事哉

⑹空中而多窍

⑴实际情况(两个词,代词,名词)⑵智慧和力量⑶先例,旧事⑷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⑸是名词“人”与动词“事”组成的主谓词组⑹中间是空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然视其左右

B常在于险远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或未易量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F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G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H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I此言得之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L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微风鼓浪

N有大石当中流

A然而,连词B常常,副词忧虑,担心D也许,或许E假使F兵器,军械G祸害,灾祸H全都,一概I对、合适顽固,固执容易L归附,归依振动N挡住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并加以解释。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李牧连却之

F而其见愈奇

G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H祸患常积于忽微

I负而前驱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火尚足以明也

L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N函梁君臣之首

常在于险远

A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B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E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F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G名词作状语,在夜里H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I名词作状语,向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道义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L使动用法,使……兴、使……亡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字N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学常识填空。

⑴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家。

有《》。

⑵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临川人,封,也称王荆公。

已学过其作品《伤仲永》,有《》。

⑶欧阳修(1007-1072),宇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并编有史书《新唐书》《》。

⑷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北宋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一派,有《东坡全集》《》。

⑴散嘉祐集⑵荆国公临川先生集⑶史学欧阳忠公集新五代史⑷东坡居士豪放东坡乐府

6将下列段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则游者众;

而,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亦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其孰能讥之乎

阅读广场

【本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参考答案:

①判:

分,分辨。

②事:

侍奉,对待。

③速:

招致。

④再:

两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秦国除了用攻占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②(六国)一直发展到灭亡(的地步),按道理讲本也应该是这样的。

③齐国并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它讨好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至丹以荆卿为计”指的是荆轲刺秦王的事。

荆轲刺秦八百年之后,唐代诗人骆宾王送客易水,想起荆轲之事,作诗凭吊,题为《于易水送人》。

请你写出这首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对本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诸侯们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主要原因在于贿赂秦国,而不在战争。

B如果燕国不派刺客去刺杀秦王,就不会招灾祸,燕国就不会灭亡。

从内容看,以土地贿赂秦国的诸侯国是楚、韩、魏。

D对于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作者既从正面进行分析,又从反面作了假设,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解析:

中只是说燕国派刺客去刺杀秦王,给自己招灾祸,但是并没有说燕国不派刺客就一定能保全自己。

B

二、阅读下面的字,完成-8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或日此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