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09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从事静脉治疗的护士应,持有护士执业证书,并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PICC置管操作应由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操作者完成。

操作程序,1基本原则2操作前评估3穿刺4应用5静脉导管的维修6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7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更换8导管的拔除。

基本原则。

1所有操作执行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

2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尊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解读:

在置入中央血管通路装置时,护士应该使用一个核查清单,来确保符合无菌的技术和操作流程。

基本原则:

操作前后应执行WS、T313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标准洗手图。

1掌心擦掌心2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3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两手互换4两手互换,五指擦掌5指尖摩擦掌心,两手互换6拇指在掌中转动,两手互换。

基本原则:

置入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置入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PICC穿刺以及PICC,CVC,PORT维护时,宜使用专用护理包。

标准,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年龄<

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标准,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尊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置管部位不应使用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由内向外缓慢旋转,共两遍,保障消毒剂剂量。

消毒后自然待干,避免吹,扇等动作,保障消毒效果并减少消毒剂对穿刺点的刺激。

操作前评估:

标准,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解读,评估是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的关键步骤。

标准,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

解读,减少导管对局部血管的刺激,避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保证充分的血液回流。

标准,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解读,头皮钢针的使用可用于患者单次采取血标本,仅限于短期或单剂量(小于4h)的静脉输液治疗。

持续刺激性药物,发疱剂药物,肠外营养液,PH低于5或者高于9的液体或药液,以及参透压大于600的液体等药物时,避免使用头皮钢针,以防止发生渗出引起的组织坏疽。

PH值—列举部分药物PH值环丙沙星,利福平,多巴胺,吗啡,强力霉素,顺铂,庆大霉素,钾盐,万古霉素,阿霉素,(酸)血液PH生理PH环吡嘧啶,大仑丁,5-FU,氨苄青霉素(碱).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PH值

药物名称渗透mOsm/L

阿霉素280

5-FU650

环磷酰胺952

长春新碱610

3%氯化钠1030

TPN700-2000

甘露醇1098

5%碳酸氢钙1190

50%葡萄糖2526

10%氯化钾2666

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5PICC宜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耐高压导管除外).

6.2.6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压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6.2.7PORT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使用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6.2.4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解读

建议穿刺工具具有防止针刺伤的保护装置

不使用外周静脉输注的药物;

持续刺激性药物,发疱剂药物,肠外营养液,PH低于5或者高于9的液体或药液,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等药物*1

治疗周期;

通常为少于1周的治疗

适用于输血或者血液制品;

成人用于14-24G,儿童和新生儿用于22-24G的外周静脉短导管*2

治疗方案的评估

.刺激性药物;

能引起注射部位或沿静脉区域的炎性反应,刺.痛肿胀或静脉炎的药物。

.发疱性药物;

严重的持续性组织损伤和坏死的药物。

常见刺激性药物常见发疱性药物

青霉素抗肿瘤药物其他肠外输注药物

头孢霉素长春碱钙制剂

二性霉素B长春新碱显影剂

阿昔洛韦盐酸阿霉素钾制剂

甘昔洛韦多巴胺

苯丙巴比妥消化钠制剂

二氮卓平(安定)10.20.50%的葡萄糖制剂

碘制剂

穿刺工具选择

正确的选择思路流程

安全注射是前提.经济因素,操作习惯,患者志愿,舒适,美观等,满足治疗需求是主干

大多数的思想流程

通路装置选择使用时间

外周静脉短导管72-90H

外周静脉中长度导管1-2W

中心血管通路装

PICC2W-1Y

CVC2W

输液港5Y±

溶液酸碱度衡量标准

PH;

即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指数,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

正常血液液体属性-PH值

7.357.45

6.80PH是药物配伍禁忌的7.80

酸中毒一个主要诱因碱中毒

死亡药物沉淀物的生成死亡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

<240mOsm/L

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

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

-高渗溶液;

>340mOsm/L

如10%葡萄糖

静脉直径流速

静脉直径

掌静脉2~5mm

上臂头静脉~6mm

上臂贵要静脉~10mm

腋静脉~16mm

锁骨下静脉~19mm

上腔静脉~20mm

外周导管穿刺规避点

从上肢远端非惯性用手臂血管开始穿刺

下肢静脉不作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婴儿避开手部﹙吮吸的指头﹚

避开肢体关节,触诊疼痛区域

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

避开接受放疗的上肢

避开淋巴水肿的上肢

避开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

穿刺

6.3穿刺

6.31PVC穿刺﹙包括头皮钢针穿刺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

6.3.1.1PVC穿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取舒适体位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

选择穿刺静脉,皮肤消毒

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绷紧皮肤穿刺,见回血后再进少许

外周静脉留置针;

固定针芯,送外套管入静脉,松止血带

选择透明敷料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穿刺部位

敷料外注明日期,护士签名

6.3.1PVC

6.3.1.2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

②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③,硬结等静脉

③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④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⑤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留

⑥输液钢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5cm,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8cm,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⑦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标准6.3穿刺6.3.2PICC穿刺6.3.2.1步骤

1核对确认置留医嘱,查看相关化验报告

2确认已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

3测量置留侧臂围和预置管长度﹙手臂外展与躯干成45-90℃﹚

4操作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动作进行指导

5消毒,铺巾,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6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20cm

7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检查导管完整性

8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

9按需要进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

10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

11固定针芯,进入外套管

12将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预测量的刻度

13抽回血,确认导管位于静脉内

14冲封管后,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导管

15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护士签名

16通过x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7几录导管刻度,敷料更换日期

18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穿刺

标准6.3穿刺6.3.2PICC穿刺

注意事项1宜选择肘部或上臂静脉作为穿刺部位

2不开肘窝,感染及有损伤的部位

3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

4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肢体

5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留

6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谔谔静脉不应进行留置

7放疗部位不宜进行留置

8新生儿还可选择下肢静脉,头部静脉和颈部静脉

PICC与CVC比较

PICCCVC

外周穿刺静外,锁骨下穿刺

穿刺危险小穿刺并发症危

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成功率低

外周留置躯干位置留置

感染率低﹙<2%﹚感染率高﹙>26%﹚

留置时间长﹙数月至一年﹚短期留置

长期静脉输液急重症,大手术,短期留置

静脉注射

6.4应用

6.4.1静脉注射

6.4.1.1应根据药物及病情选择适当推注速度

6.4.1.2注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用药反应

6.4.1.3推注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

静脉输液

6.4.2静脉输液

6.4.2.1应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

6.4.2.2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

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

6.4.2.3输入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

PN

6.4.3PN

6.4.3.1宜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层流室或超净台内进行配制

6.4.3.2配好的PN标签上应注明科室,病案号,床号,姓名,药物的名称,剂量,配制日期和时间。

6.4.3.3宜现用现配,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

6.4.3.4存放应放在4℃冰箱内的PN,应复温后再输注。

6.4.3.5输注前应检查有无悬浮物或沉淀,并注明开始输注的日期及时间。

6.4.3.6应使用单独输液器匀速输注。

6.4.3.7单独输注脂肪乳剂时,时间应严格遵照药物说明书。

6.4.3.8在输注的PN中不应添加任何药物。

6.4.3.9应注意观察患者对PN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记录。

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6.6.1输注药物说明书所规定的避光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

液器。

6.6.2使用输血器时,输血前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6.4输液附加装置包括三通,延长管,肝素帽,无针接头,过滤器,应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6.6.5输液附加装置宜选用螺旋接口,常规排气后与输液装置紧密连接。

6.6.6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用力擦拭各种接口﹙或接头﹚的横切面及外周。

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更换

标识

6.7.1输液器应每24小时更换1次,如怀疑被污染或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

6.7.2输全血,成份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4小时更换一次。

6.7.3数以附加装置应和输液装置一并更换,在不使用时应

保持密闭状态,其中任何一部分完整性受损失都应及时更换。

6.7.4外周静脉留置针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宜随外周静脉留置针一起更换;

PICCCVCPORT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

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应立即更换。

导管的拔除

6.8.1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h~96h更换一次。

6.8.2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拔管应由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操作。

6.8.3PICC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年或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6.8.4静脉导管拔除后应检查导管的完整性,PICCCVCPORT还应保持穿刺点24h密闭性。

当疑似污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拔除血管通路装置

当出现未能解决的并发症,终止治疗或确实不需要时,应该拔除血管通路装置

应在48小时内尽早替换在紧急情况下放置的血管通路装置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7.1静脉炎

7.1.1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

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7.1.2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

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7.1.3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标准

7.2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

7.2.1应立即停止在哪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7.2.2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并记录。

7.3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3.1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抬高患肢制动,切勿热敷,按摩,压迫,立即通知医师对症处理并记录。

7.3.2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

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7.4导管堵塞

7.4.1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7.4.2确认导管堵塞时,P0VC应立即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静脉炎

外周静脉炎发生率;

发生静脉炎的例数

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总例数×

100

分级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穿刺部位疼痛有发红和/或红肿

3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长度>1cm;

脓液流出

渗透压与静脉炎的关系

低渗溶液<240mOsm/L

时水分子向细胞内移动,细胞水分过多-细胞破裂,静脉刺激与静脉炎,用于稀释或调解高渗药物

等渗溶液240-340mOsm/L

与血液等渗而不会造成细胞壁水分子的移动

高渗溶液>340mOsm/L

吸取细胞内水分,血管内膜脱水暴露于刺激性溶液而发生

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等

感染

不建议拔出所有中心血管通路装置时对导管尖端进行常规培养

可检测到导管定植,但是并不说明有血流感染的存在。

这样做可能导致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危险

下列因素由医生/护士/患者共同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导管

血管通路装置的类型﹙如经皮或手术插入的导管,长期使用的导管﹚

置入一个新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所带来的困难

凝血机制障碍

成对的﹙血液,导管尖端﹚血液培养证实存在感染的微生物

职业防护

8职业防护

8.1针刺伤防护操作按GBZ/T213执行

护士应该使用具有被动或主动安全装置的外周静脉-短导管,

以防止针刺伤

所有的附加装置使用螺口连接,以保证安全连接

不使用针头接入导管,给药装置,外接端口或者无针输液接头等处。

*

8.2抗肿瘤药物防护

药物外溢处理步骤

1.立即标明污染范围

2.粉剂药物外溢使用纱布垫擦拭

3.水剂药物外溅使用吸水纱布垫吸附

4.污染表面使用清水清洗

5.药液不慎溅在皮肤或眼睛内,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6.记录外溢药物名称,时间,溢出量,受污染人员,处理过程

配制抗肿瘤药物

1.配药空间相对独立,在Ⅱ级或Ⅲ级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

配制

2.配药间配备溢出包

﹙内含防水隔离衣/口罩/乳胶手套/面罩/护目镜/鞋套/吸水垫/垃圾袋等﹚

3.操作者戴双层手套﹙内层PVC手套,外层乳胶手套﹚

4.防水隔离衣﹙无絮状物材料制成﹚前部完全封闭

5.操作台面垫防渗透吸水垫,污染或操作结束时及时更换

6.静脉给药时采用全密闭式输注系统

7.所有污染物品应丢弃在有毒性药物标示的容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