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25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菏泽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必须大兴_______之风,倡导勤俭办事、扎实做事、文明办事的观念,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

③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

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_______、缠绵悱恻的唱腔。

A.感人至深求真务实不瘟不火B.感同身受求真务实不温不火

C.感同身受实事求是不瘟不火D.感人至深实事求是不温不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B.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五折、四折甚至三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

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

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

月令篇》就有记载: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见,菊是可吃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

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

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

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

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

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

“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

“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

”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

“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

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

“黄华高悬,准天极也;

纯黄不杂,后土色也;

早植晚登,君子德也;

冒霜吐颖,象劲直也;

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

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

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

“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

”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

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

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7.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

“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全相同。

D.“荣曜秋菊。

”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B.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D.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有所重,不尽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

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

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

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

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

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

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

帝悦日:

“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

帝让之日:

“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

今欲何地自处?

”士及谢日:

“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叉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帝笑谓裴寂日:

“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③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

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

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

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

政尚宽简,人皆宜之。

擢右卫大将军。

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

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帝尝玩禁中树曰:

“此嘉木也!

”士及从旁美叹。

帝正色曰:

“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

乃今信然。

”谢曰: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帝意解。

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其机悟率类此。

久之,复为殿中监。

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④尚:

娶公主为妻。

②高祖:

指唐高祖李渊。

③秦王:

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自款结雅:

平素

B.我父子尚肯相假乎假:

借助

C.由是见亲礼礼:

礼遇

D.时突厥数入寇寇:

侵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通谆勤,且献金环且放白鹿青崖间

B.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C.以疾改蒲州刺史不赂者以赂者丧

D.久之,复为殿中监杳不知其所之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

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太宗曾经赏玩宫中树木,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

谗佞之人,经过字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第II卷(共114分)

四、古诗文(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5分)

(2)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

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12分)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4分)

①当然,受时代局限,乡贤文化有其弊端,比如过于强调人治,所捍卫的乡村秩序有值得推敲之处。

②其前置在一个“新”字,即新乡贤文化,按照已经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建造的是新乡贤文化。

③由乡贤而衍生的乡贤文化,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④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乡贤文化,并非复制过去,更不是择其糟粕而行之。

⑤即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建设。

17.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目前,河北省临西县岗楼学校的操场上,鼓点阵阵,童声铿锵,400余名学生列队击鼓,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据悉,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临西县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把“诵国学经典,扬传统美德,奠幸福人生”主题活动确定为校园常规活动。

目前,全县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国学讲堂”。

诵国学、讲国学,在临西校园里已趋常态化,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月月有主题、期期有汇演、年年有成果”的活动模式。

18.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

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

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

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

“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

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

“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

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

”喊话的是王详堂。

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

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

“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

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

“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

人各有志嘛!

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

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

”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

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

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

“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

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

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

“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

”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

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

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

“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

”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

李茂很生气,说:

“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

”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我们不嫌老师穷。

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

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

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

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

“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9.从全文看,小说开头“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请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与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21.小说以《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为题有何妙处?

22.你如何看待李茂这一人物形象,试分析。

(6分)

七、作文

23.(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两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

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题(B)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A(像—相)

2.C(起动:

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

启动:

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

抹杀:

一概不计,完全购销。

扼杀:

比喻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或发展。

徘徊:

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

徜徉: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D(注意事理逻辑)

4.A(“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感人至深”指受到的感动特别深。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求真务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求真”就是指依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这个成语符合语境。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

不温不火,性格温和,销售行情不火爆。

5.B(A“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C加大了……执法装备的质量D“故意刁难”语意重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B7.A8.B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B(假:

宽容、放过。

10.C(C都是介词,因为。

A项第一个为连词,并且;

第二个为副词,暂且、姑且。

B项第一个为副词,于是、就;

第二个为副词,竟然、却。

D项第一个为音节助词;

第二个为代词,这。

)11.D12.B(宇文化及没有归附高祖。

四、(24分)

13.

(1)开皇末年,(宇文士及)凭借父亲宇文述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隋文帝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人才。

(共5分,重点词语“以”“引”“与语”“奇”各1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宇文士及)跟随秦王消灭了宋金刚,(朝廷)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旧封号,把宗室女嫁与他为妻,提拔他为王府骠骑将军。

(共5分,重点词语“从”“录”“妻”“迁”各1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14.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1分)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分)(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共4分)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2分),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分)

15.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五、(12分)

16.③①④②⑤(4分,错一个不得分)

17.河北临西校园国学诵读成常态。

18.示例:

让人们听得见鸟语,闻得到花香,感受到温馨;

让孩子放得开风筝,吹得响柳笛,忘不掉童年。

(每句2分,共4分)

19.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

(4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0.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结尾表面上是李茂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无法回城给孩子上课。

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用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这一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4分。

如有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