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540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50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1.声音由振动产生,发声体在振动。

2.声音空介质传播,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1.认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2.认识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

请同学们看书第48页图4-1,了解声音的世界。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学生实验4】完成书第48页图4-2实验。

问:

大家看到以上五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前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答:

发生体在振动。

再请同学们做前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

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演示实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

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明确:

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5】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

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

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

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

弹奏乐器:

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没有。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最后请同学们看书第49页的“想想议议”,分析一下笛子、蜜蜂、雷声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演示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

如果没有空气是否还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4】书第50页的“实验探究”

从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可以看到,当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而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闹钟的声音又出现,并越来越响,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闹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7]2.声音的传播

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发声的喇叭纸盆在振动,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

只是我们看得见水波,而看不见声波。

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课本第50页图4-5。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举些实例.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鱼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这表明水能够传声.让学生议论水传声的实例。

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板书9]液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6】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板书10]固体也能传声

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板书11]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真空不能传声,如:

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咫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2.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

能举一些实例吗?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答:

(其说不一)

看课本第50页“常温时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表头上“m·

s-1”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m·

s-1”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请看钢铁速度值是5200,这表示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5200米。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松木速度值332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空气速度值340说明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还是慢?

从声速表所列举的数据看出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基本上是由小到大.而软木传声的速度小于所列液体中传声的速度。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板书1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山崖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

你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

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3.回声及其利用

请同学们看书第52页作业的第3题。

[板书13]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

请计算:

在课堂里老师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

如果也能听到回声的话,你发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到回声?

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

对,事实上我们在屋里谈话听不到回声,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回声到达人耳如果比原声晚0.1秒以上,入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而我们在屋里谈话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04秒,不到0.1秒。

人耳把回声和原声源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

板书:

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

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利用回声还可以测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你们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

要测出什么?

然后怎样计算?

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把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记作V;

把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记作t,把海底深度记作人则计算海底深度公式可写作

师:

明确了有关回声测距的知识后,现在同学们能够解决书上的这道计算题了吗。

解:

四、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1、声音由振动产生。

2、声音靠介质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4、回声的概念及回声测距的原理。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49页作业第1、2题。

2、课文第51页作业第1、2题。

课时作业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

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

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11、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

A.1.7kmB。

1.73kmC。

1.66kmD。

17km

12、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煤油

1324

大理石

381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跳跃”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

1921年5月9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

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

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

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

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

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

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

这是塔钟的失误吗?

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

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

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

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

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

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

“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

说完便咽气了。

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

第三节乐音与噪声

1.知道乐音有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相同.

4.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

5.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6.采取听、看、动脑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1.对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概念加以区别.

2.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及减小噪声的方法.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响度与振幅和远近的关系.

实验器材

1.梳子配塑料片,音叉(频率不同的各1个,带共鸣箱)、敲击音叉橡皮锤.

2.示波器(附喇叭).

3.录音带(内容:

悦音和噪声对比,女高音和男低音对比等).

4.录像带(内容:

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共8分钟).

5.学生两人一组:

梳子,硬纸片,锯条.

1.复习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答: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引起的.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发声的原因和传播,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千变万化”.

2.

(1)听录音:

放一段轻松、悦耳的音乐和一段震耳的鞭炮声及刺耳的刹车声.

乐音:

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像刚才听到的钢琴家的演奏和歌唱家的唱歌声.

噪声:

令人烦躁的干扰声.

问:

如果都是乐音,是否仍有区别呢?

(2)听录音:

流行歌曲,女高音,戏曲.

讲解:

同为乐音仍有区别,有的调高,有的调低;

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等等,这是什么缘故呢?

二、乐音

1.音调.(板书)

举例说明生活中对音调高低的理解.

听录音:

比较女高音和男低音的区别.调的高低不同.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板书)

(2)音调高低由什么决定.(板书)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么音调的高低必然跟物体振动情况有关.

学生小实验:

(1)用塑料片刮梳子,一次快刮,一次慢刮.

哪次调高?

哪次振动快?

(学生回答)

(2)完成书第54页的实践活动

锯条越短,振动越快,你们听到的音调是越高还是越低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

发声体振动快,音调高;

振动慢,音调低.(板书)

物理上可以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3)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介绍示波器可以观察声音振动的波形。

【演示】敲低音音叉,看波形多少。

敲高音音叉,看波形多少,并与前面对比.

小结: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说明:

钢琴中央C的频率是每秒262次.人发出声音的频率,大约是从每秒85次到1100次.

介绍人和一些动物听觉频率范围.

2.响度.(板书)

举生活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有的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小,这些是指——响度.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用响度表示.(板书)

比较声音大小(用控制音量的方法).

响度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1)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观察:

通过示波器观察:

录音机中较大音量时,波形振幅大;

录音机中较小音量时,波形振幅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板书)

(2)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

举例:

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小.

生活中要想增大响度,可采取减小声音分散的办法,例如我们可以做个喇叭状的纸话筒,就可以增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3.音色.(板书)

不同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来.

例: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念一首诗,指出是哪几个同学.

钢琴、胡琴、吉它、笛子等.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乐音除音调、响度之外,还有一个特征是音色.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

四、噪声及其危害

1.噪声是由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实际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噪声可以认为是一切防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声音叫噪声.

放录音并观察示波器波形,乐音的振动有规则;

噪声的振动波形是无规则、杂乱无章的.

2.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板书)

学生看书第56页图4-16,教师说明并讲解.

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70分贝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

噪声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危害,它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我们要想办法减小噪声。

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板书)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

(2)在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3)阻止噪声进入耳朵。

(以上三点讲解可配合小演示,如给电铃加罩;

在响铃和学生之间加挡板;

用耳机等)

上面讲解也可先看录像再小结。

五、课堂小结

1.复习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醒学生应自觉减少噪声带来的危害。

六、布置作业

1.课文第57页作业第1、2、3、4题.

2.上网查找有关噪声防治方面的资料,并完成小论文.

七、教学说明

1.充分利用录音、示波器,电视等直观手法,使学生很轻松、很快地掌握了乐音的三个特征。

2.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比较抽象,可利用示波器中对波形疏密,波形高低不同来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3.因整堂课比较活跃,所以组织教学的过程也很重要,使得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既掌握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声音世界带给人的愉快。

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

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

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其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

3、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

4、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就不同。

5、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的缘故。

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

6、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7、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______。

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9、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10、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A.响度很大B.传播速度大

C.频率很高D.振动时间长

11、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A.响度B.频率C.振幅D.音色

12、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13、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

14、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如蝴蝶每秒2-4次,蜜蜂每秒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听觉:

A.能感到蝴蝶飞过

B.能感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飞过

15、闭着眼睛听到熟人说话也可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A.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16、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A.音调B.音色

C.响度和音色D.响度、音色和音调

17、人们在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一特性来判断?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

18、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