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854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赴芜湖考察报告Word下载.doc

思想上的开明开放、思路上的先知先觉,让芜湖赢在了发展的起跑线上。

向芜湖学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借用芜湖的发展眼光来开阔自己的发展视野,借用芜湖的发展思维来完善自己的发展思路,借用芜湖的发展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发展本领。

(一)深谙“为与不为”之道。

芜湖紧紧抓住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提出的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实施“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开发开放战略这一历史机遇,立足自身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在为与不为之间求变图强、奋力赶超。

一是在产业培育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芜湖按照“人无我有、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思路,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集中政策、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着力培育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财政贡献率高的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等三大支柱产业。

2010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94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1%;

总产值达164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8%,成为国家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生产基地,国内产业集聚度和集中度最高的家电生产基地。

二是在招商引资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芜湖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按照引一家企业、建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思路,着力在招大商、引巨资、择强商、选优资上下功夫,建立招商调度、考核、奖惩等制度,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上,对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的按1.5倍核算其分值,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企100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项目的按1.2倍核算其分值。

对没有引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县区,实行年度评优“一票否决”。

先后促成央企对接合作项目16个,南翔物流园区、信义光伏玻璃、海格斯智能电力、康蓝蓝宝石、雅图数字视频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大项目纷至落户。

今年全市在建亿元、1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分别达到218个、35个、3个。

与此同时,对新上项目实行严格审查、控制和考核,对投资5亿元以下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不再供地,对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外的项目实施严格控制且不纳入考核统计。

近两年,拒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100多亿元。

三是在城市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芜湖把“有限政府、无限市场”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在城市规划上坚持政府主抓,突出规划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结合山峦叠嶂、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的特征,努力建设滨江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在城市管理上坚持社会化运作,将城市环卫、绿化、园林、市政设施等全部“打包”,实行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在土地经营上,建立政府主导型土地出让制,变生地出让为熟地出让。

芜湖建投公司净资产从1998年的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246亿元。

芜湖“为”与“不为”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把握“有进有退”的方法论,正确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

咸宁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资源禀赋,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重中之重是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抓住“两圈一带”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振兴规划、湖北工业进入“千亿产业集群”时代等重大机遇,按照“支柱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延伸链条,着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环保材料、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

在项目建设上,要拓展环境优势,扬长补短,走品牌型发展之路,既要抓好核电火电、光宝电子、南玻玻璃、红牛饮料等新建扩建重大项目,切实做好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做大做强,又要按照“对接大武汉、承接大转移”的要求,创新方式,强化责任,全方位推进招大商、引巨资的工作,不断吸引更多更好更大的知名品牌、战略企业、环保项目落户咸宁;

在城市建设上,要做足山水文章,扬长弃短,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既要坚持生态城市定位,结合发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打造宜业宜居宜赏城市,又要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推动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

(二)深谙“舍得”之道。

芜湖的发展奇迹充分印证了有舍有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舍得之道。

一是舍得投入。

芜湖四任市领导坚持“砸锅卖铁也要上奇瑞”,“公务员宁肯6年不加工资也要支持奇瑞发展”的思维,先后投入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40多亿元。

如今,奇瑞回报给芜湖的是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每年数十亿元的企业税金,以及享誉世界的汽车自主品牌。

二是舍得让利。

在产业发展方面,无论是从芜湖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还是从外地引进来的企业,芜湖市委、市政府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扶持。

仅2009年全市兑现自主创新、企业上市、中小企业发展、土地使用税奖补政策等资金就达7.4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出口退税政策资金20.6亿元。

在城市拆迁安置方面,芜湖市使真劲、下真功、投真金,坚持旧城改造拆迁为先、征地拆迁安置为先、房屋建设档次为先,安置房建设不仅地段好、面积宽,而且标准高、环境优,真正做到变“逼”民上楼为“引”民上楼、变要“我”上楼为“我”要上楼,达到了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城市得空间的多赢效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80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4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近40万。

三是舍得冒险。

芜湖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敢干敢冒,崇尚成功,宽容失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一些地方在为国有优势企业能否转为民营而争论时,芜湖人将利税大户白马山水泥厂的经营权出让给了海螺水泥。

事实证明,这是一石三鸟之举,既壮大了芜湖水泥产业,又引进了享有国际知名度的海螺集团,还扶持新上了奇瑞汽车项目。

当一些地方在为新型产业投入有风险而瞻前顾后时,芜湖市政府就一次性投入政府资金3000万元,从中国科技大学引进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该项目一旦成功,将在芜湖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句老话说的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像咸宁这样经济块头小、产业发展不足的后发地区更应借鉴芜湖经验,学会玩转“舍得”魔方,做活市场经济文章,舍得让利于商,多做放水养鱼的事,不做杀鸡取卵的事,以资源换资本,以时间换空间,以机制换市场;

舍得让利于民,以民生投入换得民心支持;

舍得忍受阵痛,注重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事半功倍、厚积薄发的事。

(三)深谙“无中生有”之道。

“无中生有”是芜湖人思想解放的又一生动写照。

一是无中生有造平台。

芜湖市依托区位交通和山水资源,按照串珠成线、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思路,在皖江两岸组建芜湖港港群,科学划定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区,延展了长三角产业向皖转移的纵深腹地。

二是无中生有育产业。

目前,以奇瑞为核心,芜湖市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配套企业331家,2010年汽车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了638.4亿元。

如果说奇瑞的诞生是“无中生有”创造的神话,那么芜湖汽车制造产业的崛起无疑是这个神话衍生的奇迹。

三是无中生有建企业。

芜湖市的几家大型骨干企业,无一不是化无为有的典范。

以一座矿山和一家水泥厂换来了海螺集团的落户,并促成海螺集团本部从宁国迁至芜湖,芜湖从此又多了一家利税过百亿的企业。

芜湖生动的发展实践证明,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都要敢想敢试,真正改变发展靠上级指挥、建设靠财政投入的习惯思维,灵活运用政府调控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做好无中生有、无势造势、变小为大、变弱为强的创新实举。

较芜湖而言,咸宁的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并不差,但发展性生产要素有着先天不足,更应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把外引与内生结合起来,让“飞地经济”与“草根经济”相融相促,让“化无为有”、“化弱为强”的传奇故事在鄂南大地不断演绎。

启示之二:

创新力出生命力,创新强则转型快。

创新是芜湖转型发展的灵魂与动力。

芜湖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改试验的重大机遇,抓住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

(一)政府搭好台。

芜湖政府甘当发展的引路人、争做创新的服务员的精神与作为,催热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与作为。

一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

芜湖连续两年以1号文件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制定了42个配套子文件,营造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

2008-2010年,芜湖市三年累计投入19.5亿元,引导、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

连续五年大力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了一批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

三是打造自主创新的平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芜湖相继建立了“两园(留学生创业园和软件园)、两库(科技数据库和知网数据库)、四中心(创业中心、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利交易展示中心)、一群发(“农业科技短信入户”工程)、一路通(“科技路路通”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反观咸宁,我们的创新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配套政策支持乏力。

咸宁在家底不厚、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更应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建设,帮助企业化解自主创新风险,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唯有如此,咸宁才能诞生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二)企业唱好戏。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这句话在芜湖市得到了生动诠释。

芜湖市千方百计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强力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依靠龙头企业引领自主创新。

龙头企业成为芜湖自主创新的“领头羊”和“火车头”。

奇瑞公司虽然决策于弱市、创业于荒滩,但“不创新,就死亡”的信念,让其成为国内制造业专利授权量最多的企业,荣获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称号。

海螺集团拥有近百家子公司,是世界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节能环保型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两个高科技主题公园因创意而生,靠创新取胜,年接待游客450万人。

在芜湖,不仅奇瑞、海螺、方特这样的龙头企业视创新为己任、视创新为出路,许多中小企业也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创新路径,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2010年,芜湖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性(试点)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品247个;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

二是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自主创新。

芜湖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个新兴战略性产业,倾力打造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广电光伏、智能家电、新材料等4个千亿元产业。

2010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达54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3%,完成产值401.95亿元。

三是依靠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鼓励自主创新。

芜湖着眼长远,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企业主动开发、申请、拥有国内外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意识强烈。

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7720件、授权量3884件,专利实施转化率67%。

四是依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自主创新。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和创新要素集聚的“落脚点”。

芜湖6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9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9家,其中国家级18家,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推广。

就咸宁而言,2010年,企业研发投资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仅有30%的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专利申请量1700件。

与芜湖相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有核心技术、有自主品牌、创新力度大的企业不多。

面对前堵后追的竞争发展态势,咸宁必须按照“发展有特区、创新无禁区”的要求,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下苦力、做实功,在六大支柱产业中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创新型企业,鼓励现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促进“咸宁制造”向“咸宁创造”提升。

尤其要在关键的产业链点上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人才演好角。

芜湖牢固树立“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发挥示范区和试验区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依靠人才的集聚效应促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是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

芜湖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的配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带动一般人才快跑集聚。

对高层次人才,芜湖给予期权股权激励、补助安家费、建设高档配套住宅区等优惠政策。

2010年,引进中高级人才1.2万人,其中高端人才1150人。

目前,芜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8.4万人。

二是不遗余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芜湖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补充,整合利用10所高等院校和2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院资源,加大技能型产业工人和农民工培训力度,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是不惜重金建设创新型人才。

芜湖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在全市企业内选拔、培养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型人才,并予以每人3万元的奖励;

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政策,5年内力争引进100名领军人才,并设立规模为2亿元的风投引导基金,鼓励领军人才在芜湖创业创新;

实施“55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到2013年,力争建设50个产业创新团队、50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和500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助理,目前已培育了26个创新团队,补贴每个创新团队10万元。

咸宁应学习芜湖引才、育才、惠才、用才的魄力,依托科技项目、产业工程,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活跃的人才团队;

通过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保障,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

启示之三:

环境力出生长力,环境利则发展优。

芜湖市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成功扮演了“守夜人”、“引领人”的角色,适时地“现身”和“隐身”,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茁壮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一)改良创业土壤。

芜湖市提出了建设“幸福芜湖”的目标,力争处处都有好环境、人人都有好身体、家家都有好收入。

一是大力优化城市功能。

芜湖统筹完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道路、市政设施、房产开发、生态环境等建设,统筹发展工业、旅游、餐饮、商贸、科技、文化、社区服务等产业。

经过5年建设,市区形成了“城北工业区、城中商贸区、城南高新高教区、城东商务文化区、三山新区”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二是大力优化物流条件。

芜湖大力实施“三产兴市”战略,加快发展公铁联运、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吸引国内外物流资源要素集聚,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发展成为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安徽综合物流中心、长江流域最具产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和泛长三角大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物流企业230余家,拥有长江市场园物流中心、芜湖港集装箱物流中心等一批重要的物流中心,有力推动了芜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优化中介服务。

近年来,芜湖市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切入点,以软件外包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财会、咨询分析等各种业务流程外包,着力发展风险管理、科研开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外包,一大批面向工业企业的会计、审计、法律、金融、科技、咨询、评估、代理、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不仅降低了工业企业运营成本,而且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和技术、服务支撑。

咸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宜居宜业环境,有着日益看好的区位交通优势,特别是率先步入了“高铁时代”,理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目前,咸宁物流企业少、物流园区尚未建成、专业物流发展不成熟;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尚未成气候,企业所需中介服务需求大多是依靠武汉、岳阳等周边城市满足;

旅游休闲业作为咸宁服务业的“龙头老大”,其产业链条、带动功能亟待完善。

特别是随着市区“五成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各个主体功能区的结合度、互补性。

(二)优化金融生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芜湖坚持多管齐下促进金融业大发展、大繁荣,产业了良好的金融聚集和倍增效应。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机构。

芜湖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银行业、非银行业、证券期货、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保险、担保、典当等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既重量的扩张,又重质的提升;

既求业态良多,又求生态良好。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今年一季度全社会融资总额2050.78亿元,比年初增加366.85亿元。

二是大力鼓励金融创新。

芜湖对单个贷款规模达10万元以上的金融创新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

对中小企业当金余额占当年当金余额2/3以上的典当企业,三年内按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20%给予补助。

三是大力培育上市公司。

目前,芜湖共有上市公司9家,总市值1844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4%,资产证券化率达122.3%。

2010年,芜湖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70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咸宁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应加快引进更多更好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加快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特别是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和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融资券,筹措建设资金。

采取专项奖励、专项拨备、专项补偿、专项扶持等方式,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化扶持,激励金融机构扩大放贷层面和规模,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三)改善政务气候。

芜湖市坚持服务至上、效能为先,强化政府有效作为,纵深推进“管理革命”。

一方面,打造效能政务。

芜湖大幅核减审批事项,核减率达40%;

大幅减免行政收费,仅2010年,通过取消、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下调社保费率等措施,为企业减负3亿多元;

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从分散到集中、从串联到并联、从自由裁量到规范裁量、从单独许可到统一许可等“四大转变”,审批项目承诺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下降到3.2个工作日。

目前,芜湖较其周边地区而言,行政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审批服务最优。

另一方面,打造阳光政务。

芜湖市注重完善电子政务监察系统,致力构建“窗口受理、内网办理、窗口反馈和远程同步监督”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对所有网上运行的行政权力进行实时监察,确保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

就咸宁来讲,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政务环境建设有较大起色、较大进步,但与芜湖等先进地区相比,更多的是差距。

优化政务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

政务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优政务环境永无止境。

应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加快构建政务环境创新创优的长效机制,推动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