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60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不如捡垃圾Word文件下载.docx

材料二:

“读大学值不值”引起网民激烈交锋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林露实习生王玉雪)近日,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该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就引发热议,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两天内已发布十余条微博关注此事。

有网友认为四年大学生活提高了自己的修养,也有网友因为大学毕业后工资不如农民工而认为读大学没用,还有网友认为上大学值不值取决于读的是不是名牌大学。

根据网上的一项调查,在一万多名受访者中,有超过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其中五成人表示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认为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两成人表示“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仅有三成网友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把读大学看成一场投资。

支持:

上大学对个人修养提升、思维方式转变影响很大

网友“金燕mjy”:

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就没后悔过读大学,大学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没能给你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是影响很大的!

网友“张鹤慈”:

如果把上大学作为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作为找职业的敲门砖,就不会有读书无用的感慨了。

网友“桃树”:

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送子女读书,不仅仅是为子女的前途和子女自身品质的提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一个做父母应该担当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网友“佑堓|漫随”:

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当一切都变得如此功利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读书无用论”太过狭隘,它是小市民思想的一种社会反映。

网友“肥肥的黄色控鳗鱼小c”:

相信很多人都会懊恼说读大学出来之后工作难找,专业不对口工资又低,但是不会有几个人是真心后悔去读大学的,因为回忆起来其中有很多收获,并且能够去各个城市看看。

现在看来,努力工作寻找进步才能让上大学变得有意义。

网友“九敏要努力”:

毕业后,我时常回忆在母校的四年时光,特别怀念母校的每个角落,怀念给予过我教诲的老师,怀念曾经朝夕相伴的同学们,那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岁月。

在淮师读书的四年,我不断成长,从幼稚到成熟,我相信,这也是一笔值得我一生沉潜反复、一往情深的珍贵财富。

网友“书0吃”:

不是读书无用,实在是高考用处没有想像得大!

网友“墨痕斑斑”:

我儿马上就要上大学去了,从没想过不让他去,但却想过四年后他将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没有拼爹的资本,对未来确实担忧!

怀疑:

上名牌大学才有用

网友“海风”:

不是名牌大学读了确实没用,现在招人,好点的岗位都强调要名牌大学毕业生。

网友“天然之家Char”:

有些家长明知上大学三本没有用,就是放不下虚荣心,认为是没面子,结果是肥了学校,坑了自己,害了孩子。

网友“francis”:

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就可以确定了,主要看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至少二本以上,名牌大学最好,这样读大学才有用,否则读大学无用。

网友“无知无痴”:

时下“读书无用论”剑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本质的区别。

大学是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网友“无欲何求”: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回到20年前,会有这些评论吗?

这是教育改革的失败,在经济上高校把学生当成了会生蛋的母鸡,在教育上高校不能适应社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

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可是高校却是宽进宽出。

反对:

大学毕业生混得还不如学历低的

网友“潇湘通讯”:

我上完大学才做生意,我同学初中毕业就做生意,他如今在长沙有房有车有店面,我什么都没有。

网友“脚踏七星2012”:

现在进城打工最少有一两千块,进好厂有两三千还包吃住。

做建筑的砖匠一天至少也是一两百。

这是很多人都能够感受到的最切实的事实,再加上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也造成很多人坚定了这样的想法。

这不是谁的错。

网友“Ample”:

尽管这位父亲做法有点极端,但反映出的却是“知识群体”的无奈,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无情吞噬。

找工作、升职、接任务等等都靠关系的社会,知识的作用在弱化,向上通道变窄,上不上大学真的不重要了,悲哀!

网友“星野铁郎”:

事实的确如此,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不知政府打算怎么解决?

网友“我家开水好”:

支持这位父亲,我也是读本科出来的,毕业也就失业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好在工地上打拼,拿着比农民工还少的工资。

之前新闻报道今年长沙很多大学毕业生月薪还不足2000元,我们这些草根要生存没必要也没资格去谈那些马克思微积分和爱因斯坦的话题。

材料三:

“上学无用论”横行也因上层社会不“下流”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

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本报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

(9月2日《成都商报》)

父亲缘何不让女儿上大学呢?

报道说,父亲认为上大学最终还是找不到工作,还是要回家谋求生计,几年大学下来要花费很多资金,还不如捡破烂赚钱。

这位父亲有一个想法,情愿拿钱给孩子做生意,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

上大学难道就是“挣钱”?

上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去衡量吗?

这确实值得整个社会思考。

一方面,我们可以去责怪这位父亲的“鼠目寸光”,功利性目的性太强,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而不去衡量上大学对于一个孩子在自身综合素质、未来竞争力、未来生活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确实该从深层次去探讨“上学无用论”,为何“上学无用论”会在社会横行?

“上学无用论”的横行也是上学容易就业难造成的。

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上流社会不“下流”,底层社会难“上流”。

人才的渠道被堵死了,也就有了这位父亲坚决不让女儿上大学的尴尬,因为他认为上学大学不值得。

当然,这位父亲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找不到工作,多点知识,对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好处的。

关注有多少人赞成和反对“上学无用论”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让人们抛却“上学无用论”的想法。

其实,这也就有一个办法,让上学确实有用。

这就是要给底层社会的孩子出彩的机会,“上流”的机会。

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也爬到了知识的巅峰,但是巅峰之上,却是一片雪景和寒冷的北风。

卖猪肉的研究生,卖青菜的博士生,考环卫工的博士后,在家种地的大学生,因为孩子学有所成却就业无门喝药自杀的老汉........这些新闻中的孩子们的知识无处安放,学有所成的日子变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日子。

当来源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在经过10年寒窗的磨砺后,还要奋斗10年的时间才能和人家坐在一起喝杯咖啡的时候,当他们用10年的奋斗换来的是一把“锈迹斑斑之剑”的时候,还有10年磨一剑的奋斗美好吗?

付出和收获理应成为正比。

这些都源于没有公平的出彩机会。

没有公平的出彩机会才是“上流之路”被堵死的罪魁祸首。

“上流”永远不“下流”,在岗位本来就供大于求的现实之下,“下流”的人们就永远难以“上流”了。

有多少人会“下流”,除非是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就是这样也还有“戴罪当官”的保护伞呢!

当和扬州神女同时进入公务机关的孩子都是官员子女的时候,当市长爹生了个市长女儿的时候,当局长娘和科长女儿一起办公的时候,当一个单位听到的都是舅舅、叔叔、婶婶称呼的时候,当爹是英雄儿好汉成为无奈现实的时候......底层的“上流之路”能不被淤泥堵死吗?

想起韩国的商贸部长因为女儿在本单位就业而引咎辞职的新闻。

清理“上流之路”上的淤泥,就该有这股子狠劲。

尽管有人说,“拼爹”现象是全球普遍的,官员子女的升迁只要符合程序未尝不可,可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底层社会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无奈,没有官员子女特殊的身份,他们还有没有如此辉煌的出彩机会?

打破这些不公,让从小就喝着咖啡的人们都有“下流”的机会,才会有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上流之路”。

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传说,上学无用的论调也就没了市场。

材料四:

全国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农村学生占大多数

2013年全国高考已经举行,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三毕业都参加这场规模达到912万人的大型考试。

许多人在考试还没开始就选择了放弃。

  根据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再去走高考的“独木桥”,客观上减少了高考人数。

而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

而这80多万名学生当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让上大学的里程碑意义减弱、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是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高考的主要原因。

现在高中毕业出去打工,起薪也差不多两三千,大学毕业之后,别说找工作难,找到了工作,起薪一样两三千,所以很多人算了眼前这笔账“我学这四年究竟在干吗呢”?

(毕业生的择业、就业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高人一等?

今年教育部将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计划,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前段时间,国务院又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

从这些都可出看出,纳入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贫困县考生有了更多被重点高校录取的机会。

材料五:

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是一面镜子

长期以来,重点高校对农村生源比例一直闭口不谈。

今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

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9月1日《京华时报》)。

  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是近年来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现实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残酷和难堪,北京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仅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农家子弟,而这个低得可怜的比例,还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结果。

据北大招生办介绍,近两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这就是说,在两年以前,北大的农村学生仅占10%左右。

  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上升,应主要归功于国家的强制性政策。

去年,国务院要求重点高校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投放1万名招生计划,今年,这一定向招生规模增加至3万名,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

  但这显然远远不够。

在某种意义上,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公平不公平,以及不公平到了何种程度。

北大农村生源仅占14.2%、城市生源高达85.8%,这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把城乡教育差距直观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城乡教育的巨大落差不只是教育不公问题,而且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它堵塞着农家子弟向上流动的通道,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抬头……可以说,城乡教育不公就是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根源。

  高校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对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的现状不能无动于衷,对农家子弟向上流动通道狭窄问题不能袖手旁观,尤其是国立重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尽一分力。

  政府在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上的责任更大。

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比拼中败下阵来,无非因为他们没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畸差,至今仍有一些学生自带桌椅上学,有的甚至饿着肚子上学。

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终于达到4%,教育投入总量不可谓不巨大,但这些钱应该重点用于给贫困地区中小学“雪中送炭”,而不该重点用于给高校和城市中小学“锦上添花”,应该用来填补城乡教育鸿沟,而不能用来加剧城乡教育不公。

(晏扬)

 

材料六:

上大学值不值是自由选择,不能光考虑功利

新闻中玲玲父亲所谓读书无用的看法,不过是从就业角度衡量读大学的作用。

大学就业不好,他便觉得读大学没必要;

大学就业形势好转,他会觉得读大学也不错。

子女是否读大学,在他这里,不是一个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一门风险投资的学问。

从大学的过去来看,玲玲父亲的这种考虑并非毫无道理。

过去,大学意味着“鲤鱼跳农门”。

1978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人藉此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

但玲玲所处的当下,大学生已不再包分配。

传统意义上,大学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早随着分配机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称谓也成为了一顶过时的桂冠。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大学去除掉“鲤鱼跃龙门”式的神圣色彩,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色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但由于在改革初期,许多人依靠市场经济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导致了新的大学生群体产生极为强大的身份落差感。

透过社会现象,这部分人会逐步接受不读大学,也可以发财。

不读大学,也可以呼风唤雨,不读大学也可以“成功”等观点。

而伴随着财富逆袭神话的崛起,“知识改变命运”也从经济意义上跌落“神坛”。

反对读大学和一味夸大读大学的作用,殊途其实同归。

都是一种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

在这种功利主义者看来,凡做什么,必然要取得某种实惠。

大学反馈于人的“好处”,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不是去超市买商品,你给他100块钱,他就给100块的货物。

某种意义上,大学更像是一个精神超市。

你给100块钱,他给你一点点思想。

人们读大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从这里收获一种更加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孕育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土壤,从而避免“灵魂跟不上身体”,卷入市场社会的洪流。

从这种意义上,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也确有进步意义。

因为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因素。

读大学不可能,也不是市场经济下,人们成功的先决条件。

把是否读大学与人生出路捆绑在一起,仍是计划时代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

其实,在一个正常社会,一个人是否读大学,应该是一个自主的命题。

愿意读,乐意读,便可以去读。

不想读,不乐意,自然也可不读。

用功利主义的思维绑架一个孩子上大学的选择,已超出了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学理范畴,损害了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

材料七:

北青报:

如何破除“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在大学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四川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

  玲玲的父亲所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在网上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这也折射出社会对大学教育不满的情绪。

在笔者看来,这位父亲可以对读大学进行如此判断,但却不能剥夺孩子上大学的权利;

从孩子已成年角度,他也可以拒绝为孩子提供学费支持,但在上大学问题上,还是应从长远计———上大学要算“投资账”,但更应该算教育账。

  我们承认,这名父亲的经济账或许是对的。

他说,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肯定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

这16万都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开个店做生意也能赚钱。

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

可是,读大学还有发展人格、完善自我的非功利价值,难道人生就只追求金钱吗?

  毋庸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社会,功利教育盛行,读书对于很多人而言,只剩下功利的价值,而一旦功利的读书价值下降,读书就变得无用,这与我国的整体教育模式和目标有关。

在基础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升学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混一张文凭是很多人的追求,以前文凭还比较值钱时,大家认为读大学有价值,而当文凭不值钱———仅凭一张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时,就认为读大学没意义,加之近年来大学办学严重同质化,甚至有的学校、专业教育严重空心化,不能给学生多少真正的教育,这种情绪进一步增加。

或者说,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制造了功利教育观。

  对于这起事件,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引起反思,虽然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选择,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

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

其实,我国每年已有200万左右的学生以各种形式放弃高考,只是由于学生做主放弃,或者家庭和学生共同商议放弃,没有像这位父亲要求孩子放弃具有新闻效应。

  另外,我国社会应该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

据报道,这名学生其实想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而不是依靠父亲的资助,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也有助于其自强自立———父亲的不允许,恰可以给其自主锻炼———可她仔细研究了相关政策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够不上贫困的资格,无法申请贷款。

这是不应该的。

在国外,不少国家的助学贷款基本覆盖所有的学生,凡是想贷款上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这可以让学生自强自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而不需要家庭的资助。

以美国为例,一个本科生最多可以借4.6万美元,一个研究生可借13.85万美元。

助学贷款学生享受较低的利益,而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则能得到政府的利息补贴,自己不用支付大学期间的贷款利息。

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允许所有学生都可申请助学贷款,而对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实行免利息。

  如果我国能推行这样的制度,也就表明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真正重视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权益。

当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时,这样的大学竞争力必然更强———不能回报给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受教育者选择借款读书干啥?

所以,如果能以这起事件来推动我国助学体系的改革,那么,这可以视为我国大学在应对读书价值下降时做出的积极举措。

材料八:

人民网评:

破解“上大学无用论”背后的社会问题

开学之际,大学新生们纷纷背上行囊,走向期待已久的象牙塔生活。

然而,在成都,有一位女生却手持录取通知书黯然神伤。

在她父亲看来,“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所以拒绝供女儿上大学。

这位女生的处境、这位父亲的“上大学无用论”引起了社会热议。

人们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面对“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水果刀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脑体倒挂现象,曾经出现了一波“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今天,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出现“上大学无用论”,则有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

曾几何时,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就能改变自己乃至全家人的命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念。

然而,现在这种信念在很多人那里不再那么坚定了。

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规模的壮大,人才来源日益多元化,让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不再那么夺目。

功利思想的熏染,物质追求的放大,也让“上大学”直接与真金白银的投资回报画上了等号。

在那位父亲的利益考量中,“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

能不能赚钱,决定上不上学,这种利益至上的观念其实很有代表性。

除了价值观上的偏误,导致“上大学无用论”的社会原因更不能忽视。

近年来,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年年都有“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即便与一些技术工人、农民工相比,也是越来越不好看。

这种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的“冰火两重天”现象,难免打击许多人对上大学的信心,教育部数据显示,高考人数已连续五年下降,2009-2012年全国有300万中学生放弃高考,占毕业人数的10%。

而企业调查则表明,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对路子、用得上的大学生太少了。

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改革创新,培养更多社会既需要又有用武之地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教育总是最重要的上升渠道。

不可否认,靠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在今天还是举不胜举。

但招考、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萝卜招聘、拼爹就业、体检卡人等现象,也让不少学有所成、身怀真本事的毕业生无可奈何。

这种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作为上升渠道的功能,加剧了人们对“上大学无用”的焦虑。

据报道,那名成都女生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关注,不少人打进报社热线表示,愿意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

一个人的上学困境固然好解决,但只有正视和破解“上大学无用”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深化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

总结:

读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近日,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就没后悔过读大学,大学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没能给你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