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73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

自学讨论

第五节

细菌感染

伤寒

细菌性痢疾

布鲁菌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见习

见习一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见习二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

总学时合计

[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染的概念、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的概念及管理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3.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核心内容、隔离的种类、消毒的种类。

熟悉: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机体免疫应答作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2.标准预防的措施、隔离原则。

了解:

1.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常用的消毒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难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和标准预防及传染病的消毒隔离。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此消彼长。

2.感染过程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五种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 

 

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病学特征 

如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等。

4.感染后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复发和留有后遗症,另一些传染病则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免疫性疾病。

2.临床类型

(1)按临床过程的长短:

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2)按病情轻重:

轻型、典型、重型和极重型。

(3)按临床特征:

典型、非典型。

3.毒血症状发热以外的多种其它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等中毒症状,重者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呼吸道传播。

(2)水、食物:

消化道传播。

(3)手、用具、玩具: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4)媒介昆虫:

分为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

(5)血液、血制品、体液:

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

病原体的芽孢获幼虫、虫卵污染土壤。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归纳为:

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2种);

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均规定了上报时限。

2.对接触者的管理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的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1)人工主动免疫:

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实施及其反应和处理

(2)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五、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

(一)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无论自身黏膜与皮肤是否完整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采取双向防护。

2.标准预防的措施洗手、手套、面罩、隔离衣、隔离室、其他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隔离

1.隔离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隔离的原则和方法

3.隔离种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三)消毒

1.消毒

2.消毒的种类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3.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类

4.消毒方法

5.消毒效果监测

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的表现。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常见的热型、皮疹的形态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病史的评估、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

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发热

(1)发热的过程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发疹

(1)发疹的种类皮疹、粘膜疹。

(2)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疹先后顺序。

(3)皮疹的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4)发疹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第3节病毒感染

1、流行性感冒(自学)

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自学)

三、病毒性肝炎

1.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2.临床分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炎标记物的检测。

3.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的预防。

1.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和人群易感性、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

1.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

2.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1.各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和抵抗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生理改变。

2.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慢性乙肝抗病毒的治疗和护理。

[教学时数]4学时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各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

二、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二)传播途径: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

季节,人群分布等。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

(二)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五、病理生理

(一)黄疸:

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

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诱发因素。

(三)出血: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四)腹水:

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五)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竭。

六、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二)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2.急性无黄疸型

(三)慢性肝炎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四)重型肝炎(肝衰竭)

1.分类 

(1)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

(4)慢性重型肝炎

2.发生诱因

(五)淤胆型肝炎:

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六)肝炎后肝硬化

七、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的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2.胆红素:

血清和尿胆红素

(二)血清蛋白检测:

清蛋白、球蛋白。

(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四)血氨浓度检测

(五)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

抗HAVIgM、抗HAVIgG、HAVRNA。

2.乙型肝炎:

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Ag与抗HBc、HBVDNA、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

抗HCVIgM和抗HCVIgG、HCVRNA、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

HDVAg、抗HDVIgM和抗HDVIgG、HDVRNA。

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

(二)临床表现:

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各临床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九、治疗

治疗原则:

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辅以适当药物,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采用抗病毒治疗。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三)重型肝炎:

支持和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并发症防治、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

十、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

营养失调;

潜在并发症:

出血、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有感染的危险;

肝性脑病、肾衰竭。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2.生活护理

3.合理饮食

4.病情观察

5.用药宣教、观察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11、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预防

(四)疾病知识指导

(五)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12、预后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

1.流行特征、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1.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各期治疗要点。

2.健康指导。

1.定义与概述。

2.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各期的护理。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2学时

一、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

(三)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

(二)病理生理:

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

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

(二)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

(五)恢复期

(六)临床分型:

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五、并发症内脏出血、肺部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等。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尿常规尿蛋白、管型、膜状物。

(三)血液生化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

(五)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

八、诊断:

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诊断。

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强调“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一)发热期: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为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

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治疗原则为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

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六)并发症治疗:

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水肿、ARDS、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一)常用护理诊断组织灌注无效;

体温过高;

体液过多;

心力衰竭、肺水肿、出血。

(二)护理措施:

1.休息

2.病情观察

3.配合抢救

4.吸氧

5.出血的护理

6.急性肾衰的护理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

(三)疾病知识指导出院后休息1-3个月,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量体力劳动。

五、艾滋病

1.定义、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和临床表现。

2.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3.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局部处理。

1.诊断要点。

2.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级别的评估和预防性用药方案。

1.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

2.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流行病学、护理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和治疗要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两型,均为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二)传播途径 

性接触、输血(制品)和注射、母婴传播,其他如接受HIV感染者的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四)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艾滋病分期

1.急性感染期(Ⅰ期)

2.无症状感染期(Ⅱ期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Ⅲ期)

4.艾滋病期(Ⅳ期)

(1)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

(3)严重机会性感染

(4)继发肿瘤

(5)继发其他疾病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表现

1.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2.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

3.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机会性肿瘤、H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4.皮肤黏膜

5.眼部

(一)血常规

(二)免疫学检查:

CD4﹢T淋巴细胞检测

(三)血清学检查

(四)病毒分离

七、诊断

八、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二)抗机会性感染、肿瘤治疗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九、护理

(一)护理诊断有感染的危险;

恐惧;

活动无耐力;

腹泻;

社交孤立。

(二)护理措施

1.隔离

2.病情观察

3.休息与活动

4.饮食护理

5.生活护理

6.用药护理

7.心理护理

十、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冲、挤血、消毒。

(二)暴露级别评估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三类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

(三)预防性用药方案

(四)随访和咨询

十一、健康指导

(二)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乙脑概念、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2.隔离及护理。

熟悉:

1.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健康指导。

乙脑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3.重点:

乙脑的概念、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护理。

2.难点:

乙脑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及隔离。

一、乙脑的概述乙脑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其他。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病学特征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社区以散发为主。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普通型、轻型、重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测、肺部影像学。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之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排除类似疾病。

八、治疗要点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

九、隔离措施

1.疫情报告乙类传染病管理。

2.设立发热门诊

3.隔离发现疫情就地实施呼吸道隔离。

4.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1.护理诊断体温过高、气体交换受损、焦虑/恐惧、营养失调。

2.护理措施标本采集及运送、病情观察、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十一、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大多经综合治疗后痊愈。

七、登革病毒感染(自学)

八、狂犬病

1.狂犬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2.狂犬病的护理。

1.狂犬病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狂犬病的健康指导。

狂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1.重点: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狂犬病的概述又名恐水症,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二、病原学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嗜神经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可耐受低温。

(一)传染源病犬、猫、猪、牛、马和兽类。

(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咬伤、抓伤、舔触的皮肤、黏膜侵入)、呼吸道传播。

(一)发病机制分为三个阶段:

1.病毒侵入外周神经

2.侵入中枢神经

3.向各器官离心性扩散

(二)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5天-19年或更长,一般1-3个月。

(二)3期经过

1.前驱期

2.兴奋期

3.麻痹期

(三)两个类型

1.典型

2.麻痹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病毒分离

(四)内格里小体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核酸检测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

八、治疗要点对症治疗为主。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皮肤完整性受损;

有受伤的危险;

有窒息的危险;

恐惧。

(二)护理措施

1.伤口的处理

2.预防接种

3.病情观察

4.休息

5.避免刺激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

7.急救配合

8.心理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十一、预后

第五节细菌性疾病

1、伤寒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