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76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县现有机井4989眼,井灌面积27万亩,年开采量达亿立方,超采亿立方,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6—12米左右,已形成三个漏斗区,最大半径10公里,因水位下降而报废机井达1300多眼。

外来客水有两部分来水,一部分是北山各峪口洪水,汛期大部分为山前引洪漫地用尽;

另一部分是境外客水,主要有桃曲坡、二黄、交口、泾惠四个灌区,设施灌溉面积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年引水量3000—4000万立方。

全县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亩均水资源量97立方,不足全省人均的1/6、全国的1/12。

近年来,全县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农业生产年需水量亿立方,供需缺口达亿立方,而且浅层地下水除石川河沿岸外含盐量、氟量高,高氟水、苦咸水分布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共涉及淡村、留古、到贤、流曲、王寮、华朱、刘集、杜村等1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万人。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我县水资源的两大特征。

  由于缺水,富平的人饮困难问题在全省是最突出的,“九五”初,全县有饮水困难人口达万人,“九五”以来通过实施“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共解决了万人(“甘露”万人,“人饮”万人,“改水”万人)的饮水困难,剩余万人。

近年来,因水资源性缺水新增加缺水人口万人,其中涉及沿山一带7个乡镇22个村万人和石川河沿岸5个乡镇15个村万人;

因工程老化,年久失修导致水质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涉及部分塬区9个乡镇25个村万人,共计新增万人。

目前实际上我县还有万人(苦咸水万人,氟水万人,缺水万人)的饮水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平先兴水,富平要富先富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

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重点工程来抓。

从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加强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确立新观念、开拓新项目、创建新机制、塑造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五新兴水思路,依托“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带动,以小城镇为中心向农村辐射,集中连片,规模解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万元,共建成各种形式的集中供水工程82处,集雨水窖5193眼,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我们的主要做法与体会是:

  一、统筹规划,资源统配,依托乡镇,辐射农村

  富平水利最突出的问题是水源短缺,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根据本县降雨量少,地表无径流,地下浅层水不足而岩溶水丰富的实际,县水务局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我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

明确提出全县城乡供水工作要打破地域界限,打破行政区划,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解决。

按水资源性分布情况,将全县分成三个大区,即山区和沿山缺水区、苦咸水氟水区、轻度缺水区。

在规划上,对缺水区,规划用水窖解决,有条件引水的,想方设法调配水源。

对苦咸水氟水区,结合“380”岩溶水分布,规划了华朱、西村、由典、笃祜、庄里—义门五个“380”岩溶水水源地,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城乡供水“一盘棋”,坚持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建设跨乡、跨村的大型骨干供水工程,尽量扩大供水区域;

对轻度缺水的淡村盘龙地区,规划了盘龙湾项目区,根据有限资源,以供定需,规模适度,利用浅层地下水源解决。

近几年来,根据规划,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北塬页坡新打“380”岩溶水井5眼,日供水量达到万吨。

同时又先后在西村、康庄、庄里、王寮塬等地钻探成功岩溶井6眼,解决了北塬区及县城区水源紧缺的矛盾。

特别是利用县城供水3号水源地向华朱杨坡、赵坡村供水,解决了附近村庄万人的饮水困难。

通过建设联乡、联村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达到水源共享,互为补充,统一调度,通过井与井之间的管道相互连接,相互调节,既保证了各供水工程的正常供水,又为农灌储备了水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

  二、多方筹资,分步实施,形成规模,壮大产业。

  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

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筹集资金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这一工作思路。

几年来,我们对于“甘露工程”、“饮水解困工程”、“氟病区改水项目”、“母亲水窖”计划等项目的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水利,积极推行五小水利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

近几年来我们共多方筹资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特别是XX年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后,我县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以群筹为主,国家投资为辅,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资金问题。

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省、市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个别调整;

项目资金实行市级报帐制,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效率,促进了工程进度,并由审计、财政、计划、卫生部门监督,确保了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国补资金主要用于主体工程建设、管材和设备等,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征迁占地和入户工程建设;

所有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合同管理,由县水务局负责实施。

  经过多年建设,到目前为止共解决了万人的用水困难。

北塬岩溶井的钻成及县城供水工程的实施,初步改变了县城区5万居民及沿途1万多农村人口的缺水状况,并相继建成了15处5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

原儿基会援建的流曲供水工程,通过“饮水解困工程”等项目的续扩建,供水规模不断扩大,供水人数由原来的万人增加到万人,三寨供水工程投资400多万元,供水人数由原来的万人增加到2万人,结束了当地缺水和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这些集中供水工程的建成,壮大了水利行业的自身产业。

安置水利职工68人,年供水收入210万元。

  三、理顺体制,转变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城乡供水工作关键是管理,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程建设再好也难以长久的发挥效益,管理体制的置后,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后续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理顺体制,一是在96年,我们便成立了水务局,接管了原城建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把农村和县城供水进行统一规划;

第二年便利用华朱乡页坡的380岩溶井解决了县城供水的水源问题,成立了城区供水公司,实行了归口管理,在体制上改变了多头管水,实现了“一龙管水”。

二是根据县情,对已成工程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办法。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

对由国家和群众合资兴建的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按工程规模及分布情况,实行县管、乡管、村管、户管四种管理形式。

一是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在县水务局指导下,所在乡镇水管站参与、监督,成立工程管理站,管理权属县水务局;

二是几个村集中供水工程,县水务局委托所在乡(镇)水管站管理,有关乡村参与、监督,成立供水管理站;

三是一个村的集中供水工程,在乡(镇)水管站指导下,由村管理,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所在村参与监督,成立供水工程管理站。

四是集雨水窖工程,明确了户主是工程管护责任人,负责集雨窖日常运行和维修。

这样便形成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的管理格局,纠正了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使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目前,共建成各种形式的集中供水工程82处,其中县管4处,乡管28处,村(组)管50处,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建管理站51处,有管理人员254名,安置水利职工68人,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四、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饮改水工程建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改水工程建设,每年被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认真执行省、市有关规定,与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按“报帐制”的要求,规范程序,强化管理,精心实施,全面完成下达计划任务。

工程建设于XX年4月开工,XX年11月底竣工。

完成总投资万元(防氟改水万元,饮水解困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防氟改水万元,饮水解困万元),地方配套万元(防氟改水万元,饮水解困万元)。

共建成饮改水工程26处40个项目,共打配机井23眼,建成管理站、配水站20处,房建面积平方米,围墙3118延米,塔池23座,加压站6座,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公里,铺设管网公里,闸阀井、水表井等附属建筑物381座,移动土方万立方米,投工万个工日,解决了15个乡镇40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万人的饮水困难。

  工程建成后,明确了产权,成立了14个管理站,落实了管理主体,执行水价—元,入户率达50%以上,工程运行良好,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近年来,我们在供水由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对于县城供水,实行分类水价、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

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我们主要是对各供水站的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进行指标量化管理,赋予各站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权利;

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基本工资加提成的工资结构,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水费抄收率达85%以上。

通过价格调整,达到保本经营。

自来水公司水价从移交前的元/方、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元,综合水价2元/方,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

我县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价格,根据《乡镇供水水价核订原则》核定,按成本核实水价,有的高出目前实收水价的倍,农民难以接受,水费征收困难。

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目前执行水价—2元。

从全县工程运行经营情况来看,水费收入仅能保住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及部分维修费用,其它费用暂时无法提取。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

“以提高经营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层次抓好管理工作”,并抽专人对县管、乡管工程进行摸底调查和整改。

目前,水费征收情况逐步有了好转。

  由于我们理顺了体制,转变了机制,供水已成为全县水利行业的支柱产业,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对各供水站下放自主经营权,水源富余的供水站,采取供水兼顾节水农灌等形式增加收入。

二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全县从供水受益区中解脱的劳动力,年可节约400多万元;

三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氟病区的地方病随着供水工程建成将成为历史;

四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一些严重缺水地方不再远距离拉水了;

五是支持了果品加工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是促进了节水措施的推广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富余水量实施高效农业的节水灌溉,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用水需求。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解决,以保证我县的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①加快“380”岩溶水的开发,建设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决万人饮苦咸水、高氟水困难。

②加强管理;

从全县工程运行经营情况来看,水费收入仅能保住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及部分维修费用,其它费用没有提取。

③做好水价调整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农村饮水工程水价至少要能补偿饮水生产成本和费用,达到工程能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OO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