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78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Word文件下载.docx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

只要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

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

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

“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

“若与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烹之。

”方提趣汤,布顾曰:

“愿一言而死。

”上曰:

“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之万世。

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

布乃称曰:

“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

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吴、楚之乱,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

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

“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王病不行不行:

快死了

B.若独祠而哭之祠:

祭祀

C.与汉而楚破与:

亲附

D.微彭王,项氏不亡微:

没有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B.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C.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D.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

孝文帝时做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敛。

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上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7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水村闲望①

俞紫芝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

②桡:

原指桨,这里代指船。

③赊:

在此为语助词。

8.诗歌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松、菊表达自己高尚隐士节操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盛赞南昌人烟阜盛、富庶繁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家中人丁单薄,连勉强亲近的亲戚都没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

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

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E.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12.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划线的三处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屠呦呦获奖,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烈日炎炎,持续的高温让市民,省内各市纷纷“让洞于民”,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

②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

③“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

A.不堪忍受日趋笃厚意兴阑珊

B.不堪忍受日臻完善意兴盎然

C.情何以堪日臻完善意兴阑珊

D.情何以堪日趋笃厚意兴盎然

1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贾平凹的小说《古炉》的数字版权纠纷遭“围观”引出新话题——数字时代,作家也需要经纪人。

B.人大新闻专业将微博表现与成绩挂钩——“织围脖”能力也成为课程的考核标准。

C.语文“学案”是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语文学习。

D.如果将中国最庞大的群体排斥在教育之外,排斥在文化之外,排斥在大学门外,那就是逆历史而行,反规律而动。

17.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D.②⑤④①③⑦⑥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_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__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_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图表的内容。

(每条25字内)(5分)

对开设外国

名著阅读课

程的态度

人数

比例

阅读外国名著

的情况和比例

喜欢或

比较喜欢

229

81.8%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57.6%,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42.4%

不喜欢

51

18.2%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8.8%,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91.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

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文体特征鲜明;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晓天中学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理科)答案

1.C(答非所问。

本项表述的是汉学研究的作用;

另外,“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表述有误,原文“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2.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无中生有;

而且,“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3.D(A.因果倒置。

“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

B.扩大范围,“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而且原文为假设关系,选项为条件关系。

C.未然说成已然,“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4..A(“不行”应解释为“没有出发”。

5.C(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

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6.B(“取下彭越的首级”有误,应是“在彭越的首级下汇报”。

7.

(1)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就是因为彭越王据守着梁地,跟汉军联合而使楚为难的缘故啊。

(2)栾布悲哭彭越,把赴汤看作像回家一样,他的确明白如何安排自己,不是顾惜自己的性命。

即使是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能超出他呢!

8.

(1)①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

(恬静、优美、朦胧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词,即得2分)②沙滩上泊着小船,隔岸草木凄迷萧疏。

翠鸟卧眠在荷叶下,白鹭栖息在芦花丛中。

溪云淡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