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20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

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形胜”。

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

“聚力”就是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

“任势”,是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

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战。

B.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的精髓。

B.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提。

B.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霸道”行为。

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力量。

D.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继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一手蒋世平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

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

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

“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

”郑晓亮说:

“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

”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

郑晓亮说:

“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

”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

吃饭时,醉酒爷爷问:

“酒呢?

”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

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

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

郑晓亮笑

着说:

“那个不是我爷爷。

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

”林勇对包工头说:

“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2000元。

”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

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

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

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

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

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

高大爷笑道:

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

30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

可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

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

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

高大爷听说了,马上来到医院,说:

“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

”高大爷让林老板躺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轻的“嚓嚓”声。

林勇大惊:

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

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

“好了。

林勇瞧着高大爷问:

“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

”高大爷淡淡地说:

“我就是。

”林勇大喜,说:

“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

”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

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

孩读书。

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

高一手心灰意冷,快70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

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

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

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

“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术怎么样?

”郑晓亮说:

“好,好啊!

”高大爷“哼”了一声,说:

“有什么好?

你也不喊一声师父!

”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

“师父!

”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

“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

一个月后,林勇痊愈。

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

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

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

栋两层小白楼:

“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药,你们搬进来吧。

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

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门头挂了一块牌子:

郑一手。

(选自2017年8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

5.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6.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

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

报告指出,到2017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效。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

贫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我国的扶贫开发也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一方面,

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

就业和增收的途径。

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

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

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材料二

(2017-12-14《中国劳动保障报》)

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

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

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

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

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

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

脱真贫、真脱贫。

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

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

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他说:

“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材料三

(2017-10-23《人民日报》)

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

精准扶贫让大数据导航,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通过合理运用好大数据,精准扶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

对于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

将大数据结合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我们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材料四

(2018-01-03《新民日报》)

在一些地方,“通过‘巧算’收入账”,“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

“有的发展产业不进行调查研究,靠拍脑袋决策”,“扶贫项目和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

如何防止“巧算账”式的数字脱贫?

要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做扎实调查,讲明白

政策。

做实入户调查,不能让故意少报收入者占便宜。

“脱贫攻坚过程中,纪检部门一定

要强化执纪监督,对‘数字脱贫’等问题紧盯不放、绝不手软,以严监督严查处,严防脱

贫走形式。

”如何避免“拍脑袋”式的产业规划,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同意愿相符,和需

求对接。

“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成了发展扶贫项目的硬杠杠,更是精准扶贫取得真正胜利的根

本出发点,是一切扶贫工作的应该遵循的原则。

“去年让养鸡、今年让养羊、明年让种药材”这种“拍脑袋决策”越来越少。

尊重群众意见,充分调动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一个人打工,基本上全家人平均收入就过了贫困线,只要有打工意愿,政府免费提供培训,同时帮助联系打工机会。

(2018-05-16《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中中国扶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指出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保持快速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B.中国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C.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

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

D.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需要我们用好大数据,需要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十八大以来,六千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越来越小,已经下降到了4%。

B.由材料一可以看到,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了,住房得到了改善,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率也达到98.2%。

C.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作物,精准判断市场需求从而进行精准生产。

D.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用数据和事实证明了是“脱真贫、真脱贫”,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E.中国减贫脱贫的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9.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

(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

“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

”帝叱之,通进顿首曰:

“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帝寤,曰:

“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时为语曰: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

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

次安定。

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

将多覆。

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

桑显和于饮马泉。

通势蹙,或说之降,曰:

“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独有死报尔。

”每自摩其颈曰: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

既行,而显和来降。

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

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

“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命左右射之。

显和呼其众曰:

“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

“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

“何相见晚邪?

”泣曰: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

“忠臣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

“清以奉国,名

定不虚。

”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从讨王世充。

时通二子在洛,帝曰:

“今以东略属公,如

二子何?

”通曰:

“臣老矣,不足当重任。

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帝太息曰:

“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

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

列传第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B.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C.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D.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殊死,即拼死,决死。

与《史记·

井陉之战》中“赵果空壁争汉鼓旗……军皆殊死战”中的“殊死”一样。

B.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含义与后文中的“关西”“关中”基本相同。

C.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

古文中表示官职兼任代理的还有领、署、权、假等。

D.赞,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相当于《史记》每篇末的“太史公曰”、《后汉书》的“论”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突通直言敢谏,为人正直。

屈突通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记录时,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隋文帝震怒之下,要将相关官员全部严加处理,屈突通再三劝阻文帝,终使文帝醒

悟。

B.屈突通晓习兵事,攻守自如。

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屈突通凭自己一己谋略与胆识仍能取得大捷。

C.屈突通舍家为国,生死哀荣。

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去劝降他,屈突通骂道:

“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

”并命令身边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寿。

D.屈突通奉国守节,求仁得仁。

屈突通对抗李渊失败,大势已去,他下马向指扬州再三跪拜哭诉忠心;

被擒送归降后,他又受到李渊的厚待与激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2)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

此处指代主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

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颈联也是场面描写,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坠落。

一“惊”一“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

D.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E.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15.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

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一句,

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部分地方的纪检监察机关在对责任的追究上,因为种种原因,依然存在着裁量畸.轻.畸.重.的问题。

②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才华横溢、绝.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大家吃粽子、赛龙舟,追怀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③近年来,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强国复兴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此次普京众.望.所.归.,再次当选总统,表明俄罗斯民众对他高度信任。

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⑤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越要居安

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

⑥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然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A.①③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中国日前正在研制一种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并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既能够载人,也能把卫星等航天器送到太空。

B.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C.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认为,坚持自主研发不仅仅是民族情感的问题,更是商业和技术上的选择。

因为“拿来主义”看似是一条捷径,却盖不出高楼大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