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27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粮油市场展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PI高位运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收益下降,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手段,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努力实现粮食丰收。

  加强国内的粮食生产,还因为当前世界粮食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农产品的能源属性出现,导致全球性谷物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农产品金融属性出现,推动了2007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用越来越多的粮食去生产生物能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全球农产品贸易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产品市场,投机性大大增加,加大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

  按照美国和欧盟生物能源消费的增长分析,全球耕地的增长将无法满足生物能源生产增长对耕地的需求。

根据FAO的统计,1980至2003年全球耕年均增长0.13%,而欧盟和美国生物能源生产所占用的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76%,世界耕地增长8年才能满足欧美生物能源的耕地需求,而世界耕地的增长并不会全部用来生产生物能源生产所需求的原料。

  在耕地面积的增长不能保证未来消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努力实现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

而全球气候变暖,局部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对粮食单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不利,预计年度间的世界粮食产量会较之以往有更大的波动,粮食价格也会较之以往有更大的波动。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不断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则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粮食市场,为确保国内粮食的供给安全,必须努力实现国内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

  二、当前的小麦市场分析与预测

  2004年以来,国内采取了历史性的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免除了农业税费,增加了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扩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国内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获得丰收。

国内供给的充足,在全球粮食供求短缺和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市场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缘于全球小麦供给偏紧。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6/07年度世界小麦期末库存(扣除中国)为8912万吨,较上一个年度下降了21%,2007/08年度世界小麦期末库存量(扣除中国因素)继续下降,预计只有7059万吨,再降20.8%,为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库存消费比只有13.9%。

  与国际小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虽有起伏,但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2004年以来,中国小麦产量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中国小麦产量达到了10600万吨,第二年实现了当年小麦产量高于国内的小麦消费量。

由于国内小麦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国家在重要的小麦主产省按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农民要求出售的小麦,并继续采取加价销售暂时存储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的方法,有效地托升了国内小麦价格。

  认为国内小麦供给偏紧的观点一直存在。

2005年在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改革后的粮食企业基于国内供给可能偏少的预期,积极入市收购。

但随后价格下跌几乎使所有不承担储备任务的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2006年新产小麦上市后,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政策,最低收购价小麦入库数量达到了4000万吨,彻底改变了国内市场的供求格局。

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之后,市场有效供给数量减少,到了11月中旬,一些面粉加工企业为取得生产原料,满足面粉经销商的要货需要,增加了小麦采取数量,形成了阶段性市场看涨预期,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快速的上涨。

2007年新产小麦收获后,在最低收购价销售办法的作用下,上市价格较上年提高,这一年共收购了2880万吨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入库数量较上年下降,市场流通数量增加。

同样在11月份,又一次出现了小麦价格上涨的行情。

在看涨预期的作用下,一段时间内,各类市场购买主体积极入市,参与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成交数量放大,价格明显上涨。

这一次小麦市场价格总体性上涨与小麦的地区差价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小麦价格近年来的稳步提高,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而非市场供给出现问题。

数量巨大的小麦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实现购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到厂成本,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小麦购销双方的市场地位。

面粉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采购小麦,求助承储小麦的企业尽快发货,并提供发货方面的方便,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为节省运费,面粉企业对采购半径内的粮食有着更大的购买积极性,一方面抬高了市场的销售底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采购竞争的激烈程度。

  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在一段时间内对国内的小麦价格产生了拉动作用。

2007年全年小麦出口数量达到了234万吨,四季度面粉出口数量也放大。

当发现国际小麦市场通过小麦及其制粉出口对国内小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之后,国家对小麦及其面粉出口采取了限制性措施。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定期进行的全国小麦供求平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的下降,国内小麦消费总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目前,我国的小麦国内消费总量已经降至1亿吨以下的水平,低于国内小麦的产量。

事实上尽管2003年国内小麦产量降至8649万吨的较低水平,但由于国内小麦库存数量庞大,国内小麦市场供给充足。

直接的证明是,在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库存压力一直存在。

河南销售政策性老粮,不仅对当时的小麦市场价格产生了影响,而且挤占了企业已经入库的商品小麦市场份额。

在2006年新产小麦上市前,出现了企业商品小麦库存销价低于进价的情况,表明当时国内小麦市场仍然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

  这两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出现波动,除了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之外,与市场阶段性产生看涨心理预期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商品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水平,市场价格围绕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上下波动。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供给和需求在概念上有着丰富的内含,供给可以分为真实的供给、主观认为的供给和预期供给等,需求也可以分为长期的需求、阶段性需求、预期的需求等。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市场形成普遍的看涨预期,市场参与者便会加大存货数量,当各个环节的存货数量均增加时,市场的阶段性需求会被放大,而供给量相对减少,价格便会推高。

如果市场形成的普遍看涨预期不是真实的市场反映,推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继续。

当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为市场参与者认识后,价格便会不可避免地回落。

观察2006年11月和2007年11月国内小麦价格的上涨过程,可以发现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对于小麦市场价格的上涨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出现整体性行情偏离市场供求基本关系的情况下,很多的市场参与者不得不参加到市场的“抢购”中来,因为采购不到生产原料,意味着停产,而成品“零”库存,甚至“负”库存,决定了企业不会远离“发热”的市场。

  我国的面粉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面粉加工能力过剩。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面粉等商品价格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一般性的价格变化,已经不能引起居民大量增加购买数量。

面粉需求变化主要表现在成品加工环节和面粉经销环节的库存变化。

商人对于价格的变化最为敏感,但是由于其认识市场的局限性,更多地表现为最初价格的接受者和随后价格的推动者。

  尽管最近几年国内小麦产量大于消费量,但在政策的调控下,一部分有效供给退出了市场,小麦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

小麦价格的上涨,对于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秋播冬小麦面积较上年扩大了90多万亩,为今年的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2006年下半年世界原油价格下行,使得200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有所减轻。

进入2007年世界原油价格大幅度持续上涨,到2008年3月突破了100美元/桶。

当前世界原油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2008年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针对当前所面临的情况,国家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增加到了每亩40元,扩大小麦良种补贴范围,并决定提高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目前全国小麦的一二类苗达到了81.4%,将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列为了全年农业生产四项重点任务。

按面积增加90万亩和单产水平提高1%计算,今年我国的冬小麦产量预计将继续超亿吨。

4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了2008年的粮食产量预测,预计2008年全国小麦产量为10760万吨,较上年增加160万吨,增长率度为1.5%。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尽管国内小麦市场当年产量大于当年需求量,但受政策和市场等多因素的影响,小麦的市场价格仍然会有波动。

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抬高了小麦市场的低部价格,但需要注意到调整后的最低收购价低于目前的小麦到厂价格,调整后的政策价格什么时候影响到市场的实际价格,要看国家什么时候对最低收购价竞价销售的底价做出调整,最为重要的是要注意今年小麦生产者的销粮行为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物价上涨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时,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在过去两年均在11月份出现较大的上涨行情的作用下,如果更多的小麦生产者采取“反通胀”行为,推迟小麦出售时间,将会导致小麦价格在收购过程中更加出现波动。

同样,连续两年在11月小麦价格出现上涨,也会使更多的面粉加工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

全国小麦的基本供求关系可以确定,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便导致了预测短期市场行情的难度。

  由于国家已经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提高了4%至7%,由于社会物价总体在上涨,预计2008年全国小麦总体价格水平会有提高。

同时,由于2008年的全国小麦市场仍然会是一个供求平衡有余的市场,政策性市场的特性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小麦价格的上涨空间。

对于未来的小麦价格变化,要分析其成因,有无合理性。

  2008年国内小麦市场基本特征:

仍然是国家通过总量调控后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

  2008年国内小麦市场调控目标:

托升小麦底部价格,努力争取小麦丰收;

稳定国内小麦市场,防止小麦市场价格过度波动。

  2008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预测:

尽管供给充足,但在多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小麦生产者售粮行为以及储备企业轮换行为的改变,可能会改变国内市场阶段性供给数量的改变,从而出现阶段性的价格波动。

  三、国内稻谷市场分析与预测

  2007年国内稻谷市场出现了分化的现象,籼稻市场和粳稻市场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行情。

新粮开秤后,籼稻价格持续走高。

早稻收购价格远高于1.40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江西和湖南,市场开秤收购价格为1.47元/公斤,随后不断走高,到9月已经普遍上涨到1.58至1.60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了9%左右。

中晚稻谷上市后延续早稻市场强势特征,开秤价格高企,和早稻收购情况一样,也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而东北地区自新产粳稻上市后,交易较之往年平淡,随着市场形势的明朗,出现了快速下跌行情。

为缓解东北主产区的供给压力,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东北地区稻谷价格缓慢回升;

春节后运费补贴政策出台,东北稻谷外运数量明显增加;

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后,东北地区稻谷价格再次回升。

  国内籼稻和粳稻谷市场走出完全不同的行情,是因为籼稻和粳稻的供求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2007年全国早籼稻总产量为3196万吨,与上年的3187万吨相比持平略增。

需要注意的是,受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不足的影响,2007年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5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万公顷,减幅1.84%。

全国早籼稻单产为5.460吨/公顷,比上年增长2.61%,但主产区产量有增有减。

  2007年早籼稻收购价格远高于1.40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因此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2007年早籼稻收购情况与往年不同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早稻种植成本提高,农户对稻谷价格存在较高期待,物价上涨加剧农户看涨预期。

二是早籼稻收购期间湖南、江西等地区大面积爆发严重旱灾,部分农田因缺水无法插播晚稻,已插播的秧苗因缺少灌溉面临减产。

农户留存早稻以作口粮,售粮积极性偏弱。

三是去年下半年粮价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倾向于观望等待,同时,猪肉价格攀升,玉米价格远高于早稻,农户留存早稻用作饲料的数量增加。

因此,早稻收购呈现“旺季不旺”特征,收购期相对延长。

在2007年只有中晚籼稻上市之初,市场供给增加,早籼稻价格出现过小幅回落,其余阶段早籼稻价格均处于上涨过程之中。

  历史上早稻的市场供求变化常常先于全国粮食的供求变化而变化,早稻市场出现供应偏紧状况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全国粮食市场供给偏紧情况的出现。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和分析,这一次的早稻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虽然一段时间以来的国内粮食行情已经证明,并没有出现全面的粮食供给紧张状况,但早稻谷播种面积下降的现象需要特别关注。

2004年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之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单改双”导致了稻谷播种面积扩大。

但是,现在则出现了“双改单”的情况,而且抛荒现象在一些地区十分多见。

据对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海南9个早籼稻主产省168个县1513个农户的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尽管2007年籼稻种植收益明显提高,早籼稻亩均总成本520.56元,比上年增加31.95元,增幅6.5%;

亩均现金成本289.86元,增加25.86元,增幅9.8%,但机会成本增长速度超过水稻种植收益的增长幅度,种粮比较收益仍然呈下降趋势。

  总体判断,当前我国的籼稻市场仍然处于供求平衡状态,在玉米价格下滑和东北粳稻供应增加之后,籼稻市场供给情况将得到改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籼稻价格长时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与农户出售数量长时间减少有关,而看涨预期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出售稻谷的行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月份预测,在国家加大了农业和粮食生产力度的情况下,今年产量将会有所增加,预计全年籼稻谷播种面积将较上年增长1.4%,单产水平按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计算,总产量预计为6770万吨。

在玉米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和价格平稳的情况下,籼稻的饲用消费量降低,也会相对增加籼稻的供给数量。

  2008年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9%至10%,但仍然低于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

预计新产籼稻的市场底部价格水平提升后,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下,2008年全年籼稻价格将较上年提高。

  与籼稻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形成对比,由于东北主产区获得大丰收,南方粳稻产区收成良好,全国粳稻供给情况大大改善,2007年新产粳稻市场上市后,价格出现了季节性回落。

价格的回落开始并不被生产者所接受,但最终供给压力显现,价格进一步下滑。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地采取了必要的市场调控措施。

  由于粳稻供给一直偏紧,全国粳米价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较好的种植收益,刺激了粳稻主产区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在黑龙江省,虽然前两年面积扩大,但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病害,影响了稻谷单产水平,稻谷总产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

2007年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稻谷增产,三年努力的结果在2007年有了集中的体现。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稻谷产量达到331.7亿斤,同比增加44.8亿斤。

丰收之后供给压力充分显现。

实际上在2006/07年度,黑龙江省已经产生了稻谷的供给压力。

但市场供求变化之初并没有被当时的市场所认为,收购期间出现了抬价收购现象,一些企业因此亏损。

  2007/08年度全国粳稻市场的供给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对于稳定全国的口粮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目前已经在东北地区收购了近200万吨的最低收购价粳稻谷,增加了调控未来市场的能力,预计全国的粳稻市场将显现供给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态势。

  尽管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在下降,但北方消费大米的人口数量却在不断增加,粳稻的消费总量在扩大。

从长期趋势分析,粳稻供给总体趋紧的趋势没有改变。

2007年新产粳稻上市以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供给压力并不是很大,压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运输不畅有很大的关系。

东北地区正常的稻谷商品库存在新粮上市之前已经降至了很低的水平。

如果在建三江地区也不存在供给压力,全国的稻谷供给肯定偏紧,价格肯定高企。

面对2007年的丰收,要抓住机会,积极增加粳稻库存,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继续实现生产能力的扩大,以满足仍在增长的国内消费。

  2007/08年度的中国稻谷产量预计为18650万吨,较之国内的年度消费量多出了几百万吨,因此从总量上判断全国的稻谷市场是一个平衡有余的市场,年度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2007/08年度国内粳稻市场的政策性特点突出,在国家采取了调控市场的措施之后,市场价格得到了托升,同时价格上涨的空间也被限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