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7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池塘养鱼学教案.docx

池塘养鱼学教案

 

池塘养鱼学教案

 

讲授专业:

水产养殖

 

讲授人:

王立新

 

第一章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一、鱼类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习性

不同鱼类由于受食物和敌害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在一定的水域或水层中生活。

如鲢、鳙鱼喜欢在水体上层活动,而草鱼、鲂鱼、鳊鱼则经常在水体的中层活动。

青鱼、鲤鱼、鲶鱼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体的最底层,属于底栖牲鱼类。

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为同一池塘进行多品种混养创造了条件。

(二)对温度的适应

地球表面由于受海拔和纬度的影响而使不同水域的温度差异极大,有些地方常年温度较高,而有些地位则四季都比较寒冷。

这也就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不同。

根据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可以将鱼划分成三大类。

1.温水性鱼对温度的适范围比较大为0-38℃,如我们常见的鲢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斑点叉尾鲴等,也正因为如此,这温水性鱼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比较交广泛;

2.热带鱼

长期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地区,只能适应高温区段,生活水温一般不能低于8℃。

如罗非鱼、淡水白鲳,以及一些热带观赏鱼(孔雀鱼、神仙鱼)。

3.冷水性鱼

长期生活在低温水域。

如高山溪流中,因而不耐高温,适宜生活水温不超过20℃,水温超过25℃就有死亡的危险。

如虹鳟鱼、鲑鱼、鲟鱼等。

(三)食性

刚从卵中孵化出的鱼,以自身卵黄囊中的卵黄满足营养需要。

当卵黄将要被吸收完时,开始摄取外界食物。

几乎所有养殖鱼类,在开食时都依次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个体稍大后,才按各种的食性觅食。

依据不同鱼类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不同,我们把鱼类分成以下几类。

1.滤食性鱼类

主要以发达的鳃耙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机质碎屑为食,一般为上层鱼类,淡水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鲢鱼、鳙鱼。

2.肉食性鱼类

主要以水生动物或其他鱼类为食,这类鱼一般都有较快的游泳速度或为底栖鱼类。

如青鱼、鳜鱼、金枪鱼、鲈鱼、鳡鱼等。

3.植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以水草或岸边陆生草为食,常生活在水体中层以及近岸处,如草鱼、鲂鱼、鳊鱼等。

4.杂食性鱼类

食物中即有植物也有动物,可摄食的食物种类多,因而分布范围广。

如鲤鱼、鲫鱼。

5.刮食性鱼类

主要以上、下颌的角质齿刮食着生在物体表面的藻类为生。

如鲮鱼,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

二、繁殖习性

鱼类性成熟的年龄,因种类不同而异。

即使是同种类的鱼,因地域条件、水域环境、饲养管理水平等不同,其性成熟年龄也不同。

多数养殖鱼类一年繁殖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夏两季。

也有可多次繁殖的,如鲫鱼,在其生殖季节,可繁殖3-6次。

鱼类的怀卵量,因种类、年龄、体重、营养、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鲤鱼的怀卵量通常为5万-50万粒/尾、鲢为20万-82万粒/尾、鳙为60万-120万粒/尾、草鱼为70-万20万粒/尾。

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因此对繁殖的生态条件的要求也不同,根据不同鱼类对卵条件的要求以及卵的性质,我们可以据鱼类分成以下几类。

1.产浮性卵鱼类卵的比重大于水或借助外物浮于水面孵化。

如乌鱼。

2.产漂浮性卵鱼类卵的比重略大于水,只有在流水环境中卵才能漂浮水面正常发育。

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

3.产粘性卵鱼类卵外膜具有粘性,卵粘附在水草、石块树根上孵化。

如鲤、鲫、鲂鱼等。

4.产沉性卵鱼类的密度大于水,卵沉于水底沙石上浮化,一般多在流水水域产卵。

如虹鳟鱼、鲟鱼、鲑鱼等。

5.其他产卵类型鱼类有些鱼类有更为独特的繁殖方式,如罗非鱼将产出的卵含在口腔中孵化,斑点叉尾鲴将卵产在瓦罐等容器中,而鳑鮍鱼则将卵产于河蚌的外套腔中孵化等。

第二节主要养殖鱼类简介

一、青鱼

又名黑鲩、青鲩、乌鲩、螺蛳青。

属鲤科雅罗鱼亚科,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背鳍条3,7-8,臀鳍条3,8-9。

鳞片较大,测线鳞39-45/4-5-V。

青鱼咽齿发达呈臼状,肠长为体长的1.2-2倍。

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干支流,黄河以北水系数量较少。

最大个体可达70公斤,常见个体15-25公斤。

青鱼主要以软体动物中的有壳类为食,如螺、蚬菜、小青鱼也吃底栖的水生昆虫的幼虫,幼鱼则以浮游动物为食。

青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日摄食量一般为体重的40%,最大可达70%-80%,每净重1kg,约消耗25-30kg饲料。

青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特别是江河湾道及通江湖泊等附属水体中多底栖动物处育肥。

喜清洁水质,溶氧在5mg/L,以上摄食旺盛、生长快,饲料系数也低,D.O低于2mg/L,摄食量很小,低于0.5mg/L时死亡。

青鱼对水温的应范围为0.5-38℃,适宜温度20-32℃,在25-32℃时摄食,生长最好。

在自然条件下,青鱼的生长速度很快。

以长江中的青鱼为例,1-2龄时是体长的最佳生长期,1龄体长可达33公分,2龄达58cm,3龄可达78cm,5龄为98cm。

而体重的增长重要在3-4龄,1龄鱼G0.46kg,2龄鱼G2.93,3龄可达7.6kg,4龄可达12-13kg,以后生长速度略有下降。

但仍比池养的生长速度要快(第3年可达3.5-4kg)。

青鱼性成熟年龄参差不齐,雌鱼最早3龄即可,最晚要6龄,一般4-5龄,性成熟体重15kg左右,雄早于雌,个体也小于雌,在长江中产卵期为5-7月,盛期为6月,珠江流域早,而黑龙江流域晚,到繁殖期成熟个体成群溯河洄游至江河干流中上游适宜地点(产卵场)繁殖,产卵时对水流有一定的要求,产出的卵漂流性(密度略大于水)。

卵径1.5-1.9mm,吸水膨胀后5-7mm,鱼苗在江河下游附属水体中生长、育肥,亲鱼亦返回原育肥地。

二、草鱼

又名鲩,两广叫白鲩,东北叫草根子,中原地方叫棍子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侧线鳞35-46/4-6-V,咽齿两行,外行齿2个细弱,内行齿侧扁,有栉状实,肠长为体长的2.3-3.3倍。

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大个体的35kg。

草鱼情性活泼,活动力强,可在各个水层中活动,有时还跃出水面摄水体中水草或岸边的陆草。

但通常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觅食时在上层活动。

天然水体中的草鱼多在江河支流及附属水体中(港湾、湖泊)中生长肥育,特别是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或农作物区。

冬季在江河干流或湖泊深水区越冬。

草鱼耐低氧的能力差,喜欢较清瘦的水体。

D.O在5mg/L以上时,生长活良好,<2mg/L时食欲减退,<0.5mg/L时死亡。

草鱼对水温的适应较强在0.5-38℃均能生存,适宜生长温度20-32℃,其中,最适生长温度27-30℃,T<20℃时摄食下降,水温低于10℃停食。

草鱼成鱼主要以各种草类为食,特别是水草和幼嫩陆草。

但鱼苗阶段,则是以吃浮动,体长10cm时可以摄食各种草类。

如眼子菜、软叶黑藻、沮草、浮萍和挺水植物茎叶,人工养殖时可投喂牧草,农作物以及蔬菜叶、干草粉。

也可直接投喂米糠、麸皮、油籽、饼等或以此主要原料的配合饲料。

草鱼贪食,食量大。

一般40%最大日食量达70-80%,长时间饥饿后,投饵过量会摄食过量而胀死。

饲料利用率:

陆草20kg,水草80kg。

草鱼一般雌4龄性成熟。

最小3龄,体长67cm。

G.约5kg。

繁殖期,在长江流域为5-6月,成群溯河至上游产卵场产卵,受精卵顺流飘浮孵化。

缺点:

病多,发病率高达30-50%。

三、鲢

也叫鲢子、白鲢。

全国都有分布,并被一些国家引进饲养。

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腺落,鲢鱼侧线鳞101-120/28-32/16-20V。

狭窄如刀棱(腹棱)。

咽齿4/4,齿面有细纹和小沟,肠长为体长的6-10倍,鳃耙发达,能滤食水中浮游生物。

目前发现最大个体约40kg。

鲢鱼是中上层鱼类,性情活泼,善于跳跃,稍受惊动就在水面乱跳,拉网时易跳网。

在天然水体中,生长季节主要在江河支流及附属水体中育肥,冬季则集中于河底或湖泊深处越冬。

链鱼对水温的适应和青草鱼基本相同,但对溶氧的要求却高于青、草鱼,正常生长发育要求溶氧在5mg/L以上。

鲢鱼生长速度也很快。

在长江中,3龄以前体重增长最快,体长1龄29.8cm,2龄48cm,3龄58.4cm,3龄后逐渐减缓,G以2-6龄最快,1龄仅0.49kg,2龄2kg,3龄3.5kg,4龄5.3kg,5龄7.6kg,6龄10.76kg。

从总的来看,全国各水域中以长江流域生长最快,静水水体比流水中的慢。

繁殖习性同草青鱼、繁殖季节稍晚于同地区草鱼,性成熟,雌4龄体重5kg,最小3龄。

优点:

抗病力强,生长快,容易饲养,不用饲料成本低,适于大水面养殖。

缺点:

肉质差。

四、鳙

又名花鲢、大头鲢、黄链、黑鲢,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侧线鳞细小95-115/13-16-V,咽齿4/4,齿面光滑,无细纹和小沟,肠长为体长的5倍左右,鳙鱼腹梭自腹鳍其部到肛门。

鳙在自然分布中,除黑龙江外,全国各地都有,但黄河以北较少,鳙鱼的人工养殖也很普遍,一般和鲢鱼搭配混养,产量较大,仅次于鲢鱼,最大个体体重约50多kg。

鳙鱼亦属中上层鱼类,但不如鲢鱼那样接近水面,性情温驯,受惊不乱跳,不跳网。

因而容易捕捞。

鳙鱼对水温的适应比草、鲢鱼略高,水温低于20℃时,生长明显减缓,但鳙鱼耐低氧的能力较其他家鱼稍强。

鳙鱼生长速度略快于鲢鱼(20℃以上),4龄以前雌雄生长速度相当,5龄后雌比雄大。

体长增长以1-3龄最快,1龄23cm、2龄53.4cm、3龄75.5cm,体重增长2-7龄较快,其中3龄最快,1龄0.27、2龄2.60、3龄7.40、4龄10.1、5龄13.50、6龄16.60、7龄20.0。

鳙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从鱼苗到成鱼均是如此。

繁殖习性同其他家鱼,但产卵场仅限于长江,淮河及珠江流域,在天然水体中鳙鱼的繁殖节比同地区的鲢鱼略晚一个节气,长江中多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产卵场主要集中在湖北宜昌到黄石市。

性成熟:

一般为5龄,最小4龄,L85cm,G10kg左右。

五、鲮鱼

鲮鱼又名土鲮、鲮公、花鲮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

人工养殖主要在两广及福建。

在这些地区产量比重较大,约占30%左右,加工产品有鲮鱼豆豉,上、下颌薄而锋利,有角质边缘。

体长而捎而扁,呈钫锤形,胸鳍上方测线鳞附近有8-12个鳞片后方具有一黑斑,共同形成一菱形斑块。

须2对(吻、颌)、咽齿5.4.2/2.4.5。

肠长为体长的14倍,个体小,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约4kg。

鲮鱼是底层鱼类,性情活泼,善跳,对流水非常敏感,易在流水处集群。

鲮鱼是亚热带鱼,不耐低温,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低于14℃即潜入深水处越冬,低于7℃死亡。

但对低氧耐性较大,能适应较肥水体,溶解氧在1mg/L,以上即能正常摄食,溶解氧<0.16mg/L时才死亡。

鲮鱼个体小,生长速度比四大家鱼要慢得多,池养鲮鱼1冬龄体长14.5cm,体重70克,2冬龄23.4cm,G257克,3冬龄26.1cm,354.5克。

鲮鱼主要以植物为主食,常以上下颌角质边缘乱食着生藻类,也食植物腐屑腐殖质及浮动。

在池养条件下,也吃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碎片,各类饼粕、糖、麸等。

鱼苗也以大型浮动为食鲮鱼也为溯河洄游鱼类,产卵繁殖须洄游至江河上游,产漂浮性卵,鲮鱼2-3龄性成熟,体长26.7cm,体重0.35kg。

六、鲤

又名鲤拐子,也称野鲤,体呈钫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侧线鳞33-36/5-6-V,肠长为体长的1.5-2倍,目前发现最大个体为40公斤。

鲤鱼对环境适应性强,是一种在全球分布很广的鱼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养殖,人工养殖历史很长,因而除了野鲤外,还有许多地方亚种和人工培育品种。

如黄河鲤、长江鲤(云南)、浙江鲤、红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两种)。

人工培育品种:

荷包鲤(长江鲤×荷包红鲤),岳鲤(雄浙江×荷包鲤),丰鲤(雄散鳞镜×兴国红鲤),鳞鲤(黑龙江野鲤×镜鲤),建鲤(多无选择),国外引进:

镜鲤、锦鲤。

鲤鱼是典型的底层鱼类,一般只在水体底层活动,触觉灵敏,善于拱泥,在水库能钻泥,故难捕捉,在自然水体中,鲤多栖息在多水草处,或底质松软处,春季在浅水水草区产卵,生长季节在沿岸索铒,冬季至深水处越冬。

鲤鱼对水温的适应和四大家鱼相似,摄食最适温度为23-29℃。

T水<3-4℃才停食,在各水体都能安全越冬。

鲤鱼对溶氧的适应性要强于四大家育,溶解氧在3mg/L以上均能正常生长。

鲤的生长速度比家鱼稍慢,体长增长在1-2龄最快,体重增长则以4-5龄最快。

鲤鱼是杂食性鱼类,鱼苗摄食小型浮动,体长2cm时开始摄食小型底栖动物,3-5cm时开始钻泥。

成鱼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型贝类、水生昆虫及幼虫、性动物)也吃水草丝状藻及植物籽实,瓜果类等。

人工饲养投喂发芽的类麦、谷或人工配合饲料。

鲤2龄即可达性成熟,怀卵量较大几万到几十万,产卵要求水温在18℃以上,盛期4-5月,时间多在清晨,可延续至下午。

卵粘附干水草上发育。

七、鲫鲫又名鲋、喜头、鲫爪子。

体形似鲤,但体小背高无须,体呈银白色。

鳞片较大,侧线鳞27-30,肠长为体长的2.65-3.14倍。

鲫鱼的适应性比鲫还强,在我国的分布也比鲤鱼广,连西北一些高盐碱水体中都能生长。

也正因如此,鲫鱼的地方亚种及人工培育品种也较多。

在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着高型和低型两种,高型体高为体长的40%以上,生长速度快于低型,如:

银鲫:

体长为体高的2.16。

产于东北,如方正银鲫,发现最大个体为5kg。

白鲫:

产于日本河内,又名日本河内鲫,1976年引入广东,现已推广,体型大,背高,头小,屋柄细小,鳃耙多长而密,肠长为体长的5-7倍。

异域银鲫:

方正银鲫×鲤,个体大,生长快。

鲫鱼也是典型的底层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河湾,湖泊,沟渠等水草繁茂,腐殖质丰富的地方。

适应性比鲤鱼强,能耐受0℃的低温,以及0.1mg/L的低氧,在pH高达9.8以下的强碱性水体中仍能正常生长,繁殖。

鲫鱼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有机碎片,藻类、水草、植物籽实,以及底栖水生昆虫,浮游动物等,人工饲养可投喂饼、粕、糠、麸等。

鲫个体小,生长慢,特别是野鲫,一般个体在306克以下。

通常1龄不到50克。

2龄约100克,4龄能达250克,但人工养殖的高背鲫,银鲫生长很快,2龄可送400-900克。

鲫性成熟早,繁殖力强,1龄可性成熟,性卵量约4000-5000粒。

鲫和鲤繁殖习性相似,可在静水中产卵,卵为粘性。

产卵时间略晚于鲤,但为分批产卵型,故产卵期长为4-7月。

八、鳊鱼鳊又名草鳊,长春鳊,扁花,体宽扁,形似鲂鱼,腹棱自胸鳍至肛门,最大个体2-2.5kg。

鳊鱼分布较广,我国除云贵高原及西北地区外均有,该鱼肉味鲜美,含脂高,人喜食,且以草为食,病害少,易饲养。

因而在淡水渔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鳊鱼为中下层鱼类,喜静水或缓流水,故常见于湖泊,而少见于江河。

鳊鱼不耐低鱼,缺氧时比家鱼浮头早。

鳊是植物食性鱼类,主要以水草,到状藻类,碎屑为食,也吃水生昆虫,小虾及浮游动物,生长慢于团头鲂,一般体重仅250-500克。

鳊鱼在长江流域2-3龄性成熟,体重约500克。

产卵期为5-6月,卵为漂浮性,随水飘流卵化

九、鲂

团头鲂又名昌鱼,头小,身体宽扁,咽齿3行,2.4.5/4.4.2。

齿端呈钩状。

肠长为体长的2.7倍,腹棱自腹鳍至肛门,最大个体可达6公斤。

团头鲂性情温和属于静水湖泊生活的类型,喜欢栖息于底质为淤泥,长有沉水植物的敝水区的中下层。

冬季群集于深水处越冬。

团头鲂不仅能在一般淡水中生活,而且还能在含盐较高(5‰)的水体中正常生活。

该鱼对水温的适应和四大大家相似,但不耐低氧。

对D.O要求高于四大家鱼。

团头鲂为草食性鱼类,成鱼主要吃沉水植物,如苦草,轮叶黑藻,沮草,马来眼子菜等,也吃其他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

人工养殖可投喂优质牧草,以及饼、粕类。

团头鲂的生长速度较快,1龄可长至15cm,2龄可达至33cm,体重达0.5kg。

团头鲂2冬齿性成熟,体长245cm,重730克,5-7月在水草区产卵,卵为粘性,浅黄色,微带绿色,怀卵量大3.7-10.3万粒。

第二章、养殖水环境

第一节、生物环境

一、藻类

(一)藻类对渔业的作用和危害

1.作用

(1)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水域的鱼产力。

(2)藻类能促进水体中的废物转化,从而净化和稳定了水域环境。

(3)藻类可直接或间接地作为水生经济动物的饲料,滤食性鱼类可直接以很多藻类为食,而难以被鱼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利用的藻类则可通过浮游动物转化,最终被鱼类所利用。

(4)藻类的光合作用是养殖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2.危害

(1)藻类中的有些种类能败坏水质或代谢产物含有毒素对渔业生产不利,如微体藻容易使水质变坏、老化;小三毛金藻则能产生藻毒素,危害养殖鱼类。

(2)藻类过度繁殖后易大量死亡,藻体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耗养,且其分解产物有毒,对渔业危害极大。

赤潮就是藻类过度繁殖,死亡后引起水质有恶化的一种现象。

(二)浮游植物和水质的关系渔农将“看水”的经验总结成"肥、活、爽、嫩”四个字。

1.肥“肥水”的概念大多是以浮游生物总量为根据或以可消化的浮游植物的数量为标准。

“肥”大都是指水色浓,浮游生物量高。

水中浮游生物少水色清淡透明度就大,浮游生物多水色浓透明度就小,所以生产上以水的透明度来表示水的肥度。

在测定时为了避免水中非生物悬浮物的干扰,要站在上风头的池埂上将手指弯曲伸入水中,当手指若隐若现时的入水深度即可做为测得的透明度结果。

参照上文肥水池的透明度应为20~30厘米左右。

这相当于水中的浮游植物总量为每升20毫克以上(20mg/L)。

在以吃食鱼主的池塘中,为创造主养鱼类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建议池塘水质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

此外,根据前苏联的资料,认为白鲢最适的食物密度为17mg/L,花鲢为13mg/L。

还认为当水中绿藻、硅藻和裸藻和生物量达到8~10mg/L以上时,白鲢生长最快。

又据何志辉报导,池水中易利用的藻类生物量在15mg/L时,白鲢鱼种生长良好。

这些数据都表明鲢鳙鱼营养和生长的最适食物密度应在15~20mg/L。

这与上述肥水的指标是一致的。

2.活“活水”是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变化,活是由于水中生物的变化所致。

水质“活”的生物学含义是浮游生物繁殖快,池塘中的能量循环快,整个食物链的各各环节的运转正常,也意味着池塘正处于良性循环中,这种水是好水。

据观察最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大量繁殖引起的水色的变化,膝口藻分类属黄藻门,是一种鞭毛藻类,游动快、有显著的趋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产生垂直和水平运动,清晨上下水层公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在表层,以后逐渐下沉分散。

9时和13时的透明度可相差7厘米,当这种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角时,即出现半塘红半塘绿的现象。

我们常在池塘中见到池水有颜色深浅不一,尤如一片片乌云状的水团就是鞭毛藻大量繁殖形成的。

凡是鞭毛藻类都有类似的现象,一般在午后表层数量均,较早晨为多。

据观察现有的养鱼模式,除投给大量人工饵料外,有的还施一定量的有机肥,池塘中悬浮和溶解的有机物都十分丰富。

因此,兼性营养的鞭毛藻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很大比例,通常可占浮游生物总量的60~80%。

鞭毛藻类几乎都是白鲢的优质食物,常见的种类大小都在10~20微米以上,白鲢易于滤取。

3.嫩“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主要是指藻类细胞老化,从外观上看水色发黄、发白、发褐。

渔农称这种水为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

水色隐约发白主要是兰藻特别是那些小型兰藻(如粉状微囊藻、厚球藻等)滋生的一种表现。

这种水的PH值很高,常在9~10以上,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5~20厘米,白天随着光照强度加强,碱度迅速下降。

由此可见,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形成碳酸盐晶体的结果。

与此同时,PH值升高促进了蓝藻的增长。

总之,嫩就是要求水质肥而不老,指水中藻类细胞末老化,并且蓝藻不多。

大多数蓝藻(特别是那些极小的种类),白鲢食后不易消化。

形成水质老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中养分不足,渔农遇到老水的处理方法是,用氨水加塘泥或石灰拌塘泥全池泼洒。

4.爽“爽”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5厘米,池塘中浮游植物量一般在20mg/L以内,溶解氧丰富,有害物浓度低。

在生产中可以参照这四条标准,做好水质调控工作。

具体到实际指标可以参照如下:

1.透明度:

20-30cm,即浮游生物量保持在20~100mg/L;

2.藻类的种类:

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

3.水色:

鲜亮,清爽。

表明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

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观察时应该将池水灌入一个透明器皿中,静止10-20分钟,看沉淀的组成和数量。

二、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在水层中营悬浮生活的低等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四大类。

(一)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绝大多数是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动物,体长一般在30-300微米之间,身体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发,但在有消化、呼吸、排泄、生殖、感应等生理功能,并在细胞内形成了这些功能的类器官(细胞器)。

如纤毛、胞口、食物泡、眼点、伸缩泡、伪足等结构。

原生动物主要以固态有机物为食,食物包括:

细菌、藻类、有机质碎屑、其他原生动物。

在条件良好时原生动物以细胞分裂的方法来迅速增加群体数量,而在环境恶劣时行有性生殖,形成孢体。

其常见种类主要有:

变形虫、表壳虫、砂壳虫、太阳虫、栉毛虫、钟形虫、漫游虫、草履虫、单缩虫、聚缩虫累枝虫等。

原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现已知的约有3000多种,在自然界中只要有水的地方呼都有原生动物。

但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静水水体中种类和数量更多。

原生动物是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直接或间接的优质天然饲料,但由于其生物量有限,因此渔业价值至大,而且有些种类是寄生性的,能引起鱼病。

如痢疾内变形虫、小爪虫、车轮虫等。

(二)轮虫

轮虫是一类体型很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一般在50-500微米之间,最小的只有40微米,最大的有2毫米多。

轮虫的体形变化较大,有球形,椭圆形、锥形、圆筒形等,身体分头、驱干和足(尾)三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其身体前端膨大成盘状的头冠,头冠上生有按一定规律排殖的纤毛,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无纤毛,头冠是轮虫运动和摄食的主要器官。

轮虫是雌雄异体生物,但雄体很少见,只在环境条件恶化进短暂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轮虫靠孤雌生殖来繁殖后代,繁殖力强,卵的萌发速度快,从卵到成体只需几天到几周。

常见种类主要有:

龟甲轮虫、臂尾轮虫、裂足轮虫、晶体轮虫、三肢轮虫、异尾轮虫、鞍甲轮虫、叶轮虫、聚花轮虫等。

轮虫绝大多数都是淡水性,而且是普生性的,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喜欢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等静水水体;其食物主要有:

细菌、原生动物、藻类、有机碎屑等。

轮虫的渔业价值很高,它不但是绝大多数鱼苗的最好的天然开口饲料和很多水生经济动的的饲料,而且轮虫可以利用一些鱼类无法利用的藻类,从而使这些藻类得以被鱼类间接利用。

(三)枝角类

枝角类也叫水水或红虫,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体长0.2-3mm,体色可随环境条件而变化,在清洁的大水体中生活时,身体透明无色,而当生活在肥水水体时身体颜色加深呈淡黄色、红褐色或红色。

枝角类身体一般卵形,体被甲壳,左右侧扁,身体可明显地分为头和躯干部,头部门有一个呈球状的复眼和呈双肢型的粗大枝角(运动器官)躯干部有4-6对用于摄食(过滤)的胸肢、口器类似于昆虫。

枝角类和轮虫一样,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行孤雌生殖,而在环境条件恶化时进行两性生殖,产生冬卵,待环境条件改善时冬卵发育成雌体继续生活。

枝角类的寿命较长,一般从几周到几个月于等。

常见种类主要有:

薄皮蚤、秀体蚤、隆线蚤、裸腹蚤、象鼻蚤、盘肠等。

枝角类分布广泛,尤其喜欢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水体,在肥水池塘中枝角数的数量可高达1-10万个/m3水体。

枝角类多数为滤食性,食物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