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990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李大钊故居解说词Word文件下载.doc

9月,曾接家属来过北京。

李大钊没有购置房产的打算,因为他对收入有另外的安排。

就是济他人困难,助公益事业。

家属只是来住上一段时间。

直到1920年春天,李大钊租下石驸马后宅35号,暑假后家人在这个院子里长住,开始有稳定的家庭居住地。

这是一座院落的后院,自成一体的三合院,有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

现在依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回忆,恢复1920年春至1924年1月间,李大钊一家在此居住时的原貌,以突出反映李大钊的家庭生活和革命活动。

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重视文物保护,1979年8月21日,这处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正式定名为:

北京李大钊故居。

因为李大钊在北京期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有多处,这里是他在故乡之外和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北房堂屋:

接待客人和家人活动、用餐场所

堂屋和西屋为一个通间,是餐厅兼李大钊全家人的活动场所。

在这间屋子里,曾经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和吴弱男夫妇等众多同志和友人。

两个掸瓶,中间一个座钟,寓意终生平安。

李大钊将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取宋代诗人陆游《文章》一诗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改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并书写此联多次,分别送给杨子惠和吴弱男。

家中也一直悬挂此联。

现在已经成为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写照。

李星华在《回忆父亲李大钊》一书中曾经写有:

“记得在我们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幅镶在玻璃框子里的名画,画里的情景非常吸引我们。

上面画的是一个年轻妇女坐在高山岭上,怀里抱着一个乐器,正在弹奏。

在她的周围,四面八方全都被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围满了,有的蜷伏在地上,有的趴在山岭的树枝上,有的在空中飞旋。

”现在的这幅画,就是依据这段文字重新绘制的。

此山形式像昌黎五峰山。

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学会的宗旨是有志青年,振兴中华。

因为经常要与会员取得联系,家庭地址总要及时告诉大家。

这则消息刊登在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第2卷第4期上,时间为1920年10月。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怀念友人的佳作。

李大钊曾书写此诗送给友人。

当时,大学教授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北京大学教授家中都有电话。

那时,北京电话分东、西两局。

李大钊家的电话号码是西局2257号。

胡适家的电话,则是东局2429号,

北房东屋:

李大钊夫妇的卧室

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于1899年结婚,婚后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多是学校寒、暑假期。

赵纫兰比李大钊大6岁,识字不多,在家服侍祖父,抚养子女,支持革命事业,含辛茹苦。

李大钊、赵纫兰共同生活27年,而在一起最长久的日子,就是在这院子、这房间。

据李葆华回忆:

“到北京后,母亲又接连生下弟弟光华、妹妹钟华。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抽过烟,酒喝一点,但不多。

…家里曾有一幅画鸭子的画,上面题有‘水暖鸭先知’五个字。

他喜欢瓷器、古玩啥的,买了一些。

他喜欢养花。

其中最喜欢的是菊花,有时一买一二十盆。

其他的也买,家里也种‘满天星’啥的。

有一阵,他极好书法,几乎每天都写,写了不少张”。

李大钊十分珍视夫妻关系,对妻子总是满怀感激之情。

他认为:

“两性相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它、侮辱它、污蔑它、屈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

1924年5月,在他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五大,知道将留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写信给妻子:

“我这次出国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抚养和教育子女。

不用多久,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中国,竟是谁家天下!

赵纫兰1927年4月6日和李大钊一同被捕,她护着星华、炎华,在监狱里被关押22个昼夜,在法庭上与李大钊仅见一面,李大钊就义后,灵柩未能安葬,最使赵纫兰心痛。

1933年4月,她带病到北京,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等担保,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

35天后的5月28日,即民间所说的忌日“五七”之日,赵纫兰病逝,终年49岁。

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为中共党员。

西耳房:

李星华的住室

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长女。

1927年与父母一起被捕,李大钊就义后,辍学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妹。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3年为父亲公葬奔走,5月料理母亲丧事。

长期在艰难中生活。

1937年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赴延安。

1945年重新入党。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安葬在乐亭故居。

李大钊十分喜爱星华,总叫她星儿。

在紧张的教学和工作之余,李大钊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家人下军棋,做文明游戏,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

这是李大钊写给星儿的鼓励语:

“欲求精神好,身体运动不可少。

课后食毕常运动,勿畏烦和劳。

身体健、体力高,看我将来做英豪。

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写有:

下雨天,父亲教我们唱:

“走向前去呵!

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

用我们的枪炮和热血,开自己的路!

向前,稳住脚步!

高举着鲜红的旗帜,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少年先锋队。

”这首“少年先锋队歌”。

“父亲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星华夫妇写作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李大钊诗文选集》等,对学习、研究、宣传李大钊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的片段,多年来被收入语文课本,教育意义影响深远。

这是一张难得的李大钊子女的合影:

长子葆华、次子光华、三子欣华,长女星华。

只缺次女炎华。

因为66年炎华已去世

这张照片是李星华16岁时的照片,据她回忆,父亲总是自己制作一些玩具,这里陈列的就是父亲在闲暇之余和星儿经常玩的军旗。

这几张照片是李星华在孔德学校读书时的照片,孔德学校是今日东城区27中。

东耳房:

炎华、光华、钟华住室

在这间屋子曾住过炎华、光华,和给光华喂奶的老王妈。

后来又多了一位小钟华。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就义后的李星华、李炎华、李光华,在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家中。

早逝的次女李炎华(1919-1966)

1938年李炎华喊出“继承大钊遗志,不当亡国奴!

”的口号。

炎华在1927年4月随父母被捕时只有8周岁。

1933年母亲逝世,她在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冀东抗日大暴动时,炎华在抗日联军第十总队政治部做宣传鼓动工作,暴动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

后在故乡大黑坨小学校任教。

全国解放前夕调到冀东建国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调到北京工作。

1966年病逝。

次子李光华(1923-  )

李光华于1923年1月12日出生在这里,在这间房子里学会说话和走路。

1933年母亲病故后,光华在香山慈幼院度过了童年,最困难的时候连换季衣服都没有。

1940年大姐星华带着他奔赴延安。

1941年3月入党,1942年任米脂县委宣传干事,抗战胜利,1946年回到冀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卢龙县委副书记、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唐山钢铁厂第二书记。

1959年调到北京,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

1982年离休。

2006年李大钊故居修缮工程开工仪式上,光华再次到小院,高兴地说:

“回家了,回家啦。

三子李欣华(1926-1989)

李大钊幼子李欣华,父亲牺牲时他才6个月,还在襁褓之中。

1933年母亲病故时,只有7岁。

在星华和亲友的抚育下成长,后到北京读书。

1947年进入晋察冀根据地,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1989年病逝。

李大钊还有过小女儿钟华,李葆华回忆:

“小妹钟华在父亲从广州开完国民党‘一大’回来后病死了,得的是白喉,医生没看出来,以为是肺炎,结果耽误了,死时才1岁多。

”星华回忆:

“医生最后宣告:

病已经治迟了。

第二天中午,小钟华停止了呼吸,和我们永别了。

小钟华死后,父亲很悲痛。

埋葬了小钟华以后,父亲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生活。

西厢房:

李大钊的书房

在这里,李大钊主持过党的会议,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

在这里,李大钊接待过文化名人、朋友、青年学生。

在这里,李大钊写出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民族问题、妇女问题以及图书馆建设等,为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建树。

在《回忆李大钊》中,包惠僧这样描述:

“这间房子是三小间合成的一大间,靠着三面墙壁陈设着四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

靠窗户的这一面,有一个相当大的写字台,写字台对过有两张条桌,条桌上面堆满了报纸和杂志,也同书籍一样,中国、外国的都有。

墙上现在的几幅与同学、友人的合影,代表着李大钊几个生活段落。

河北省永平府中学堂、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求学时期。

创办《晨钟报》、编辑《宪法公言》、指导《国民》杂志社等是与友人聚会。

鲁迅说:

李大钊是永远应该纪念的“站在同一战线的伙伴”。

这里是李大钊和青年朋友谈心的地方,更是同志们的聚会地。

《少年中国》的这两期内容中,证实了这一点:

1921年4月8日,少年中国学会北京部分会员在这里举行谈话会。

李大钊“出语诚恳忠实,与人和蔼,会上既谈了会务问题,又谈了青年的婚姻和自杀问题,谈话至十一点半尽兴而散。

1921年5月20日,少年中国学会北京部分会员在这里举行临时会议,出席者李大钊、黄日葵、高尚德、刘仁静等八人。

李大钊在这里主持过党组织全体会议。

1921年12月11日,由罗章龙汇报陇海路罢工情况。

为了庆祝罢工胜利,大家弹琴、唱歌、讲故事、说笑话。

这种情况,一直到后来党组织在陶然亭有了聚会活动的地点才改变。

马林(斯内夫利特)在这里召开过会议。

1923年3月30日,马林在李大钊家里召开会议,讨论解决党内的一些工作问题,张太雷等人参加。

东厢房北屋:

李葆华的住室

李葆华1920年夏天到北京后居住在此房间,是他与父亲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李葆华(1909-2005),李大钊长子。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沈尹默等人帮助葆华化名杨震,去日本留学。

1931年在日本入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回国后,历任京东特委书记、北平市委书记、晋察冀省委书记等职。

1940年去延安。

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化名为赵振声)。

1948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第二书记兼统战部长。

1949年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1962年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任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行长等职。

中共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葆华于1927年的照片。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后,李葆华曾在周作人等北大教授家避难。

周作人之子周丰一说过:

“放学回家,就到后院陪伴李葆华。

”还给葆华照过些相片,可惜留存下来的只有这一张。

李葆华于1949年的照片。

1949年4月,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右)、市委宣传部长赵毅敏(中)和市委组织部长李葆华合影。

李大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成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革命者。

1923年,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及时赠给了李大钊,李大钊十分珍视此书。

特别地对孩子们谈论了这本书的价值,让他们认真地读它。

李葆华书法:

发扬革命传统,为四化建设而奋斗

这是李葆华在1984年3月14日为秘书张首军题写的。

李运昌同志多次说过,李大钊的纪念活动,葆华是应邀必到,可是从来不讲话。

一生中只写过《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一些革命活动》一篇回忆文章,也从来不为有关纪念活动题词。

东厢房南屋:

客房

李大钊的家,时常有青年朋友和党内同志来到这里、住到这里,就和在自己家一样。

在这间房里,留下过于树德、翟秋白、邓中夏、陈乔年、赵世炎、罗章龙、高君宇、张太雷、刘仁静、陈愚生、秦德君、邓培等许多名留青史人物的生活足迹。

这是王一知的回忆:

1922年冬季,“我在他家中住了近一个月,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生活。

”“他圆圆的脸,面色有点苍白,细细的眼睛,留着胡子。

脸上总是露出笑容。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旧棉袍,一点架子也没有。

”王一知是张太雷的夫人。

这里所选出的照片,是李大钊参加社团组织等社会活动的一个剪影。

欢迎蔡元培赴欧考察归来大会合影、少年中国学会部分会员合影、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第一届毕业生欢迎武昌高师教员胡小石时合影。

每张照片都包容着动人的事迹。

李大钊不止一次书写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葆华在《我的回忆》中写道:

“记得父亲还给我二舅赵小峰写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诗。

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的最后,星华写道:

“父亲,您安息吧!

您的崇高的理想和愿望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您安息吧。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