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99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傅景华《倡火热论的刘完素》三文档格式.docx

因此,只有“朝勤夕思”,才能顿然神悟,融会贯通。

完素钻研理论,不是一时一事,而是“终身诵读”,他对理论的勤奋探索,不懈追求,至今仍是治学者的典范。

(2)因时因地制宜

理论联系实际

完素读经,不是死读,而是“详参其理”,重在应用。

他25岁开始行医,从未脱离过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医者贵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不盲目照搬成规俗套。

河间治学信古而不迷古,理论必验于实践,“夫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古者必合于今”(《宣明论方·

诸证总论》转引《内经》)。

河间治疾,顺乎自然,“法天之纪,地之理”,灵活达变,因人而施。

他有着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对人体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有深刻的认识。

他对运气之道的发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自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和寇宗奭《本草衍义》问世以后,运气之学竟成一时风尚,许多医家,言必称运气,但“终未备其体用”。

完素既反对唯理推论的神秘主义,也反对某年主气必然发生某病的机械程式。

他论运气,着重探讨自然界与疾病发生的相应关系和规律,把疾病按五运主病、六气主病的方法归类,使运气之道从杂学和俗套中解脱出来,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

刘完素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说:

“万物之生也,人之最灵;

四时有变兮,百疾兆生。

欲辨阴阳之证,必明天地之情。

”反映了完素因时、因地制宜的治学思想。

后世赞之曰:

“其作是书(指《素问玄机原病式》),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

”(《四库全书提要》)。

(3)天人相应的大道观

自然大道对中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整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作背景的中医,更是大道的传承。

河间禀承《内经》,在他的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内经》之大道,并将其具体应用于病机分析。

“天人相应”:

完素认为,人与自然合一,人的生命过程与宇宙万物的生化之理相对应。

比如,五藏与其五行的自然属性保持一致,“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

”即使人体小小的汗孔,作为升降出入的通路,也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对应,是万物所共具的结构。

“然皮肤之汗孔者……一名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藏府、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至于疾病的产生,也是由于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比如,人患水肿,“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

夏天气候炎热,多生热疾,“夏月心火生而热,则其脉滑数洪大而长,烦热多渴。

”故在治疗上,应把握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顺应自然规律,适合四时变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为病》转引《内经》)。

.

“平调阴阳,全备五行”:

完素倡言火热,力主寒凉,后世有批评其失于偏颇者。

其实完素对阴阳盛衰、寒热水火的调整是格守中庸之道的,他说:

“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阴阳以平为和,而偏为疾,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故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他认为人体阴阳和平,五行生克制化符合节度,就能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反之则诸疾丛生。

“夫五行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但有一物,全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

交互克伐,是谓兴衰。

变乱失常,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

”基于这种认识,完素反复告诫,治病必须调合阴阳,抑盛扶衰,“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

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也。

”由此观之,完素是主张“平治”的,并非仅言火热而不及其余。

重视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的普遍联系,善于从生命的全过程去推演人之常态和病态的无穷变化,虽然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但可显示出超越时代的认识能力。

这一认识方法,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完素也不例外。

如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原脉论》中对脉的认识,就充满了大道之神气。

他认为脉者“大象无形”,其“玄机奥妙,圣意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得而悟也”。

完素把脉的无形比作道的无形,并借用老子《道德经》之言谓:

“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斯立脉之名本意也。

”他还认为,脉非气非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此与《素问·

保命全形论》所述经脉之气,“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同义。

完素对脉的抽象认识,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揭示出中医脉理与西医脉管的根本分别,因此,绝非能用机械的描述概括其貌,也难以将其纳人西医“客观化”、“标准化”的规范之中。

完素所描述的脉象,应理解为生命过程的外部气象。

寻三部九候者,则取某“动而不息”之象。

完素视脉为“命之本”、“气之神”、“形之道”,并认为“非立象无以测其奥”,传授后学者,需要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无形的气象,然后通过洞察气象而悟出深奥的自然之道,此即所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曾用大量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脉之气象,如“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等等,一应皆是。

又该论通篇言脉,而为何其篇名不称“脉象”或“形象”,却称“气象”?

千古以来几乎无人问津。

其实,《内经》作者虑后人曲解歧黄原旨者,故只此一字,点破其中奥妙,蕴意无穷。

“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脉亦从气之盛衰而变化,和则为常,乱则为病。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见平和之“胃气”为常脉,反之则为病脉,这反映了自然界变化的基本规律,完素称之为“天和”。

正因为完素能把生命置于天地自然的道统中去认识,他才能突破“按证索方”的陋习而独倡火热病机的理论。

(4)比物立象的分析法

完素善用比物立象的分析方法,阐述深奥玄妙的自然之理和复杂多变的人体病机。

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

序》中指出:

以往医家对“造化玄奥之理,未有比物立象以详说者也。

”故其“独为一本,名曰《素问玄机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地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证世俗谬说。

”正如完素所言,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和现象,推论尚不能明确解释的病机,既富于想象力,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

比如,他论述疮疡化脓的病机时说:

“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

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

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故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

”在解释寒热病机“性异而兼化”的道理时,他是这样比喻的:

“又如以火炼金,热极反化为水。

虽化为水,止为热极而为金汁,实非寒水也。

”指出这种兼化只是一种假象,犹如金虽化为液,但亦为金属之汁,而非寒水。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以类相求的认识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对于揭开自然之谜和指导疾病治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道术思想特点

(1)指导思想

在《内经》“病机十九条”和五运六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热论”是完素道术思想的主导。

他的全部医疗实践和诸多杰出的理论建树,都与“火热论”密切相关。

五运六气与自然之理

五运六气是天地变化的节律,也是人体变化的规律,所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

“且运气者得于道同,盖明大道之一也。

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

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

完素提出了以五运六气的节律来考察疾病的变化,反映了他对运气理论的深刻理解。

《内经》说: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五运阴阳是天地变化的节律,万事万物的纲领,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痊愈过程都离不开这一节律。

如完素所引《仙经》之言:

“大道不可以筹筭,道不在数故也。

可以筹筭者,天地之数也。

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矣。

”古人常用数道演变的方法来表示天地间自然变化的节律,这就是“天地之数”。

太极元气为一,两仪阴阳为二,五运阴阳为五,三阴三阳为六,此为自然变化的基本序列。

它们反映了一种自然过程,包括生命过程的基本节律,因而可以作为认识疾病发展变化的理论纲纪。

而五运六气中已包含了太极阴阳,所以刘完素说:

“昜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

若忘其根本,以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

由上可知,完素所谓“五运六气”,实指“五运阴阳”、“六气阴阳”这些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或基本数列。

其中当然包括《素问》“七篇大论”以六十年干支纪年为周期的“运气之道”。

这一周期也是天地变化的节律,特别是其中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及所揭示的治疗疾病的法则,乃是中医的精华。

如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气宜论》中说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藏所宜,五行之运行数,六气之临御化,然后明阴阳三才之数……始终之六气所司之高下,在泉浅深之胜复,左右之间同与不同,三纪太过不及之理,故可分天地之化产,民病之气宜矣。

”这里分明是既论述五运、六气作为自然序列而给予医理的指导,又涉及天地气候变化与人之疾病的关系。

二者均融于河间道术思想体系之中,相须而不相失。

以六十甲子周期为特色,以大运、小运、客气、主气纵横胜复为主要内容的运气之道,至北宋时已很盛行,如刘温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凡三卷,三十一论,二十九图,主要论述五运六气枢要、六十年纪运、十干起运、十二支司天、五行生死顺逆等。

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则以运气之道求索本草。

但当时主要的运气书籍,却多为“歌颂钤图”一类初级粗浅的东西,而且还有墨守成规、按图索骥的倾向,致使患者深受其害。

所以刘完素说:

“夫别医之得失者,但以类推运气造化之理,而明可知矣。

观夫世传运气之书多矣,盖举大纲,乃学之门户,皆歌颂钤图而已,终未备其体用,及互有得失,而感人志者也。

况非其人,百未得于经之一二,而妄撰运气之书,传于世者,是以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验,致使学人不知其美,俾圣经妙典,日远日疏,而习之者鲜矣。

”(《素问玄机原病式》序)

完素虽然推崇运气之道,但其重点在于“类推运气造化之理”,所论五运、六气,既非“运气学说”中之大运、客气,也非单指小运、主气,而是紧紧抓住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进一步灵活变通,随证施治。

如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叙双解之义说:

“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然余自衒,理在其中矣!

故此一时,彼一时,本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为火,人以常为动。

”可见,完素与固守运气格局者不同,而主张随天时、地理、人情的变化而变化。

后人有据薛时平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五运主病》之“读者能知守真独取小运主气之所以然,则知大运客气之不足取”语,认为刘完素只讲小运而不及大运,只讲主气而不及客气。

其实,完素是首重五运、六气自然之理,同时既讲大运、客气,又讲小运、主气。

即所谓:

“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素问玄机原病式·

五运主病》)。

完素全面论述运气的著作是《素问要旨论》,其中不仅阐述了《素问》的运气内容,而且于《天元玉册》等运气专著亦多相互补充发挥。

故比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更为系统、详尽。

马宗素《图解素问要旨论》中,列五行生成数、五运正邪二化、六气司天司地、推天符岁会、六气正对比、入宫等三十五图,对于阐发运气学说要旨,描述大运小运、客气主气之加临胜复变化颇为得体。

说明完素运气之道尚有传人。

完素的其它著作也多有涉及运气之道,已如前述。

但《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直格》等,则在于重点阐发五运、六气亢害承制之理,并由此而倡火热为害之说。

所以,应该认为完素所论五运、六气,在《素问》运气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天地气宜的变化实寓自然节律之中。

完素的思想境界如果不能高出常俗,则很难跃然成为金元医家之先驱、河间医论之开山。

“火热论”是河间道术的主线

火热论是河间学术的主线,它十分清晰地贯穿在刘完素的多种著作之中。

在中医理论中,火热具有病因、病机、证候三重涵义。

火热论的思想源于《内经》,《素问·

热论篇》对外感热病的成因、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以及预后和禁忌等,都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其后,张仲景著成《伤寒论》,确立了伤寒六病的诊疗体系。

但是二者对于外感病的寒、温两端均未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致使寒温之争历两千年而不休。

在这场漫长的历史争论中,刘河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以火热论别开生面,成为金元各家论辨之先驱。

1)对《素问》火热病机的发挥

刘完素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求索中,探奥发微,精辟独到。

他的指导思想和学术成就,是与这一中医理论的名篇分不开的。

他的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就是以《素问·

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19条为基础,并加以深入地阐发和补充而成,扩大了病机19条中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使火热病症的广泛性成为他主火论的理论支柱之一。

“病机19条”中,属于火的有5条,属于热的有4条,属于五藏的各1条,属于寒、湿、风及上、下的各1条,共概括了36个病症,其中属火的有:

瞀、瘈、禁、鼓栗、如丧神守、逆、躁、狂、胕肿、疼酸、惊骇11种;

属热的有:

腹胀大、病有声、反戾、水混浊、呕吐酸、暴注、下迫7种。

由此可见,火热病证在“病机十九条”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它一切病证的总和。

在《原病式》中,刘完素列举的病证有91种(其中少数病证在各类中互见),比“病机十九条”多出50多种,其中“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热恶寒、战慄、惊、惑、悲、笑、谵妄、衄衊、血汗、皆属于热”;

“诸热瞀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痠、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共计56种,比“病机十九条”多出38种,可见完素所补充的,绝大多数是属于火热的病证。

此外,还把“病机十九条”中属于肺或上的喘;

属于脾的腹胀、呕吐;

属于心的疮疡等,也一并归于火热。

《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为病》中,热类、火类两篇竟占了全文8-9/10的篇幅。

其余部分,作者则又认为,燥本火化;

风为阳邪,能胜湿而化燥;

即使寒、湿也与火有关,因此,该书非火而致的病证就所剩无几了。

刘河间对火热病机的发挥是多方面的,决不仅限于对“病机十九条”的注释和补充,在《原病式》中,他以具体病证为例子,对火热病机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

《内经》“病机十九条”,由于叙证简略,在论述火热和其它各种病机时,只做了纲领性的提示,对所列病证的具体发病过程和机理,并未详尽阐发。

所以历代医家曾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上大作文章。

刘完素所列举的90多症中,对其中76症设专题进行讨论,弥补了《内经》之不足,特别是对56种火热病症的分析,更是详尽而中肯。

如身热恶寒,“病机十九条”中所无。

完素认为:

其一,“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

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热病而反恶寒也。

或言恶寒为寒在表;

或言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

”完素首先分析了在外感病初期,寒热两种证候的辨证关系,指出虽然两者同时出现,但热邪在表是本质,怕冷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是假象。

而那种把怕冷看成是寒邪在表的反映,发热、怕冷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髄的观点是错误的。

其二,“亦有亢则害,承乃制之,则病热甚则反觉其冷者也。

虽觉其冷,而病为热,实非寒也。

”此用亢害承制的理论,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怕冷”反是热甚的表现。

因为五行之中,火为水所克,当火热之气亢盛时,必然激发寒水之气去制约它,所以表现出“寒”的假象。

这一认识,在热性病出现“热深厥亦深”时,能够提醒我们,谨慎审证,把握本质。

其三,“其寒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热甚,故病加尔”。

完素把怫热郁结看成是外感热病的主要病机,寒邪实质上是腠理闭密,阳气郁积不得发泄,怫热郁结在表,故见身热恶寒,所以热是本,寒是标。

其四,此病服热药有效,是因为热药可使腠理稍稍疏通,郁热暂时得到发散,病情则缓解,但当药力消失以后,病情却反而会加重,这是因为热药所治为标,而不是本。

俗医执迷不悟,把病情加重的原因,归结为药力不足,一味地加服热药,遂使各种热病相继而生,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

其五,针对以上病机,洽疗身热恶寒之证,应在发散药中加入寒凉之品,或直接用辛凉药物宣郁散热,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

又如转筋一证,即《内经》所谓“诸转反戾”。

“病机十九条”仅提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河间则对此证作了具体生动地描述:

“热气燥烁于筋,则挛瘈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

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

”转筋,俗称抽筋。

河间认为这是由于热气化燥伤筋,以致痉挛作痛,抽动不止。

寒气虽主收引,但它仅能导致手足厥冷和关节屈伸不利等证,不会导致转筋。

“转”就是“动”的意思,阳主动,阴主静,故转筋属于阳热证。

此病病机,一是因“霍乱吐泻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

或是因“外感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二者均可导致热灼筋燥而转筋。

从上例可以看出,完素对火热病证的病机分析,比《内经》“病机十九条”要详尽得多,在理论上也有所深化,提出“怫热郁结”为热证主要病机的独特见解。

他不仅能认真地辨别这些火热病证的表里、虚实、真假,用水火、阴阳、亢害承制的理论去解释它们的发病机理和证候表现,而且能够从反面加以佐证,力矫俗医不分寒热真假、妄投辛燥的流弊。

他的很多论述都是当时惨痛的临床教训和个人经验的总结。

2)六气皆从火化。

五行之中,木、土、金、水各一,唯火可析为君、相二火。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阴明燥金、太阳寒水)之中,热为君火之气,火为相火之气。

因此,火之为病,自本多于其它四气,这是由“天地造化之机”所决定的。

完素认为,“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六气互相干而为病也”。

六气间存在着同化和兼化的关系,即四气皆能与热相兼而为病,六气皆能化火,进一步突出了火在六气中的主导地位。

风:

《素问玄机原病式》载:

“风属木,木能生火”,“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

“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这里揭示了风与火的相生、相化关系:

风能生火,而掉眩一类风证又每因火热而生。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肢体动摇,头目眩晕一证,可分为外风引动内热和肝肾阴虚、水亏火旺两种类型。

前者是实证,外风为标,内热是本,风火相搏,则使人震颤、眩晕,“焰得风而自然旋转”,是风与火相兼化的结果;

后者属虚,完素认为是风与燥相兼化而引起,“风能胜湿而为燥”,“诸风甚者皆兼于燥”,燥气本易火化,风燥化火,火盛灼津炼液,致使肝肾阴虚,水亏火旺,肝阳上亢。

又阳明燥金伐伤脾土,脾虚筋脉失养,土薄木摇而见眩晕、动摇之象。

刘完素从五行生克关系出发,揭示了风与火、热、燥三气的密切关系。

在风的发病机制上,从虚实二端突出了火热病机。

湿:

湿与火热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是因“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五行之中,火与土是相生关系,“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完素说: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这种水湿,多自内生,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水肿,“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

此类水肿,当热指湿热水肿。

另外,湿土属阴,易遏阳气,当外湿浸淫,失于运化,水湿内停,则阳气闭郁,化火生热。

因此,无论是内湿、外湿,还是湿生热、热生湿,湿热兼化的现象在湿气引起的病证中是极为普遍的。

燥:

完素认为,燥为秋令主气,其性质同于火热而异于寒湿,“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火也”。

故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因“风能胜湿,热能耗液”。

象皮肤皴裂粗糙,肢体麻木不仁等燥证,就是因为“风热耗损水液,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利”而引起。

大便干涩之证,其病机亦为“大肠受热,化成燥涩”。

即便是凉燥的病证,也往往与火有关。

虽然完素也提到燥证尚有非火化之寒凉收敛,气血不通,中寒吐泻,脱津亡液等情况,但燥与火热同化的病机,在燥证中仍占绝大部分。

寒:

寒虽与热相反,但两者有互相承制的关系。

寒为北方寒水,水中寓火,水虚则火实。

当寒凝气滞,阳气闭郁,不得宣散,则久而化热,此时寒证就转化成热证了。

故“热甚而成阳厥者,不可仅以为寒病也”,也就是说,当疾病初起为寒证,寒气郁久而化热时,如果出现手足逆冷的厥证时,不可再当成寒病来治疗。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凡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得宣散”而化生火热。

在完素看来,即使寒这种与热截然相反的病气,转化为热或与热相兼为病的机会也是很多的。

因此,完素强调对于痞闷、胀满、拘急作痛、白带、白痢一般认为是寒证的疾病,不能一概说成是因寒引起。

临床所见也有郁热的情况,“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者,不可言为寒也”。

对于真热假寒,他更是反复提醒人们,千万不可误以为是阴证。

《原病式》中虽然列了寒类十证,但也多从热化或真热假寒来论治。

“六气皆从火化”是后人对河间学术思想的概括,也是他火热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素在探讨火热与其余四气的关系时,不是简单机械地认为火热派生其余四气,四气必然化成火热,而是根据机体的具体条件,以及六气的盛衰,谨守病机,灵活辨析。

他重在抽出四气中与火热有内联系的部分病证,加以强化,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于火热为病的重视。

而那些与火热无关的病证,或未涉及,或所涉不深,难免给人以偏颇之感。

3)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因情志活动过度而影响藏府气血,即所谓“五志过极”。

“五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

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喜为心志,喜极而精神失常,大笑不能自己,这是心火太甚;

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肝实而多怒多狂;

悲为肺志,肺金本燥,然能令燥者火,所以其人悲哀苦恼而痛哭;

恐为肾志,劳伤本藏,肾水衰而心火自甚,则又为惊恐,为战栗;

思为脾志,思则气结,气属阳,阳气结则胃肠怫热郁结,而心脾不悦。

五志之中,心火甚则多喜而为癫,肝火甚则多怒而为狂。

心为火藏,肝为风藏,伤则阳亢化火,这是易于被人们理解的。

至于思、悲、恐之化火的机理,刘河间认为是由于藏府失于调摄,或久病不解,而致素有虚损,当情志过度,则伐伤本藏,因而斡旋无力,气机不得条达,郁结积滞久而化火,火热反过来又灼伤藏府,藏府更虚,可见悲、思、恐所化之火多为阴虚阳亢之虚火,故喜、怒多实,而悲、思、恐多虚。

在分析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的病机时,完素特别注重水火、心肾关系。

如他在《原病式·

火类》“狂越”一证中指出:

“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即人的理智、信念由肾水所主宰,所以当心火旺盛,肾水衰少时,就会神失自主,而发狂越。

以水火而论,水象征着和平、宁静、正常的精神状态;

火象征着动乱、躁扰、失常的精神状态,如果火上有水制之,水火既济,则表现为神清气和,智聪理明;

水在下不能制火,水火未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