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11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ocWord下载.docx

军事上,大规模扩军备战,1937年直接军费为13.6亿日元,占当年国家预算的49%,到七七事变时,日本的陆军兵力增至45万人,海军四个舰队,陆海军航空兵91个中队,2600架飞机,还有12万伪军。

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传法西斯主义,为其大规模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说侵华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是为了“帮助中国开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37年6月底,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困扰,广田内阁垮台,近卫文磨组阁。

近卫上台后立即采纳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意见,将对华政策由蚕食(局部战争)转变为全面侵华战争,以此来摆脱日本的困境。

据此,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中,准备以14个师团的兵力,占领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一举灭亡中国。

同时,陆军首脑会议决定,立即从国内出兵,向中国发动进攻,这得到了天皇和内阁的同意。

从1937年上半年起,日不断调兵遣将,加紧战争准备。

它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北平西南横跨永定河的交通要道卢沟桥。

日军决定占领此桥,以封闭北平的南大门,孤立平、津,使国民党华北当局不战而降。

为占领卢沟桥,1937年6月后,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几乎天天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月7日晚,驻丰台的日军第一联队三大队在卢沟桥北进行以该桥为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

演习快结束时,日军说一名士兵失踪,并说听到桥另一边的宛平城内有枪声,要求进城搜查,遭中国驻军拒绝。

于是,日军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

我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O旅(何基沣)二一九团在团长吉星文率领下,奋起反抗,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笫一枪。

在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鼓舞下,特别是在北平的工人、农民、学生等支持下,二十九军官兵英勇作战,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日指挥官松游少将被击毙,田代中将剖腹自杀。

日军感到夺取卢沟桥的兵力还不足,为争取时间集结增援部队,它搞了假和谈的鬼把戏,派代表和国民党华北当局谈判。

当时宋哲元是国民党华北当局的主要领导人,任二十九军军长、平津卫戌司令、冀察绥靖主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其二十九军共有四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五个独立旅,十万人左右。

宋曾血战长城,是著名的抗日将领。

但他又是一个地方实力派,属冯玉祥的西北军(他和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刘郁芬合称冯西北军的五虎将),不断受到蒋的排挤,因此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想利用日蒋之间的矛盾求自保,既不脱离南京政府,也不和日军对抗,走一条中间路线。

七七事变后,蒋对宋的指示是不屈服、不扩大、就地抵抗,蒋也想和平解决。

38师师长张自忠是积极主和的,还想取代宋的地位。

并在后来的7月29日任北平市市长,但马上就发现被日军愚弄,大权掌在汉奸手中,于是当天逃离北平,张因此恨死了日寇,后英勇抗日,壮烈牺牲。

日军利用和谈之机,大量向中国调兵,并于25日前后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之势。

26日日军向宋提出最后通牒,限令冯治安的三十七师在28日正午前从北平全部退出。

宋看清日寇的真面目后在27日拒绝了日寇的要求,向全国各界发出了自卫守土通电,命令二十九军奋起抗战,但为时己晚。

二十九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南苑壮烈牺牲。

7月29日北平沦陷,次日天津沦陷。

为使国民党政府早日屈服投降,日寇于8月13进攻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上海,制造了八·

一三事变。

从七七事变到八·

一三事变,是中国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渡。

7月8日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电,号召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7月17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立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指出: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他也表示: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P172—3)。

日军进攻上海后,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8.月14日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同上,P173—5)这表明国民党政府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终于走上了决心抗战的道路。

从此,也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时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日帝加紧、扩大对华侵略的过程中,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各自调整政策,相互作出让步后形成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国共双方就红军改编、陕甘宁边区改制、国共合作形式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谈判,但因双方分歧太大,一直未能达成协议。

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率代表团继续和国民党谈判。

15日,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宣言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国的三项基本主张:

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

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

同时,重申了我党的四项保证。

7月17日,周、秦邦宪、林伯渠等在庐山同蒋、张冲、邵力子等进行谈判。

8月中旬和9月下旬,双方又在南京进行两次谈判。

由于日本进攻上海,抗战形势日趋紧张,蒋急于要求红军迅速出师抗日,又迫于舆论压力,最后不得不就红军改编和设立总指挥部等问题和中共达成协议。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的命令,将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设立总指挥部,朱、彭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左权任正、副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任正、副政治部主任。

下辖三个师,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1l月22日恢复政治委员制);

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

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1937年12月由邓接任),全军4.5万人,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

9月12日国民党按抗战的战斗序列,把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设总司令部。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延搁已久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又发表庐山谈话,公开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这样,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范围广,力量不平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日帝及其走狗为革命对象的,因此,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从工人阶级到大资产阶级,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以至哥老会、青红帮等组织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为广泛,但内部各派力量极不平衡。

国民党掌握了全国政权和数百万军队,共产党只掌握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几万军队,其他政派力量更微,如第三党不足百人,国家社会党和政学系只有几十人。

第二,国共双方都有政权和军队。

因此,双方的矛盾斗争尖锐激烈,甚至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八年抗战中,中共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发展了八路军、新四军,坚持了抗战。

第三,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

这是一种无固定的组织形式和成文纲领,遇事协商的中外历史上少有的合作,周称其为“东方手续”。

抗战中迫于人民的压力,蒋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在省、县成立参议会,但蒋规定参政会只是咨询机关,而非民意机关,更非立法机关。

第四,它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敌视中国革命,破坏统一战线,最后他们和中国的反革命势力联合绞杀了中国革命。

但抗战中,随着日帝侵华的加剧,直接危害了英美在华利益,他们由纵容日帝侵华转为支持中国抗战。

另外,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苏联也是支持中国抗战的。

8月21日苏主动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给中国大量贷款,还派军事顾问和航空志愿队来华。

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的白求恩1938年到延安,1939年中毒牺牲。

印度医疗队的柯棣华1938年来华,1939年到延安,1942年病逝。

美国著名记著三S:

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

不过当时国际方面都重视和支持国民党,轻视共产党领导的力量,从而助长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不利于国内政治的民主化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

(3)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为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节重点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意义。

(思考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1919-1949),人民出版社。

费正清等: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王桧林主编: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纪》,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日军侵略浙江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上下),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金冲及:

《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共关系》,《中共党史研究》1988.1。

田克勤:

《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党史研究》1982.5。

李良志: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分裂及其历史经验》,《党史研究》1985.5。

李百齐: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文史哲》2000.3。

刘建国:

《抗战初期中间党派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历史教学》1998.5

李蓉:

《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3。

朱斌: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湖湘论坛》1999.3。

方敏:

《中间力量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河北学刊》1999.3。

荣斌等:

《“民主党派”称谓考》,《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2。

刘庆旻:

《中国全面抗战起点问题再讨论》,《中共党史研究》1994.3。

吴玉林:

《卢沟桥事变的真相再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或人大复印中现史2002.2。

二.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2学时)

)通过本节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正确了解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并客观公正地评价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授课内容:

1.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日军占领平津后,日本军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是:

“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进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P31)为此,日军编组了华北方面军(以8个师团为基干)和上海派遣军(以5个师团为基干),在南北同时进攻,兵力配置仍以华北为重点。

为研讨与确定抗战大计,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上旬在南京召开了国防会议。

(1)国防会议

会议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蒋表示:

“如果看到我们国家不打仗要灭亡的,当然就非打仗不可”;

同时,会议决定在未正式宣战前,与日本进行交涉,仍不轻易放弃和平;

会议决定由军事委员会作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蒋为委员长;

会议讨论制定了以“持久消耗战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实现持久战略的途径主要是靠内线持久的阵地防御战,它侧重于固守重要据点,以保守城市和战略要点为主要目标,只重视正面的阵地战,不注意两翼的包围。

蒋规定的抗战获胜要道是:

“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缺乏灵活机动性。

);

会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第一战区在冀省及鲁北,蒋兼司令长官,程潜代理;

第二战区在晋察绥,司令长官是阎锡山;

第三战区在苏南(长江以南)和浙江,司令长官是冯玉祥;

第四战区在闽粤,司令长官是何应钦;

第五战区在苏北(长江以北)和鲁省,司令长官先蒋后李宗仁。

后战区在1938年1月、1938年11月、1944年作了3次调整。

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P328—9]。

(2)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

1938年3月29日—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检查全国抗战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任务和行动方针。

为推动国民党抗日,3月25日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发了电文,提出了以实现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为目标的八项建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

选举蒋为中国国民党总裁,汪为副总裁;

成立国民参政会;

取消预备党员制,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

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有关抗日的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抗战建国纲领》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要抗战的,在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方向上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基本一致的地方。

它提出了“抗战建国”的总口号,认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在外交方面提出:

“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为”;

在军事方面提出:

“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在政治方面提出:

“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严惩贪官污吏”;

在经济方面提出:

“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并发展各地之手工业”,“严禁奸商垄断居奇,投机操纵,实施物品平价制度”;

在民众运动方面提出:

“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以合法之充分保障”,“救济战区难民及失业民众”,“对于汉奸严行惩办,并依法没收其财产”;

在教育方面提出:

“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见《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P484—8,或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P182—5)。

这些对于指导及推动全国抗战有着积极作用。

但国民党代表的毕竟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大敌当前,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下,它既想利用人民抗战,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起来;

既不能不对人民的合理要求作出一些让步,又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国家制度。

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既能利用人民的力量来抗战,又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进行统制;

既能搪塞各党各派要求拟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健全民意机关,实施民主政治的意见,又能拒绝建立统一战线的具体组织和成立国防政府等民主改革的要求,最终使抗战的胜利成为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胜利,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因而,《抗战建国纲领》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纲领,有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它未对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一抗战的最后目的作出规定,未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的倾向,从而给抗战中的妥协投降派留了后路;

它虽提出全国民众的总动员,但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最后成了空话;

在军事上没有提出战胜日寇的正确战略方针,也未提出改善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这名为指导、援助,实为限制人民抗日;

在政治上虽提出设立国民参政会,但国民参政会既不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不是具有决定国策和实际权力的民意机关,而只是一个建议、咨询性质的机构,同时,它对于实施民主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国防政府、开放党禁等关键性问题则避而不谈;

在经济上虽提出“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都未作出规定;

在民众运动方面对于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限定在一定范围,也没有规定废除一切束缚人民抗日的旧法令,和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政治犯等;

在总纲中规定“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而此时的三民主义实质上是蒋记三民主义,总纲还规定“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这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个人独裁提供了依据。

因此,《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通过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以非实质性改进与让步,来掩盖限制各党派、团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民主管理和参加抗日活动的片面抗战路线的集中体现。

它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有着极大的区别。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抗战初期(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1938年10月),日寇进攻的重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而此时正面战场的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先后投入200多个师,170余万人,进行了平津保卫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1)淞沪会战

日寇在进攻华北的同时,就积极步暑对华东的侵略。

江浙一带是蒋统治的心脏地区,日企图通过速战速决,占领上海、南京等地,迫使蒋政府投降,尽早结束在中国的战争。

1937年8月8日在上海的海军第三舰队进行了新的兵力步暑。

8月9日日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滕要藏,驾车强行冲入虹桥军用机场,窥探中国军队的情况。

驻守机场的哨兵喝令停车,但日军不仅不听,反而开枪射击,中国军队被迫还击,两名日军被击毙。

日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八一三事变,进攻淞沪地区。

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坚决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五个城市之一,是蒋政府的财政金融中心,四大家族的资产集中地,又是首都南京的门户,因此蒋是不愿轻易放弃上海的,初步下了抗战决心。

为此,他改变了在国共谈判中的拖延态度,立即宣布让红军改编,也允许我军成立总司令部,掌握指挥权,但要求我军立刻向华北出兵,越多、越快、越好,以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淞沪的抗战。

8月14日,蒋介石下令总攻击,并宣布封锁长江下游。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对新闻界发表抗战谈话。

8月20日,中国政府成立大本营,以蒋介石为大元帅。

编定全国战斗序列,划江苏长江以南(包括京、沪)及浙江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抵抗日军进攻。

9月,第三战区改组,蒋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分左中右三路抗击日军(三路先由陈诚、张治中、张发奎指挥,9月21日调整为陈诚、朱绍良、张发奎指挥)。

在淞沪会战中,蒋先后调集70余个师到淞沪地区,占中央军总数的3/5,国民党总兵力的1/3。

日寇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但它在淞沪会战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有力抵抗,不得不一次次增兵。

它总共调集了28万军队,动用30余艘军舰,500余架飞机,300余辆坦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总司令,对上海进行疯狂进攻。

国民党军队坚守上海3个月,毙伤日军6万多人(一说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但国民党军队也付出了伤亡20多万的惨痛代价。

(2)南京保卫战与日寇的南京大屠杀

日寇占领上海后,在松井石根指挥下,以8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水陆并进,进攻南京。

是否守南京,成为国民党的重要课题。

为此,蒋在11月中旬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

会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张群等为代表,认为南京无法守,主张放弃。

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地理不利,认为南京背靠长江,敌人一旦三面包围,南京即成为绝地,跑也跑不出去。

第二,部队刚在上海打了败仗,士气受挫,队伍七零八落,需要休整补充,而敌人则士气高涨。

第三,南京附近没有生力军支援,要从云南等地调兵太远。

第四,若主动放弃南京,将来好与日本谈判,若是战败后再与日本谈判,日必将以战胜者的姿态加以要挟。

第五,如南京不设防,还可避免日军进城后过分的烧杀。

因此,他们认为南京只需留6—12个团,作象征性守卫,一打就撤。

第二种意见以刘斐(Fei军令部次长)等为代表,主张南京既不可不守,又不可死守。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不打一下就送给敌人,对全国人民无法交待,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好;

但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死守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种意见以蒋介石、唐生智为代表,主张死守南京。

南京是首都,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地,不守不好向全国人民交待,也对不起国父在天之灵;

南京是国际名城,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不守南京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对国内人心的影响也极大。

蒋在会上阐述守城意见后,分别一一征求意见,并问谁愿担负保卫南京的重任。

许多将领都默不作声,当问到唐生智时,他立即起立,“大声疾呼,声色俱厉,太义凛然”(李宗仁回忆),好象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并说,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时,何能畏死以求局安!

说如果委员长还没有预定别人担任守卫南京的重任,他愿担此责任,并誓与南京共存亡。

1937年11月19蒋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

次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到11月底,政府各机关已大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至武汉、长沙。

蒋虽称死守南京,但留守南京的部队并不多,总共才10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