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30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尺牍书法中所见平阙书仪及艺术范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遇到前述类似情况时因内容重要性等差或书写性空间要求不作移行处理,只在原行相关的词语上方空一二字或更多字再直行书写,此谓之阙,或可对应称之为“空抬”或“挪抬”。

平与阙二者都是体现书疏中尊卑程度与相互关系的外化形式。

应该区别的是,这里讨论的平阙形式与手札中表示题额、段落提示、题记等内容而造成的与此相同的行款格式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尺牍所见,平阙形制滥觞于秦,形成于汉晋,成熟于唐宋,明清之际流于泛滥,至于近代可看成是前代之孑遗。

以下我们结合当时的尺牍书迹具体加以寻绎。

(一)秦代萌芽期

平阙之制,先秦未见,甲骨钟鼎文字,凡“王”、“王曰”等辞句,不提行亦不空格。

许同莘认为“君臣一体,不以直书为嫌,此古义也。

”自秦代开始,方出现提行颂圣之体。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秦阳陵虎符跋》:

平阙之式,古金文中无有也。

惟琅琊台残石则遇 

“始皇帝”、“成功”、“盛德”及“制曰可”等字皆顶格书,此为平阙之始。

此符左右各十二字,分为二行,“皇帝”二字,适在第二行首,可知平阙之制,自秦以来然矣。

除琅琊台刻石之外,其他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等全然没有恪守平阙(这或许是后人在翻刻过程中重书挪行所致),二世诏书和李斯奏文,凡“始皇帝”内容不守平阙的例子非常普遍。

可见,发端于秦的平阙形制,因国祚甚短尚未形成严格的制度,但却是后代平阙形制的嚆矢,如同尺牍以名称、书式区别尊君卑臣一样,影响甚远。

睡虎地秦墓的两封木牍家书是目前秦代公私尺牍中唯一所能见到的以提行为敬的例子,此形制格式可反映当时民间书札的一般情况。

以M4出土的11号木牍为例:

1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

黑夫、惊毋恙也。

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

2黑夫寄益就书曰:

遗墨夫钱,母操夏衣来。

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襦 |

3裙襦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

其丝布贵。

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4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

书到 |

5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

闻王得苟得|

(以上正面)

1毋恙也?

辞相家爵不也?

书衣之南军毋□不也?

/ 

2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媭)故术长姑内外□/

3为黑夫、惊多问东室须苟得毋恙也?

4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何)如?

定不定?

5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

6惊多问新负、妴得毋恙也?

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以上背面)

虽然牍背文字因墨染黑,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出其大略。

与正面文字满行书写不同,背面文字第1行本来尚有空位可容多字,却断开另起一行,第2、3、4、5行末同样留有地尾。

不难看出,断行抬头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凡关涉对方的问候之语,即致书者“多问”家室内外不同对象的内容几乎全部另行书写。

可以肯定地说,换行平抬的目的是出于对受书对象的尊敬。

6号木牍的三处断行也属同一情况,此不详举。

据考证,秦墓家书书写日期为秦始皇二十四年,早于其统一前2年。

究竟是民间尺牍提行示敬方式影响到秦代官方的平阙之制还是秦制影响到民间家书,由于所见书迹资料有限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二)汉晋形成期

汉承秦制,尺牍平阙形制因袭前代。

汉代简牍实物的大量存在为我们考察分析汉代尺牍平阙形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秦代题铭文字平阙内容在汉代章表类尺牍中大量出现,并明显形成规律。

除“皇帝”、“皇”、“帝”外,凡是涉及皇室成员所见如“太后”(《敦》188)、“高皇帝”(,皇帝的政令“制”、“诏”、“制诏”等,皆须抬头另行书写, 

有时还高出二三字的位置,如武威磨咀子出土的五杖诏书令册中“皇帝陛下”、“制曰”即为此例。

与后代抬头有所不同,为了突出所抬内容,以上诸字与正文间皆有意拉开一字左右的位置,这与唐宋时期的阙上尊下判然有别。

尺牍的抬头制式也影响到汉代的碑刻,如《乙瑛碑》逢“尚书”、“朝廷”时亦换行平出,《华山庙碑》中,“袁府君”、“京兆尹”平出,而“高祖”、“大宗承”、“孝武皇帝”、“仲宗”别行高出一字,为第一抬头,从尺牍平阙来看,平分等差的形成要到元代以后。

由此观之,现在坊间流行的所谓早拓本极有可能系明代翻刻,因为以后代平阙之制妄替前代者在刻帖、刻书中都普遍存在。

汉代私书平阙较秦代发生变化,其敬抬意识进一步强化。

与文本结构相适应,汉简中把以前换行的整句问候分为二行,具礼与对象的内容常分行抬头书写,更加突出了示敬的对象,有时文末具礼内容还再次抬头。

1信伏地再拜多问/

2次君君平足下。

厚遗信非自二信幸甚寒时信愿次平君君平平近强酒食察事毋自易信甚薄礼|

3□絮一信再拜进君平来者数寄书使信奉闻次君君平毋恙信幸伏地再拜再拜/

4次君君平足下  □ 初叩头多问

5丈人寒时初叩头原丈人近衣强□洒食初叩头幸甚幸甚初寄□赣袜布二两□□者丈人数寄书|

6使初闻丈人毋恙叩头幸甚幸甚丈人遗初手衣已到

此为《居延汉简甲乙编》附图51一封汉代的帛书。

从平阙内容来看,此尺素中三处抬头:

二处(2、4行)是对收信人君平的拜礼,一处是对其丈人的拜礼(第5行)。

提行为敬即使对致书者的妻子也不例外。

如:

1宣伏地再拜请

2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

愿幼孙少妇足衣强食,慎塞上。

宣幸得幼孙力过行边,毋它急。

3幼都以闰月七日与长史君俱之居延,丈人毋它急,发卒,不审得见幼孙不。

它不足,数来|

4记。

宣以十一日对候官,未决。

谨因使奉书伏地再拜/

5幼孙少妇足下。

朱幼季书愿高掾幸为到临渠隧长

6对幼孙治所。

……  (《居简》10•16)

李均明认为,“出土简牍中所见秦汉书信起首语通常为致信人致敬语,按正规写法当独占一行,以示礼貌。

” 

有时,“为使一牍中能容纳更多的文字,致信人便将起首语与正文在一行中连写,其间以界格符隔开,表示原本当另起一行。

”其实,首行之所以独占一行,是为了突出对第二行受书人的礼貌。

凡有界格号者,均开门见山,无受书人称谓,所以与“礼貌”无关。

儿尚叩头白记●闲不上曰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 《敦》244A

郅严叩头白 /卒俱往取之叩头……   (《居简》231.13B)

以上二处界格符前后文字无关具礼及其对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分为两行。

因牍面空间的限制,为节省片面而形成的两行合并为一行的例子不是没有,如:

伏地再拜请稚公足下善毋恙良善苦官事春气可欲愿杂……

(《敦》1088)

在封检的封题中,提行最为普遍。

前行为致书致敬语,下行是名衔尊称,相当于简牍正文开头的两行。

1刘宣书奏

2武大伯         《居简》284.25

1吴阳书再拜奏

2甲渠候曹君门下     《新简》

1奏

2淳于

3卿足下   

平阙在谒牍类尺牍中形式最为完备。

如尹湾汉简中的十枚谒牍, 

不仅“进”、“奏”与其后对象尊称常分为二行,就是“问”、“请”、“谒”、“亲”等动词,虽是自己的动作,但因涉及对象为对方,也一律提行单书,甚至“问疾”二字也分二行书写,这实质上已开唐宋尺牍以动词为平阙内容之先河。

进长安令

儿君    (正)

东海太守功曹史饶谨请吏奉谒再拜

威卿足下师君兄   (反)  

YM6D23  

奏主吏师卿?

亲   (正)

五官掾副谨遣书吏奉渴再拜

谒         赵君孙  (反) 

 YM6D18

师君兄      (正)

容丘侯谨使吏奉再拜

疾         (反) 

YM6D20

进主吏

师卿(正面)

弟子□迫急谨遣吏奉谒再拜

君兄足下(反面)YM6D

卒史宪丘骄儒

以上我们所举汉牍平阙诸例,严格来讲,只有平而无阙。

不过,简牍中偶有空字的现象。

我们发现,敦煌汉简中有一“君”上缺一字 

,可能就是为了表示尊敬的目的,是否属谨阙示敬目前尚限于孤证。

谨阙示敬的典型例子较早见于频繁出土的东吴名刺当中。

如“弟子吴应再拜  问起居  南昌字子远”,“弟子高荣再拜  问起居  

沛国相字万绶”。

“问起居”上空二三字,是为了突出向对方的问候之意,当为谨阙示敬之通例。

当纸质文书代替简牍,平阙自然转移到尺纸之上。

敦2277:

“□书浮叩头言/薛用思起居平安。

”即为典型跳行之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纸书完整者不多,李柏文书为稿草,没有平阙。

焉耆文中有一具平阙者。

如“十月四日具书焉耆玄顿首/王督邮彦时司马君彦祖侍者”。

在吐鲁番文书中,有前凉建兴三十六年,东晋永和四年(348)的王太宗上太守启,其中“秋节转凉,奉承/明府体万福”句,“承”后及受书人的职官“明府”平出,这与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中,“吴子杨往初”句断行平出一样,表明普通尺牍在除始句的具礼对象内容之外,句中所及受书者也开始成为平出示敬的对象。

东晋二王尺牍,主要通过唐代摹拓和宋代刻帖流传至今。

墨迹中惟一可见当时平阙形式的是万岁通天帖中的《姨母帖》,其内“姨母”平起。

其他均为刻帖。

至于刻帖,由于各种原因,刻帖基本上改变了原来尺牍字迹的行款格式,但有少数帖札也保留当时的平阙。

如《绛帖》始收的王羲之《霜寒帖》:

臣羲之言,霜寒,伏愿

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

动静,臣王羲之言。

        (图

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刻帖中从内容到字迹王羲之最为可信的作品。

从“臣”字款看,当为书与晋帝的时问拜贺。

“伏愿”用于尊长信中,P.3637杜友晋《新定书仪镜》“通例第二”:

“凡下情不具、不宣、伏惟、伏愿、珍重等语,通施尊长”,“承”在汉魏六朝有“闻”“听说”之义,后世的“承闻”一词即由此而来 

“圣体”、“动静”均系代表皇帝容体情貌之词,其平出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法帖中残存的平阙还不至此,其他如《淳化阁帖》中晋明帝《伏想帖》、王羲之《嫂安和帖》,王廙的《七月帖》、《嫂何如帖》,王献之《仲宗帖》、《黄门帖》等,都反映出当时人的抬头换行的习惯。

当然,多数已因移行消弥。

至于二王草书尺牍,姚鼐跋王羲之《元度何来迟帖》的意见值得重视,“凡二王帖无名者,多是题后答人书。

此五帖殆是题后答卑幼语,故辞尤简、笔尤纵也。

没有平阙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更助长了草势的猖獗。

(三)唐宋成熟期

唐代是尺牍平阙形制全面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制度上,国家第一次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对官牍书写中的平阙作了规定。

据《大唐六典》卷四《礼部》尚书礼部郎中员外郎条记:

“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

”注称:

“谓昊天、后土、天神、地祇、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

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

与汉代官牍相比,唐以礼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阙式内容。

平与阙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天地和皇帝、皇储、家眷,二是帝之诏命、陵寝、朝廷等。

平阙的不同代表了以帝王为中心,从天地君到皇权所及范围的次第与轻重的不同,开元时期书仪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平阙形制因体裁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异,如柳公权《蒙诏帖》,“蒙/诏”分二行书写,而颜真卿《多宝塔碑》“主上”、“我皇”与“勅旨”等统一上空三字,并无多寡平阙之别。

受官牍平阙的影响,唐代也出现了用于家庭内外和朋友之间的私书平阙。

元和时期郑余庆《大唐新定书仪》中规定:

“高祖、曾祖、祖、翁婆、外祖、耶娘、慈颜、尊亲、尊体、动止、起居、寝膳、伯叔姑舅姨、桑梓、垅坟。

右前件家私书疏,准式并平阙。

墓所、茔所、殡所、坟上、墓侧、告□人、考妣、家君、先代、所贴、所符、高门、曾门、大门、昭穆、兄姊、诲示、告勤、问及、示问、勾当、处分、丞家、阀阅、动静、履体、尊者、所履、丈人、丈母、庭训、庭闱、恩造、□寿、命□、高命、感慰、永感、永慕、长者、仁惠、仁慈、雅旨、徽猷、雅致、望问、清誉”,赵和平先生认为“清誉”之下应补入“右已前件家私书疏,准式阙二字”等十三字文意方完 

就私疏平阙成分来看,系从表奏平阙而来,同样也体现了由人及身的先后关系。

其中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将对方的来书,如“诲示”纳入平阙;

二是动作动词,如“永感”“永慕”,因其对象涉及对方,也被列入空阙的范围。

其实,这种规定只是对应用性书仪的一般性总结,书迹所见平阙用语远比这些复杂。

如《绛帖》中保存的武后时狄仁杰书,从所能确定为平阙的内容来看,“高会”、“陈谢”、“攀恋”等词皆为书仪所不见者。

孟冬渐寒,伏惟/

尊体起(居)万福,仁杰即(日)蒙/

恩,不审近日/

寝膳何似,自成[ ]违间,将及半年,|

每属萦仍,曾无一札,惶悚之外,攀/|

恋实深,人使远来,  缄翰猥至,披|

捧欣佩交集下怀,兼有[ ]沾,出于/|

纪念,未期 高会,企望增深。

使回

奉状  起居陈/

谢。

不宣。

谨状

十月日从表弟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

虽然现存唐代的尺牍实物较少,但从一些敦煌书仪写本来看,唐代私疏平阙上下业已普遍,这在一些书仪写本中反映出来。

如P.3625号书仪,虽为书仪,而与实际尺牍的平阙形式已没有什么区别,完全是生活化的口语,其中“谢驼”,“谢留坐茶洒”,与五代时期书家杨凝式的《韭花帖》、《夏热帖》极为相似。

至于《二娘子家书》已与北宋齐头短脚尺牍毫无二致了 

宋承唐绪,平阙的形式更为规范和实用,作为官文书的平阙,《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天神、地祇、官阙、行幸、皇太子,如此之类皆平阙。

陵庙中林木,举陵庙号为官名、待制,如此之类皆不阙字。

宋代尺牍平阙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宋初以来的劄子,朝野上下充斥着劄子书风。

劄子文体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提头”样式。

“每一段一提头,有五、七至九提头,谓之提头劄子。

有当祝颂而云不待祝颂,有当问眷而云不敢拜问,有当请委而云不待有委,立当奉使令,皆益务自卑以尊上而已。

和唐以前平阙相比,宋代尺牍有以下特点:

一是唐时平与阙的界线至宋开始模糊,阙字内容反而使用较少,平抬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凡涉及受书人,不管是名称,还是动作,乃至属于自己行为而涉及对方者,也一律平抬书之。

以苏轼的《致坐久上人》为例,其中的“林下高人”、“法体”、“书”等关乎坐久上人者皆平出,而“想念”、“会见”这样虽属于自己行为而涉及对方者,也一律抬出。

二是本属于公牍的状表牒劄子与私人尺牍书写形式趋于合一,并守相同的平阙习惯,平抬为常,官牍流于民俗可见一斑 

如赵鼎(1085-1147)劄子,所不同者只是署押惟多具全衔之官职,具以“右谨具呈”。

三是有平出无高抬。

如蔡襄《进茶录》、《谢赐御书诗》、米芾的《向太后挽词》,其中所及天地帝皇者也不高出一字。

元代尺牍基本上恪守宋代的平阙制式,但已经出现以抬代平的现象。

如柯九思《兰亭孤独本跋》,“御奎章阁”与前分行抬高一字。

《元代书札选》冯子振题跋“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公主命题”,后乃高抬二字。

抬头出位以代平出的现象在尺牍中也有存在。

如薛植与倪云林书,凡“云林”、“远贲”、“手诲”、“文候”等本是宋代平出的内容一律抬出一格。

元代甚至还出现了二层双抬现象。

元刻《元典章》当中,抬头出现了平抬、单抬和双抬的情况。

陕西户县道教观重阳宫蒙汉合璧《只必帖木儿大王令旨碑》,遇“天皇圣”等字双抬,大王名讳“只”和“令”单抬。

元代尺牍类题跋虽以平出为多,但不可否认已经有高抬现象存在。

刘九庵先生曾据元代平阙无高抬这一规律,以赵孟頫一幅墨竹图跋语有“子昂试绣儿墨为/伯庸老友作”的高抬现象,断定其不会出自赵氏笔下, 

不管结论如何,恐怕方法不是很周全。

(四)明清泛滥期

如果说高抬在元尚属于特例,那么明代以后即成为普遍现象。

明初文书规定,上书题本与奏本均“抬头二字”, 

平行写18字或22字,再加上抬2字,当为20字或24字。

抬出的2字,分别代表抬头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此所谓的“第一抬头”(双抬)、“第二抬头”(单抬)的规定。

明《昭代王章•名例》规定的抬头内容从一字至四字五字共369个。

第一抬头大致包括了唐宋平及部分阙的内容,新增第一抬有“先师孔子”等。

第二抬头有皇宫建筑的门阙、国家、监府等 

这样,以前平出制式已被级差代替。

清代抬头制度愈加复杂和严格,抬头中的“落差”现象已达到叠床架屋的地步。

清初皇太极与人书信中,就对从“天地”到“明帝”再到自身最后国臣平阙的高低规格作出四级规定 

至乾隆皇帝又明令:

“题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抬写,太上皇帝高三格抬写,皇帝高二格抬写。

整个清代最多出现了第四抬头的现象。

这样,宋代平抬谨敬的意义在官牍中已消失殆尽。

清代平阙形制级别等差最高,执行最严,它不仅在官牍文书,而且在科举试卷科场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

官牍平阙往往是官僚之间私牍的晴雨表。

士大夫把君臣之间的平阙带进官场之中,从宋元时期平头短脚到明清的上下参差,官牍显现的级别等差因私信平阙加以普及化,有时私书运用较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宋元平阙示敬朝分级抬头发展,为表私敬,多数平抬已经不再具有谨敬的作用。

明王璟与大司寇胡老先生书,在“圣皇”、“上”、“一人”与“朝”、“奏”二级抬头之外,又在“老先生”与“手翰”之间别分为二级,这样,前后共形成了四级抬头的方式。

书用正体端楷,语多虚词浮夸,抬头节节上升,礼至反而情疏,所以,在官僚往来的尺牍中,大多不用此式。

不过,多数人对其进行了简化处理,即将奏牍两级或多级合为一级,在受书者之下又细分为二级,即题称为一级,与受书者相关的人事、动作为二级。

《清代名人手札》》中锡良(1853-1917)致陆宝忠书,合“特颁”、“温诏”与“朝廷”为第一级,“伯葵”(人名)与“霁范”、“身强”等为二级,这样共形成三级抬头的形式。

由于宋元所谓的平抬在一些人眼里已经失去了意义,明清有人便在抬头高低上大做文章,唯恐失敬。

特别是在小简副启复书之中,经常会出现整幅笺纸上空或下空的现象,如上图藏明何良傅与人尺牍,“启之契兄先生门下”八字完全腾空,堪为奇观。

近代以来,由于打破了专制国家机关,等级多抬成为无源之水,尺牍中礼仪尊卑的观念随之淡化,基本上又恢复了传统的平抬和空抬的习惯,使尺牍平阙真正成为时代文明与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方式。

以上通过对古代尺牍平阙形式变化的历时性考察,我们发现,古代尺牍的长短行形式,从产生到发展变化有一个明显的规律:

官牍直接影响到了私疏,平阙的成熟与尺牍结构程序化紧密相关。

从早期的平抬谨空,一直发展到非高不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与官僚政治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又如何将“齐家”“治国”的思想带入到普通相与私书之中。

而对于那些视科举入仕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士大夫们,《昭代王章》、《科场条例》及明清《会典》中所定的违式,大概成了平阙训练的最佳范本。

二 平阙的原理和方法

(一)原理

尺牍往来是一种交际行为,其平阙的基础是古代社会人们相互关联与交往中的等差级别。

自西周礼乐文化兴盛以来,古代社会就无时不处在各种礼仪关系之中。

孔子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常(或五伦)所定的五种人际关系,归根结蒂都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按上下尊卑差序向外扩散,形成家国伦理同构的关系网而推衍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社会交际的规范。

这其中,君臣和父子代表了“国家”与“家”两种不同的秩序,父子领域,限定在私的家内,倡导“孝”的世界;

君臣秩序处在公的场合,要求“忠”的使命。

二者场合虽不同,但都处在皇帝统治体制之下,君主秩序是对人们行为最为强大的约束力量,“忠君敬长”是每个时代对礼的普遍要求 

尺牍平阙是交际关系的一种反映,自然要体现封建社会内部君臣、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等级关系。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同样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