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52105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A

  【解析】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力,这是学生在学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力。

故选A。

  5、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确立起()。

  A、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B、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稳定的教学秩序观念

  【解析】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6、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解析】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7、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德鲁克

  D、马卡连柯

  【解析】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8、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这就是下位学习。

  9、小强腿有残疾,具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该上初中了,当地普通学校以小强腿有残疾为理由,拒绝其入校学习。

该做法()。

  A、合法,学校有招生自由权

  B、合法,学校有招生自主权

  C、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解析】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

  B、上好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答案】B

  【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2、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解析】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

古希腊的“七艺”则要求学生掌握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七种基本技能。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1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解析】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14、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答案】D

  【解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②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故选D。

  15、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解析】雅典教育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

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解析】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7、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岁以后

  【解析】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研究能力

  D、管理能力

  【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其他能力均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其他辅助能力。

  1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

  20、在()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

  D、睡眠

  【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

  A、时代性

  B、强制性

  C、阶级性

  D、不平等性

  【解析】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

  2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入()之中。

  A、安全需要

  B、尊重、成就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解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后来马斯洛又在此基础上加上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构成七个层次的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到了自我实现需要里面。

  23、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被称为()。

  A、校长

  B、班主任

  C、教师

  D、行政干部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班主任的内涵。

  24、“知识就是力量”的前提是()。

  A、记住知识

  B、理解知识

  C、内化知识

  D、创造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前提是记住知识,记住知识之后才是理解知识,创造知识。

  25、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确立起()。

  26、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下列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学习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B、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C、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往往存在最终的答案

  D、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强调学习的结果比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

  【解析】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往往不存在最终答案;

建构主义者更重视知识获得过程。

  2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场馆是()。

  A、展览馆

  B、纪念馆

  C、图书馆

  D、影剧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

  28、放学途中,11岁的强强在人行道上被同班同学小刚撞倒,导致骨折。

对该事故应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

  A、小刚

  B、小刚的监护人

  C、学校

  D、班主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9、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系统

  【解析】人际沟通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主要有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类,使用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沟通叫言语沟通,使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沟通叫非言语沟通,它们是人际沟通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

  30、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A、道德动机

  B、道德评价

  C、道德行为习惯

  D、积极的道德情感

  【答案】D

  【解析】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

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是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是道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1、老师在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

老师应采取的措施是()。

  A、立即制止,让学生站着听课

  B、大发雷霆,要求学生公开检讨

  C、停止上课,对学生反复劝说

  D、轻拍学生,提醒学生集中精力

  【解析】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开小差,老师要采用巧妙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32、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主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第斯多惠的这句名言正是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3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只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教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解析】抓住“鱼”与“渔”的不同,之所以“授人以渔”可以让人受用无穷,就是说教给了别人捕鱼的方法,这样别人才能始终有鱼吃。

同样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学生也会受用无穷。

  3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35、小海家长给刘老师送贵礼,托其给小海换座位,刘老师收礼并换了座,其做法()。

  A、体现礼尚往来的良好品德

  B、体现关心学生

  C、利用职权谋私

  D、严慈相济

  【解析】廉洁从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七个规范,它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36、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动发展

  B、自由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主发展

  【解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指导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7、教师的师德修养,只有在()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A、学习

  B、交往

  C、思考

  D、实践

  【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这种师德修养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样才能内化为自身人格品质的一部分,才能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精神力量和行为依据。

  38、下面哪一个不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A、法人

  B、教育者

  C、组织者

  D、领导者

  【解析】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9、某学校的墙壁上贴着“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

这充分体现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际锻炼法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正是陶冶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40、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除为()外,不得处理其财产。

  A、家庭生活必要

  B、监护需要

  C、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利益

  D、未成年人利益

  【解析】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除为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其财产。

  41、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2、古代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解析】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43、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中的()。

  A、教书育人

  B、为人师表

  C、依法从教

  D、教育人道主义

  【解析】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4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

  A、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

  B、加强自我控制

  C、增强教学效果

  D、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

  【解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45、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所期望的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称为()。

  A、教师角色

  B、教师职责

  C、角色扮演

  D、角色意识

  【解析】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主要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期待三部分。

  46、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解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47、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解析】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同时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教育能力。

  48、()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

  A、关心工作

  B、依法执教

  C、为人师表

  D、自我监督

  【解析】执教是本职工作。

  49、一些单亲家庭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母)爱很可怜”之类的话,这属于()类型的教育误区。

  A、情感暗示过多

  B、离异后一味排斥对方

  C、不正确看待自己

  D、过分溺爱孩子

  【解析】怎样才能正确教育单亲孩子,误区之一:

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

  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

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5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A、环境、知识、技能

  B、知识、能力、技能

  C、智力、思维、能力

  D、环境、智力、个性

  【解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51、古代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育教育

  B、政治道德教育

  C、文化道德教育

  D、文化修养教育

  【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主要特征是教育内容(单纯的军事化教育)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52、高老师从不以任何形式收受学生家长钱财或是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解析】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5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

  A、服务的方向

  B、怎样培养人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怎样的人

  【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5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

  55、“望梅生津”是()的表现形式。

  A、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非条件反射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