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181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7.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

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

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

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8.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

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9.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

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10.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

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

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政策”的推动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

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2.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

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

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1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

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

据此可知,梭伦

A.批判专制制度B.维护公共利益

C.抨击社会不公D.主张权利平等

14.“只靠两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积极参加国家事务;

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而是私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指积极参加集体事务的人。

因此,在他看来妇女、奴隶和外邦侨民不属于这类人。

”这反映了在雅典

A.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B.不存在任何不公正的民主

C.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D.体力劳动者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15.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执政期间,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

A.形成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16.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7.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18.顾炎武曾说:

“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19.《商君书画策》载: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

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

C.重视赏罚并重D.关注法律实施

20.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

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21.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恢复和发展B.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C.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2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

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23.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杭州知州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

他除了给饥民“发粟”,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佣许多.工人,大兴土木。

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这些举措

A.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B.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

C.不恤百姓而且伤耗了民力D.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赈灾

24.有学者指出:

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

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B.均输法市易法

C.青苗法市易法D.免役法均输法

25.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26题23分,27题15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

梁启超曰:

“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

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

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

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

”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

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

”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

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

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

乾嘉汉学的主力》

材料二:

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

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

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3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

官鬻法(也祢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色旅游资源”进产,并直接主特运往行镐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

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进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

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鬻”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

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

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

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

据《宋史•通货志》记载:

“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9分)

28.郭嵩焘使英开创了近代中国向外派遣公使的先例……1875年当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以后,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耻辱的差事,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要他退却此事以保全自己名声。

可是郭嵩焘却出人意外地乐意受任了。

他说:

“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同僚目之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也有人连声叹息:

“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山,真为可惜。

”好事者甚至编了付对联讽刺他: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分)

历史答案

1.B【详解】依据材料“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可知题中考查儒家思想中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并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德治”和“君轻民贵”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与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并具有实用性不符。

故A选项错误;

礼仪和社会责任思想是儒家思想中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并具有实用性的内容,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

“仁政”也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与题意不符。

故C选项错误;

“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

故D选项错误。

2.C【详解】本题考查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以物观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相符,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

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花鸟画;

B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与世俗化无关;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作品开创了古代花鸟画的先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A【详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主权。

故A正确。

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是卢梭思想的特点,黄宗羲思想中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构建框架,故排除B。

17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一步发展,故C表述不准确,排除C。

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4.D【详解】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依据材料可知,古希腊悲剧强调的是与命运抗争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符合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戏剧成为了宣扬人文主义的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希腊悲剧并未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B选项错误,“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与材料内容无关;

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英雄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B【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垄断组织的出现都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不属于过渡阶段,故排除A、C、D项;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航路开辟等,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倡导人个性的解放,故选B。

6.A【解析】BCD三项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只有选A项。

7.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

”可知当时民众并不接受西方事物,有抵触情绪,C选项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中体西用”强调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选项排除;

题干中未提及民主革命,D选项排除。

8.D【详解】表格中的人物涉及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都与主张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故D符合题意;

洋务派只学器物,与“启蒙”“民主政治”无关,AB不符合题意;

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与“工业化”无关,C不符合题意。

9.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99-1919年间中国思想界没有单独、完整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明当时国人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无关;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

10.A【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

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

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

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11.D【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故答案为D项。

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

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

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12.C【解析】古代雅典,生活在山区的主要是农民,从事农业,所受压迫最严重,政治主张最激进。

平原地区生活的是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

生活在海滨地区的主要是工商业者,从事商业为主,财富多,政治主张较为温和。

这说明了不同阶层因其经济地位不同,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故选C。

题干材料表明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强调他们之间的对立,排除A。

政治要求最为激进的是农民,而不是工商业者,排除B。

D项与题意无关。

13.B【详解】依据材料“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公共的财产”可知,梭伦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当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并未涉及批判专制制度;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C选项表述不够全面,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D选项表述也不够全面,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C【详解】依据材料“积极参加国家事务”、“人是指积极参加集体事务的人”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制强调公民集体和城邦的利益,公民的行为要服从城邦,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保证城邦和集体的利益,并未体现个人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雅典妇女、奴隶和外邦侨民不享有民主权利,因此雅典存在不公正的民主;

D选项错误,只要是雅典公民就可以享受民主权利,与是否为体力劳动者无关。

15.C【详解】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公民按照财产等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材料说明富有的公民不仅可以享有较大的权利,同时也应为国家尽相应的义务,故C正确;

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

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16.D【详解】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D符合题意;

A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体现“最终确立”,C不符合题意。

17.D【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容易错选A,误认为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是为了户籍改革,其实,是为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稳定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社会的转型,故选D,排除A;

材料信息与奖励军功、废除井田无关,排除BC。

18.D【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

19.D【详解】材料中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商鞅探讨的是法律实施问题。

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排除A项;

有法可依解决的是立法问题,材料探讨的是法律适用问题,排除B项;

根据材料中“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以看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排除C项。

20.B【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21.B【详解】依据“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可以看出,“归正”、“慕义”符合北魏笼络汉人的心理,目的是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文化,不涉及经济、民族政策,排除AC两项;

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2.D【解析】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B与史实不符;

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23.D【详解】考查宋代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范仲淹的举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即通过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且利用自身的影响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惠及民生,进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故选D项。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而不是南宋,故排除A项;

范仲淹的举措是在杭州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形成系统性赈灾制度,排除B项;

范仲淹既“给饥民‘发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与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从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排除C项。

24.C【详解】“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市易法,在每年二月、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