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394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是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

来自周口的“你”是

A.半坡人B.北京人

C.元谋人D.河姆渡人

2.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列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

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是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4.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讲解员说:

“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它是

A.

B.

C.

D.

5.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B.围魏救赵C.纸上谈兵D.三顾茅庐

6.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汉武帝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

B.

C.

D.

7.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8.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A.明朝B.秦朝

C.唐朝D.汉朝

二、列举题

10.根据要求填写下列人物的名称

(1)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道路的是________

(2)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

(3)著有《齐民要术》的北朝农学家是________

(4)著有《兰亭集序》,被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

 

11.根据要求填写出下列著名战役名称

(1)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

(2)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以“草木皆兵”形容的战役是________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朝建西周的著名战役是________

 

12.根据要求填写出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间是________

(2)西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是________

(3)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________

三、判断题

13.辨别正误,在题前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距今(2021年)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半坡居民种植水稻.

(2)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3)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他统治后期称“光武中兴”.

(4)金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四、综合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指谁?

“管仲相桓公”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该历史事件使桓公得到了什么好处?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的什么主张?

请解释这句话。

(3)商鞅代表了当时的哪个阶级?

(4)商鞅后来为什么被车裂而死?

最终,商鞅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

请说明理由。

15.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

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据史书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

他把孔子的思想景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材料三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3)材料三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依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五、辨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请你谈谈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

(2)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指的是谁?

“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材料三中董仲舒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4)三则材料提及的帝王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来自元谋”的原始人类是元谋人,“来自周口”的原始人类有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符合题意;半坡人来自黄河流域陕西半坡村,河姆渡人来自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县,故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2.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高温潮湿,所以住干栏式的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干燥多风,温度较低,所以住半地穴式房屋。

所以自然条件是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是1976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不是最大的;选项B四羊方尊造型奇特,但不是最大的;选项D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造型夸张,不是最大的;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对重点青铜器的识记。

5.A

【详解】

题目中要求的是春秋时期的成语,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

符合题意的是A项,B是战国时期,CD是魏晋时期的历史。

故选A。

6.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因此了解与全面评价汉武帝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史记》。

选项B符合题意;《三国演义》反映三国鼎立的故事;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政权包括:

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九个政权,呈现出政权分立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中原汉族南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故选B。

8.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曹操的书房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唐代出现了印刷术;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建立魏国,因此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选项是②④。

故选D。

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在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

故正确答案为D。

秦朝时期丝绸之路尚未开辟,中国丝绸不可能传到欧洲;唐朝、明朝时丝绸之路早已开辟数百年,也不可能才传到欧洲,所以ABC都与史实不符,故选D。

10.张骞张仲景贾思勰王羲之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11.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牧野之战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苻坚望东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

12.公元前209年公元前60年229年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13.

(1)错误半坡改为河姆渡

(2)错误启改为禹

(3)正确

(4)错误金文改为甲骨文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2021年)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主要种植粟。

因此错误,将半坡改为河姆渡。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是禹的儿子。

因此错误,将启改为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因此正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此错误,将金文改为甲骨文。

14.

(1)齐桓公;管仲改革;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2)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3)地主阶级。

(4)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忌恨;达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桓公”是指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因此商鞅代表了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是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的原因;最终,商鞅变法的目的达到了。

因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5.

(1)局面:

百家争鸣。

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  

(2)核心:

仁。

原因:

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仁政”。

  

(4)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5)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与能,提倡节俭。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据材料二的“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所以他推祟孔子思想。

  

(3)根据材料三的“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规范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4)依据材料四的“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归纳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

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5)根据材料五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百家争鸣的出现背景。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根据材料总结伏尔泰推祟孔子思想的原因。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总结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规范,识记孟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归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6.

(1)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法令,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3)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人“称赞”秦始皇,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法令,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3)根据材料二“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皇帝”指的是汉武帝;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因此“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秦始皇统一全国。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秦始皇、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