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35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文化常识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

作者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或三十七年(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

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论修志体例,阐述甚详。

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

作者认为史书有“比类”与“著述”之分。

“比类”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当“别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语。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天铎(duó

)    桎梏(zhì

ɡù

蕺山(jí

)迥殊(jiǒnɡ)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不可以空言讲也

古义:

两个词,可以用

今义:

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2)儒者欲尊德性

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

贬斥、讥讽人的话,指特别不能容忍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3)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两个词,用来作为

一个词,认为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才德高尚的人

风雅,文雅

(5)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具体的历史事件

办事,行为

(6)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社会现实、社会生活

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7)此其所以卓也

……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8)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谈论学问

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4.词类活用

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后人贵经术(意动用法,以……为贵)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作动词,动干戈)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此其所以卓也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2)省略句

我欲托之(于)空言

干戈(以)门户

6.熟语集释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或差别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也说相提而论。

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

不得而知:

没有办法知道;

不知道。

文本研读

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性等哲学范畴的学问,是不可以凭借抽象的理论说教的。

所以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史记》。

儒者想推崇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夸耀的资本,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孔子说:

“我想把主张寄托在抽象的理论上,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深刻、真切、显著、明白。

”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为上天宣布教化,尚且不能凭抽象的理论取胜,何况其他人呢?

所以善于谈论天人性命之说的人,没有不切近人事的。

夏、商、周三代的学术,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这是切近人事的原因;

后代的人以经术为贵,是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罢了;

近代的儒者谈论经学,好像在人事之外,又有了所谓的义理。

浙东之学,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探究于史学,这是它之所以卓越不凡的原因。

朱陆学说不同,引起门户之争,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

探究它纷乱的原因,就会发现是由于他们只传递抽象的理论,而不落到实处。

懂得史学的本原在《春秋》,懂得《春秋》将经国济世,就会懂得天人性命之说不能靠抽象的理论说教,所以讲学者必须治事,不只是无门户可持,也是根本没办法持门户的。

浙东之学,虽然源流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遭遇不同,所以它在世上的表现也就不同,王阳明得到它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功绩,刘宗周得到它成就了自己的节义,黄宗羲得到它而得以隐居,万氏兄弟得到它则治经通史。

虽然接受的学说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的样子却极不相同,这是每个人都有做事原则的缘故。

那些不做他们应该做的,却空谈德性、空谈问学的人,就像黄茅白苇,样子极其相似,却不得不属于不同的门类,自以为独有见地,所以,只有那些浅陋的儒者们才会进行门户之争。

有人问事业功绩气节,果真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

回答说:

史学之所以经国济世,本来就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就如同六经,都出自孔子之手,但先儒们认为它们的功劳没有大于《春秋》的,正是因为《春秋》切合当时的人事罢了。

后代的著述者,舍弃当今的去寻求古代的,舍弃人事而谈天人性命,那就不是我能知道的啦。

求学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值得谈史学了。

【主旨归纳】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要点解析

主经皆史

乾嘉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原因,学术考据之风盛行。

面对学者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只顾埋头于故纸堆里做考证学问的现象,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指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观点,剥去了“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提出学术研究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补弊救偏,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烦琐考证的明“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

文本探究

1.浙东学术是怎样一个学术流派?

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思路提示:

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文化繁荣,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

这个学派在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代中国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大致上看,浙东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

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

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一代大儒黄宗羲、史论大家章学诚、史学纂修专家邵晋涵等。

2.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浙东学术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

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

②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

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人们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③浙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

④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浙东学派的各代表人物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也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⑤浙东学术特别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清之际及以后的启蒙思想。

古人爱书轶事

刘 锴

敬书若神。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不仅藏书,还视书为神。

他看书时,不仅要净手、沐浴,而且还把案几擦得干干净净;

书读完后,还要规规矩矩地放在原来的位置。

晚年时,他曾多次教导子孙:

商者谋财,智者藏书。

为书易庄。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

史载,王世贞酷爱宋刻旧版,某书商欲出售宋版《两汉书》,王世贞往购,书商趁机抬价,王世贞囊中羞涩,竟然以一座庄园换了《两汉书》。

聚书成巢。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位藏书家。

史载,陆游从蜀地离任时,竟将全部家产变卖而购买了书籍。

陆游的藏书究竟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

爱书辞官。

明代藏书家胡震亨家中藏书逾万卷,人称“博物君子”。

胡震亨在固城任教谕时,朝廷擢升他为德州知州。

可他为了守着一室的藏书,居然托病不出,而且还在朝廷的任命书上题了两句诗:

“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

典衣购书。

明代学者胡应麟视书如妻,每每遇到好书,便倾囊而购。

遇到手头不宽裕时,竟然卖掉妻子的首饰、典掉自己的衣服而去换书。

史载,十余年间,此公典尽家产,共得书42380卷,就藏书而言可谓富甲一方。

撇财救书。

明代浙江藏书家王文禄爱书简直到了“忘生”的程度,他把自己多年收藏来的书都放在一座楼内。

一年冬天,书楼不慎失火,家人急忙把王文禄拉出火海,又急忙去抢家财。

王文禄见状大呼:

“请只救书,其他不管!

”活脱一副“要书不要命”的书癖模样。

父子赛书。

明代藏书家徐与参、徐介寿父子俩都视书如命,家中藏书达五万卷。

父子俩平时经常分头外出购书,到年底时摆开家庭擂台:

看谁藏的书多。

每当父子俩赛书时,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去观看,犹如庙会一般,热闹非凡。

借书不孝。

清代藏书家唐尧臣藏书万卷,他担心日后自己的藏书外流,便刻了一方“借书不孝”的印,盖在家里的藏书上。

以此告诫后人:

藏书不可轻易外流。

其爱书之癖一时传为美谈。

先朝有诏。

清代藏书家瞿绍基藏书10万多册,其中多数是古籍。

喜好古籍的光绪皇帝曾多次派人到瞿家借书。

光绪帝还曾以三品官、白银30万两为条件,欲交换瞿家一部古籍。

瞿绍基不舍,便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为由,让光绪帝吃了闭门羹。

书有所托。

在很多人看来,藏书家都吝书如命,事实上也不尽然。

明代江苏有位藏书家名叫杨循吉,他一生藏书10万余卷。

进入暮年时,他将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分散给爱书的好友了,他认为:

书犹女儿,必须嫁个好婆家;

“朋友有读者,悉当相奉捐。

胜付不肖子,持去将鬻钱”。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基础训练(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本:

探究。

B.而空言义理以为功功:

功绩。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

懂得。

D.不特无门户可持持:

掌管。

解析 D项,持:

依靠,凭借。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动词,舍弃,放弃。

B项,动词,取得/动词,控制;

C项,形容词,空洞的,抽象的/名词,天空;

D项,动词,遭遇/名词,机遇,机会。

答案 A

3.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授受虽出于一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介词,从。

B项,介词,在;

C项,介词,表比较;

D项,介词,表被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解析 A项,古义:

具体的历史事/今义:

做事;

B项,古义:

谈论学问/今义:

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

社会现实/今义:

事理人情。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为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3分)

A.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B.不得不殊门户

C.授受虽出于一

D.后人贵经术

解析 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

A项,名词作动词,做;

B项,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C项,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乃为人欲引去

D.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解析 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课内阅读(17分)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

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

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究:

考究。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本:

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持特:

只是。

解析 C项,本:

发源、来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A项,动词,写作/介词,替;

B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表比较;

D项,介词,因为/介词,凭。

9.下列对有关文句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解析 D项,分析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应为:

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答案 

(1)后人看重经术,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啊。

(2)推究他们争论纷乱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沸沸扬扬地争论空话而不切合社会现实罢了。

(二)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

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虽子之戚,有异词也。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

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

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

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

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若:

和,同。

③不禄:

死的委婉说法。

④夭札:

因病而早死。

⑤艺成而下:

语出《礼记·

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艺,技艺。

⑥周、程、张、朱:

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

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B.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D.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解析 原文为:

文恭,相公也;

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

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答案 B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羿:

帝尧时期的射师,嫦娥的丈夫,被帝尧封于商丘。

他善于射箭,曾经帮助尧帝射下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人们尊称他为“大羿”。

B.布衣:

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本处指平民百姓。

C.相公: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君子、生员(秀才、相公)、宰相等的另外一种叫法。

本处应该是指一种称呼。

D.小仓山房:

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曰“小仓山房”,故以名集。

解析 本处应该是相对于下文中的“布衣”,可以理解为“高官”。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解析 “盛年辞世,令人痛惜”错误,在文章第二段中说“高年不禄”,再结合【注】③的解释,可知薛雪不是“盛年辞世”。

作者在最后痛惜的是,一瓢先生是一位名医,可一瓢先生的孙子在其祖父的墓志铭中不谈其不朽的医术医德,反而去谈其无所谓的理学成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所给的句子,特别是句中生僻短语或字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断含义。

注意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用恰当的表述使句意更通顺。

答案 

(1)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