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5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设计教师:

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4.学习掌握,并尝试运用部分叙事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

《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2、读准字音

训诫(jiè)迂回(yū)嶙峋(línxún)头晕目眩(xuàn)

纳罕(nàhǎn)闷热(mēn)啜泣(chuòqì)小心翼翼(yì)

3、解释词语

训诫:

告诫,教导。

耸立:

高高地直立。

纳罕:

惊奇,诧异。

啜泣:

抽噎(yē),抽抽搭搭地哭。

高不可攀:

高得无法攀登。

形容难以达到。

头晕目眩:

头发昏,眼睛发花。

灰心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瘦骨嶙峋: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4、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诗歌导入新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二、预习展示:

作者作品、字词相关内容。

(见课件)

三、复述课文

听读课文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1、听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听读,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复述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故事过程)

时间:

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

费城、悬崖。

人物:

我/(好朋友)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父亲。

起因:

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经过:

小伙伴们一一爬上悬崖,我害怕得蹲在小山道上止步不前,直到所有小伙伴都爬上崖顶离开了,天也黑了,我也不敢挪动寸步。

结果:

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四、整体感知

试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1.冒险:

开头……不能动弹。

2.脱险:

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作者的感悟:

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作者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情感上的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研读文本

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2.课文中描写“我”遇险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

第二阶段:

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

第三阶段: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4.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探、移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啜泣”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

含义有什么不同?

抽抽搭搭地哭两次

含义:

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

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成就感。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

①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将这“经历”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人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二、主旨探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人物评说

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

为什么?

多角度阅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

他不怕孩子失足吗?

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

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

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

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有句话说:

“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

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五、写作手法

(1)叙事技巧娴熟:

前后呼应,设伏笔

(2)描写准确恰当:

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六、作业设置

本文在心理描写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日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