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14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单元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注意:

三次产业划分的一般方法,第一产业指农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则指余下的其它产业,主要是服务业

影响举例

自然地理条件

如山区,城市空间结构呈条带状或组团式,平原地区多集中式

社会经济活动

如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等

人口状况

人口稠密的区域形成城市群,表现为岛状,人口稀少的区域,城市表现为点状

城市化水平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表现为岛状的城市群

区域开放程度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集中,工业区呈岛状

对外联系

交通发达区域交通线呈网络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资源配置状况

资源配置制约产业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第二产业发达,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区域第一产业可能发达

劳动力素质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区域往往劳动力素质较高

(2)区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

①空间差异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区域1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区域2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区域3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②时间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一、二、三

中期

随着迅速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二、一、三

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三、二、一

 

1.2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

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最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发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得到飞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得到迅速提高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高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具体表现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海陆交通便利(铁路,港口);

工业发展历史较早,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面临的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产业升级迟缓;

生产结构单一;

矿产资源枯竭(大庆);

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

就业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振兴措施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工制造业;

治理污染优化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

国家支持。

4、中国的三大工业地带与对外开放格局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5个经济特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4个工业基地

长江沿岸地带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带。

郑州、徐州、洛阳、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等

优势条件

拥有众多的港口和航空港,对内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东西互补,区域发展的梯度和层次较好

铁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不足

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以外向加工出口型产业为主。

层次低,劳动密集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如富士康

区域发展不够均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重,总体的产业层次也较低。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大,受水资源匮乏的影响较大

发展方向

对现有企业和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逐步向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带方向发展。

加强东西部联系,内联外引,逐步形成联系东西部的重工业地带。

1.3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地带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异:

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比重,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高;

中、西部地带以传统型工业为主,城市化水平不高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带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

中、西部地带开放程度低,吸纳外资的能力差,西部大开发以来,对外经贸合作得到很大发展

(3)对比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的影响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以季风气候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的比重相当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工业化进程

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较高

较低

综合实力

城市密度

较大

较小

发展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1)秦岭-淮河

位置

32°

~34°

N以南

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

平原、高原

1月均温

>0℃

<0℃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500-8000℃

1600-4500℃

年降水量

800mm以上

800mm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河流水量

河流水位变化

河流含沙量

河流结冰期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2)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以棕壤和黄土为主

以红壤、砖红壤为主

水文

有结冰期

无结冰期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丰富

水热丰富,生物资源、水力资源、有色金属矿相当丰富

农业生产

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耕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全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工业生产

重工业、能源基地、环渤海工业地带

工业实力强、门类齐全、形成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工业地带

第二产业比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交通为主,铁路网稠密

以铁路和公路交通为主,并有内河运输,通达性好

对外开放

相对南方较低

程度高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面临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西部大开发

(1)西部大开发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有利因素

①丰富的资源(矿产、油气、水能、旅游)②国家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③潜在的巨大市场④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二亚欧大陆桥、南昆铁路建成,对外联系加强⑤漫长的国界线⑥国家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

不利因素

基础设施落后;

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生态环境脆弱。

开发策略和方法

①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④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⑤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⑦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水平和卫生条件

(2)中部崛起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

基本特点

人口超过全国的1/4,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值,属欠发达的中间层次。

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低于西部

①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③连接南北,承启东西,交通地理位置优越④能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工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⑤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旅游资源丰富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③工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层次偏低④城乡差距较大

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②防止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③提升产业层次④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⑤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

1.4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课本P24

课本P25

表现

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

波音飞机、通用汽车的生产

特点

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

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

要求

地理上相邻、经济联系密切、契约和协定、协调社会经济政策

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影响

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新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挑战和机遇的表现

机遇

挑战

发展中国家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实现后发优势

进一步面临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失去话语权

发达国家

进一步利用全球市场,加快自身产业升级

产业空心化,发展方向迷失

2、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内容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联系更加密切

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地区选派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实现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在和西部地区的合作中,输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

西部地区输出资源、人力,为东部地区提供广大市场,二者相互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3、南水北调

(1)南水北调的原因

①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

雨季较短,降水集中,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少

②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增加快,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2)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都抽水站

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

水源地水质

较好

最好

可调水量

148亿立方米

130亿立方米

170亿立方米

路线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一路向北经隧洞后穿越黄河至天津;

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经过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到北京、天津。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3)地形地势和现有配套设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地形地势特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以北南高北低

地形复杂,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复杂,巴颜喀拉山脉横亘在中间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水可顺地势北流

水基本可自流向北方,输水隧道需要穿过秦岭部分山地,工程量大

可向黄河中上游自流供水,但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工程量巨大

现有配套设施

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需新开挖输水管网系统,工程量很大,移民多

投资巨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

(4)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东线

引起长江径流减少,影响下游水质,河口咸潮入侵;

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影响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

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

水源地水质较差,在引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回补地下水,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引江济汉工程的修建

中线

水源地环境污染对输水下游地区的影响加剧,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加剧(主要是影响汉江下游的流量)

西线

目前处在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问题将逐渐明朗

4、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1)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基础气源

新疆天然气资源(中亚气源为补充)

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区

工程组成

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部分

沿线地形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管道要穿越三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一塬(黄土塬);

五越(三次越黄河,一次越淮河,一次越长江)一网(江南水网)

经过省份

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2)西气东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东部地区

①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②改善沿线地区及长三角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③缓解能源紧张④缓解运煤交通压力(管道运输)⑤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就业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发展经济

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④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⑤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⑥加强管道沿线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

(3)西电东送

①西电东送工程的概况

北部通道--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

主要任务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的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的电力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部通道--将沿长江展开。

长江为深谷型河道,可开发22座水电站。

随着这些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有数千万千瓦的强大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等地区。

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

②西电东送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电力输入地区

①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改变这里电力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水电低、火电高)的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②减轻铁路运输压力(煤变电)

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电力输出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

④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电力、冶金等)

⑤改变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

⑥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火电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张;

水电导致的河流生态破坏

5、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情形。

(2)产业转移的原因

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的地区差异;

劳动力市场需求特点的不断变化;

对生产组织、职工培训、与其它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的投入;

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打破贸易壁垒,需要开辟国际市场;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租金、环境、原料、科技水平等

(3)产业转移举例分析

产业迁出的原因

对产业迁入区的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和降低成本,及开拓市场

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加速了大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导致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以逐步缩小地区差别。

(4)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入地

产业移出地

对经济影响

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

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加快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因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增加就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

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增幅高于产业移入地区),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促进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