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20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Word格式.docx

  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

认为赫鲁晓夫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例如,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原先属于俄共党内的“列宁纲领派”、后来加入舍宁派“共产党联盟—苏共”的科索拉波夫认为,赫鲁晓夫上台后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他说,苏联制度的演变发生在20世纪后期,即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1]他还说,赫鲁晓夫从思想政治上动摇和瓦解苏共开始,然后提出以“全民”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正是他开始了把苏联共产党推向失败的过程。

[2]舍宁也采取与科索拉波夫同样的立场。

  第二种看法:

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生平和改革》中认为:

苏共二十大后结束了斯大林模式一个最负面的特点——大规模的迫害。

但同时却原封未动地保留了这一模式旧有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而实际上是少数政治局委员的权力。

[3]戈尔巴乔夫时期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一书中认为: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始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

这种矛盾从来就无法解决。

”[4]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从右的方面指责赫鲁晓夫拒绝放弃共产党在苏联社会的领导地位。

  第三种看法:

认为赫鲁晓夫既有不少功绩,也有严重错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曾经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因与戈尔巴乔夫有不同意见而被排挤出中央政治局的利加乔夫在《警示》一书中说:

“毫无疑问,赫鲁晓夫的巨大功绩在于消除了个人崇拜的恶果。

要站出来反对死去的斯大林,反对斯大林之后留下的许多条条框框,是需要政治勇气的。

赫鲁晓夫为改善人民生活做了许多事情,为几十万被镇压的人恢复了名誉。

”[5]苏联时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后来担任俄罗斯劳动人民社会党主席、曾经多次访问中国的罗伊·

麦德维杰夫说:

“今天50岁以上的人都对赫鲁晓夫印象很深,尽管对他的态度不尽相同。

有些人对他抱有恶感,有些人对他嗤之以鼻,但大多数人是打心眼里喜欢他。

他们没有忘记这位政治家掌权时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变化。

”他认为赫鲁晓夫犯的错误是急于求成、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唯意志论,改革措施前后不一,半途而废。

到后期,他变得愈来愈粗暴、愈来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而且一再地错上加错。

[6]

  原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盛世良2004年4月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俄罗斯各界对赫鲁晓夫功过的评价,其中提到,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军说:

赫鲁晓夫“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

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

”[7]这种看法代表了俄国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2·

关于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关于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在俄罗斯也存在几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是对苏共自十月革命以来走过的道路进行诽谤,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科索拉波夫认为,苏共蜕变的过程是从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开始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露在许多方面是不客观的,是对党和国家自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的诽谤,这不仅破坏和瓦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且使所有的反苏分子感到无比高兴。

因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击的是整个苏联共产党,涉及到列宁、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从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开始,戈尔巴乔夫继续了赫鲁晓夫的“热月政变”,并最终摧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8]2001年7月21日,舍宁在以他为首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三十二大所做的报告中说,他领导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与俄共主席久加诺夫领导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待历史和斯大林的态度。

”大会根据科索拉波夫的报告通过决议,撤消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和苏共二十二大关于列宁墓的决议,认为这些决议是错误的。

[9]

  第二种看法认为,苏共二十大决议主要是谴责个人崇拜,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2001年10月27日,久加诺夫在他领导的“共产党联盟—苏共”第三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谈到格鲁吉亚共产党、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等提出重新审议并撤消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和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的有关决议的提案时说:

“我提请大家注意,苏共中央的决议肯定了斯大林在建设和捍卫苏联的社会主义中的杰出作用,他在领导苏联时所犯的错误与他领导苏联时的杰出作用是不能相比的。

代表大会决议和中央全会决定的实质在于谴责个人崇拜本身,而不在于它与什么人有关。

”可见,他一方面肯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赞成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赞成二十大和苏共中央全会的决议。

久加诺夫派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三十二大没有通过关于撤消苏共二十大决议和中央全会决定的提案。

[10]这是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一派与以舍宁为首的一派的重大区别。

  第三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绩。

罗伊·

麦德维杰夫高度赞扬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认为这是赫鲁晓夫“一生的主要功绩”。

他说,“尽管后来在苏联避而不谈他的活动和功劳达20余年之久,也丝毫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11]

  第四种看法认为,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因为赫鲁晓夫本人是斯大林主义者。

苏联时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哲学家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认为“赫鲁晓夫的报告不是非斯大林化的开端,而是对民众中已经开始的非斯大林化斗争的总结。

赫鲁晓夫利用事实上已经开始了的非斯大林化来为个人的权力服务。

他一上台,就在某种程度上促进非斯大林化的进程,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竭力把这一进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他毕竟是斯大林执政上层的活动家之一。

他对斯大林主义罪行所应承担的责任不比斯大林的其他亲密战友少。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斯大林主义者,甚至他领导非斯大林化所采取的方法都是斯大林的唯意志论。

”[12]

  曾经担任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高级顾问的布尔拉茨基认为: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

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产生个人崇拜的体制。

”“赫鲁晓夫在谴责斯大林制度骇人听闻的极端作法时,他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还拘泥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很多观念。

”[13]尽管布尔拉茨基与季诺维耶夫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赫鲁晓夫没有摆脱斯大林的影响。

  3·

关于赫鲁晓夫所谓“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理论

  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协会的部分学者认为,苏共长期以来未能克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停滞。

苏共多年来最大的理论和政治错误是夸大新社会制度的成熟性。

赫鲁晓夫在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上宣布社会主义取得了完全的和彻底的胜利,已经有了防止资本主义从外部复辟的保障。

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已经消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纲领提出空想主义的目标——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以及后来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14]

  4·

关于赫鲁晓夫提出的“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认为,赫鲁晓夫上台后,把“赶超”(догнатьиперегнать)即赶上西方的思想绝对化,推广到一切生活领域,进行各种试验,甚至要像美国那样栽种玉米,导致苏联经济开始日益明显地落后于西方。

[15]俄共三大通过的党纲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其中写到:

1961年通过的苏共纲领的整个精神是“回到以前的‘赶超’口号上去,即实际上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社会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早期模式。

”这一方面使苏联经济处于从属于西方的地位;

另一方面,阻碍了社会主义主要任务的完成。

[16]

  5·

关于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一般认为,由于赫鲁晓夫在内政外交政策上的各种失误以及他的改革触犯了部分官僚集团的利益,导致国内的下层和上层对他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多。

苏联最高领导层中的保守势力联合起来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把他赶下了台。

  利加乔夫认为,赫鲁晓夫下台“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其中,对党和国家几乎不停地进行改组,起了很大的作用。

”赫鲁晓夫“明显夸大了组织部门的作用。

他在实际问题上的表态、指示、主张的反复无常”,往往采取纯粹的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

[17]

  麦德维杰夫谈到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时说:

“赫鲁晓夫每星期都要实施某项改革,或者提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倡议。

他对朋友和敌人来说都是难以预测的。

有许多原因使社会下层和上层都对赫鲁晓夫感到不满。

最后,他简直使自己周围的人疲惫不堪,这些人希望过平静的、没有镇压和改组恐惧的生活。

赫鲁晓夫在夺权斗争中征服了全部对手,但是他在反对自己的战友时却显得无力。

”他是苏联领导人中惟一一个以“年事已高和健康状况”的“理由”被打发去过拿养老金生活的人。

[18]

  布尔拉茨基认为:

赫鲁晓夫的错误之一是,他的改革道路“是建立在传统的行政方法、甚至官僚主义方法上的。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把实际情况告诉人民,没有发动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改革。

第三个原因是赫鲁晓夫未经得起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他的吹捧。

[19]

  俄罗斯社会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1996年出版的《政治史:

俄罗斯—苏联—俄罗斯联邦》一书中谈到,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谢列平等人是通过密谋的方式把赫鲁晓夫搞下台的,因为赫鲁晓夫触犯了党的官僚机关的利益。

同时由于国内发生旱灾而导致农业歉收,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这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

赫鲁晓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解除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

勃列日涅夫在中央全会上做总结时说:

“尼基达·

谢尔盖耶维奇在斯大林死后消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我们在赫鲁晓夫还活着的时候就消除了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

”[20]

二、对赫鲁晓夫问题的一些思考

  1.赫鲁晓夫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就像位于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的用黑白大理石砌成的赫鲁晓夫墓碑那样,无法用一种颜色来描述他的一生。

有的学者在对他作评价时侧重这一面,有的侧重另一面。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我们在研究赫鲁晓夫时必须注意他的二重性及其造成的后果。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对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

毛泽东最初肯定了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评,认为“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场解放。

”[21]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报告中也谈到,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22]总的来看,不能完全否定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的历史意义。

但是,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的报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武断性和局限性,它没有深刻揭示产生个人崇拜的历史、文化、思想根源和制度根源,而是把它简单地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从而也提不出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的办法和制度保障。

赫鲁晓夫的报告对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冲击,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如“匈牙利事件”。

因此毛泽东说二十大“捅了娄子”。

我认为,如何正确看待苏共二十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不成功的尝试。

他在政治上对过去的许多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为在“大清洗”中遭到迫害的人恢复名誉;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实行权力下放;

在经济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开垦荒地;

推行利别尔曼提出的关于重视利润和价值规律的主张等等。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1年(1953—1964)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

1%—13·

2%,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赫鲁晓夫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真正科学的认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框框。

此外,他提出把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划分为工业党和农业党。

这一做法带有很大主观性和随意性,实际上行不通。

后期他大搞主观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行个人专权,作风粗暴,对外推行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逐渐失去民心,最后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处境,被自己一手提拔的人赶下了政治舞台。

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3.赫鲁晓夫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

他的左倾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和“唯意志论”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他关于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和“在20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是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表现。

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就是以这一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为基础的。

他在另一些问题上则表现为右,例如否认当时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鼓吹“三无世界”等。

这两种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其消极后果是严重的。

  4.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问题,我认为邓小平在1983年11月6日说的一段话非常正确。

他说:

“大论战我们发表了九篇文章,这些工作我都参加了。

从现在的观点看,好多观点是不对的。

我们的错误不在个别观点,个别观点上谁对谁错很难讲,应该说,我们的许多观点现在看还是正确的。

我们的真正错误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判国际共运的是非,因此有些东西不符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

主要是这个问题。

至于这个观点、那个观点,都可以争论。

”[23]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提出制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这一命题是不是完全合适,恐怕就值得商榷。

各国各党的情况千差万别,斗争环境和面临任务各不相同,不可能要求大家遵循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总路线”。

  注释:

  [1][俄]理·

科索拉波夫《戈尔巴乔夫现象》,载于[俄]《对话》杂志1998年第12期。

  [2][俄]理·

科索拉波夫《并非神秘的斯大林》,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3][俄]米·

谢·

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该书俄文版名称是《生平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4][俄]亚·

尼·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5][17][俄]叶·

库·

利加乔夫《警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第412页。

  [6][俄]罗伊·

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7]盛世良《赫鲁晓夫诞辰110周年:

有功有过,评价不一》,载于《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4月28日。

  [8][俄]理·

科索拉波夫《解冻带来道路泥泞——40年后看苏共20大》,载于[俄]《对话》杂志1996年第4期。

  [9][俄]“俄罗斯左翼”网站2001年7月21日。

  [10][俄]2001年10月30—31日《真理报》。

  [11][俄]罗伊·

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12][俄]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世纪的名字》,转引自《亚·

季诺维耶夫重评斯大林》(刘淑春摘译),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3年7月2日第8期(总378期)。

  [13][俄]费奥多尔·

布尔拉茨基《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4][俄]《对话》杂志1997年第9期、2001年第1期,转引自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96页。

  [15][俄]久加诺夫《十月的意义和事业》,载于[俄]《对话》杂志1998年第1期。

  [16]参见中央编译局列斯室编《列宁研究》1995年第5期第250页。

  [18][俄]罗伊·

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322页。

  [19][俄]费奥多尔·

布尔拉茨基《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228页。

  [20][俄]俄罗斯社会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政治史:

俄罗斯—苏联—俄罗斯联邦》1996年莫斯科俄文版第578—579页。

  [21]《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2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9页。

  [23]《邓小平年谱》(下)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4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

  [责任编辑:

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