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81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1.讲求实用,不喜欢高度抽象和思辨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杜威的教育理论

2.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人行为和个体间的互动

3.乐观的思想,对社会改革和进步充满信心。

4.关注都市问题,犯罪率,失业,住房等十分具体的东西。

四、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839年,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西方社会学自此开始,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从19C30年代到20C30,40年代)

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

社会学就是发展到实证科学阶段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物理学”。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观察,可证实。

(二)斯宾塞:

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

(三)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与纯粹个体不同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二、理解社会学理论

个人的行动是带有意义的,他确定各种情境,并赋予自己和别人的行动以某种社会学意义。

韦伯:

研究对象是人本身是有意义的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的本质取决于行动者赋予其上的主观意义,研究方法:

“投入理解”。

舒茨:

现象社会学。

美国符号互动主义:

米德,托马斯,库利。

三、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卢卡奇

四、其他形式:

难以划分的还有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的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研究非逻辑行为的帕累托。

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8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

帕森斯:

整合各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学使之融合成一个更具有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解释力的社会学体系。

提出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学界取得近乎霸主的地位,很快受到人们的激烈批评。

1、默顿的“中层理论”,针对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把功能分析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

2、社会冲突理论针对过于强调均衡、稳定、一致,忽视社会中的强制与冲突现象而产生,强调社会结构的强制性,社会过程的冲突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

代表人物:

达伦多夫,米尔斯,科塞,

3、过于注重社会客观层面,忽视主观层面。

符号互动主义:

库利、托马斯、米德,戏剧理论:

戈夫曼。

本土方法论:

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层面。

4、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基础,注重结构忽视个人的缺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劳的社会结构理论。

5、批判理论注重于批判现实,寻求人类解放的新道路。

第三阶段:

80年代以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新的综合。

从总体上看,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趋势,还仍然是“分”而不是“合”,综合立场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理论综合形成一个较明显的趋势,应该说是80年代以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特点。

1、新功能主义:

亚历山大、卢曼,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

2、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

3、沟通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

4、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

5、实践理论:

布迪厄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三、孔德的思想来源:

1、启蒙主义,

2、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传统主义,

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科学分类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等级体系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是他的一大理论支柱。

孔德关于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提出,与他的科学分类及其等级体系不无关系。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

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

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

(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

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

(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

(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

(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

(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二)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

(三)社会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常常被视为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它所涉及的是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1、社会基本单位――家庭。

2、社会联系的纽带:

语言、分工和宗教。

a)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

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b)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

孔德为社会动力学确立的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

是指远古至中世纪早期(1300年之前)的这段历史。

又可细分为三个具体时期:

拜物教时期,多神教时期和一教独尊的基督教时期。

在每个具体时期里都有相应的社会组织出现或社会关注的问题提出来。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

从1300年到1800年的“西方革命”时期。

此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牧师和法官,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国家,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则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团结是依赖法律体系形成的。

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的顶峰。

主要标志是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

实证社会主要由牧师、银行家和工业家共同管理。

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包括观察、实验和比较。

1.观察法。

孔德认为,观察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2.实验法。

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类型。

3.比较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4.历史法。

历史地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1、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2、牧师的特殊作用

3、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4、关于社会的进步

评说:

一、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社会,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把社会学发展成客观性对科学有积极意义,但并不彻底。

二、方法论上的贡献要比具体的理论研究更突出,但显露出典型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立场和缺陷。

三、社会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但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的保守立场来认识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孔德的社会学充满内在矛盾一方面为论证资本主义诞生和确立的合理性,他站在进化论立场上,主张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另一方面又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历史发展到最高阶段,强调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调节。

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是合理的。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

一、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

1、进化:

物体的集结,集结时其运动消散,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化到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

A.分散到集中。

B.集中到分化

C.从不确定的、不定型的、无序的状态到确定的、有形的状态。

2、进化的动因是“力的恒久性”分为引力和斥力,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当两者平衡,物的分化和整合趋向平衡,一定的进化过程完成。

当外界作用使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打破时,全部重新开始。

均衡是进化的起点和终点。

二、社会是有机体-反复论证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其目的是运用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进化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

1、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斯宾塞是从唯实论出发来解释社会的。

社会唯名论:

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为代表,充分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社会是表示这个虚幻存在的一个名称。

社会唯实论:

欧陆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萨、孟德斯鸠和黑格尔,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组成,但个人一旦组成社会,就具有了独立存在的特性,因此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作为一个实体,就有与组成它的个人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使他与生命有机体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致性。

A.生长过程-不断生长,规模范围扩大

B.结构日益复杂-结构分化

C.功能分化-结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

D.相互依赖-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日益密切

3、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差别

A.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松散的整体,构成的个人自由而分散;

而生物有机体的一切成分紧密结合。

B.生物有机体中,意识的功能仅集中在某一部分,而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是增进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为成员的幸福而存在。

C.生物有机体有完备的器官构成和功能系统。

主要器官三大功能系统

家庭制度支持系统:

生产系统-工人

礼仪制度分配系统:

商业、交通、通讯、银行-商人、银行家

政治制度调节系统:

统治阶级、管理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政府

三、社会进化论。

1、社会有机体不是永远处在不停顿的变化中,而是与人体组织一样,一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适应了环境的要求,达到了均衡。

2、进化不是直线式,倒退的发生是肯定,不可避免的

3、进化方向不是单一的,不同社会的进化方向是多样的。

第一、社会进化目的论。

第二、社会系统的功能论。

第三、社会分工论。

第四、社会进化模式论,

第三节关于社会的类型

――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

1、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或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

2、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二、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比较

军事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工业类型社会的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的。

国家的存在是“有意设计的合作”,正是这种类型的合作促进了国家的诞生;

另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

第四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

首先,斯宾塞对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作了区分。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其次,国家及其政府机构相当于动物有机体系统的神经系统,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机制。

再次,国家的权力基础是从人的心理方面回答的,提出“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

二、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斯宾赛大力宣扬社会自动化的思想,以此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

1.同等自由法。

2.政治不干涉主义

3.专门化的管理

4.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一)、孔德和斯宾塞都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持进化论的观点,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

差异:

1.研究方向不同。

孔德着重点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史,从神学思考进入到现代的实证科学,而斯宾塞著重点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以社会优先,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服从社会。

斯宾塞以个人优先,社会为个人而存在,是增进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3.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的单线发展观,斯宾塞认为每个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但发展的具体类型不同,分类按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确定。

(二)、斯宾塞的主要观点

1.把社会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力图把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于社会领域,但把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作简单的类比。

2.第一个系统使用结构,功能概念,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一定的功能与一定的结构相适应,功能变化引起结构变化。

3.坚定的社会进化论者,但不是从社会内部矛盾来认识社会发展,而是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归结为社会与外部坏境的关系变化。

4.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为英国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辩护,侵略扩张,弱肉强食。

第四章马克思:

社会批判的先驱

马克思因对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揭示,而成为社会事实范式中冲突论的领军人物,又因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和尖锐的批判,而成为社会批判范式的先驱。

但这里,首先将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大师。

原因在于:

马克思的理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及行动倾向。

马克思认为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主要的是批判不合理之处,并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改变它。

这种批判将有助于摧毁资本主义,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崛起创造条件。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

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但人们公认这是他的社会理论的核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黑格尔及其后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次反击。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都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观念不能离开在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现实的人而存在。

A.唯物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

B.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变迁问题。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去寻找。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

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分析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深刻。

基本切入点是“商品”,商品具有两重性:

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并且存在天然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

首先,对交换价值的强调,使得使用价值变得次要。

其次,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本身成了商品。

再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之中。

最后,商品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出现。

商品原本是人的劳动产物,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但现在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且作为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力量统治着人。

生产关系物化了。

“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商品化和物化导致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问题,是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一直关注的主题,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对生活在其中的行动者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终目标在于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下获得人性的最后解放。

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认为,经济及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和文化乃至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在20世纪早期孕育了曼海姆和舍勒的知识社会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磨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表达意义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其意义或内容都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的。

无论多么抽象,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一,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第二,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三,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广义的意识形态即文化的批判,在社会学中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阐释传统。

先是卢卡奇,后是曼海姆,都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卢卡奇通过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一种中性话语,为意识形态研究留出了更大的论域空间;

而曼海姆则通过将在现存秩序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同时将企图改变存在秩序的思想体系称之为“乌托邦”,直接为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注入活力。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或文化现象的论述,同样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法国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哈贝马斯就指出正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其现状获得了合法性。

四、阶级、阶级意识与社会变迁

阶级及阶级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它也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学有关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更是“社会冲突论”的理论来源。

基本观点:

首先,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其次,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区别的利益集团。

阶级是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的集团。

再次,“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马克思不仅发现了由经济因素决定的阶级间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最基本的形式,而且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冲突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阻碍,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必然会与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展开搏斗。

只有这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孕育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在制造解决该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对抗、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被占有者间的对抗的物质条件。

资产阶级无意间造就的、而他们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是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了团结,成功替代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

资产阶级在占有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就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在马克思主义100余年的发展中,曾遭受两种主要的滥用:

其一是在西方国家,被局限为一种简单的造反哲学;

其二是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文革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被教条化,失去了革命和生动的一面。

张一兵认为,理解马克思,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最好的方法是历史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本来的文本,回到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去理解他的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学的意义是“多维的”,强调意识植根于存在之中,强调必须将思想视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关于人类历史过程的经济学解释,阶级关系理论,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异化层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学大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

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的魅力在于,它或许是惟一的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的理论,既是关于社会结构的,又是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第五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从19世纪的最后20年起,较晚时期的经典社会学家开始发起挑战:

强调社会现象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企图摘下社会学的学科之王,将它视为一门特殊学科。

同时,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一直落后的德国社会学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势头,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

主张:

(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作出区分”,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

(2)人类社会有特殊性,社会学不应该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将“理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

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为“理解社会学”,社会释义范式。

一、理论背景

(一)德国哲学中的历史批判和浪漫主义传统。

1.浪漫主义思潮主要是指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引起的一场思想和文学艺术运动。

2.历史学派批判。

(二)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

1、反对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

2、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

3、反对实证主义将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三)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狄尔泰的观点。

(1)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了自己烙印的事物。

(2)两种学科体验的形式不同。

自然科学仅仅来自外部世界,人文科学通过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获得。

2、李凯尔特的观点。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而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1)自然科学使用的是普遍化的方法,人文科学使用的是个别化方法。

(2)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同价值分离的客体;

而人文科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方法,侧重于根据价值观念而不是规律去分析文化现实。

二、滕尼斯的生平及著述

(二)思想来源。

1十七世纪的自然学说,2、孔德和斯宾塞实证主义社会学。

3、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4、摩尔根的一般进化论思想。

5、叔本华的哲学,“意志”概念

(三)研究兴趣:

1.个人和社会之间各种纽带、关系的性质;

2.导致欧洲社会进入现时状况的发展的性质。

三、社区与社会:

新的概念类型

(一)、社区和社会概念的来源:

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曼恩(身份社会-契约社会),以此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1、公社:

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2、社会:

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包括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3、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

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