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392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Word文件下载.doc

7.试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39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职业资格标准不规范.鉴定种类增长过快,鉴定组织水平参差不齐,鉴定培训内容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脱节,这些影响了“双证书”度的推广。

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研究,提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力度的方法:

界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门机构,扶持重点培训基地.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8.提升学校效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突破口45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学校效能的策略,以及学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9.新组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53

文章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办学和特色兴校等方面,就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0.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60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学改革实践,结合传统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从教学导向、教学范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体制六个方面,研究与探索职教教学改革当代理念。

11.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提升高职生就业力67

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是培养高职生个性化和专业特长的需要,有助于高职生的教育与培养,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

讨论了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特长生导师制的意义、方法.以及如何完善特长生导师制并通过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

12.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三大环节的技术探讨73

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和实现产教结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三大环节。

从一个职业学校的改革实践入手,对这三个环节的运作方式、重点难点和可能面对的主要障碍和解决途径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许多做法对这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

梁艳清 

侯维芝

 

摘 

要:

作为区域性的大学,服务社区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却鲜有作为。

主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意义、分析了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区教育;

服务社区

作者简介:

梁艳清(1967-)女,河北井陉人,硕士,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法学。

侯维芝(1960-)女,河北深州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机电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7518(2007)06-0024-03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它们就像人的左腿或右腿,无论哪一条腿的功能残缺,都会影响到高等职业学院的健康发展。

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费的增长及八十年代出生高峰期带来的充足大学生源,各个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训室投入、广告宣传争取高质量的生源大战等等都围绕学历教育进行,而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如长期或短期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却由于各种原因乏人问津。

可以说,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条腿走路,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通过开展非学历教育服务社区①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厉以贤)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因此在这里教育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教育概念,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学生.是以社区的全体成员为对象,包括幼儿、成人、老人、企事业单位成员、个体工商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

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是从实际出发的,除传统的文化教育外,还包括职业教育、人际合作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高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推广各种形式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非学历教育,服务社区,无论对社区还是对自身均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素质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政府到个人重视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资远远低于对普通大学的投资:

高中毕业生考不上普高,宁愿复读,也不愿意上职业技术学院,不愿意进厂当工人。

2004年初,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随之我国各传统的“农民工”聚集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体力劳动者.而是缺少掌握一定岗位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

实践中甚至出现了高级技工薪酬高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现象,有些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转,不惜重金挖走其他企业的技术工人。

与城市社区居民相比,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素质还要低。

据统计,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O。

6%,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仪占9.1%。

在现有1.2亿农民工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5%,受过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2.4%。

可见,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资格是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束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严重障碍,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低下和创业能力低下,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施社区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

企业家都熟知一个道理:

企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高素质的员工,一线岗位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是企业高效率生产的根本保障。

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的群策群力,在各自岗位上搞好本职工作:

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才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为企业排忧解难。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对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

育,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②。

2.促进社会良性流变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相当多的产业工人成为结构性失业者.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负向流动成为社会下层。

此外占全国总人口44%左右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现代生产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会分层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

社会底层过于庞大,社会分层结构呈“洋葱头型”,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现代社会理想分层结构相比,差距很大。

一个社会的分层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合理的社会分层意味着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成长,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将导致社会冲突与动荡,不利于社会发展。

因此,通过适当的、良性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来调整社会分层显得意义重大。

鉴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分层结构状况,促进社会底层成员快速向社会中层的良性流动,需要积极培育中间阶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

先赋性因素,是指与生俱来或自然获得的条件,如籍贯、家庭出身、种族、体质容貌等;

而自致性因素则主要指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一些条件,如技术、技能、知识、学历等。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赋条件,社会地位受阶级身份的严格限制.向上流动非常艰难。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除了社会制度、国家地方政策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流动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导致现代社会成员的地位提升(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主要依靠自致条件的优化来实现。

因此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低学历、低收入的社会底层成员:

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一定职业技能,才能摆脱贫困实现向社会中间阶层的良性流动。

3.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③.通过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可以密切高职院校与社区的关系,赢得社区的支持、获取信息和资金。

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信息、能力需求信息可以帮助学院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要;

技术信息可以使教师发现新的科研课题,修正原来的科研结论,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资金的支持可以缓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财政压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的软件、硬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一的学历教育,实际上是自,我束缚;

、自我封闭、划地为牢,是一条腿走路,必将阻碍自身发展;

而开展社区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还可以促使其发挥各种社会功能、拓宽其施教的区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其办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办学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

这也正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开办社区教育的模式

社区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学习时间的长短为依据,可以是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

以学习方式为依据,可以是全日制培训和业余培训;

以培养场所为依据,可以是在校培训和非在校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

以学习目的为依据,可以分为转岗培训和转业培训、就业培训。

如果以办学主体为标准,高职院校举办社区教育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模式: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是指高职院校面向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该模式比较适合为社区内企业进行大量的职工培训和为学院附近的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

职工培训可以按企业的要求进行;

居民的需求则应通过形式多样化来满足。

对由于种种原因失学、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如有时间,可以接受全日制培训;

如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接受夜校形式的业余培训。

但独立模式受到场所的限制,不能为学院所在地之外的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

虽然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异地培训,但是只有言传没有身教,不便于传授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培训质量会受到影响。

这时可以采用契约合作模式。

2.契约合作模式 

契约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或中小学、技术学校、其他培训机构等)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资源互补,订立合作合同,开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提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中等职业学校等提供教学场所,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利用高职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就近开发新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

该模式能够实施异地办学,满足高职院校所在地之外的城乡居民提高职业技能的需求。

尤其是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人口逐渐减少是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占全国人口60%的农业人口将在今后20-30年内减少到30%,40-50年内减少到10-15%,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无论是继续从事农业,还是脱离土地进入工厂,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

但在现阶段,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很少,企业往往招不到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域限制等原因县、乡私营企业更是如此,企业主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高薪到其他企业挖人才。

培训机构的缺乏及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一些企业还在沿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方法,高水平的师傅本来就少,再加上师傅理论水平并不高,自身的技能也仅仅刚能满足生产需要。

这样的情形下,徒弟的技能水平、理论知识可想而知。

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下乡,为农民服务,古语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服务社区、举办职业教育、使社区居民有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契约合作模式是现阶段实现异地服务的最好的办法,通过和县、乡职业学校、中小学的契约合作,为农民提供短期的、长期的,全日制或业余的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满足农民的多种需求,成为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及转移和输出技能型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契约合作模式最适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因为契约是有期限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以后是否继续合作及合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合作双方来说,机动性强、风险较小,易于达成合作意向。

但是目前,契约合作模式主要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寻求发展主动与高职院校实施3+2的联合办学,初中毕业后,在中职学习三年,然后再到高职学习两年,5年内拿到大专毕业证书,这种联合办学针对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实施的是学历教育,适合学龄的未成年人学习,广大城乡居民迫切需要的业余的、短期的等非学历职业教育却很少以这种合作方式开展。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之所以在非学历职业教育领域没有什么作为,笔者以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问题

由于受到体制、地理文化环境以及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服务社区乃至整个办学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狭隘的地方观念、封闭的保守思想。

只重视传统的学历教育、高考招生市场,这些因素极大地妨碍了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的社区职业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这种封闭保守观念,特别是管理层的封闭保守观念不解决,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学院自身的办学潜力难于挖掘出来;

服务社会的功能就难于实现。

即便是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市场的变化不能正确把握,往往担心出现失误而宁愿因循守旧。

2.信息闭塞问题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社区居民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信息,无从知道进行那些技能的培训才能找到工作。

作为公共信息的一种,目前人为资源信息存在不够详尽不能起到相应引导作用的问题,而且信息的提供也没有实际考虑到各类社区居民的接受,不能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渠道来提供,起不到社会共享的作用。

社区居民知道一个道理:

参加学习是要投资的,他们希望投资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当人们不知道学什么技能有用、看不到学习后的前途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否则,冒然投资接受培训的结果,很可能是学了一项没有用武之地的技术——“屠龙术”。

3.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也是困扰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非学历的社区教育主要对象是失业或需要转岗就业的成年人和低社会背景、低经济收入低群体,而成年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压力,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家庭的日常开支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为自己进行再就业培训,经济收人低的家庭更是如此。

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只希望雇佣具备一定技能、能直接上岗的人员。

笔者以为对于再就业培训、转业培训、农民的技能培训都应该纳入国家财政计划,无论是在劳务输出地还是劳务输入地只要是参加了技能培训、并取得一定资格证书的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财政资助,这样可以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激发人们学习技能的热情。

对于国家财政补贴的来源,一部分是国家税收,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的方式来解决。

注释:

①本文中,社区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居住区,可以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乡(街道)、区、县(县级市)等。

②如神威药业集团实施的全员培训,要求在职职工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大专水平。

③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是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农村职业教育困境和对策分析[Z],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两会专辑),2006,(10):

40.

[3]李承先.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

30.

[4]李水山;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难点与科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9):

47.

《职教论坛》2007/3(下)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①

卢红学

(荆楚理工学院高教所,湖北荆门448000)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A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657(2007)04-0010-04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合理结构)是体现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P161)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具体化。

因此,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设计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只有正确把握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做到健康和谐发展。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认识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阐述。

总体上看,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而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日益明确。

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办高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

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

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

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的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3]

从以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

[4](P18)

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同,但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

(1)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

(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所谓高技能人才:

[2](P137)(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4)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二、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那么,怎样来理解不同的人才类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才类型通常按“二分法”分类,即:

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

在应用型人才中,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

据此,社会人才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四分法”:

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