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399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水田园诗赏析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②《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以声衬静:

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绘声绘色: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由远到近、由景入情:

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6.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7.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四、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构成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

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

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说明诗人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色 

例如:

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恬静。

写出了诗人对淡泊、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翠柳丛中烘托出两点娇黄,鸟鸣动听,色彩艳丽,有声且有色。

辽阔碧天,点缀几只白鹭,极其醒目,天更显其大,鹭更显其小,白鹭的“上”,使蓝天划过一条白线,静中有动;

对仗。

▲特写近景是翠柳藏黄鹂,衬底远景是碧天横白鹭。

黄鹂鸣啭是栖止而有声,群鹭直上是飞动而无声。

下栖者鸣声和谐,上飞者成行有序。

画出一幅上下、大小、远近、动止、喧(口音)对比的绝妙画图。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明暗

点面、大小、正侧、声色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远近对比: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侧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声色结合: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3.细致程度:

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细节描写)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压和低,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更添蝶舞莺歌,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色彩异常秾丽。

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

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田家杂兴八首 

( 

其二 

储光羲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之乐。

4.其他方面:

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虚实相济)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② 

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③ 

设想的未来之境,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用天台之高正面映衬天姥之高的,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

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

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以乐景衬哀情:

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

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以哀景衬乐情: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

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

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分析意境:

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体会情感:

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手法:

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品味语言:

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六、回归教材

(一)、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真实地表现出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二)、 

过故人庄 

孟浩然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例一:

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例二: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例三:

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

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三)、《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

(炼字:

解释——描绘——情感)

空:

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

慢。

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

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

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

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

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

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

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

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

江南好"

?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分析"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

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

“浮”,浮动,浮荡。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

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

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七、真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拟人。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

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3)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

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

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怀有欣快欢畅之情的渔民形象,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