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447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问题详解Word下载.docx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

3、这是作者第( 

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 

)、(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 

赞美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书写、题写)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以为、怀疑)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颜色浅

嫩叶:

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叶子新鲜;

叶尖而一顺儿朝下;

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①仔细观察;

②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因果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拟人的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直的)的,后变为(弯曲)的了。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刨开、挖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扒)、(搬)、(踏)、(推)、(铺)。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隐蔽)、(有门)和(有平台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唱歌)和(住宅)。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

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B:

( 

因为)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

蟋蟀(宁可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也不)肯随遇而安。

4、修辞:

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设问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D: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夸张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

大声地斥责。

任性: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本文是一篇( 

童话 

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漂亮的花园 

)和孩子们( 

中间 

),感到( 

无比的幸福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

再见了朋友。

”)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

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瞅)、( 

瞧 

望 

4、《去年的树》作者是( 

日本 

)国作家( 

新美南吉 

这篇童话通过( 

对话 

)展开的故事情节。

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共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是( 

鸟儿 

)与( 

树 

)的对话;

第二次是( 

树根 

第三次是( 

门先生 

第四次是(鸟儿 

小女孩 

)的对话。

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友情)。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

第十三课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3、这段话从( 

鹅的步态 

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两个方面写了鹅( 

傲慢 

)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鸭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5、你喜欢这只鹅吗?

我不喜欢这只鹅。

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

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 

步调),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高傲),主要采取了(对比、反问 

)等修辞方法。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 

),起( 

统领全文 

)的作用;

又是( 

过渡)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第十五课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

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个方面:

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

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

有时无比勇敢,又是由无比胆小。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

突出了什么?

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写出了毛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

突出了毛的尽职尽责。

1、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

你太可爱了,我喜欢你。

2、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3、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猫的爪印。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8、《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老舍),原名( 

舒庆春),字( 

舍予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古怪),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尽职);

二是高兴时( 

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又( 

一声不出 

);

三是有时无比(英勇),有时又无比( 

胆小)。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十七课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过度句。

承上启下的作用。

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站、踏、扶。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第十八课颐和园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长)特点。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多且内容各异)。

4、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

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明(游览的行踪)。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进了)、(绕过)、(来到)。

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

第三段用(登上)、(站)。

6、画“ 

”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

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

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9、耸立的意思是:

(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

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时的美。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

换成“划”字好吗?

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不好。

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

13、作者根据( 

游览)顺序先后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美)。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长长的石桥)……

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15、”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7、画舫:

装饰华美的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葱郁:

葱茏。

耸立:

高高的直立。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神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朝的(李白)。

在诗中(李白)(谁)送(孟浩然)(谁)去( 

广陵)(地方)。

诗的前两句( 

叙事 

),后两句(写景)。

(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王维)。

这首诗描绘的是(王维)在( 

渭城 

)送( 

元二)去( 

安西 

)的情景。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青青)、( 

柳色新)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春)季节。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十一课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

用“ 

”划出来。

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

走搭石是要走得快才能保持平衡,过桥时不能太急,要慢一点儿。

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友好、团结)

4、用“ 

”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句子。

第二十二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6小钱得救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问题:

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年轻人的生命)。

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凋零-----绽放,苍白----红润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只有一个)。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999 

)年( 

)月( 

22 

)日,(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体现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的优秀品质;

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

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

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困难);

不行。

因为可能表示不确定性,更加准确,而且突出了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说明(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和对骨髓的期待);

第二个则说明(是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让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课文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对比,使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

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李博士必须停止工作

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

血脉亲情

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

突显骨髓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